讀了郭松民兄《質問吳文次》一文后,心有所動手發癢,作為軍迷和軍史愛好者,欲附和一篇。
先聲明一點,我堅持認為,抗戰是全民族抗戰,不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都是抗日戰場;不論是國民黨系統的軍隊還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他們在序列上都是國軍,只要是槍口刀鋒指向日寇的,都是抗日軍人,值得我們后人敬仰;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主要通過自己的戰斗、依靠人民的支持,沒有蘇美的軍事援助,在敵后從日偽手里解放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一億多的人口,這是鐵的史實,不容污蔑“游而不擊”!
現在看網上吳文次詞條所介紹的他與第十軍的淵源,愚以為時間點有點兒模糊:吳文次老人該是在衡陽保衛戰爆發前參加第十軍的,那么他何時、如何考入黃埔軍校分校的?方先覺率部投降日軍時,他還在城外執行任務僥幸逃脫?還是在集體投降后他逃離了日軍控制?
詞條中所述的吳文次所在國民黨青年軍201師起義一事,我們只能當老兵年紀大了,記憶有點兒混亂了。原三野十兵團二十八軍副軍長肖鋒在回憶錄中回顧金門戰役時,曾對青年軍201師提了一筆:青年軍201師是1949年睢杞戰役被殲后重建的,戰斗力不強。
詞條中或許還有其它瑕疵,但終歸是小問題,一個記憶有點兒模糊了的99歲國民黨軍第十軍老兵,記憶出現錯亂可以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詞條編輯者,難道就對還不算遙遠的史實不做一下考證?衡陽當地紀念活動組織者,想借這個第十軍老兵宣揚什么?
我們從未否認過國民黨軍隊抗日。我八十年代初所學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對國民黨軍隊在抗戰時期組織的主要會戰,是有記載的,但也是有“消極抗戰”定性的。
從《血戰臺兒莊》開始,我們對國民黨軍隊抗日的宣傳,一步步變了基調,這個問題,郭松民兄有文章專門分析。對那些在事實的基礎上刻意拔高的,我們可以理解那是某些人骨子里的對他們常公的緬懷,諸如《八·佰》;但是無中生有的“壯舉”,又是怎么一回事?有地方“發掘”出“中條山六六戰役”中陜西冷娃集體投黃河殉國的故事,人數一開始沒統一,從三千開始,最后也定了“八佰”。這個故事,我曾在九十年代后期《小說月報》一部中篇小說看過,小說名字我記不得了,結尾還記得:冷娃們集體向家鄉方向磕了個頭,然后大聲吼著《兩狼山》,視死如歸,投入滾滾黃河。蹊蹺的是,這個故事,敗退臺灣后的國民黨方面竟然一直沒有用來作文章,倒是我們“發掘”出來還立碑了!
如今,網上宣傳的國民黨軍抗日“楷模”越來越多,比如喧嚷松山戰役7000名娃娃兵(最小的9歲)的“悲壯英勇”,隔一段時間就爆發一次!
是誰把話筒給了他們?這是我不質問吳文次的理由!
來源:滄浪有話說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