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講話稿寫得既有思想內涵又不同凡響、生動引人呢?建議大家可以把毛澤東的講話稿作為典范借鑒研習。
運用設問開篇造勢
寫好講話稿的開篇,無異于戲劇名角贏得“碰頭彩”。講話稿的開篇,不僅是講話的起點,更應成為高揚講話主題、吸引聽眾注意力的關鍵之處。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當年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發表的演講。文章開篇,毛澤東運用設問手法,一口氣提出七個問題:“身受戰爭災難、為著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斗的每一個中國人,無日不在渴望戰爭的勝利。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么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能速勝還是不能速勝?很多人都說持久戰,但是為什么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很多人都說最后勝利,但是為什么會有最后勝利?怎樣爭取最后勝利?這些問題,不是每個人都解決了的,甚至是大多數人至今沒有解決的。”這七個設問是整篇演講的著眼點和支撐骨架,是講話內容高屋建瓴的提煉,問題抓得準確,提得也很尖銳,剛勁有力,吸引著聽眾的注意力。
運用設問激起波瀾
很多講話,往往因內容平淡而使聽眾興味索然。研習毛澤東的講話稿就會發現,他吸引聽眾的技巧之一,就是利用設問激起層層波瀾,不讓聽眾“走神”。《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就是經典篇章之一。
在“關心群眾生活”部分,毛澤東首先提問:“如果我們單單動員人民進行戰爭,一點別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達到戰勝敵人的目的呢?”按常理,提這個問題似乎多余,其實卻是有的放矢。設問之后他的回答直截了當:“當然不能。”
接著引申說:“我們要勝利,一定還要做很多的工作。領導農民的土地斗爭,分土地給農民;提高農民的勞動熱情,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發展對外貿易;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
在闡明切實解決群眾生活的具體問題后,毛澤東接著講:“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然后再次設問:“同志們,那時候,我們號召群眾參加革命戰爭,能夠不能夠呢?能夠的,完全能夠的。”語言干凈利落,語氣堅定自信,緊密呼應了前面的設問。
有的設問只問不答。如,“婦女群眾要學習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們呢?小孩子要求讀書,小學辦起了沒有呢?對面的木橋太小會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許多人生瘡害病,想個什么辦法呢?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應該討論,應該決定,應該實行,應該檢查。”連發四問,均未直接回答。然而,從內容上看,又等于間接作了回答,特別是“應該討論”等四個短句,層層遞進,把態度表達得非常明朗,要求提得非常明確。
有的設問既問又答。比如:“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嗎?要群眾拿出他們的全力放到戰線上去嗎?那么,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此處的設問自問自答,答案簡潔,說理透徹,突出體現了毛澤東的群眾觀點。如此形式多樣的設問和簡明扼要的回答,完全沒有一句空話,句句發人深省。
運用設問出神入化
《青年運動的方向》是毛澤東為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發表的著名講演。通篇所用的設問可謂出神入化、變幻無窮。
使用單獨設問,一問一答,清晰明了。在講到革命對象時,毛澤東問:“現在的革命對象是什么?一個是日本帝國主義,再一個是漢奸。”在說明革命目的時又問:“這個革命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建立一個人民民主的共和國。”在回憶革命斗爭歷史時問:“這五十多年來的革命的經驗教訓是什么呢?根本就是‘喚起民眾’這一條道理。”使用單獨設問,語言含義單純,回答時一一對應,把深邃的思想表述得清晰透明,便于聽眾理解。
使用過渡設問,密切講話內容之間的聯系。毛澤東在講到第一個問題時指出:幾十年來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屢次失敗了,現在要來一個轉變,“那么,現在已經轉變了沒有呢?沒有。這一個轉變,現在還沒有到來,現在我們還沒有勝利。但是勝利是可以爭取到來的。抗日戰爭就要努力達到這個由失敗到勝利的轉變點。”他又講:“孫中山先生遠在五四運動以前,就是當時政府的叛徒,他反對了清朝政府,并且推翻了清朝政府。他做的對不對呢?我以為是很對的。”他為此進一步說明:“因為他所反對的不是反抗帝國主義的政府,而是勾結帝國主義的政府,不是革命的政府,而是壓迫革命的政府。”仔細揣摩就會感到,不用“那么,現在已經轉變了沒有呢?”和“他做的對不對呢?”講話也能說得通,然而會顯得比較沉悶,內容會有些生硬。使用設問后,巧妙地實現了前后內容的銜接過渡,講話有了更多節奏變化,增添許多生動色彩。
使用重疊設問,加強語言力量。例如,在闡述中國革命對象和性質時,毛澤東連續使用了幾組重疊設問:“中國的革命,它反對的是什么東西?革命的對象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一個是帝國主義,一個是封建主義……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體是什么呢?就是中國的老百姓……中國革命的性質是什么?我們現在干的是什么革命呢?我們現在干的是資產階級性的民主主義的革命,我們所做的一切,不超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圍。”這些重疊設問,前后兩問內容相同,答案卻只有一個。然而,由于使用重疊設問手法,語言分量大增。
顛倒問答順序,即將設問句的語序改為先答后問。在講到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時毛澤東說:“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講到延安青年運動時他說道:“今天到會的人,大多數來自千里萬里之外,不論姓張姓李,是男是女,作工務農,大家都是一條心。這還不算全國的模范嗎?”顛倒問答順序,看似不合設問常規,卻絲毫不妨礙語意表達,反而給人留下更突出的印象。
來源:新湘評論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