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前的1860年10月18日,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西方列強搶掠、焚毀,園林建筑被毀殆盡、無數珍寶不知去向,一代名園逐漸淪為荒園廢園。文物,既是我們昨天的身份證,也是我們今天回望來路的教科書。160年后,我們需要加強對博物館的建設,從而讓國家文物有更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想要更好地保護國家文物,需要將數字技術注入博物館。考古博物館在整體建筑、展覽展陳等設計上與觀眾互動性的分享,如3D呈現、VR系統等高科技的方式,讓觀眾可以看到古老環境和典雅風格的再現,激發人們保護文化的意識,讓城市在擁有文化遺產的烙印與氣息中良性發展。數字化技術既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研究手段和技術方法,也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有效途徑。通過數字技術,可以讓公眾看到過去,看到發掘工作,看到更遙遠的歷史,人們在此基礎上會產生更多的想象,這種想象力和體驗對于整座城市的文物保護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想要更好地保護國家文物,需要增強博物館的互動性。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些文化遺產,不應該是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藝術家、建筑學家或者管理者眼中的文化遺產,而應該是公眾眼中的文化遺產。遺址博物館的重要職能就是與觀眾的互動性,從考古發掘工作進行之初、項目啟動、行業分析等,考古博物館都應充分征求公眾的意見,真正形成市民的歷史文化之窗。
想要更好地保護國家文物,需要讓文物“活起來”。歷久彌新的博物館文化資源獨具魅力和特色,在后疫情時代,博物館的云展覽、網絡直播、智慧化展示服務等等反映了受眾對于博物館文化資源的渴求。文物數字化后的資源通過設計、藝術、科技三者相結合,“讓文物活起來”,能夠豐富多媒體互動的呈現形式、增強沉浸式體驗感,讓社會大眾在數字化演繹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已經成為一種風潮。
作者:殷曉丹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