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堪稱神跡的都江堰建于兩千多年前。
最近,在網上聽了兩個多小時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的有關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講座視頻,深受啟發。過去有很多東西我是不太了解的。或者聽說過一些,也只是皮毛。王教授把很多東西能夠串到一起,且融會貫通,確實講得很好。而且,他講的時候也是通俗易懂的。不研究中國哲學的人也應該能聽得懂。聽到最后,才知道這個視頻是多年前王教授講的。如果放在今天,他可能在講法上會有所改變。
當然,在聽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王教授說,西方柏拉圖的理念論是把世界當作一個客體,而西方特別強調所謂主體對客體的作用,包括對客體的改造。而中國文化就不是這樣,中國文化是把主客體融為一體,是一體兩面,或者一體多面。當然,這是我的理解,也不一定準確。但所謂改造世界這個說法,中國文化是沒有的。
中國文化不講改造世界,但中華文明并不缺少將世界資源拿來為我所用的實例。而且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精衛填海算不算改造世界?愚公移山算不算改造世界。
或許,中國古代文化中沒有主客體概念的劃分,但人的主觀精神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意志并不是不存在。如果不是改造世界,那么這種為我所用又應該算做什么?我就是在這里有點想不通。
我經常會想起秦時李冰父子所修建的都江堰。與西方水利工程相比,都江堰確實非常巧妙。充分體現了因勢利導的一種觀念。但都江堰畢竟也改變了原始的地形地貌。這如果不是西方式的主體對客體的改造,那么應該算是什么呢?
當然,西方的水利工程多是修建大壩,攔水蓄水。這種做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畢竟有點硬碰硬的感覺。而都江堰就不是那種硬碰硬。
王教授說,中國的智慧或者哲學最終是回歸到人心,回歸到人的情感,回歸到一種生命體驗和感受。因為在西方的邏輯體系中,任何一個大前提都是需要追溯的。而追溯到最后,總是邏輯解決不了的,還是要回歸到哲學或者人心的層次上。對這一點,我也是贊同的。
或許,所謂都江堰,所謂鄭國渠,看上去與西方那種改造世界的觀念沒有什么大的不同。但從哲學思考上,它們似乎又都是從中國文化出發,而特別是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上來解決問題。
對于這樣的水利工程,不是人要去改造他們,而是要人的需要應該與這些“天”的或者“地”的本性相協同,相合一。我不知道我這樣的理解是不是符合王教授的觀點。
或者說,雖然我是在修建這樣的水利工程,但我不是把它們當作純粹的客體去實施我的主觀上的改造,而是我在考察這天這地的全部屬性之后,再做出一個符合我們需求,且又符合天地大道的事情來。
根據李約瑟的看法,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已經發達到這個相當高的水平了。而這些工程技術成果至少在觀念上,在出發點上,與西方那種把自然界當作客體來進行改造的做法是有著很大不同的。
中國人砍樹,是因為認為樹砍掉了,還會再生長出來,樹木就如同人的頭發一樣,是不怕被剪掉的。當然,后來人們發現,如果把樹木砍得太狠了,樹木再生的能力受到限制,那么就可能對自然環境帶來傷害。
而在北宋時,沈括就已經知道地下的石油能夠作為燃料,但在古代中國人看來,那更像是人的血脈,不像頭發那樣,剪掉還能再生。而血脈是人的生命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載體,是不能隨意拿出來為人們日常生活生產所用的。
不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觀點,對于后來中國沒有率先進行工業革命有沒有關聯。或許有,或許沒有。不過,現在人們都已經看到,過度開發自然界,特別是大量失控的碳排放,已經造成地球表面溫度的無序增高,而這種狀態則正在給人類帶來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傷害。中國在控制碳排放方面開始主動地做出最大的努力,這與中國文化對世界的觀念和認識是有著某種必然聯系的。減少碳排放,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應該都與這樣的觀念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
或者,在將來對地球資源的開發上,中華文明或者中國哲學會對如何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有著更為合理的方式。至少不會像在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時期,做出那種肆無忌憚地盲目地拼著命地消耗與索取大量地球資源那樣的事情。
比如,我們不會因為具備強大的工程能力,就冒然要開挖打通喜馬拉雅山的隧道,把雅魯藏布江的水大規模地引過來。如果我們有這樣的需求,必定要反復測算,反復評估,把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程度。或許我們最終會根本放棄這個念頭。因為如果這個工程最終完成了,那么對自然環境、氣候等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是我們現在根本無法預估的。如果那時出現了我們完全無法控制的惡劣后果,那么我們的這種做法就是對子孫后代的犯罪。所以,對所謂自然界的改造,必定是有條件的,更是有限的。
不過,王教授講的許多觀念,我以為還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中華文明總是在提醒我們,沒有有利無弊的事,也沒有有弊無利的事。任何事,如果要做,必須要考慮到他們可能存在的負面結果。而對任何看起來是負面的,是弊端較大的事,其實我們在做了認真的分析和判斷以后,考慮到各方面主客觀因素和條件,就可能發現,這件事如果做了,其結果未必就是我們原來想象的或者以為的那個樣子,它完全有可能轉弊為利。而如果我們能夠下定決心,排除萬難,把這件事情做成,那么后面帶來的極有可能是利大利好的事。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北航老胡之閑話”微信公眾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