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安全戰略 > 閱讀信息
海風觀察:“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不僅不能舍棄,而且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堅持和加強
點擊:3537  作者:海風觀察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17-06-05 14:35:49

 

1.jpg

  

      從國民黨主席選舉看:“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要不要舍棄?

 

      上周六,中國國民黨舉行了黨主席選舉,黨員投票率58.05%(超過四成的國民黨黨員沒有參加投票)。吳敦義以52.24%的得票率較大優勢當選,洪秀柱以19.2%得票率落選。應戰友們提出的要求,談談對兩岸關系及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的看法。

 

      一、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是美國對臺灣2020年大選的提前布局

 

      目前臺灣地區政黨派系主要分為藍、綠兩大陣營,也可分為“三種勢力”:一是以民進黨蔡英文等為代表的“獨派”;二是以洪秀柱等為代表的“統派”;三是以連戰、馬英九、吳敦義等為代表的“不獨不統派”(其中有一部分是“隱獨”)。每種勢力背后都有相應的民眾支持,海風觀察本來想查一下比例概數,但結果查了半天也沒發現一個權威的數字,不過總體而言,支持“不獨不統派”的臺灣民眾占大部分,而支持“獨派”的臺灣民眾要多于支持“統派”臺灣民眾,這就是目前臺灣地區的政治現狀和民眾基礎,也應是我們分析研究臺灣問題的基本現實。

 

      由于歷史與現實的種種原因,臺灣政壇上的藍、綠兩大陣營與國際勢力特別是美、日兩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海風觀察看來,對臺灣地區的各種政治勢力,日本最支持的是蔡英文的“獨派”,這就解釋了日本與臺灣歷屆“臺獨”政府關系十分密切。而美國最支持的是“不獨不統派”,因為臺灣所謂“不獨不統”、兩岸所謂“維持現狀”最符合美國戰略利益需要。美國一直把臺灣作為“太平洋上不沉的航空母艦”,在美國亞太布局中臺灣是其牽制中國大陸的一枚十分重要的棋子。只要臺灣不與大陸統一,那臺灣就成為美國圍堵中國大陸的橋頭堡。記得李敖曾說過,臺灣是中國的“睪丸”,但現在這個蛋蛋卻被美國人攥在手里。這句話聽起來雖然不雅,但也很形象地指出了臺灣是美國掣肘中國大陸的工具。那臺灣搞“獨立”是不是就符合美國戰略利益,那這個要看具體的“度”了,鬧“臺獨”符合美國利益,但“急獨”就不符合美國利益了,因為如果“急獨”,大陸一定會祭出《反國家分裂法》實行“武統”,倒那時美國要么看著大陸統一臺灣,要么在近海與中國開戰,其結果必然是美國被徹底趕出“西太平洋”,中華民族在統一后實現偉大復興。這就是為什么特朗普就任后打“臺灣”牌與蔡英文通話以此威脅中國,但后來又迅速收斂變得謹慎的原因。因為美國還不想給蔡英文以太明確的支持,促使其在“臺獨”的道路上鋌而走險,到時難以挽回。

一般而言,當島內“獨派”勢力做強后,美國會支持“不獨不統派”上臺進行平衡;當“不獨不統派”在維持兩岸現狀基礎上深化拓展、有可能越走越近時,美國會支持“獨派”上位去平衡,這就是美國在臺灣的“牌術”。

 

      目前,蔡英文的“獨派”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推行“文化臺獨”及“去中國化”,在臺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未來如果“急獨”,那也不符合美國的戰略需要;而“統派”的洪秀柱如果贏得國民黨黨主席選舉,接下來3年時間里將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向前發展,并很可能代表國民黨參加2020年大選,屆時憑借大陸的支持和未來幾年民進黨槽糕的政績,洪秀柱贏面會相當大,那結果對美國將更加不利。因此,海風觀察分析認為,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不獨不統派”的吳敦義當選,對于美國布局臺灣2020大選十分有利,這樣的安排最符合美國戰略需要。美國對臺灣選舉的介入,從沒有公開承認過,但也是“禿頭上的虱子”。這樣的事情美國不是沒有干過。

 

      二、“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不僅不能舍棄,而且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堅持和加強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公布后,網絡上各種分析文章很多,其中有兩種觀點最具代表性:

 

      一種觀點認為,從這次吳敦義當選、洪秀柱落選國民黨主席看,支持兩岸統一的政治力量再次受挫,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化為泡影,呼吁大陸丟到幻想,做好“武統”準備;另一種觀點認為,“臺獨”已經成為臺灣的主流民意,對依靠臺灣民眾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普遍失去信心。

 

      前者是對臺灣島內和平統一政治力量失去信心,后者是對臺灣民眾失去信心。對這兩種觀點,海風觀察都不是完全認同或者說只是部分認同。下面,談談我的想法:

 

      首先,關于“武統”。海風觀察認為,在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完全喪失、“臺獨”分子以任何形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國外勢力侵占臺灣或者利用臺灣對大陸戰略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武統”完全必須,也完全符合《反國家分裂法》的要求。因此,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大陸必須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做好“武統”的最壞準備。當然“武統”是最后沒有辦法的辦法,海風觀察認為,“武統”畢竟是兄弟相爭,哪怕和平統一有最后一絲希望,也都不應該輕易放棄。

 

      其次,洪秀柱雖然敗選,但她依然是臺灣島內“統派”力量的一面旗幟。這一點的原因,不用我多說了。從洪秀柱一直以來的言行就可以看出。因此,大陸應該給予像洪秀柱這樣的統一大業堅定支持者更多支持和幫助,而不應該對其喪失信心。否則豈不是上了別人的當?美國、日本以及島內的“獨派”、“不獨不統派”正巴不得大陸對洪秀柱失去信心,讓其一蹶不振。大陸可以對國民黨失去信心,但不可以對洪秀柱以及追隨者失去信心。

 

      再次,“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不僅不能舍棄,而且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進一步堅持和加強。“寄希望于臺灣人民”是大陸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提出的重要方針。1979年葉劍英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中指出:祖國統一,“我們寄希望于一千七百萬臺灣人民,也寄希望臺灣當局。”這是當時中央對臺的兩個寄希望方針。1997年十五大報告強調:“我們寄希望于具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臺灣同胞。”2002年十六大報告強調:“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我們寄希望于臺灣人民。”2007年十七大報告強調:“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從去年臺灣大選以及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的表面看,“統派”在臺灣民眾中好像支持率越來越低,因此大陸一些人開始對臺灣人民支持和平統一失去信心,甚至對“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有所動搖。

 

      前面也分析過,目前臺灣島內的政治勢力及民眾基礎,支持兩岸“不獨不統”“維持現狀”的民眾占大多數,支持“獨派”的民眾多于支持“統一”的民眾。但海風觀察認為,廣大臺灣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是發展兩岸關系的重要力量。由于特殊歷史等原因要求當家作主的復雜心態可以理解,但這與那些搞“臺獨”的人是有本質區別的。在任何情況下,“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都不能丟,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毛主席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習主席也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相信臺灣人民、依靠臺灣人民,堅持臺灣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立場和觀點,是中國共產黨應有的人民立場。

 

      二是所謂形勢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換的。關鍵在于我們采取什么樣的政策和措施。目前中間派占多數,更需要我們堅持“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去爭取中間力量、轉化“獨派”。當然,如果我們丟棄“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目前的“統派”也有可能被別人轉化過去。

 

      三是防止中了別人的“選舉圈套”。既然是選舉,就有勝有負。臺灣與大陸的政治體制不一樣,我們不能因為誰獲勝,就錯誤地認為整個臺灣社會就是“一元化”的,而忽視其他的“多元”聲音。如果是那樣,那豈不是也正中了別人的“圈套”?把本應該努力爭取的力量推給對手。

 

      所以,即使臺灣大多數民眾用投票選了民進黨上臺執政,臺灣的國民黨黨員大多數棄選堅持統一立場的洪秀柱,但我們對臺灣民眾也不能失去信心,大陸“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也永遠不能丟棄。退一步講,即使未來“武統”,后面治理臺灣,仍然需要依靠臺灣人民、相信臺灣人民。

 

      三、堅持“一手足夠硬、一手足夠親”,力爭對臺工作全面勝利

 

      展望兩岸關系的發展,道路不會一帆風順,會有很多艱難險阻。海風觀察認為,無論形勢如何發展,未來在對臺工作中,都要堅持“兩手抓”:“一手足夠硬、一手足夠親”,力爭對臺工作全面勝利。“一手足夠硬”,就是對臺獨分裂勢力要足夠強硬,見到就打壓,必須毫不留情;加緊做好“武統”準備,加大對臺獨分子的武力威懾,并且在一旦臺海有事,能以迅雷不及掩耳、排山倒海之勢,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一手足夠親”,即對臺灣人民要足夠親近,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永不改變,“兩岸一家親”,始終相信臺灣人民、依靠臺灣人民、惠及臺灣人民。關于“一手足夠硬”,海風觀察不想贅述,這方面大陸一直在做準備,應該說軍事對臺擁有壓倒性優勢毋庸置疑。正如前南京軍區副司令王洪光說,拿下臺灣只要幾個小時,海風觀察對此深信不疑。至于對臺獨用武,美國不會不介入,海風觀察的觀點還是不太可能,因為臺灣不過是美國的一張牌,但如果美國萬一介入,那也正好是徹底打破“第一島鏈”的最佳時機,徹底把美帝趕出西太。

 

      那么如何堅持“一手足夠親”,如何更好地寄希望于臺灣人民?海風觀察認為,要重視與臺商的經貿合作,但更要重視和寄希望于臺灣普通民眾。近年來,大陸與臺灣經貿合作日益加強,大陸對臺商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商為政”或“以經促同”是大陸對臺工作的新特點,即憑借大陸對臺灣經濟日益增強的影響力,逐步推進兩岸統一。在大陸生活的百萬“臺胞”,尤其是臺商群體,也被看作是影響兩岸關系的重要政治力量。然而,從近年來實際效果看,這種以經濟杠桿影響政治的策略,實際奏效大打折扣、不盡人意,主要原因是:

 

      一是臺灣政商界認為,目前兩岸“不獨不統”的狀態更符合臺灣利益最大化,他們認為大陸為了統一大業會讓利給臺灣更多實際利益。

 

      二是大陸對臺商的很多優惠,最后得利最多的是臺灣資本家,而臺灣普通民眾對島內這些既得利益集團的不滿,最終轉化為對大陸的敵視。

 

      三是部分臺商在大陸賺錢,回臺灣卻支持“臺獨”分裂。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去年12月2日出席全國臺協會長座談接受臺灣《旺報》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們歡迎臺商到大陸打拼,但絕不允許到大陸掙錢,回臺灣卻支持“臺獨”分裂的臺商,這與兩岸關系是背道而馳的。

 

      四是部分臺灣民眾認為,大陸通過優惠政策把臺商引進大陸,很多臺灣年輕人因此在本土找不到工作,從而對大陸不滿2014年12月,在臺灣地方選舉中,鴻海董事長郭臺銘為支持國民黨連勝文、胡志強等人跑遍整個臺灣拉票,但郭臺銘所支持的候選人悉數落敗。臺灣智庫的副執行長賴怡忠對于國民黨在地方統一選舉中的大敗分析稱,原因在于對馬英九政權向中國大陸和大企業傾斜的反對意見在擴大。2008年馬英九政權成立后,擴大了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交流,還曾鼓勵企業到大陸投資。因此臺灣的很多生產基地都轉移到大陸,認為工作機會被剝奪的年輕人也有所增加。賴怡忠稱,只有那些與(國民黨)政權有著密切關系、并且進入大陸的大企業在獲利,社會貧富差距也在擴大。這些民眾的不滿成為了投向國民黨的反對票。

 

      根據臺灣統計,2016年1—10月,臺灣與大陸貿易額為1279億美元,大陸繼續為臺灣第一大貿易伙伴,占臺灣對外貿易額的30.5%;大陸也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和進口市場,占比分別為39.5%和19.6%。海風觀察認為,加強與臺灣經貿合作,對于兩岸和平統一有一定促進作用,但影響和效果可能有限。大陸有關部門在重視臺商作用的同時,更要重視和寄希望于臺灣普通民眾。對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海風觀察認為,加強兩岸同胞的血肉親情,不能只注重與“有錢有勢的人”搞好關系,也不能僅指望幾場精英們參加的論壇就萬事大吉。兩岸一家親,靠的更應該是道義制高點、民族感召力和文化吸引力,經過60多年的發展,大陸應該有這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好群眾工作、搞好群眾關系,更是共產黨的最大優勢。目前,大陸要更多做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來增進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濃濃親情,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比如,加強對臺宣傳工作,讓臺灣同胞真正了解崛起中的中國(這方面臺灣過去鬧的笑話不少)。加強與臺灣的人員與文化交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繼續鼓勵大陸居民赴臺觀光旅游(這與薩德入韓抵制赴韓旅游有本質不同),每年也可以免費邀請臺灣同胞到大陸來參觀,既切身感受大陸的發展變化,又“尋祖認宗”增強文化認同。要讓更多臺灣民眾在與大陸交往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對臺灣同胞來大陸就業、學習、簽證等方面給予更多優惠。記得2011年陳光標聯合一些企業家去臺灣搞捐款慈善活動,海風觀察認為是一種好的形式,讓一些臺灣弱勢群體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此舉也得到了國臺辦的肯定。不過后來被網絡公知大V們一頓嘲笑謾罵,引起一場不小的爭議,后來就再無問津者。

 

      總之,海風觀察認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共產黨的政治立場,全心全意依靠人民,依靠無產階級,“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能丟棄,這既是臺海關系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應該是大陸對臺的最大優勢。

 

  (作者系;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編發)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點贊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評論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