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1971年周總理讓高崗妻子在圖書館工作,毛主席不同意:必須到教育部?
點擊:14535  作者:漫步史書    來源:“漫步史書”公眾號  發布時間:2021-11-15 17:39:30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李力群回到了國務院科教組(原教育部)學生司上班。毛主席還專門指示中央組織部:“無論李力群的子女考中了哪個大學,都不能因為他們的身份影響入學。”

 

1.jpg

李力群晚年

 

1998年11月12日,年近八旬的李力群老人在家中面對著記者,以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了他當年與高崗相識并結婚的過程:

“我十七歲去延安,后進黨校學習。有一天,高崗去黨校講黨建課。我個子小,聽課時始終坐在前面,他可能在講課時就看上了我。“

在那個年代,戀愛和結婚都是特別簡單的事兒,只要你不嫌棄我,我也不嫌棄你,兩人再舉辦一個小小的結婚儀式,就算是結婚了。

 

作為一個曾在陜北公學學習的有志青年,李力群一開始更多的是渴望,到敵后去參加工作,對于這場突如其來的姻緣,從一開始他就很排斥。

 

時隔多年后,李力群回憶起當年與高崗結婚,說了這樣一段話:

“就這樣。我們沒有任何感情,一天也沒戀愛,就結婚了。結婚后,高崗半年內不準我下山,怕我見到同學們。后來,我曾經對陳云等人說,是你們把我強配給他的。不過,結婚后他對我還不錯。”

不過當時,李力群還并未意識到,這場婚姻究竟會帶給自己什么樣的影響……

 

“毛主席要請我們吃飯”

 

高崗和李力群結婚之前,還有一任妻子。

 

1920年12月,高崗與陜西米脂人楊芝芳結為夫婦,兩人的結合是包辦婚姻。

 

在那個年代,包辦婚姻是很常見的,高崗對此并沒有過多反對,楊芝芳雖然裹著小腳,又沒什么文化,可是在丈夫的影響下,楊芝芳后來有了長足的進步。

 

1935年楊芝芳也參加了紅軍,并在根據地先后擔任被服廠廠長、延安保育院院長,還曾因工作出色,多次受到邊區政府的表彰,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自接見。

 

楊芝芳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下,曾帶著保育院幾十名紅軍與烈士的孩子四處轉移,保護這些革命后代的安全。

 

很難說高崗對于這位妻子,沒有一份感情在里面。

 

1.webp (4).jpg

高崗在延安時期

 

高崗與劉志丹在陜北轟轟烈烈鬧革命時,身在老家的楊芝芳母子差點被賣掉,好在楊芝芳的兄長搭救,這才幸免于難,后來一直到抗戰爆發后,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建立,高崗才找到他們母子。

 

不過這時兩人感情上已經有了疏離。

 

更為關鍵的是高崗作為陜甘寧邊區的領導,經常要出席各種會議,而楊芝芳裹小腳行動不便,沒辦法陪伴,兩人各自商量后,決定分開。大約是在1938年11月,兩人正式離婚。

 

高崗與楊芝芳離異后,并沒有立即再娶,一直到1940年才和李力群成婚。

 

值得一提的是,楊芝芳與李力群相處得也很好。

 

李力群和楊芝芳不同,出生于1921年的她,到陜北之前,在徐州省立女子師范學校學習時就已經是高材生,她的叔叔是地下黨員,而她到延安,是紅軍高級將領朱瑞寫給林伯渠的推薦信。

 

在陜北公學學習期間,李力群因個子小坐在第一排,而給她講黨課的就是高崗。

 

李力群后來推測:

“他可能在講課時就看上了我。”

 

1.webp (5).jpg

高崗與妻子李力群合影。

 

也許是高崗后來曾對人說起過這件事,李力群從陜北公學畢業以后,經陳云安排到陜甘寧邊區委員會辦公室秘書處工作,成為高崗的秘書。

 

時隔多年,李力群對這次安排仍不滿意,作為一個熱血青年,她還是渴望到敵后去工作,但面對組織的安排,她選擇了服從。

 

在那一年冬天,她跟隨高崗出差去了安塞,路途飽經艱辛,回來的那一天是12月26日,她的生日。

 

高崗找到她并對她說:“毛主席要請我們吃飯。”

 

李力群稀里糊涂地去了,沒想到的是,那一天也是毛主席的生日。

 

當年那個環境雖然比較艱苦,但李力群還是清楚地記得,當天吃了什么。

一盤雞蛋炒辣椒,一小碟臘肉,一碗土豆,一鍋小米飯。

席間毛主席不斷的提醒她吃菜,還要她和高崗好好相處:

“高崗是陜北領袖,不僅陜北的同志要向他學習,我們很多人,包括我,都要向他學習哩。”

李力群之前就曾被人吹過風,自然也知道毛主席說的是什么,一下子就羞紅了臉。

 

1940年元旦,高崗與李力群正式結婚。

 

1.webp (6).jpg

1938年毛主席在抗日軍政大學做《論持久戰》演講。

 

兩人婚后,仍有各自的工作需要忙碌,總得來說雖然平淡,卻仍有幸福。

 

李力群婚后曾任延安柳林區黨委宣傳科長、區委書記、縣委委員等職務。

 

奔赴東北,創辦育才

 

1945年10月,在黨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方針下,各個解放區都抽調了精銳開赴東北。

 

高崗與李力群夫婦也幾乎與此同時抵達東北。

 

高崗任北滿軍區司令員、東北局副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李力群任中共松江省委婦女部部長秘書、中共中央東北局婦委委員、東北婦聯執行委員、東北總工會執行委員。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準備南下入關,集中就讀于哈爾濱市南崗子子弟小學和東北軍區政治部后勤子弟小學也要隨之南遷。

 

羅榮桓的夫人林月琴當時是南崗子子弟小學校長,她帶著大部分學生南下過程中,還剩下20多名學生亟待安置。

 

1.webp (7).jpg

高崗全家福。

 

林月琴與時任東北局常委兼組織部部長張聞天商量時,決定將這個任務交給李力群。

 

在張聞天看來,李力群在師范讀過書,有文化,組織能力也很強,是個合適的人選,在張聞天勸說下,李力群承擔起這項重托。

 

學校隨東北局南遷沈陽后,張聞天讓李力群自己選地方建學校,后來選中了中山公園東北面東北軍區衛生部大院,張聞天立即下令衛生部,讓他們給學生騰地方。

 

1949年5月1日,東北第一育才小學正式開學。

 

學校的校名是“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取的,是仿陶行知所辦的育才小學,之所以取名第一,徐特立也有講究,是為了以后可以繼續辦第二、第三小學,招收更多的學生。

 

李力群為這個學校,可以說是傾注了畢生的心血。

 

至于工作做得有多好,看后來從學校畢業的那些學生就知道了。

 

1952年進入育才小學幼兒班學習的張自力后來在接受采訪時說:

“李力群那時不分晝夜忙在學校,事無巨細親自過問。她制定的規章制度非常嚴格,學生周日六點之前返校,先測試體溫,不正常馬上隔離。早上放兒歌后,十分鐘內要起床做操。浴池一周開放兩次,男女各一次,每次都有阿姨負責從頭洗到腳。衣服以及全白的床單、被套都是一周換洗兩次,送洗衣房。”

而48年8月被高崗和李力群接到哈爾濱的劉歌曾這樣深情地說過一句話:

“李媽媽對我有養育之恩。”

1.webp (8).jpg

東北第一育才學校1952年畢業照。第二排左六為李力群。

 

東北育才小學建立之初,實施的是校長全責制,也就是說校長不僅僅只是主觀教育,就連學生的生活也要負責,而且學校這些孩子們,年齡大小各不一樣,有的年齡稍長,自己就能照顧自己,但有的年齡太小,一刻也離不開人。

 

學校建立之初,伙食一度很差,張自力所在的幼兒班,因為沒有牛奶喝,李力群就找到了時任內蒙古人民政府主席烏蘭夫求援,烏蘭夫緊急調了20頭奶牛過去,這20頭奶牛被送到學校后,李力群自己建了個奶牛場, 派專人飼養,讓所有的孩子都吃上了牛奶和面包。

 

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賀子珍帶著女兒李敏從蘇聯歸國,一開始是被安排在南崗子子弟小學,后來統一被安排到了育才小學,1950年,博古之女秦吉瑪和林彪的大女兒林曉霖也都曾被安排在育才小學。

 

從蘇聯回來的孩子,大多數不會說中國話,李力群還專門特聘了一個俄文教師,專門負責翻譯,每個周末她都要親自輔導這些孩子們學漢語。

 

李敏在育才小學學習期間,還不會用中文寫信,李力群鼓勵他用俄文寫信給毛主席。

 

就連后來毛主席都曾說過:

“李力群是很有名的,她辦的育才學校,養活了軍隊干部子弟。”


“從天上到地下”

 

不過就連李力群也沒有想到,后來自己的命運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1952年10月,高崗調回北京任國家計委主席兼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隨著“高饒事件”的發生,1954年8月17日,高崗吞服大量安眠藥身故。

 

隨著高崗的去世,李力群的境況也出現了變化。

 

丈夫離世時,李力群還身懷六甲,她帶著一家老小搬到了新街口一個破舊的四合院居住,雖然院子很大,但是已經沒有了警衛。

 

1.webp (9).jpg

高崗

 

在后來漫長的歲月里面,李力群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回憶那段往事時,李力群曾無不感慨地說:

“從江蘇的老家出來,是為了追求解放,追求自由,在干校改造的時候,我最大的愿望卻是回自己的老家,一輩子平平安地過下去,不再過那種動蕩不安的日子。”

不過很幸運的是,毛主席與周總理,對李力群的境況都投入了一定的關注。

 

周總理曾關照過李力群的生活,并對她說:“你現在是從天上掉到地下,可能以后人家會不理你,你要堅強些,要跟黨走,把孩子撫養好。”

 

毛主席也指示中組部:“高崗的子女由組織撫養。”

 

一直到2007年,李力群在接受采訪時還曾說:

“毛主席當時規定,按每個月每個孩子40元的標準發放生活費。這40元的生活費比一般干部都高啊。還配給了一個炊事員、一個司機、一個四合院。”

在周總理的安排下,李力群被調到了勞動部工作。

 

為什么要調到勞動部?

 

李力群時隔多年后回憶稱:

“因為勞動部部長原來是高崗的部下,總理認為他能照顧我,后來發現他并沒有,還把我的行政級別從11級降為13級,于是又指示將我下方到教育部五七干校。”

1.webp (10).jpg

毛主席舊照

 

1971年,毛主席得知了李力群的生活情況,又專門作出指示,將李力群調回北京,予以工作和生活照顧。

 

回到北京后,李力群被安排在原來外交部部長吳學謙的房子里去住。

 

最讓李力群感動的是,周總理在百忙之中親自來幫她挑選房子,而且還是按照以前高崗在世時的級別去挑選,在聽說她的幾個孩子都分散在全國各地,周總理又專門作出批示,把幾個孩子全接回北京來,之前停發的生活費全部補發。一下子就補發了一萬多元。

 

不過更讓人沒想到的是毛主席的態度。

 

李力群回到北京后,為了少接觸人,特意讓周總理給自己安排了圖書館的工作。才干了十幾天,就被毛主席知道了。

 

毛主席對身邊的人說:

“不行(指對李力群的安排),李力群在、西北。東北是個有影響力的人(指創辦東北第一育才小學),一定要讓她回到教育部工作。”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李力群回到了國務院科教組(原教育部)學生司上班。

 

毛主席還專門指示中央組織部:

“無論李力群的子女考中了哪個大學,都不能因為他們的身份影響入學。”

 

1.webp (11).jpg

周總理

 

不僅如此,1975年四屆人大召開前夕,李力群還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每逢重大節日,李力群還常受邀出席國宴和天安門觀禮。

“沒有主席和總理的關懷,我還真不知我們一家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呢。”

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李力群正式恢復了級別,1987年李力群離職休養,按副部級享醫療待遇。

 

桃李滿天下

 

李力群不幸的同時,又是非常幸運的,除了毛主席、周總理等的關照。

 

他當年的一些學生對他也不離不棄。

 

曾在東北第一育才小學學習過的學生劉歌后來也隨同父母一起遷到了北京。

 

劉歌的父親是原中央統戰部部長劉春,曾與高崗共事,而母親伊力是李力群在陜北公學時的同學。

 

兩家搬到北京后,劉歌曾隨父母多次去看望校長。

 

1.webp (12).jpg

 

尤其是后來高崗出事以后,許多人都唯恐避之不及,而劉春卻對劉歌說:

“不管高崗出了什么事,李力群沒有責任,她是你的老校長,很有貢獻,要尊重她。她一個人帶著孩子們不容易,我有時不方便去,你和媽媽要經常去看看。”

2007年,李力群所在的四合院要拆遷時,就曾短時間的住在劉歌的廣渠門小區去,劉歌自從母親在1990年去世以后,便時常去看望老校長李力群。

 

劉歌不僅僅是遵照父親的囑托去看望李力群,更是將她當做自己的母親來照顧。

 

李力群的幾個孩子,包括高崗和前妻楊芝芳所生的孩子,也都將李力群當做母親一樣照顧著。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60年,當年的東北育才小學,名稱也時有調整,但“東北育才”四個字始終沒有變過。時至今日,在學校舊址初中部教學樓的走廊里,還屹立著當年老校長李力群的一尊雕像。

 

2008年,東北育才小學校長高深委托劉歌為學校撰寫一部紀念作品,劉歌走訪了當年幾十位育才小學師生,共同創作了一本《永遠珍藏的記憶——我們心中的東北育才》,后來公開出版。

 

1.webp (13).jpg

東北育才學校初中部教學樓走廊中老校長李力群的雕像。

 

從2010年開始,東北育才小學每年都會為李力群祝壽,最多的時候,曾一次性聚集了100多位校友,大家共同唱起了當年在育才小學時的起床兒歌,唱著唱著,李力群的眼眶逐漸濕潤起來。

 

李力群還記得,當年曾和烏蘭夫求援調來的20多頭奶牛,并詢問育才學校領導,這些奶牛后來去哪兒了。

 

2018年12月26日,最后一次壽宴上,育才小學還為李力群播放了她的個人傳記短片。

 

育才學校,這個與新中國幾乎是一同誕生的學校,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面,培養了無數的棟梁之才,這些棟梁之才在社會各個行業之中,不斷的為國家建設增光添彩。

 

而作為學校創始人之一的李力群,的確是當之無愧的功臣。

 

2020年4月6日晚21時37分,李力群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劉歌得知了老校長去世的消息,心里十分難過,內心深感遺憾愧疚,李力群兒子高軒2015年病逝時,家里怕老人難過沒敢告訴她,劉歌害怕自己瞞不住,于是沒有去探望,沒想到卻錯過了最后陪伴的日子。

 

1.webp (14).jpg

2008年,東北育才學校早期畢業的一批學生與老校長李力群合影(后排左二為劉歌)。

 

老校長李力群去世后,并沒有大張旗鼓的搞告別儀式,也沒有搞追悼會,只是在家中簡單的設了一座靈堂。

 

而在送別的人群中,除了親屬外,最多的還是當年曾在育才學校就讀過的學生,他們共同為老校長獻上了一個花圈,上面寫著:

“不忘培育之恩,永遠懷念李校長。”

(來源:自媒體“漫步史書”;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