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兩則新聞引發廣泛關注。一是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要求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二是9月6日,2021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在河北省石家莊市開幕,舉辦“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高峰論壇”,關注數字農業農村未來發展前景和趨勢。由此可見,建設數字鄉村,既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將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建設數字鄉村有利于暢通城鄉間循環。國內大循環包含多個小循環,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是城鄉之間的循環。數字鄉村建設,使城鄉經濟關系通過虛擬空間實現有機溝通,促進城鄉之間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雙向流動,最終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
傳統農業主要依靠經驗管理,具有粗放性和模糊性等特點,而智慧農業通過計算機、人工智能、互聯網等與農業生產過程深度融合,可以充分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精準化,為鄉村經濟振興提升效率拓展空間。比如,現在一些果農通過智能手機能隨時跟蹤果樹的澆水、施肥、施藥等方面的詳細數據,實現遠程調控管理,保障農產品質量。
長期以來,農產品流通不暢和市場銷售不穩定是制約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有利于推動農產品供需匹配,提高流通效率,為增加農民收入拓展空間。從2013年開始,甘肅省隴南市將電商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突破點。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開辦電子商務網點1.4萬家,帶動50萬貧困群眾增收,貧困戶人均年增收從2015年的430元增加到2020年的930元。同時,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技術與鄉村經濟深度融合,也促進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等新業態和鄉村游憩休閑、健康養生、創意民宿等新產業的成長壯大。
廣泛應用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等技術,提升了鄉村社會的治理能力。日益推廣的“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扶貧助農”“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等綜合信息平臺,使公共服務的需求和供給得到更精準匹配,方便農民辦事,減輕基層干部負擔,降低鄉村社會的管理成本。
“互聯網+培訓”等手段優化鄉村教育供給和需求資源配置,為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全新手段。從供給看,互聯網和信息技術使各類高質量教育資源實現集中有效供給。從需求看,數字網絡信息技術克服了場地和時間的限制,更靈活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偏好,提高教育和培訓的滿意度。一些地區通過建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數字文物資源庫”“數字博物館”等,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數字鄉村建設為鄉村人居環境改善提供有效保障。通過建設農村環境綜合監測平臺,可以實現對農村污染物、污染源的全時全程監管,保護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此外,衛星遙感技術、無人機、高清遠程視頻監控系統的廣泛應用,加強了對農村生態系統脆弱區和敏感區的實時監測和保護。
(作者系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甘肅省委黨校教授;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