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經濟金融 > 閱讀信息
羅立彬: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內需對中國經濟會越來越重要
點擊:4768  作者:羅立彬    來源:《北京日報》  發布時間:2020-06-27 09:39:18

 

1.webp (49).jpg

 


2020年5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強調,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中外經濟總量占比此消彼長決定了內需對中國經濟會越來越重要


國內市場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改革開放以來,代表外需的商品與服務凈出口占中國GDP的比重最高的時候也只在2007年達到過8.9%。不僅如此,中國經濟總量近年來在全球比重越來越高。世界銀行WDI(世界發展指數)數據顯示,2005年到2018年間,中國GDP占世界比重從4.81%逐年增加到15.84%,基本每年遞增1個百分點。

與此相對的是發達國家經濟比重的下降,美國從27.57%到23.91%;歐盟從30.39%到21.85%;日本從10.01%到5.79%。同期人均GDP方面,中國年均增長率為6.1%,美國為2.29%,日本為1.0%,歐盟發達經濟體為1.8%,世界平均為1.84%。

中外經濟總量在全球經濟占比的這種“此消彼長”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經濟會越來越依賴國內市場。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只要今后中國經濟增長率超過世界平均經濟增長速度,中國經濟越來越依靠內需的狀況就不會變化。2018年,代表外需的商品與服務凈出口占GDP比重已經低至2.59%。隨著中國貿易順差收窄和經濟繼續增長,內需作為中國經濟主要引擎的作用會持續提升。

1.webp (50).jpg
【20202年6月6日在英國倫敦拍攝的一家關閉的商店。新華社記者 韓巖 攝】

大規模國內市場帶來多重優勢

中國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大規模經濟體,這其中包含多重含義。

一是指絕對經濟總量大,可以容納比較完備的產業結構在經濟體內部存在,各行業規模足夠容納多個企業在不犧牲規模經濟效應的情況下相互競爭,從而同時收獲規模經濟效應、集聚經濟效應和競爭效應;甚至可以容納不同區域相互競爭創造更為適宜且有差異化的營商環境來吸引優勢資源。

2019年,中國GDP總量99.1萬億人民幣,穩居全球第二;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產業配套能力全球領先;中國在各個產業領域都有規模巨大的頭部企業,同時也很難形成壟斷的市場結構,多數產業內部競爭激烈,企業可以同時收獲規模經濟效應和競爭效應。

另外,地區間多年來也經歷著經濟增長等多方面的競爭,區域競爭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制度中的典型特征之一。

大規模經濟體的第二層含義可以是指占據全球經濟比重大,有助于在全面開放的格局之下,對全球優勢資源產生足夠引力,也有利于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的經濟活動以國內市場為基礎形成國際競爭力。

2019年,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總量比重已經高達16%。此外,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1萬億人民幣。更重要的是,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萬美元,仍然是中等收入國家,因此具備發展潛力。

也就是說中國是同時具備“人均中等,總量巨大”這兩個重要特征的經濟體,也是全球唯一一個在中等收入階段就成為大規模經濟體的國家。這說明中國既有潛力,又有引力。

這樣,一方面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吸引全球優勢資源,在中國形成生產能力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國內大市場需求為基礎,使一些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的產品在中國產生“本地市場效應”,產生出口競爭力,從而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1.webp (51).jpg
【2020年6月6日,上海豫園九曲橋湖面上的演出。6月6日,首屆上海夜生活節正式拉開帷幕,圍繞夜購、夜食、夜游等主題,推出上海酒吧節、深夜食堂節、深夜書店節、購物不眠夜等180余項特色活動。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實現國內需求對國際要素的引力


要發揮中國國內大市場對全球優勢資源的吸引力,從而挖掘中國經濟發展的潛能,就需要盡量破除生產要素跨國流動的壁壘,讓全球優勢資源能夠到中國大市場來尋求就業機會,競爭為中國國內市場提供服務,這就需要高水平對外開放。

中國目前既有全球第二的經濟總量,又有人均中等的收入水平,在很多領域都既具備巨大的市場規模也具備增長的潛力,可以為全球優質生產要素提供就業機會。

比如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球領先,這就會吸引未來全球產品的研發設計、品牌建設、分銷以及客戶服務等更傾向于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偏好,這些領域的全球優勢資源也會向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流動和集中,形成中國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產業競爭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并最終推動形成國際競爭力。

舉一個文化產業領域的例子,在去年戛納秋季電視節上,湖南衛視聯合電視節組委會Reed MIDEM,宣布啟動“全球飆計劃”,面向所有國際制作公司和電視平臺,征集節目創意,旨在打造下一個引領中國電視新趨勢并具備全球發行潛力的現象級節目模式,到今年3月,“全球飆計劃”吸引了來自23個國家及地區的公司和獨立制作人參與,共收到60余原創模式提案,最后西班牙Atresmedia Studio的《落地之前》最終被選定為冠軍方案。

總之,要實現國內需求對國際要素的引力,從而挖掘發展潛力,就需要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此次政府工作報告當中也提到要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要發揮大規模經濟體的作用,首先就要成為一個“經濟體”,即商品以及生產要素在內部的各個地區間實現比較充分的自由流動,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可以比較高效率地發揮作用,使得各種行為的投入產出關系比較高效率。近期印發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就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要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并做出了具體安排。

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繼續發揮中國經濟制度優勢


一方面,發揮大規模經濟體的作用需要商品以及生產要素在內部各地區間實現比較充分的自由流動。

但是另一方面,多年來促進中國經濟迅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制度特征是“區域間競爭”,這種獨特的經濟制度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個十年當中保持高速增長的重要解釋;雖然在促成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地區分割”“區域間產業結構雷同”等負面作用,但是在經濟增長潛力巨大的時候,這種“區域競爭”制度的“收益”可能是大于“成本”的。

然而,隨著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過渡到高質量發展階段,這種“區域競爭”制度的“收益”逐漸下降,“成本”開始凸顯,但是這并不能完全否定這種制度的“優越性”,而是應該對其進行一定的調整來更好地發揮其作用,降低其負面影響。

其中一個調整方向大致就是將區域競爭過程中的“競爭主體”規模擴大,這就有點像產業經濟學理論中的,“某個產業發展到相對成熟期時就會出現企業間的合并”。

但是不同之處在于,產業經濟學中“產業集中度提高”是“市場之看不見的手”所主導的,而“區域一體化”戰略則是在市場力量形成的產業集聚的基礎之上,“政府之看得見的手”也要更好地發揮作用。

因此,應當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通過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既可以加強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國內的自由流動,又可以更好地發揮區域競爭的制度優勢。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濟學院副院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對外文化貿易研究基地資深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載《北京日報》2020年6月15日,原標題《“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