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上,看到許多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政策的書,大抵只有兩個結論,一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耽誤了一代人,要不中國的現代化要快得多,二是知識青年在農村幾乎變相勞改,人身權利受到嚴重侵害。一句話,這個政策沒有任何好處,只有害處似的。真是這么回事嗎?
最近看到一個網站,叫上海知青網,里面有很多文章,都是當年下鄉知青對他們生活的回憶,生活固然甘苦,但他們為農村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知識和青春,為農村帶去了知識和文化;他們的下鄉打破了城鄉隔離,他們和農民結下的深厚情誼,永遠留在了那片黑土地、黃土地中;他們在勞動中鍛煉了自己,留下了人生難忘的回憶和寶貴財富;他們看到了一個多么廣大的中國,增長了自己的才華和見識。這當中也難免有的人遇到了傷害,但就整個情況來看,與一些文人們以偏概全的描寫相去甚遠,使我感到又被人玩了一回似的。
現附轉其中的幾篇文章,以引起各位網友的興趣和關注,我們需要真實的歷史。歷史過去了幾十年,雖然時代不同了,但同樣的問題以不同的方式又被再次提出,由于城鄉、地區差別的增大,鼓勵青年學生到落后地區、到農村工作又成為必要,難道當年的上山下鄉政策真的就沒有它的合理性?正確認識那段歷史,不僅是對一個政策的客觀評價,也是對一代人所付出的勞動和貢獻的客觀評價,而且對于今天也許還別有意義。
(作者:佚名)
大山作證:謝謝你,趙三
作者:崔元慶
2004年10月6日是我赴黑龍江興安公社大河西生產隊插隊35周年紀念日。這兩天,當年的一些插兄插妹們正興致勃勃的忙乎著聚會、寫知青回憶的事兒。本來么,寫回憶錄、自傳從來都是名人、政客的專利,跟咱平民百姓壓根兒是八竿子打不到邊的事兒。不過,閑談中聽到一則傳聞(但愿是傳聞),說是老趙家的三兒因為一樁意外,不在了。我心猛的往下一沉,心臟仿佛脹開似的憋得有點透不過氣來。正是江南的黃梅季節,當年凍傷過的雙腿和膝關節又在隱隱作痛,三十多年前的事兒,就像眼前連綿不斷的雨絲兒,不停的敲打我心間的記憶之窗。
那是到大河西的第二年,一個寒意逼人的早春。我在積雪厚厚的村路邊等著隊長派活,隊長很隨意的讓我跟一個戴狗皮帽、穿一身黑棉衣褲老鄉,說是到山里去查線路。那語氣就像讓你到村口的大田里,去干一件平常的不能再平常農活一樣。就這樣什么準備也沒有,我就稀里糊涂踏上了后來才知道“查國防線路”的艱苦之路。
當時正是中蘇兩國關系劍拔弩張的非常時期,加之地形原因,邊境地區的電話線路很多都架設在深山老林里。白雪皚皚的大興安嶺山溝里,積雪如平地。人一旦踩上去,齊大腿根深的雪,使你很難邁步,只能“趟”著走。就這樣趙武斌在前我在后(老趙家五個兒子,武斌排行第三),亦步亦趨開始了我們的巡查。
從喧鬧的城市柏油馬路到眼前孤寂的林海雪原,我的好奇很快就被熱了又涼、涼了又熱的汗水和無休止的,除了走還是走的單調替代了。林子里少有陽光,漸漸的昏暗起來。早上吃的兩只扔到馬廄里都找不到的黑饅頭和一碗絕少油花的凍土豆湯,早就“頂”不上勁兒了。漸漸的,感覺棉膠鞋里有雪漏進來,馬上化了,變得涼涼的;不斷的又有雪漏進來,又化了,周而復始。一開始我本能的想停下來倒掉雪再走,前面帶路的趙三說,趁天黑前快走,趕到那個休息的地方。心想算了,到地方再說吧。萬沒料到,就這一念之差,差點毀了我的一雙腳。土生土長的趙三和我差不多大,他知道在這冰天雪地零下幾十度的大興安嶺,鞋子里灌進了雪會是什么后果。但由于他的年輕和疏忽,他沒有,哪怕是稍稍的提醒我只言片字的防凍知識。慢慢地,我的腳不再有涼和熱的感覺,以后是腳上一陣一陣針刺般的痛,到天將黑時,我已經沒了腳的感覺,只是機械地、用上半身帶動麻木僵直的腿,吃力地一步一步繼續往前,傻呵呵的我,這時才隱隱覺得似乎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
終于挪到目的地,掙扎著爬上松樹條搭的“床”。脫鞋時我突然發現,鞋已成了兩個大冰塊!里里外外整個兒腳和鞋凍成了一體。年輕的趙三也愣了(他從來沒見過腳凍成這樣的)!他一邊責怪我為啥不吭氣,一邊迅速的用匕首挑開鞋:這還是腳嗎?分明是兩只凍得又黑又亮、了無活氣的冰砣子!趙三急了,連聲道“壞了,壞了”,拿起一個破盆,端來一大捧雪就著我毫無知覺的腳使勁搓了起來。也不知過了多少時間,迷迷糊糊中,我覺得有越來越多的寒氣正從體內向外發散,我不停的打著冷顫。漸漸的緩過些勁的凍腳開始有了一點點知覺,但隨之而來的徹骨透心的痛,讓精疲力竭的我無法入睡 。活是干不了了,繼續留在山上天亮再跟家里聯系?眼看我腳面上突起的又黃又亮的大水泡。不敢再耽誤了,疲憊不堪的趙武斌背起電話機,一頭扎進黑漆漆的老林,搖搖晃晃爬上電桿,搖通了公社值班室電話......
那一夜,為挽救一個凍壞腳的知青,沈陽軍區首長特批爬犁從敏感的黑龍江邊境線連夜通過;那以后,為了保住一個知青的腳,老鄉們拿出了治腳的土方和鮮美的雞蛋;再以后,大河西知青醫療小分隊聶申華等女同志對我的精心護理,謝謝,謝謝了!我還要感謝,在那個深夜為我搓腳、為我冒險夜闖老林、爬電竿報消息的趙武斌,趙三!不是他,我今天的生活將很可能是另外一種狀態。
大山作證:謝謝你,趙三!
炭火暖了我的心
作者:劉翰香
回想逝去的年代,再大的事也成了小事,唯有那一段上山下鄉的經歷和綿綿知青情仍然能時時在我心中放大,這就是揮之不去的知青情結。
每年到了天冷得要開空調的時候,就想起七十年代在陽團村插隊時度過的那一年冬天。從小就患有風濕性關節炎的我,一到天即將下雨或天冷受了風寒,關節就疼,特別是在農村一年有三季要下水稻田,更加重了我的風濕病。那一年冬天,我突然全身關節劇痛,哪一個關節都不能彎,連穿衣脫衣這樣的動作也做不到,更別提下床走路了。我所在的陽團村離縣城五十里路,像我這樣關節炎急性發作,根本不可能去縣醫院看病。陽團村是一個很大的自然村落,整個村子沿著坡度分為“上姚”和“下姚”,一共八個生產隊、一千多人口,村里除了少量外來人,幾乎所有人家都沾親帶故,所以一發生什么事也傳得非常快。我突然之間得了急病,我們分散在八個生產隊的上海知青不多時就全知道了,不僅如此,連大隊部也都知道了。大概是那位平常就非常關心我們知青的冬庚隊長傳達上去的。一時間,來探望的老表、知情等絡繹不絕,他們除了給我帶來問候,還給我帶來了炭盆和一筐鋼炭。
陽團村四面環山,氣候潮濕,冬天,家家戶戶都用從山上砍來的雜木烤火,每年入冬前,大隊都要派工去山里的炭窯燒炭,那都是為了在冬天時大隊禮堂召開社員大會以及大隊部辦公和接待上級來人所用,在當時,這樣高成本的鋼炭一般社員家庭是不會用到的。我的病情牽動了貧下中農,大隊部作出決定,囑咐知青們:在我住的屋子里,二十四小時派人給我燒炭火,在當時,這是多么昂貴的代價啊!知青兄弟姐妹們怕我一個人躺著寂寞,每天下工后就輪流來給我做伴、添火;在大隊當赤腳醫生的知青忙著用從山上采來的藥材為我配制藥酒;冬庚隊長更是給我端來了熱氣騰騰的只有招待客人才有的掛面。在這個陰冷潮濕的冬天,在這個遠離上海近千公里的小山村,熊熊的炭火烤紅了我的臉,更考暖了我的心。就在大伙這樣精心的照顧下,我一天天恢復了健康,但那盆冬天里的熊熊炭火永遠燃燒在我的心間,連同那淳樸的鄉親和兄弟姐妹般的知青情。
(作者系江西新干縣上海知青。)
本文來源于《烏有之鄉》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