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的武漢體育中心,數萬觀眾與刀郎同唱《我們走在大路上》的聲浪穿透云霄,這個視頻刷爆全網,這個初中畢業的四川漢子,用"毛主席領導革命隊伍"的原版歌詞,在英雄之城激起跨越時空的共鳴。當體制內音樂榜單持續忽視這位草根歌手時,人民用腳投票的熱情,正在重繪中國文藝的版圖。
從武漢軍運會那激昂的原版《歌唱祖國》旋律,到抗疫期間全民一心的激昂動員,這座屹立于長江之濱的英雄城市,始終堅守著對歷史本真的執著。刀郎選擇在此放聲高歌紅色經典,仿佛是一場精心謀劃的時代對話。在當下文藝創作日益趨向精致化包裝的潮流中,那些源自泥土的質樸與真誠表達,反而展現出更為強大的穿透力。
逆襲者群像:邊緣處綻放的鋒芒
在四川盆地的山川褶皺之間,孕育著中國最為傳奇的草根逆襲故事。刀郎的音樂旅程,起步于歌舞廳中敲擊鍵盤的平凡身影;李子柒憑借山間灶臺升起的裊裊炊煙,在全球范圍內收獲廣泛影響力;而餃子(楊宇),從華西醫科大學藥學院的實驗室出發,創造了國漫領域的非凡奇跡。這些來自四川的“邊緣人”,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或并非科班出身,卻在各自的領域攀登至巔峰。他們的成功,宛如中國文化基因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精神在現代的激昂回響。
這種“門外漢逆襲”的現象,深刻折射出中國社會深層結構中潛藏的矛盾。文藝界的“飯圈化”與諸多“潛規則”,使得體制內創作者深陷“關系網”與“政治正確”的雙重困境。中國音協年度榜單連續多年對刀郎的“視而不見”,正是這種固化文藝生態的生動寫照。
然而,人民的選擇猶如一把利劍,打破了這種令人窒息的桎梏。《羅剎海市》播放量突破千億,演唱會場場座無虛席,有力地證明了市場真正渴望的,是那些能夠直擊人心的優秀作品。這一現象不禁讓人回想起1964年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當文藝創作回歸人民性這一本質,便能跨越時間的長河,成為永恒的經典。
深入思考不難發現,當主流文藝圈醉心于維持“政治正確”下的精致平衡時,刀郎在演唱會上接連唱響紅歌的率真之舉,反而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這一現象揭示了當下文藝創作的深層矛盾:越是刻意回避歷史本真,就越難以觸碰時代跳動的脈搏。李子柒在海外平臺創造的文化輸出奇跡表明,真誠的表達永遠比程式化的宣傳更具打動人心的力量。
固化與突圍:打破體制迷思的嘗試
中國音樂協會年度榜單對刀郎的長期冷落,恰似文藝界“東林黨化”的鮮活例證。當評審標準淪為圈子文化的遮羞布,藝術成就被資源博弈所取代,體制的圍墻便如同阻礙創新的柏林墻一般,橫亙在文藝發展的道路上。這種現象并非文藝領域所獨有,醫療、教育等系統也逐漸呈現出“飯圈化”的趨勢,在各個領域制造出無形的發展阻礙。
當年,毛主席敏銳地察覺到社會固化對新中國革命建設事業的嚴重制約。因此,毛主席曾尖銳地指出“衛生部是城市老爺部”,同時批評當時的文藝作品充斥著大量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內容,在導向和側重點上,未能突出為工人和農民群體服務。正是這種對體制化弊端的深刻批判,催生出了赤腳醫生制度和樣板戲運動。
在醫療領域,當打破“城市老爺部”的體制桎梏后,赤腳醫生們肩挑藥箱,在偏遠的鄉村僻壤搭建起守護生命的防線。這一突破創造了全球公共衛生史上的偉大奇跡。1965年至1976年間,中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高達90%,500萬赤腳醫生讓“小病不出村”成為現實,聯合國更是將其贊譽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經費的唯一范例”。
文化領域的突破同樣震撼人心。樣板戲《紅燈記》中李鐵梅手中的紅燈,照亮了無數人的革命信仰;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里楊子榮打虎上山的英勇形象,成為了一個時代的鮮明符號;紅色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以靈動的足尖,書寫著女性覺醒的壯麗篇章;大型史詩《東方紅》則以氣勢恢宏的音樂畫卷,生動展現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這些突破傳統戲曲程式的文藝佳作,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滋養了億萬人民的精神世界。
直至半個世紀后的今天,這些經典依舊綻放著強大的生命力。每當《我的祖國》的旋律響起,總能瞬間喚起全民的精神共鳴;《長征組歌》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門票常常一票難求;《黃河大合唱》在國際舞臺上,已然成為代表中國的響亮聲音。這種跨越時空的感染力,源自其突破體制束縛、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本質特征——當藝術真正扎根大地,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就能成為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這些突破體制束縛的偉大實踐,不僅實現了全民醫療的廣泛覆蓋,還推動了文藝的大規模普及,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歷史經驗表明,當文化擺脫既得利益的枷鎖,就能釋放出最為強大的生命力。
回顧歷史,“赤腳醫生”和文藝下鄉的實踐,以打破常規的非凡魄力,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公共健康和文化普及奇跡。樣板戲《紅燈記》創下的18億觀影人次紀錄,至今仍是難以企及的高峰。這些實例揭示的規律至今依然適用:當體制喪失自我革新的能力時,邊緣力量的強勢破壁,往往能夠為發展開啟全新的可能。
解困之道:技術賦能與價值重構的雙輪驅動
破解當下困局,需要從價值和技術兩個層面進行雙重革新。在價值層面,要重新回歸“為人民創作”這一精神原點;在技術層面,則需構建數字化賦能的新型生態體系。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開創價值衡量的全新范式——通過將行為數據在鏈上進行存證,每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都能夠得到精準量化。這種技術民主化的進程,本質上是數字時代對“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
教育領域正在發生的慕課革命,便是這一趨勢的有力印證:云南山區的初中生能夠借助Coursera平臺修讀麻省理工學院的課程,抖音上的非遺傳承人擁有百萬級的學生群體。當知識傳播的壟斷被技術打破,“不拘一格降人才”便不再只是美好的想象。華為“天才少年”計劃中脫穎而出的稚暉君,正是這種全新生態環境下孕育出的典型代表。李子柒通過短視頻重構文化傳播模式,餃子利用數字技術革新動畫產業,刀郎借助AI音樂制作突破創作瓶頸。這些實踐充分預示著:當科技為文化創新賦能,體制外的力量將成為推動文明升級的全新引擎。
要解決社會固化問題,必須實現“技術+價值”的雙重突破。人工智能能夠構建基于貢獻值的公平分配體系,打破“關系本位”的不合理資源分配模式;區塊鏈技術則可以建立透明公正的文化評價機制,讓真正優秀的作品能夠自然地脫穎而出。這種技術倫理的構建,將重塑“奮斗改變命運”的社會共同信仰。
更為關鍵的是,要始終堅守“人民性”這一價值原點。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山海情》,那些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的作品,始終如一地閃耀著時代的光輝。當文化創作重新回歸“為人民服務”的初心,體制內外的界限將自然而然地消解。
新文明形態的孕育與展望
邊緣力量的不斷崛起,標志著中國社會正步入創新范式轉換的關鍵時期。當“編制思維”遭遇蓬勃發展的“平臺經濟”,當傳統科班體系與“素人革命”激烈碰撞,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創新生態正在逐步形成。這種轉變不僅關系到個人命運的改變,更深刻影響著文明演進的方向——在算法與人文相互交融的領域,我們正在見證新文明因子的悄然萌發。
站在ChatGPT掀起的技術革命前夕,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人才的定義邊界。OpenAI核心團隊中,不乏來自哲學、心理學領域的成員;SpaceX的工程師隊伍里,也有從游戲行業成功轉型的火箭專家。這些跨界成功的案例深刻揭示:未來社會的核心競爭力,或許將取決于打破固有邊界的創新能力,而非對傳統規則的盲目恪守。
刀郎等人的成功,本質上是中國文化基因在現代社會的覺醒與綻放。這種覺醒既包含“赤腳醫生”般的務實精神,也蘊含“兩彈一星”式的創新勇氣。當技術革命與制度優勢形成強大合力,中國正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明發展路徑:在數字時代重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文化生態,讓每一位奮斗者都有機會成為時代的主角。
站在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起點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這種突破精神。當科技為文化創新注入強大動力,當制度為奮斗者的價值實現提供堅實保障,中國必將在全球文明競爭與融合的浪潮中,書寫屬于自己的嶄新傳奇。這不僅是“刀郎現象”給予我們的深刻啟示,更是中國文化實現破局發展的必由之路。
結語:突圍者的時代使命
從刀郎的動人旋律,到李跳跳的創新代碼;從李子柒的精湛竹編技藝,到稚暉君的精巧機械臂,邊緣創新者們正以各自獨特的方式,重塑著時代的宏偉圖景。他們的集體突圍,不僅是個體命運的華麗逆襲,更是文明演進進程中的內在需求。當“編制崇拜”逐漸讓位于價值創造,當圈子文化在數字洪流中逐漸消解,一個更具活力與創新精神的中國必將破繭而出,煥發出蓬勃生機。這或許就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深刻啟示:真正具有變革意義的力量,往往起始于邊緣處的悄然涌動與不懈探索。
(作者系昆侖策特約評論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共產主義之家”微信公眾號,有刪減,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