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昆侖專題 > 鄉村治理 > 閱讀信息
哭泣的村莊:一個中國農大研究生的回鄉日記
點擊:  作者:小松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20-06-27 08:55:37

 

1.webp (11).jpg


【導 語】面對天災人禍,我們這個民族具備天然的自我愈合能力,無論經歷怎樣的摧殘,老百姓都會在自我舔舐傷口之后最終活下去,并且回歸民間原本的軌跡,只不過在這里饒了一個彎兒。


我是中國農大在校研究生,準確說,今年已經畢業的研究生,我來自山東,魯西三市。

最近,關于老家“合村并居”的討論很多,從學界到民間,在班級群里,也有同學似有嘲諷地問是不是真實情況。不回避,我的回答是“差不多吧”。因為,強拆這種事情確實與現代法治精神格格不入,無法掩飾。

讀了賀雪峰老師及其單位的幾位專家的文章,了解了增減掛鉤政策的前因后果,看了網上關于農民上樓的各種利弊,不再贅述。

重點讀了下菏澤那位鄉鎮領導和北航博士的文章,心有戚戚焉,認為是最接地氣的調研報告。最大的感受是學界的浮躁,不去調研,政府的懶政;動不動就一刀切。

我們國家太大了,每個地方的農村都不一樣,甚至同一地區村與村都不一樣。沒有走過絕大多數的鄉村,不足以談三農。做好農村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深入基層去調研,都能看到真實的情況。

這個政策,既然有這么大的爭議,那么多農民的反感,肯定有原因。決策層面,肯定有調研不全面、論證不充分的地方;執行上,沒有立足本地實際,一刀切是要命的。有些專家并不了解真實的農村,不如那位菏澤的鄉鎮干部。

從文章看,這位北航博士可能并不長期生活在農村,我卻是實實在在的的農二代,從他調研的情況看,和我們這里差不太多,估計我們離得不遠,他的觀點主要是對“合村并居”能否讓農民致富的質疑。

德州、聊城、菏澤這三城市,總體上差不多,無論自然條件還是經濟水平。可能相對而言,德州稍好些,聊城次之,菏澤更差些。

先說下,我們村的情況(僅代表我們村,不具備普遍性),村莊距離鄉鎮約五公里,距離公路約兩公里,在兩個城市中間(一市一縣),分別約25公里。硬件條件不錯,約1500人,人均土地約2畝(各小組不一樣),沙土地,地勢平坦,旱澇保收,主要以種植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為主。

目前,村莊還沒有拆,前年倒是見過一個合村并居的規劃,要和其他五六個村合到一個社區,后來沒了動靜。

1.webp (12).jpg


一、如何定義“空心村”?

如果僅僅把“空心村”定義為房子大部分時間空著沒人住的話,那肯定是空心,三十歲以下在家種地的確實不多,進城務工,要么買房要么租房。

可能,這也是很多“磚家”叫囂拆村的焦點,為什么稱之為“磚家”呢?不去調研,胡說八道,不了解農村,沒有“文化”,甚至沒有人性。

空心村的房子不是破敗不堪的,因為進城的一般是條件較好的人家,既然在城里能買上樓,村里的房子自然不差。

現實情況是,即使把房子拆了合村蓋樓,不在村里住的人也照樣會再買,空心還會存在,除非把這些人強行逐出村莊。不是沒人住了,而是暫時不住,解決這個問題不能一拆了之。

這與文化傳統、風俗觀念有關,這是農村,這是根,“根”這個字得好好理解,社會關系都在,就是根。

除了那種沒有兒子,女兒外嫁的家庭,等老人去世后慢慢斷絕和村莊的關系,大多數人家,無論如何必須在老家留個窩。

親戚朋友都在這里,每逢婚喪嫁娶都是要回家的,每年春節也是必定要回家的。尤其是老人過世,這是大事。這個關系可能二十年、三十年都不會斷。人遲早會回來,怎么就空心了呢?

而且,不僅僅是老人,每個人都有落葉歸根的念想,正如學長所寫“我們所有的人,生于斯長于斯,歌哭于斯,也終將長埋于斯。”

你可以說“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那是一種達觀,現實是生活方式可以慢慢改變,但人民的情感不能生生地撕裂,如河南的平墳運動。

面對天災人禍,我們這個民族具備天然的自我愈合能力,無論經歷怎樣的摧殘,自然帶給的還是人為的,老百姓都會在自我舔舐傷口之后最終活下去,并且回歸民間原本的軌跡,只不過在這里饒了一個彎兒。

1.webp (13).jpg


二、如今的農村沒有絕對的赤貧

首先,需要實事求是。山東的整體發展不差,相對其他省份是經濟發達地區。

我們這里在省內是落后地區,但村里也沒有絕對的貧困。扶貧的對象一般是沒有勞動能力的或者是家有心智不全的人家。但是也不能說多么富裕,300多戶人家里,家有存款百萬的也就三兩家,很普通的村子。

實打實的財富,盡管不多,但是幸福感并不低。這一點,很符合賀雪峰老師講的,農村沒有房貸壓力,活的倒也輕松,這是城里人比不了的。

疫情期間,年前村里打工回來的基本沒有再出去的,由此可見,鼓動農民貸款上樓是不人道的。

村里的無子女的孤寡老人都安排去了鎮里的養老院(某些好像需要找關系,在此不議)。村里重點扶貧對象,是一對老人和倆智障子女一家,他們有幾畝地承包出去,加上五保戶的補貼,每個月也有兩千元,日子過的并不差,當然,隨著老人逐漸老去,這倆智障子女的歸宿可能也會被送往養老院。

網上很多評論如“給條活路吧”等這種語言,面對“拆房”這種大事,可能是被地方政府逼的,可能是恐懼的心理沖擊所致,可能也有言過其實的成分。其實,就生活水平而言,農民過的也不苦,雖然比不上城里。

也許是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各方努力的結果吧。看得見的是村里的衛生、道路、自來水、燃氣、網絡都有了,300戶人家估計有30輛小汽車吧,經濟型,十萬元左右的。

三、土地并不都用來種糧食

種糧食肯定是不賺錢的,收益與成本不符的,農民自然清楚,即便有國家補貼政策,也無法改變他們的選擇。

小麥最大的隱患是倒伏,我們這里今年小麥的畝產量約1000斤,如果遇到倒伏,可能就五六百斤。小麥最低收購價每公斤2.2元,除去種子、灌溉、農藥、化肥、收割等,不計人工成本,收益支出如下:
1.種子平均支出:每畝25元;
2.化肥、農藥等農資平均支出:每畝270;
3.機械作業(犁地、收割、播種)平均支出:每畝200;
4.灌溉費平均支出:每畝10;
5.人工支出:不計

小麥畝均生產成本約為500元,小麥畝均產值為1100元,種植每畝小麥的收益約為600元。

夏季每畝地純收入600元,小麥補貼每畝約120元,秋收主要是玉米也按600元計算,全年收入1320元,四口之家八畝地,10560元。如果這樣,土地的價值就太低了。所以,農民的主要的收入不可能是種糧食。

我們這里的小麥補貼面積,以前就是靠自己上報,現在是鎮里和村里干部現場去測量,這個數據比較真實,但是他們報多少就不知道了。

直觀感覺是國家統計的糧食產量可能會少于實際,因為從上報來說,多報更有利益空間。在此,我沒有直接的證據,僅作討論。

還有,關于土地流轉,我們這里都是個人私下租給村里個體農戶種植經濟作物,近年租金漲到每畝1000元。網上的流轉價格每畝1000元,農民如果不種植經濟作物,肯定是愿意的,但是種糧大戶的所謂的機械化規模化種植是否真能提高土地種糧食的最大收益,難說。

我覺得這一點,專家也是想當然了。其實,農村種糧食也不是手工作業了,都是機械化。

機械化加精細化,不計人工,土地在農民手里反而有最大的產出。

土地流轉,沖著國家補貼去可能不在少數,如國家政策補貼五年,大戶就承包五年。比較納悶,既然有補貼,為什么不直接給農民呢?

1.webp (14).jpg


四、自家院落是生計擴展的基礎

剛才說了,農民不可能僅靠種糧食維持生活,必須靠經濟作物或者其他生意,哪怕是養殖、加工等小買賣。農民是聰明的,也能找到一些市場空間,能找到一些賺錢的門路。

網上的議論多在農機存放、生活成本問題,這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有一點可能忽視了,就是庭院的價值,遠大于所謂的老人養幾只母雞下幾個蛋。農民的院落除了服務于生產種植,還有很多功能,比如養殖、育苗、加工等的場所。

村里有人在網上接做衣服的活,買幾臺縫紉機,招徠幾位婦女在自家院里就完成了,甚至成了很多婦女農閑時的收入,她們插空就能做。農村的低成本是源于多方面的,可能就是因為這點廠房的優勢讓它有競爭力。

這些都是農民致富的途徑,一旦上樓,反而把這些路子掐斷了。難道能隨便在自己耕地上蓋個院子蓋個廠房嗎?不允許!即便允許,重蓋也是需要花錢的,那么這通折騰到底是圖什么呢?

賀老師說的對,這些不貼近農村實際的政策,光想到物了,看不到人。不下去調研,不貼近群眾,怎么可能看到他們呢?

村里的堂哥在城里干工程,說是工程也就是帶領幾個農民干些種草皮、鋪地磚等市政工程,幾乎就是分包的最下一級了,但是有時候需要公司資質,我看了他的公司注冊地址竟然是農村老家,我之前所知道的企業是需要注冊在商業辦公樓的。

1.webp (15).jpg


五、村干部可能帶領村民致富嗎?

讓村干部帶領農民致富?可能高看他們了。

隨便找一個農民一聊,多數都會認為是個笑話。現階段,農村的主要矛盾可能就是農民和村干部的矛盾,尤其是有了國家新政策和新工程有補貼的時候。

先說,當村干部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是,家族利益或者說面子,家族得有個能說話的人。第二,肯定是個人利益,現在村長和書記每年工資接近兩萬元,村委委員五千。我們隔壁村是書記村長一人干,當然工資也是雙份。委員幾乎什么都不干,白拿錢。

村干部不屬于專職干部,不脫產,不耽誤自己做事,平日沒事時一般也就是蓋個章,大喇叭傳達下上級通知。這兩萬元工資在農村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農民辛辛苦苦種地,可能就是一個人一年的純收入。另外,村干部能看得上這筆錢,也說明不是小錢,這個錢至少掙得容易。

像我們村這種沒有集體經濟的村莊,村干部多是瞄上國家的撥款補貼,另外就是工程占地的補貼。我們村的村長原本就是個二流子,往上兩輩也沒好人。前幾年修公路占地,據說幾十萬的補償款被私吞了。這是大家伙的利益,村民你看我我看你,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前幾年,老人退休金幾十元的退休金都有被冒領的,這幾年實行人臉識別了,就好多了。

雖然不是明目張膽的賄選,但是經過走訪動員之后,競選上了,是要請客的。

1.webp (16).jpg


村干部可能帶領村民致富嗎?

一是沒有這種能力,不少村干部因為之前生意賠了,才走這條路,希望還上欠款。

二是沒有這種覺悟,帶領村民致富肯定得是自己先致富,要么有生意要么是種植能手。現在農村很多生意存在必然的排他性,一個村或者十里八村只能存活一家。因此,生意也要提防競爭對手。

農村所謂的生意,多是直接與生產生活相關的,村里的小超市就好幾家,兼賣農資,互相競爭。都是掙本村村民的錢,不具備擴張性和規模性。種植能手呢?很多人自己琢磨出一些種植的經驗竅門,自然是不愿意外傳。

1.webp (17).jpg


很多網友包括我的同學也問道,不是有大學生“村官”嗎?我們村沒有,附近村也沒有,估計整個鄉鎮也沒有。

一是大學生村官心不在于農村,多少人是希望熬夠時間走出去,考研和考公務員?留下自然好,不留下也無可厚非,更不應受到指責。我覺得把這個問題說開了反而更好,目的就是讓大學生增加基層經驗,他們一批批地來來往往,自然會給農村帶來改變。就像教師的城鄉輪換,也不能總欺負老實人。

自己村里的大學生都留不下,怎能指望別人留下?

二是解決不了村里的各種利益糾纏、家族爭斗,也沒這個能力。

農村靠誰帶領村民致富呢?我自己的想法,可能還得靠有文化的人,不是靠上面派來的村官,而是本村的大學生或者高職生,可能他們不是名校出身,不是多么優秀,他們多是因為學校不好、就業不佳等原因“流落”村里。但是他們熟悉村里情況,長期扎根于此。

只要稍微考個不錯的學校,父母都有更高的期望,比如考研,留不下北上廣至少也要去濟南、青島工作。像我這種考上中國農大的孩子,我父母斷然是不會讓我回來的,我也沒有實際的服務鄉村的專業和技能。反而是這群期望值不高的人,最有可能留下建設鄉村。

1.webp (18).jpg


五、復耕的土地到底還能不能種地?

復耕的土地能否達到耕地的肥力,這一點,我是懷疑的。下面是磚頭瓦塊,無論如何都比不上良田。就像城市里馬路兩邊的花壇,土里全是沙子石頭,要想長草,只能使勁用化肥。

村莊拆后的巨量的建筑垃圾往哪里傾倒呢?我們這里是平原,沒有溝壑,也許就是就地埋到地下,破壞了土壤結構,造成土地板結,稍有經驗都知道,那還能種地么?污染浪費,可怕的污染和浪費。

我覺得專家也是想當然,可能國家有復耕的標準和流程,但是在各方拿走大頭之后,誰還會在這些細微末節做到嚴格?然而宅基地復耕卻是上述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是不是本末倒置了?或者忘了初心?

在耕地上蓋房,在宅基地上種田,聽起來挺好笑,卻是實情。

這一點我一直想不通,如果建樓為什么不在原有村莊基礎上建,反而要在耕地上另址建樓?如果這樣,既節約了成本,又保護了耕地。

我覺得,在利益面前都迷失了,沒有人本著高度的責任心去做。農民想的是拆遷不能吃虧,村干部想的是有工程可做了,鎮干部想的是完成任務了...
而本來賴以生存的土地,可能就成了孤兒、棄兒。

喧囂過后,留下了一個哭泣的村莊,聽,土地在嗚咽。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農大天地”)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