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全球戰略 > 閱讀信息
石云霞:進一步深化對經濟全球化規律性的認識, 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經濟全球化的思想
點擊:  作者:石云霞    來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發布時間:2017-06-08 17:12:56

 

1.jpg

 

        要] 梳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經濟全球化思想的論述,有助于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論斷,進一步深化對經濟全球化規律性的認識。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展大勢,同時它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

 

   有人把當今世界的一些亂象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把經濟全球化看作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對此國際社會進行了廣泛討論。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明確指出,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并不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問題解決。他提出并深刻闡述了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要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揭示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規律,厘清了人們對經濟全球化效應的認識,有力引領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正確方向。本文梳理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經濟全球化思想的論述,以期進一步深化對經濟全球化規律性的認識。

 

       一、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的政治經濟學形而上學的方法論時指出,“經濟范疇只不過是生產的社會關系的理論表現,即其抽象”。而“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1](P602)“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率(1885年德文版改為生產方式——筆者注)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所以,這些觀念、范疇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1](P603)

   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是對現實的社會經濟關系的科學抽象,體現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狀況。但是與它所表現的經濟關系一樣,也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這個范疇雖然出現在當代,但是它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在近代以來就有了非常明確而又深刻的表述。其開先河者當屬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和發展的時候說:“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2](P35)馬克思、恩格斯非常深入地闡述了這一歷史進程。他們指出,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并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本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馬克思、恩格斯所闡述的這一歷史進程,充分體現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生產和消費的世界性質。

  第一,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其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因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全部歷史的基礎”,[3](P43)“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1](P533)一部人類歷史從根本上說就是“由每一個新的一代承受下來的生產力的歷史”。[1](P576)任何新的經濟關系和社會形式都是基于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和消費形式。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人們為了不致喪失已經取得的成果,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在他們的生產、交換和消費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例如,各種特權、行會和公會的制度、中世紀的全部規則,曾是唯一適應于既得的生產力和產生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會狀況的社會關系。在行會制度及各種規則的保護下積累了資本,發展了海上貿易,建立了殖民地,而人們如果想把這些果實賴以成熟起來的那些形式保存下去,他們就會失去這一切果實。于是就爆發了兩次霹靂般的震動,即1640年和1688年的革命。一切舊的經濟形式、一切和這些形式相適應的社會關系,當時在英國都被破壞了。可見,人們借以進行生產、消費和交換的經濟形式是暫時的和歷史性的形式。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便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而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他們便改變所有不過是這一特定生產方式的必然關系的經濟關系,建立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的經濟關系和社會形式。

  馬克思、恩格斯還指出,資產階級為了不斷擴大產品的銷路,給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總和還要多還要大的生產力開辟道路,奔走于全球各地,用廉價商品的重炮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到處落戶、開發和建立聯系,如建立世界市場、進行國際交換和促成國際分工,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經濟全球化就是這樣適應著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生和發展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第二,經濟全球化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恩格斯曾經指出,18世紀后半期,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成為工業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最強大的杠桿,它“推動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同時又推動了整個市民社會的變革,它的世界歷史意義只是現在才開始被認識”。[1](P388)恩格斯這里所說的“世界歷史意義”,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科技進步所造成的生產力,以前所未聞的速度和規模發展起來,進而引發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狂飆式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社會狀況。

  從歷史上看,1415世紀巨大的技術進步,促成了新航路的成功開辟和美洲新大陸的驚人發現,進而使交往向世界交往轉變,商業空前高漲起來,工場手工業和整個生產運動得到巨大發展。但是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產生了18世紀下半葉以來的現代大工業,即“把自然力用于工業目的,采用機器生產以及實行最廣泛的分工”。[1](P565)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沖破關稅的壁壘,造成了競爭的普遍化;控制了商業,把所有的資本都變為工業資本,從而使流通加速、資本集中。大工業使分工的規模脫離本國基地而“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1](P627)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1](P566)大工業“把世界各國人民互相聯系起來,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場聯合成為一個世界市場,到處為文明和進步作好了準備,使各文明國家里發生的一切必然影響到其余各國”。[1](P680)所有這些充分說明,科技進步帶來了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體現了科技進步的歷史必然性和結果。

 

      二、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馬克思1856414日在倫敦《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中說:“這里有一件可以作為我們19世紀特征的偉大事實,一件任何政黨都不敢否認的事實。一方面產生了以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想象的工業和科學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卻顯露出衰頹的征兆,這種衰頹遠遠超過羅馬帝國末期那一切載諸史冊的可怕情景。[2](P579-580)馬克思進一步對這個作為19世紀特征的“偉大事實”做了深刻的闡述和分析,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財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源泉。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明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現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爭辯的事實。”[2](P580)

  對于馬克思這段精辟的論述,我以為至少有三點需要明確:第一,馬克思這里所指的“我們這個時代”,也就是《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資產階級時代”。[2](P32)第二,馬克思這里所說的“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是一個蘊含著深刻辯證哲理的普遍判斷,當然包括這個時代正在發生發展著的經濟全球化這樣一個“事物”。第三,馬克思在論斷中所講到的各個方面的進步和衰頹二重性特征及其對資產階級時代的總括性的論斷,同樣適用于經濟全球化的事實。也就是說,馬克思所說的“現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這個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爭辯的事實,既是對資本主義時代特征的深刻揭示,同時又是對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本質特征的科學判斷。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諸多論述中,涉及經濟全球化的二重性特征及其后果的論斷,有三個典型的事實值得注意,這就是對關于資本的原始積累、英國對中國的侵略和鴉片戰爭以及英國對印度的統治的論述。

  其一,關于資本的原始積累。馬克思指出,資本的原始積累,是說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起點。資本原始積累的方法絕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而是充滿了暴力,即征服、奴役、劫掠、殺戮。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從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中產生的。這一過程最初是漸進式的。但是“這種方法的蝸牛爬行的進度,無論如何也不能適應15世紀末各種大發現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場的貿易需要”。[4](P860)于是,資產階級“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欲的驅使下”,“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4](P873)開始進行資本的積累,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發指、驚世駭俗的罪惡歷史劇。馬克思指出:“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接踵而來的是歐洲各國以地球為戰場而進行的商業戰爭。這場戰爭以尼德蘭脫離西班牙開始,在英國的反雅各賓戰爭中具有巨大的規模,并且在對中國的鴉片戰爭中繼續進行下去,等等。[4](P860-861)這樣,“各國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4](P874)這一過程,是資本通過暴力用血與火促使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化過程,同時也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

  其二,關于英國對中國的侵略和鴉片戰爭18世紀下半葉以來,英國在對華貿易過程中,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大量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通過鴉片貿易獲取暴利。“非法的鴉片貿易年年靠摧殘人命和敗壞道德來填滿英國國庫”。[2](P621)紡織品的輸入,使“中國的紡織業者在外國的這種競爭之下受到很大的損害,結果社會生活也受到了相應程度的破壞”,[2](P609)“一年之內就會奪去中國千百萬工人的飯碗”。[1](P680)英國侵略者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搶占了中國的市場,“在一場殊死的戰斗中”打垮了“激于道義”的“陳腐世界的代表”中華“大帝國”,而侵略者作為“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則獲得了“賤買貴賣的特權”,從而奏出了一曲“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2](P632)更有甚者,從19世紀中葉起,英國和其他外國侵略者還干起了罪惡滔天的拐賣華工勾當,進行一種變相的奴隸貿易,“被賣到秘魯沿岸去當不如牛馬的奴隸、被賣到古巴去當契約奴隸”,并對“受騙契約華工橫施暴行‘以至殺害’”,人權橫遭侵犯。[2](P621)

  馬克思指出:“所有這些同時影響著中國的財政、社會風尚、工業和政治結構的破壞性因素,到1840年在英國大炮的轟擊之下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英國的大炮破壞了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2](P609)從此,“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破了產,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被打破,開始同外界發生聯系”。[2](P608)

  事實表明,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在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些情形,不僅對中國封建經濟的基礎起了解體的作用,同時又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給中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造成了某些客觀的條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就是把一個封建的中國變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殘酷地統治了中國。[5](P626)

  其三,關于英國對印度的統治。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和《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兩篇關于印度問題的評論中,嚴厲譴責了英國的殖民政策,深刻揭露了英國殖民統治給印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和痛苦,同時也客觀分析了英國殖民統治給印度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彰顯了這個問題的正面和反面,從而也折射出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二重性特征。

  馬克思指出,英國人給印度帶來的災難,與印度過去所遭受的一切災難比較起來,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在本質上則是摧毀了印度社會的整個結構。英國入侵者用刀劍更依靠蒸汽機、科學和自由貿易的作用,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把印度織工和紡工一齊消滅,摧毀了本地的工業,破壞了本地的公社,夷平了本地社會中偉大和崇高的一切,從而毀滅了印度的文明,社會成員因而喪失了祖傳的謀生手段而被投入苦海。對于英國入侵者對印度所造成的這種巨大傷害、苦難和屈辱,馬克思痛斥說:“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維護‘財產、秩序、家庭和宗教’的人的真面目!” [2](P690-691)

  但是,馬克思同時又指出,從它摧毀了印度封建宗法的經濟基礎來看,它畢竟“在亞洲造成了一場前所未聞的最大的、老實說也是唯一的一次社會革命”。[2](P682)盡管它在印度造成的社會革命完全是受極卑鄙的利益所驅使,而且謀取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問題不在這里。問題在于,如果亞洲的社會狀態沒有一個根本的革命,人類能不能實現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國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這個革命畢竟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2](P683)這里,在客觀上,馬克思又肯定了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對印度社會歷史進步的促進作用。

 

      三、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

 

  走向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第一,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的唯心主義歷史觀時指出:“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世界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1](P541)這是因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境下繼續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境。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物質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還舉出了兩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世界歷史性”事實,說明這種歷史轉變的全球化進程的不可逆性。[1](P541)一是,在英國發明的機器,奪走了印度和中國的無數勞動者的飯碗,并引起了這兩個國家的整個生存形式的改變。二是,1806年拿破侖采取封鎖措施,禁止歐洲大陸各國同英國進行貿易,結果造成砂糖和咖啡這兩種產品的嚴重匱乏,引起德國人起來反抗拿破侖,成為光榮的1813年解放戰爭的現實基礎。

  第二,資產階級在歷史上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對于資產階級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全球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創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羅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跡;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遷徙和十字軍征討的遠征”。[2](P33-34)“凡是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的地方,工業革命都使資產階級及其財富和勢力最大限度地發展起來,使它成為國內的第一階級。”[1](P680)“我們的時代”,即“資產階級時代”。[2](P32)

  不過必須指出,盡管資產階級曾經創造過一個時代,但是由于它的剝削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它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少數人謀利益的,因而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畢竟是相對的和有限的

  以英國資產階級在印度所起的作用來說,馬克思指出:“英國資產階級將被迫在印度實行的一切,既不會使人民群眾得到解放,也不會根本改善他們的社會狀況,因為這兩者不僅僅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于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2](P689)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根本前提,那就是“在大不列顛本國現在的統治階級還沒有被工業無產階級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完全擺脫英國的枷鎖以前,印度人是不會收獲到不列顛資產階級在他們中間播下的新的社會因素所結的果實的”。[2](P690)資產階級能夠做到的,就是只能為人民群眾得到解放和根本改善其社會狀況創造一定的物質前提。馬克思反問說:“難道資產階級做過更多的事情嗎?難道它不使個人和整個民族遭受流血與污穢、蒙受苦難與屈辱就實現過什么進步嗎?”[2](P689)

  馬克思指出,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資產階級歷史時期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類互相依賴為基礎的普遍交往,以及進行這種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發展人的生產力,把物質生產變成對自然力的科學支配。資產階級的工業和商業正為新世界創造這些物質條件,正像地質變革創造了地球表層一樣”。但是,“只有在偉大的社會革命支配了資產階級時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場和現代生產力,并且使這一切都服從于最先進的民族的共同監督的時候,人類的進步才會不再像可怕的異教神怪那樣,只有用被殺害者的頭顱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漿。”[2](P691)這就是說,資產階級雖然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自覺地開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而且充當了主角,但是它根本不可能將經濟全球化進行到底,因為說到底,它根本不可能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進行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這個任務歷史地落到了無產階級的身上。

  第三,共產主義才是人類的真正全球化時代。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是一種“世界歷史性的”存在,[1](P539)“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基礎,并且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創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性,使這些前提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產主義實質上具有經濟的性質,這就是為這種聯合創造各種物質條件,把現存的條件變成聯合的條件”。[1](P574)馬克思、恩格斯這里所說的“聯合起來的個人”,就是指克服了地域性的存在的個人而成為了“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而要實現各個人之間的真正的聯合,最根本的物質條件就是發展生產力,“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1](P538)這是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1](P538-539)

  那么,基于這種克服了“地域性的”存在而聯合起來了的、具有“世界歷史性的”個人所建立的聯合體是什么呢?毫無疑問,就是具有“世界歷史性的”“共產主義聯合體”,這種“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1](P689)在這種聯合體中,“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1](P571)因而這種聯合體才是人類的“真正的共同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共產主義時代,才是人類的真正全球化時代。而在此之前,正如馬克思在考察人類的“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時代所指出的:“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2](P592)對于經濟全球化,我認為,亦應當如是說。在共產主義到來之前,人類所渡過的,只能是經濟全球化的漫長的“史前時期”。

 

      四、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人類歷史告訴我們,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問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6]

  1. 準確把握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必須準確把握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其一,經濟全球化仍然是發達國家為主導,但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作用顯著增強,而全球治理體系僵化滯后,機制封閉化、規則碎片化,未能反映經濟全球化這一新變化和新格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話語權嚴重缺失,其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這種狀況亟待改變。

  其二,經濟全球化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流,但是保守主義、孤立主義等反經濟全球化傾向的聲音不絕于耳且日漸增多,不可小視。有些人把地區沖突、恐怖主義、難民潮等全球性挑戰,以及貧困、失業、收入差距拉大等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歸咎于經濟全球化。這種反經濟全球化的呼聲,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問題解決。

  其三,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總的看仍是機遇大于挑戰,但是挑戰明顯增多,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突出。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長期低迷,復蘇乏力,下行壓力加大,全球經濟“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變小了,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更加突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感受到壓力和沖擊,這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值得重視和深思。

  其四,經濟全球化發展正處于動能轉換的換擋期,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提供的動能面臨消退,傳統增長引擎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弱。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成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并且極有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但是,目前還沒有像以往歷次技術進步那樣引發生產方式全面而深刻的變革,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全球經濟增長的全新供給能力明顯不足,難以支撐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經濟全球化發展還未能開辟出一條新路。

  其五,經濟全球化的傳統發展模式弊端突出,造成了全球發展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后果嚴重,亟待變革。從本質上看,傳統的發展模式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擴張的產物。發達國家憑借自己在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強大優勢,占據了國際經濟關系中的中心地位,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處于外圍和依附地位。這種中心與外圍的關系實質上是一種支配與被支配的不平等關系,嚴重制約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使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至今全球仍然有7億多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世界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公認的0.6“危險線”,必須引起高度關注。

      2. 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

  習近平指出: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啟示我們,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需要加強協調、完善治理,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7]

  推動建設一個開放的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重回以鄰為壑的老路,不僅無法擺脫自身危機和衰退,而且會收窄世界經濟共同空間,導致‘雙輸’局面。”[8]實施全球經濟治理,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拓展發展空間,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推動世界各國和國家集團加強貿易和投資機制建設,制定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全球投資指導原則,鞏固開放、透明、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防止治理機制封閉化和規則碎片化,堅持理念、政策、機制開放,堅決反對保護主義,為各國發展營造更大市場和空間,這是建設經濟全球化的應有之意。

  推動建設一個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是夯實經濟全球化基礎的需要。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傳統的游戲規則奉行叢林法則,零和博弈,弱肉強食,贏者通吃,因而是難以為繼的。堅持公平包容,是經濟全球化持續推進的根本保證。消除貧困和饑餓,推動包容和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國際社會的道義責任,而且能夠釋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振興世界經濟。要正視和妥善處理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給不同產業和群體帶來的巨大沖擊,努力讓經濟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推動建設一個普惠的經濟全球化。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根本的人權。實現經濟全球化,其根本目標是讓增長和發展惠及所有國家和人民,讓各國人民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民的日子都一天天好起來。發展是第一要務,這是一條鐵律,適用于各國。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理應平等參與決策、享受權利、履行義務。每個國家都有發展權利,同時都應該在更加廣闊的層面考慮自身利益,不能以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為代價。要完善發展理念和模式,提升發展公平性、有效性、協同性,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

  推動建設一個平衡的經濟全球化。要堅持正確義利觀,讓全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照顧好弱勢人群的關切,著力解決貧困、失業、收入差距拉大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全球經濟治理應該以平等為基礎,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新現實,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不能人為地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要共同構建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保護好生態環境,推動全球綠色發展合作,推動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推動建設一個共贏的經濟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各國發展環環相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協調合作是必然選擇。各國要同舟共濟,而不是以鄰為壑。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應該以利益共享共贏為目標,提倡所有人參與,所有人受益,堅決反對唯我獨尊、一家獨大,不能搞強買強賣、贏者通吃的霸道。要增進利益共贏的聯動,建設聯動型世界經濟,構建和優化全球價值鏈,打造全球經濟增長和發展共贏鏈,解決好公平公正問題,讓發展成果由各國人民共同分享。

 

  總之,只要我們能夠準確把握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現狀和本質特征,堅持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根本動力,敢于創新、勇于變革,就一定能夠克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等困難和問題,突破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瓶頸,開辟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境界,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

 

 (作者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來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毛澤東選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7-01-183.

[7] 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7-01-202.

[8] 習近平.中國發展新起點全球增長新藍圖——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6-09-043.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點贊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評論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