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8日-星期四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資料庫 > 歷史資料 > 閱讀信息
1961年陳云小蒸調查:“不要輕易把群眾的老經驗吹掉。”
點擊:28451  作者:鄭林華    來源: 新湘評論  發布時間:2018-05-31 10:29:54

 

          做調查研究并不一定非得東奔西跑,如果滿足于在形式上和表面上走馬觀花浮光掠影,那還不如找一個點蹲下來,解剖麻雀,深入研究,這樣更能發現問題癥結。陳云在上海青浦小蒸公社的調研就是如此。

1961年,陳云(第二排左四)在上海青浦縣小蒸公社

作農村調查時,與公社干部合影。

1961年,中國經濟處于困難時期,全國糧食緊張,農村問題突出,廣大農民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為了弄清問題癥結,毛澤東號召“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將1961年定為“實事求是年”。中央領導同志分頭到各地調研。陳云選擇了他熟悉的故鄉青浦作為調研點。當年六七月間,他在青浦一住就是半個月,由此弄清楚了不少農村政策問題。在青浦期間,除了聽取公社書記和先期派去的調查組的匯報外,陳云三次親自到小蒸實地調查,召開過三次座談會,研究了群眾當時最關心的三個問題。

母豬私養問題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后,農村干部盲目追求集體化,私人養的豬曾兩度被沒收歸公,造成肉豬存欄量大大減少。后來政策松動,大多數公社把肉豬下放給社員私養,但母豬仍大部分由集體公養。母豬究竟是公養好還是私養好?社員群眾與公社干部說法不一,于是陳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實地調研。

小蒸公社有15個集體飼養場,陳云派工作組同志去看了10個,自己去看了兩個。在集體飼養場,陳云發現公養母豬普遍消瘦,豬棚內豬糞極少;集體飼養場投資多,飼養員來自各個村,責任心不強,豬圈很臟,母豬流產多,苗豬棚內由于飼養員倒了飼料就走,力氣大的豬吃得多,容易長膘,力氣小的豬吃得少,看上去皮包骨,這些豬被稱為“落腳豬”。有些集體飼養場苗豬死亡率居然高達89%。沒有苗豬哪來的肉豬?而在私養母豬的社員家里,陳云看到老人小孩全家動手飼養,母豬喂得好,有的甚至喂泥鰍,豬圈干凈,冬天墊干草,夏天墊青草,母豬產苗豬多,苗豬成活率高,豬圈的豬糞多,田里綠肥多。看來沒有比較,就沒有結論。

陳云不是單純把母豬問題當作肉類供應問題,他還聯系到農作物產量問題。他曾經問公社干部:養一頭母豬,一年可積多少擔肥?對方居然答不上來。陳云指出:養豬除了增加肉類供應外,很重要的是增加豬糞,就是有機肥料,俗語說:“豬多肥多,肥多糧多。”他問社員:“你們的母豬都收為公養了,如果發還給農民私養,你們要不要?”社員說:“我們肯定能養好母豬,就怕將來又要說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收去公養。”陳云給他們打包票:“不會的,在養豬問題上只有公私并舉,私養為主,才能發展養豬事業。”

隨后,陳云整整開了兩個半天的座談會,著重討論養豬問題,大家得出了“私養母豬比公養母豬養得好”的結論。小蒸公社在座談會結束的當天下午就宣布:“即日起,原由集體集中飼養的母豬,統交由原飼養戶領回。”飼養戶在領回自己以前飼養的母豬時,每頭母豬似乎都認識它們舊日的主人,搖著尾巴聽話地跟著主人回家去。后來結果證明:放回農戶私養后,快死的母豬救活了,干瘦的母豬逐漸胖起來了。

種雙季稻問題

小蒸公社以前沒有種雙季稻和小麥,如果一戶農民種十畝田,除了單季稻外,冬季一般是種七畝紅花草,兩畝蠶豆,半畝小麥,半畝油菜。但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后,上級領導認為只有種雙季稻能增產糧食,于是逐年要求擴大雙季稻種植面積,而不考慮地理條件、自然條件,盲目要求農民改變種植習慣。農民種了雙季稻后,認為是“明增暗減,得不償失”,因此心里頗有怨言。

為此,陳云又在小蒸召開了兩個半天的座談會,會上聽到農民反映:“小蒸田多人少,蕩田土質又差,種了雙季稻土地肥力減弱,雖然當時多施了化肥,因缺乏有機肥已逐步土地貧瘠僵化。”農民現場為陳云算這樣一筆賬:表面上看,種雙季稻每畝兩熟共收獲糧食800斤,單季稻每畝收580斤左右,似乎雙季稻比單季稻多收糧食220斤上下。但如果全面計算,種雙季稻反而要比單季稻少收糧食300多斤,因為每畝田因后季秧寄田少收糧食150多斤,多用稻種40多斤,不能及時種蠶豆、小麥少收6080斤,種雙季稻要施肥,多用勞動力,少收稻草等折合糧食約6070斤。社員們還說:大熟單季稻收700斤,小熟蠶豆、小麥收300斤,加起來即1000斤,而雙季稻及小熟加起來只有900斤,相差100斤。可別小看了這100斤,在當時糧食非常緊張的情況下,100斤糧食在缺糧地區可是意義重大。

陳云通過實地調研,發現了強行推廣雙季稻屬于主觀蠻干的瞎指揮,他在《種雙季稻不如種蠶豆和單季稻》的調研報告中用算細賬的方法,和從調查結果及群眾的反映中來證實種雙季稻不如早季稻,說明農作物種植必須因地制宜,決不能瞎指揮,硬性規定播種指標。他鄭重指出:“要研究,要從實際出發,不要輕易把群眾的老經驗吹掉,要很好地繼承、研究群眾的經驗。”

自留地問題

群眾關心的第三個問題是人民公社化后農民群眾自留地分得太少了。這是當時農村政策調整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高級社時期,農村自留地一般占耕地面積5%,但公社化時期都統統歸公了。19613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通過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下發后,又重新把自留地分給農民,但各地執行情況不一。

陳云到小蒸后,就聽到群眾反映糧食征購多了,留下的400斤口糧不夠吃,因為自留地只一分田多一點,原來可種的“四旁十邊”(“四旁”指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十邊”指河邊、路邊、溝邊、田邊、塘邊、屋邊、豬舍邊、廁所邊等除了大田外一切可以開墾的邊角零星地塊),公社化后不準私人種了,農民的雜糧收獲大大減少,有的生產隊還規定自留地不準種糧食,以免和集體大田的糧食分不清,農民飼養家禽家畜也受到限制,比如養三只鴨子是社會主義,養四只鴨子就是資本主義,個別地區甚至不準私人飼養家禽家畜,等等。

陳云帶領調查組與公社和生產隊干部群眾開座談會討論時,大家提出,讓農民多種一點自留地有好處:可以補充口糧,便于養豬積肥,可以種蔬菜,可以種東西賣,可以養雞、養鴨、賣蛋換錢,這樣農民手頭就有些零用錢,還可以恢復和發展竹園。陳云贊同大家的意見,也主張增加自留地,認為這樣不僅可以幫助農民度過困難時期,還可以解決小偷小摸問題,因為糧食不夠吃,農民餓了肯定會去偷集體的。他還把自留地與基層民主聯系起來:“民主得有物質基礎保證。群眾有了自留地,今天賣點瓜,明天賣個蛋,生活方便,花錢方便。沒有自留地的基礎,我看很難講民主。”他根據群眾反映,加上反復查閱資料,發現青浦當年自留地僅占耕地面積0.5%,與中央規定的自留地可占耕地面積5%的標準相差甚遠,于是向中央報告,不久問題得到解決,當地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陳云能了解到真實情況,與其工作作風深入細致有很大關系。他經常對調查組同志講:“調查問題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調查組向他匯報,都要有根有據:材料哪兒來的?聽說的——聽誰說的?親自了解的——從哪兒了解的?都要說得一清二楚。假話在他面前無法蒙混過關。雖然他身體不好,醫生規定他只能半天工作,半天休息,但他待人熱情風趣,在座談會上,他總是發揚民主,耐心聽取各種意見,啟發大家各抒己見,熱烈爭論,會場氣氛活躍,笑聲滿屋。他在調研期間還保持了艱苦樸素的作風。他的伙食十分簡單,每頓飯只有兩碟子小菜,從沒見過大魚大肉,也沒有吃零食或者抽煙喝酒。在去小蒸之前,他一再告誡調查組同志不要特殊化,要堅決謝絕送禮和請客吃飯。調查組天天在外面跑,大家感到按照干部每月28斤糧食的定量不夠吃,就向他要求,希望能增加口糧。他不同意,理由是:“人民正在困難時期呀,我們要和人民同甘苦。”最后,他也只同意在早飯時加一兩饅頭,但糧票由各人自己拿。但大家沒有怨言,因為他不僅對大家要求嚴格,自己也總是以身作則。

(轉自 新湘評論 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