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講這樣一則故事,我的老首長、共和國開國上將李聚奎,曾經是井岡山的紅一師師長。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黨中央任命他當了國家石油部部長,這個打了一輩子仗的工農干部,從此開始為國家開創油田的石油生涯。

但是1959年,當諸如大慶油田那樣的大油田眼看最后一搏就要出油的時候,黨中央一紙命令,又要李聚奎重新穿上軍裝回到總后勤部工作。但是,讓他遺憾的是,剛剛離開油田不久,油井就開始出油噴油了,這對國家來說是天大事情。很多人覺得這因該有李聚奎大部分功勞。但是,改革開放以后,人們表述這段歷史時卻常常遺忘了他,包括近些年拍的電影電視劇,幾乎連我這個老首長的名字也不提了。好像他的繼任者一下就能打出一個石油金娃娃似的,于是人們漸漸不記得還有李聚奎這樣一段帶領石油工人戰天斗地的歷史了。但是,李聚奎那一代老革命家早已離開人世,他們即使在世也不可能因為這些問題計較的。但是,對待歷史,我們起碼要有唯物主義的態度,要實事求是。這對某一個具體人,某一個事件,尚可以理解和原諒,如果敘述國家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如果被誤讀,那就影響大了,就難免會誤讀了歷史,給后代造成對歷史錯誤解讀和理解。
【2021年4月15日,金華婺城區羅店鎮西吳村90歲的吳小弟老人展示1960年毛澤東主席視察雙龍水電站,時為水電站值班員的他作現場講解的珍貴照片。(圖源:金華新聞網)】
什么是1983年的故事?1983年,是全國實行分田單干和包產到戶的標志年。比如現在人們常常說的一句話,中國人什么時候吃飽飯了,什么時候,那就是改革開放以后,才算吃飽了肚子。這個話其實沒錯,但有些學者在敘述這段歷史時發表講話,卻把有些話強調到了很不適當的程度,比如說什么“要吃糧,找什么陽”“要吃米,找什么里”,什么“一分就行,一包就靈”,將單干和包產到戶,強調到了神話的程度,說成了靈丹妙藥,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最近,著名學者司馬南做了一期談話節目,我認為講的非常好,對他的話我非常贊同。司馬南引用國家年鑒和重要檔案材料還原了1983年的真實的歷史,證明對于1983年在這件事上我們確實誤讀了,并且誤讀到了完全不合于歷史的程度。他經過大量調研和考證后認為,說什么1983年分田單干,1984年便立刻出現“賣糧難”的普遍性大問題,“一分就靈”。乍一聽這個說法顯得很神,但是只要跟真實歷史一對照,便會發現滿不是這回事,這個說話有大問題。第一,當年分地第二年就出現“賣糧難”,稍微有點農業常識的人都不會相信。種地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有個基本的過度階段,分田和地力肥力的培養,都不可能出現一招就靈那種夸張的情況。第二,為什么出現1984年“賣糧難”要分析,這有歷史原因。翻開包括國家年鑒記載的歷史就可以發現,中國農業從1973年開始到1983年,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連續大豐收的十年,因為連年豐收,過去對庫容設施準備不足,造成糧食儲藏困難。并非因為1983年,而是因為連年豐收,才出現“賣糧難”的問題,與分田單干沒有必然的聯系。因為這個階段處在文革的歷史階段,大多采取不說或回避,但是回避不能違背歷史說反話。歷史事實反而是另外一種情況,在實行單干分田后,根據共和國年鑒的記載數據,全國糧、棉、油的產量卻是連續數年下降,并且有的下降幅度還不小,而這個情況少有人提及,這才是真實歷史。為什么1973年到1983年我國農業連年豐收,這更要歷史地客觀地看。司馬南依據專家研究和歷史史料,總結了大概這樣幾條。第一,從新中國成立直到七十年代初,毛主席號召全國大興水利建設。前三十年大小水庫共修了8.6萬座。加起來可容水4200多億立方米。除此之外,毛主席號召,對大江大河等全國各類河流展開治理,總長度達300多萬公里。還有全國開挖配套機井220萬眼。最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河南林縣紅旗渠,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這些水利工程,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也是確保農業豐收的基礎。到了1973年以后,這些基本建設,逐漸顯現了它的巨大功效。因此從此開始連年豐收。這個階段,全國農業水利灌溉工程基本完成。至今,我們還在繼續享受著毛澤東時代給中國農業帶來的水利紅利。第二,在毛澤東主席的精心布局下,全國開始大辦化肥。化肥是提高產量的最為重要的手段。全國大化肥廠上馬三十套,并且集中在1973年建設,1974年全部建成,全國各縣還建了數以千計的小化肥廠。這些化肥工業,在1975年開始大見成效,建國以來出現糧食單產大幅提高,因此出現連年豐收新局面。第三,關于種子問題。為了發展農業,黨中央開始下大力氣抓農業優良品種培育。今天我們只記得袁隆平,其實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多名在種子領域出色的像袁隆平那樣把畢生智慧獻給中國農業的科學家。只是因為他們產生于前三十年,大多后來不大提這些科學家們了。小麥、水稻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經被列入了國家種子重點工程。第四,大力倡導了農業八字憲法。毛澤東主席親手領導制定的“土、肥、水、種、密、保、管、工”,這樣從土壤、肥料、到合理密植等一系列農業舉措,作為憲法頒布,可見黨中央對農業是何等重視。從五十年代開始,全國各縣大辦農業科學站,直接指導農民科學種田。前三十年毛主席黨中央這一系列重大舉措,確保了1973年開始的農業逐年豐收。所以才出現了1984年“賣糧難”的突出問題。籠統說是“一分就靈、一包就行”,這不是一種看待問題的科學態度。而是因為前三十年國家做了巨大的投入,為后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確保了改革以后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如果簡單歸于單干,這恰恰不是一種客觀地按照歷史真實看待問題的正確態度。當然改革開放這個重大歷史舉措,給中國農業和農民帶來了巨大的進步意義。什么意義呢?正如一些專家總結的,最為重要的是它包產以后,騰出了大量的富余勞動力,特別是那些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進城務工,從事適合自己的務工勞動。這些進城大軍,不僅大大增加了農民的財富收入,也極大改變了農民僅僅靠農業種植謀生的命運。今天如果我們對農村農民生活做一個統計,恐怕相當一部分生活發生質變的農民,外出務工是極為重要的經濟來源。從這個角度上,我們必須充分肯定在一定時期內分田包產給農村帶來的重大變化。至于,今后農村發展如何進行,聯產承包、合作社、多種經營等,已經成為中國農民正在跳出單干模式的新探索。但是,不論怎么說,我們在研究分析1983年這段歷史時,還是要實事求是。因為直到今天,特別改革開放以后,關于農業水利的基礎設施,還是依賴的前三十年的基礎。特別是分田單干以后,建設大型農業水利設施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事。另外,在前三十年,基本的水利配套已經基本就緒。倒是今天,因為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農村成為老人小孩留守村,土地撂荒的問題已經擺在全社會面前,怎樣讓億萬農民把糧食種好,端穩手中這碗飯,已經在三農問題上顯得日益突出。看待歷史,要實事求是,黨中央一再提醒我們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是一個整體,都是在黨的領導下走過來的創業歷程。用前三十年否定后四十年,或者用后四十年否定前三十年,都不是科學的唯物主義的態度。簡單地把吃飽飯歸于某個人某件事絕對不是科學的說法。從這個意義上說,把1983年說成“一分就行、一包就靈”是一種違背歷史真實的非常簡單化的說法。這種說法等于是說前三十年就一無是處的言論的一種泛化和延續。我們應該科學地來敘述這段歷史,而不是簡單的來評價歷史和人物功過。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給后輩留下一個真實的歷史表述。我們不能把一個被誤讀的歷史留給后人,要對歷史負責。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