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2月15日,新興市場(30國)論壇暨中國改革開放40年與新興市場國家研討會在北師大舉行,主題是“構建南南合作新框架促進互利共贏新發展”。北京師范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胡必亮發布《新興市場30國(E30):綜合測度與發展前景》的研究成果。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發表主旨演講。
蔡昉指出,上世紀90年代是經濟全球化的分界點,兩個階段的全球化存在諸多不同。上世紀90年代之前,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擴大,對世界的主要影響是趨異。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俱樂部的趨同效應——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相近,發達國家也越來越相近,但是發達國家把發展中國家排除在外,全球化的差距并沒有縮小。上世紀90年代之后,俱樂部內是在趨異的,發達國家經濟體的差距在變大;發展中國家內部在分化。但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縮小。可以說俱樂部之內在趨異,俱樂部之外在趨同。
蔡昉表示,今年全球的進出口貿易增長首次低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這反映了全球化的逆流。過去,發展中國家是反全球化的;現在,發達國家成了這一輪反全球化主要的積極推動者。發達國家主導逆全球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興經濟體是過去這一輪全球化的獲益者。
針對這種新的特征,新興經濟體應該怎么做,做什么?
蔡昉表示,首先我們應對的思維上應該做一個改變:要認識和接受現存的抑制性、異質性,并且充分利用這種差異性。“差異性是合作的基礎,是共贏的基礎和依據。”他強調,希望E30的研究既關注同質化的特點,也關注差異化的特點,把兩者都變成合作共贏的成分。
其次,新興經濟體要參與全球化的規則制定,繼續推動全球保持趨同的趨勢。但是新興市場國家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必須要形成一定的共識,否則聲音太多,最后達不到我們期望的結果。
再次,我們應該在“一帶一路”以及“一帶一路”和各國發展戰略對接的框架下擴大貿易,擴大合作的機會,實現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以及各種軟的和硬的層面的互聯互通。
最后,分享發展經驗和改革的經驗。我們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復制”中國的做法。但是,我們可以不斷總結和提煉中國經驗的智慧,為其他國家提供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道路。
(光明網記者趙宇根據主旨演講整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石云霞:進一步深化對經濟全球化規律性的認識, 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經濟全球化的思想
2017-06-08?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