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所使用的"Common Core(通用課程標準)"中,三項核心思維技能培養標準的首位就是"批判性思維",同時,這項思維能力也是美國天才兒童思維培養的重要標準。
提及"批判性思維",可能我們的第一印象都會想到經典的"6個W"——"Who、What、Where、When、Why、How"。但事實上,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的角度與方式遠不止這些。
來自美國公立小學的小媛老師根據她在教學中的親身經歷,給我們帶來了"獨家爆料",想要知道更多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有趣方法?快來文章中尋找吧!
文 | 小媛老師(美國公立小學老師) | 公眾號"美國小學的日常"
美國學校的"思維熱"這幾年也是越刮越猛!從大家熟知的"思維導圖",到影響情商教育的"成長性思維",再到幫助孩子獨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維",每一種思維方式,都被美國小學寫入了教學大綱。
美國小學使用的課程標準叫做"Common Core(通用課程標準)",這個課程標準于2009年由美國州立長官理事會提出,規定了全美國各個州在英語語言教學和數學教學在各個年級要達到的標準。這個Common Core就像是個金科玉律,美國的各個公立小學都要拿來作為課程設計的標準。
在這個Common Core中,特別提出了美國小朋友要掌握的三項思維技能: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問題解決思維(Problem Solving)和分析性思維(Analytical Skills)。那么,這排在首位的就是批判性思維!它也是美國天才兒童教育的標準之一。
很多人對"批判性思維"這個詞既熟悉又陌生,尤其是其中的"批判"二字,又十分敏感,難道批判性思維就是對一切東西持懷疑眼光,進行抨擊和批判嗎?
我們來看看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英文解釋:"Critical thinking is the objective analysis of facts to form a judgment. "所以說,批判性思維并不是一味的批判和抨擊,而是通過對事實的客觀分析,然后形成更好的決策和判斷。它強調的不僅僅是理性思考,還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先來分享下小媛老師的課堂上曾發生的一件事,有個小朋友打了別人,我問他"你為什么打人?",他回我"因為某某某說,他怎樣怎樣,我覺得很生氣就打了他"。這個例子中的這個小朋友就是聽信了別人的話,沒有對別人的話進行思索和分析,就做出了不恰當的舉動,這就是缺少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再來說說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網絡暴力,很多人一聽到什么,就跟風去評論,去謾罵,不分青紅皂白,不去探究事物表面背后的"原因"和"真相",這也是缺少了那份思辨能力。我們大人尚且如此,更別說小朋友了,所以說從小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是多么的重要!
也許您會問:這項思維能力聽起來很抽象,怎樣落實到每天和孩子的互動中呢?其實小媛老師剛開始教書時,也有些摸不著頭腦,直到我去參觀一位老師的教室,看到她教室的上方貼著這樣一些海報:
“典范英語”微信公眾號后臺回復"金字塔"獲得六張黑色海報模板下載方式
后來跟這位老師交流才知道,她教室里的這六張黑色的海報,是非常有名的"布魯姆認知分類金字塔(Bloom's Taxonomy)"——由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Benjamine Bloom 創建。他將思維能力由下至上的分成三個層次,最低一層是記憶(Remembering),上一層是理解(Understanding),再一層是應用(Applying),最高一層是分析(Analyzing)、評估(Evaluating)和創造(Creating)。
1.思維金字塔:提出高層次的問題
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技巧性的提問,來引發高層次的思考(Higher Level Thinking)。當我們讀完一本書,可能會問孩子這些問題:
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故事發生在哪里?
故事一開始發生了什么?
這些問題都是最淺顯,"記憶性(Remembering)"的問題。我們可以問嗎?當然可以,思維能力也是一點點升級的,只有能回答出最基本的記憶性問題,才能回答更高層次的問題。
如果我們問孩子:"在故事一開始,你覺得故事的主人公有什么樣的感受?"
這個問題,就觸及了孩子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他要運用故事的前后聯系,來理解分析。
接下來我們問孩子:"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會怎么做?"這又是高一個層級的問題,設想自己是主人公,是"應用(Applying)"的層次。
再上一個層級,我們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故事中的哪一個部分是最讓你興奮的?"這需要孩子對故事進行分析(Analyzing);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去到故事發生的地方,你會不會去?"這是一個選擇性的問題,需要孩子進行理性評估(Evaluating),然后給出答案。
最后,我們可以問問孩子"如果我們要為這個故事拍一部電影,請你制作一張海報poster",這是創造(Creating)的階段,要求孩子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對故事的理解,來一個再創造。
為了幫助自己更好地提問,很多老師會在教室里掛上這個"Bloom's Taxonomy"的提問關鍵詞海報。在第一層級(Remembering)的問題中,老師常常用到如"列出","描述","找出","寫出"等等這樣的關鍵詞。當到了第三層級(Applying),我們會用到的關鍵詞包括"描繪","改變","分類"等等。而到了創造(Creating)層級, 老師會常常用到"想象","設計","計劃"等這樣的關鍵詞。這樣,老師在提問時,就可以按照海報上的關鍵詞,自下而上,提出引發批判性思維的問題。
2."打破砂鍋問到底"
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另一個好方法是要追問到底,小媛老師在課堂堅持"5Why"原則,也就是說,一個問題我會問五次"為什么"。比如我們的數學考試沒有考好,我會問大家"為什么沒有考好",等有人回答后我會問"為什么沒有好好復習",接著我再問"為什么沒有時間復習"……通常問到第四次、第五次時,我們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在這個不斷提問與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在挑戰孩子的思維極限,等到他們再遇到新的問題時,也能打破砂鍋問到底,想想這問題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3.美國天才兒童培養:思維深度與復雜性
說到批判性思維,又不得不提到美國這本關于思維訓練的暢銷書——Mind in the Making。這本書的作者Ellen Galinsky對很多美國兒童做了調查,她發現強大的思維能力,是很多天才兒童的共同特質。其中的"批判性思維"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美國的小學在培養天才兒童方面非常注重他們的思維方式培養——怎么思考比思考什么有時候更重要。對此,美國教育專家提出了"Depth and Complexity"的觀念,讓孩子在思維的深度(Depth)和復雜性(Complexity)上下功夫。
上面是培養思維深度和復雜性的標識圖,這些圖標是如何使用的呢?我們以不同學科的教學為例來看看:
1. 細節和主題 (Details and Big Ideas)
2. 模式 (Patterns)
比如美國二年級的數學課上,小朋友會學習三種不同的模式:重復性模式、增長性模式、還有遞減性模式。
3. 跨學科 (Across Discipline)
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可以鍛煉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比如下面這個數學分數與美術結合的作品,就很好的實現了學科間的融合。
4. 趨勢變化 (Trends)
我們希望孩子在看問題時也能審時度勢,不只是著眼于現在,還要分析過去的變化。比如在分析故事時,我們要讓孩子分析故事從開始到最后的起伏和變化:
5. 多重觀點 (Multiple Perspective)
透過望遠鏡,我們要看到不同的觀點,并對不同的觀點加以比較、對比和分析。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汲取多方觀點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基石。
在閱讀課上,美國老師會用下方的Worksheet,讓學生將故事中不同人物所處的立場寫下來,加以分析。在英文寫作課上,我們在做觀點性作文"我們要不要有功課?"時,學生也會各抒己見,將不同的觀點、理由、感受和行為等元素,寫在這樣的Worksheet上。
這么多的思維圖標,可以結合在一起分析同個事物嗎?這不,在閱讀課上,美國老師就干脆讓學生們用不同的思維圖標,來分析同一本故事書:Thunder Cake,并把它做成了翻翻書。
批判性思維這個"時髦詞",聽起來深奧,其實也是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的。在生活中,我們應對孩子多多提問,挖掘事物表象背后的真相,從小培養質疑精神。因為說不定哪一天,您就培養出了一個"小天才"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