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向往、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
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友誼賓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在凝神靜聽一位委員講述的《血戰湘江》幕后故事后,總書記深情回憶并由衷感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啊!
總書記的話鏗鏘有力、重若千鈞,在激起共鳴的同時,也讓在座委員在心靈上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禮。“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意識形態重要陣地的文化藝術、社會科學,更需要靈魂。靈魂凝鑄于歷史。”
“上海石庫門、南湖紅船,誕生了中國共產黨,14年抗戰、歷史性決戰,才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革命史既是一部建黨史、建軍史、建國史,也是一部充滿硝煙的戰爭史。一段段風云激蕩的革命歷史,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不僅蘊藏著我們“從哪里來”的精神密碼,更標定了我們“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標。
革命初期,“藏山穴二十余年”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映照著共產黨人甘愿為之獻身的不變信仰;長征路上,“半截皮帶”見證了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一心跟黨走的堅定信念;抗日戰場上,勇往直前的不屈身影,折射著中國人民“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家國情懷……時代或許有異,挑戰或許不同,但如山的理想、如磐的信念、堅定的志向,卻始終是我們前行的動力,值得我們不斷回望。
有人說,傳統不是守住爐灰,而是熱情火焰的傳遞。“共和國是紅色的”,可現在的年輕一代沒有經歷過血與火的考驗,缺少生與死的磨練,再加上思想文化多元多樣,“紅色”本身的價值內涵正在遭受來自多方面的侵蝕。
君不見,當前輿論場中,解構之風時常泛起,戲謔調侃英雄、虛無矮化崇高仍有一定市場;網上網下“八卦”紛飛,明星私事“娛樂至死”;熒屏不少雷劇爛作,宮斗權謀“槽點滿滿”。以至于在不少人觀念當中,“紅色”似乎成了某種虛飄的存在,黨史、國史因“離人太遠”而成為某種文藝創作不愿觸及的內容。怎樣深入挖掘紅色傳統,生動展示紅色基因,恐怕是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
“不能被輕歌曼舞所誤,不能‘隔江猶唱后庭花’。”總書記的提醒,飽含著對歷史的深刻洞察,寄托著對現實的深入思考。
是的,我們并非沒有英雄,也從來不缺乏英雄,但不可否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文藝界投注給英雄的關照實在太少。俄羅斯無名英雄紀念碑上的這句話廣為傳頌: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績永世長存。靠什么永世長存?難道不應該靠我們對英雄事跡的傳承、傳唱來代代相傳嗎。革命傳統是珍貴無比的精神富礦,更是潛藏佳作的創作富礦。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將更多關注和心血投注于此,努力于歷史褶皺中發掘那些擊中人心、觸發共鳴的歷史、人物與細節,于風雷激蕩中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我們的文藝創作就一定能精品迭出、筑起“高峰”。
今天的中國,正處于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階段。當社會消費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人們對文藝作品的質量、品位、風格有了更高要求。以更加多元的藝術形式,生動展現紅色故事,在更多文藝作品中,激活紅色血脈,這可能是讓更多人發現歷史、傳承精神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文藝工作者惟有秉持不變的初心適應巨變的時代,才能描繪出中國色彩、講述好中國故事,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