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是湖南省紀委原書記黃建國在擔任湖南省委組織部長時給全省各級領導干部的一封信。
黃建國在信中表示,人要不斷進步,要獲取成功,有三部曲很重要:一是超前思考,化不利為有利。二是穩步推進,積小勝為大勝。三是善始善終,變理想為現實。應該每天做一點自己不想做的事。
他認為,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每天做點困難但卻有益身心的事,每天淘汰自己身上不合時宜的東西,這是逼自己進步的辦法之一。
這封信通過淺顯的語言,豐富的事例,貼切的論證,教會了我們為官做人的智慧和經驗。一起來看。
黃建國,1952年6月出生,2003年6月至2011年11月任湖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2011年12月至2015年8月任湖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
給全省各級領導干部的一封信
領導干部思想道德修養四題
一、人生須常回首
人要不斷進步,要獲取成功,有三部曲很重要:
一是超前思考,化不利為有利。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早一點謀劃,可以爭取主動。二是穩步推進,積小勝為大勝。要注重實干,注重積累。有漸進量變,才會有質的飛躍。三是善始善終,變理想為現實。起步容易,鮮克有終。慎終如始,方無敗事。
做好這幾步,離不開總結經驗。忘記和能記,是人的兩大本能。人不能忘,是活不下去的;如不能記,也不會生存得好。“不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你一次沒學會,它將不斷地重復。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總結經驗,既是終點,也是起點。
人應該每天做一點自己不想做的事。美國哲學家詹姆斯說的這句話,是一個真理,是進步的階梯。有句話與這個觀點相近: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每天做點困難但卻有益身心的事,每天淘汰自己身上不合時宜的東西,這是逼自己進步的辦法之一。不是自己淘汰自己,就是被別人淘汰,這是適者生存的“進化論”。
如有的人堅持每日必記、每事必記,幾十年如一日,鍛造了堅韌不拔的毅力,也使自己在不斷超越中得到凈化和升華。即便是自己所長,注意總結,予以確認,加以肯定,也有助于使之得到弘揚。正如商業及電腦巨子羅斯·佩羅所說:“凡是優秀的、值得稱道的東西,每時每刻都處在刀刃上,需要不斷努力才能保持刀刃的鋒利。”
天方國古有神鳥名“菲尼克司”,滿500歲后,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鮮美異常,不再死。郭沫若的詩《鳳凰涅槃》中的“菲尼克司”,就是中國所謂的鳳凰。鳳凰本是“神靈之鳥”,尚且要在500歲之后“火焚再生”,可見新陳代謝這一宇宙中的普遍規律,對任何事物更是概莫能外了。
它啟示我們,在知識上要不斷汰舊求新、吐故納新,不斷地重新進行學習,勇于揚棄陳舊之物。幼稚的脫去胎毛,換上成熟的羽毛,長出堅硬的翅膀,才能翱翔萬里、直沖云天。老鷹在經過一段長空搏擊之后,羽毛也會老化,翅膀也會有損,非下決心“脫毛”不可。
鳳凰的“火焚”,悠悠500年才有一次,我們的知識和經驗的“脫毛”,卻容不得這樣漫長的歲月,也不可能只“脫一次毛”便可受用終身。必須樹立時時地“脫毛”、不斷地“脫毛”、活到老“脫”到老的思想。
恩格斯45歲時學微積分,毛澤東同志晚年還自學英語,他們都不把年歲大作為不再學習的借口。它還啟示我們,在個人思想修養方面,也需要不斷否定、超越,才能獲得清醒、獲得激情,才能振奮起來、進步起來。人生須常回首。人生要經常進行階段性的“大盤點”,及時回首得失成敗,總結汲取經驗教訓,以便為此后的人生做好減過避禍和免敗求成的精神準備。
人的智慧在認識自身短處時,表現得最為突出。總結經驗、盤點過去,千萬不要護短,不要怕家丑外揚。暴露了痛疽,方可得到療效。吐故納新實際上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只有經過苦痛,才會有真正的吐故,才能獲得扎實有用的新知。
如有的人把自己犯錯誤的原因歸結為外因,全然不反思個人之過、主觀之錯,這樣怎么能變得聰明起來呢?有的人把自己成長進步慢歸咎為沒有跑關系、找后臺,以為別人被提拔都是靠走旁門左道,而不在提高自身素質上下功夫,這樣如何能獲得進步呢?總結經驗要善于辯證思維,找準問題的癥結。
毛澤東同志是最善于從哲學高度總結經驗教訓的,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在總結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時,他指出,固然有敵我力量懸殊的客觀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主觀原因,特別是革命黨自身的原因。認為“非戰之罪,乃天亡我”的說法是錯誤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敵人強大是原因,但戰之罪,干部政策之罪,軍事冒險主義之罪,是主要原因。
機會主義是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從而得出了“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的鞏固”的結論。由此可見,總結經驗要有正確的思想方法,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看到問題本質,抓住主要矛盾,找準努力方向。
總結經驗要科學、要客觀,必須注意學習哲學,成為自覺的辯證論者,以提高思維的準確性和深刻度。思維的深刻度,決定著領導工作的成功率和事業成效的遞升度。而要優化思維品質,提高思維層次,恩格斯認為,“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辦法。”哲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潛心學習,堅持數年,必有收益。
17世紀的英國學者托馬斯·富勒說:“知識使好人更好,使壞人更壞。”塞繆爾·約翰遜說:“有知識而不正直是可怕的。”羅素說:“科學是一種權力,而任何權力都可善可惡。”知識具有兩面性,不解決學習的動機問題、方法問題,學了不見得必有好結果。邊學邊思、邊學邊干,實現從必然向自由、從此岸到彼岸的飛躍,我們才能更好地做人和做事,完成好擔當的使命。
二、為官應重德性
德才兼備,是我們黨用人的大政策、大原則、大標準。
德與才是相輔相成的。德和才是支撐人字的撇和捺。沒有德字這一撇,不成其人;沒有才字這一捺,人難自立。德是才的統帥,才是德的資本;德乃人之魂,才乃人之膽;德勝才是君子,才勝德是小人。
德才兼備德為先。成人比成才重要,為官應重德性。做人要通過做事來體現,來實現價值,來檢驗成敗。做事要通過做人來引導方向,來提供動力,來保證后果。方向一錯,全盤皆誤。因此,做人應先于做事,人性應重于靈性。
1960年,陳毅同志曾講過這樣一段話,一個空軍飛行員,如果開不好飛機,那總不好吧;然而,飛機開得再好,開到敵人那邊去了,反過來打自己的國家,那就更糟了。這段深入淺出的話告訴我們,無能固然不好,無德就更不好,才高而缺德是災難。作為黨的各級執政骨干,我們要高度重視德性問題,致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
要強化道德意識。大量事實證明,有德才有得,有誠才有成。許多人之所以成功,得益于細微而不起眼的美德。正如伏爾泰所說,“造就政治家的,絕不是超凡出眾的洞察力,而是他們的人格。”人格德性是最重要的,能力則總是相對而言的。人格的力量,是最可靠的事業資本。
對領導干部來說,要高度重視德的問題,防止懶官、庸官、貪官、淫官占居重要位置。即便在民主不斷擴大、法制日益健全的情況下,也還是要注重選用德高望重、人格完善的領導者,防止覬覦權力、善于偽裝的奸佞小人。
作為個人來講,一定要具備履行公職的良好品行和職業操守,做到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始終如一。對組織、對事業、對人民,一定要誠實守信,不偷不吹不裝不假。“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能永遠欺騙所有人。”人格低下的人,最終是要露馬腳、被唾棄的。
要嚴格道德自律。“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領導干部在踐行“八榮八恥”榮辱觀、樹立道德新風尚方面以身作則,就是無聲的命令。這里有三種境界,其一是不做惡事;其二是多做好事;其三是社會楷模。達到第一種境界是小有所成,達到第二種境界是有較大成功,達到第三種境界是有巨大成就了。領導干部講重德性,首先要講大德,即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政治原則,堅持服務宗旨。具體講,就是要忠于黨、愛祖國、為人民。
同時要模范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在單位做個好職員,在家庭做個好成員。這些都得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在學習科學理論的時候,就深深感到,經典作家不僅具有真理的魅力,更具有人格的魅力。
馬克思說:“我們都是堅持為八小時工作日而奮斗的,可是,我們自己的工作時間常常超過八小時。”1868年4月30日,馬克思在寫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這樣說:“我在幾天之內,就滿50歲。如果那個普魯士少尉對你說:‘服役已經20年,仍舊是個少尉’,那么我可以說:‘年屆半百,仍舊是個赤貧者’。”這無疑大大增添了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如果說的一套,做的一套,對人一套,對己一套,怎么可能讓人信服、跟著來做呢?共產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按中央的要求,按黨章的要求,處處嚴于律己、時時做出表率。講道德自律,不能忽略細節、輕視小事。小和大是相對、相交的,是會轉化的。
拿遵守“三德”來講,能不能保持“慎獨”,在無人監督、沒人認識的環境里,自覺遵守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做一個文明守法公民?能不能模范執行職業操守,嚴格行業自律,堅持依法行政、公正辦事?能不能弘揚傳統美德,善待老人、妻子和孩子,建設和睦家庭?許多細節和小事,常常影響著大節,折射出領導干部的道德品行。
“白天想上班,晚上想回家”的人,比那種不思工作總惦念著牌局、不顧家人總沉醉于飯局的人,要健康得多、高尚得多。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搞得家庭四分五裂的人,在人們心目中也是要丟分的。“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我們常犯的錯誤有4種:知識不足的錯誤,經驗不足的錯誤,能力不足的錯誤,德性不足的錯誤。這幾種錯誤,都應當努力避免,尤其要著力防止犯德性不足的錯誤。
要注意道德積累。我們經常會對自己的記憶力不滿,卻從來不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很多人都能根據自己身體部位的問題去看醫生,但少有人認為自己的腦子出了問題。人們往往在自認為最清楚的事情上犯錯誤。誰都覺得自己缺錢,包括那些不缺錢的;誰都不覺得自己缺德,包括那些缺德的。一個人的德性,無論好與差,均為日常思想和行為的“零存整取”。
正所謂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得;衰時罪孽,都是盛時作得。某些人的下場,如羅柯斯所說:“他們收割的,正是他們種下的。”我們要使自己的道德品行達到較高層次,有時需要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從日常小事逐步做起。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每天都早起,怕睡過頭,給自己做了一個圓木枕頭,稍微一轉動,頭就落在木床上,人就驚醒起來。
司馬光把這枕頭叫“警枕”,意在鞭策自己,不可松懈懶惰。一個人對他人講信用相對容易,因為受到外在力量的約束、監督,會迫使其恪守承諾。而對自己講信用則要難得多,因為那只是自己內心的聲音,唯一能監督的只有自己。但唯有持具這樣一種堅定心力的人,才會出類拔萃,因為這是他超凡脫俗的地方。
齊白石的成功在于對自己講信用,始終固守著一個對自己的承諾。他規定每天作一幅畫,從不間斷。
85歲那年,有一天連畫了4張條幅,已經很累了,又畫了一張后,寫了這樣的話:“昨日大風雨,心緒不寧,不曾作畫,今朝制上一張補充之,不教一日閑過也。”正是雷打不動的行為準則,造就了他爐火純青的畫藝。德性需要積累,有積累才會有升華。
要堅持道德修養。“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效法上等的,僅得其中;效法中等的,不免得其下。如果我們為人處世要達到“不褪色、不染色、有特色、很出色”的境界,就應當把目標定得高一點。如果我們想要得到更多的玫瑰花,就應當種植更多的玫瑰樹。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在為自己鋪路。
專欄作家哈里斯的朋友對報販說了聲“謝謝”,報販卻冷嘴冷眼,沒有理會。哈里斯問:“這家伙態度很差,是不是?”朋友說:“他每次都是這樣的。”“那你為什么還對他那樣客氣?”“為什么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這是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每個人都能這么想、這樣做,可以減去多少無端的煩惱。一個人只要自身有教養,不管別人舉止怎么不適當,都不能傷他一根毫毛。
以德報德是正常現象,以怨報怨是平常現象,以怨報德是反常現象,以德報怨是超常現象。能忍別人所不能忍,方能為別人所不能為。加強道德修養,很重要的是能夠有效駕馭自身欲望。人都有七情六欲。
巴爾扎克說:“欲望是支配生命的力和動機,是幻想的刺激素,是行動的意義。”欲望具有兩重性,它是天底下最厲害的東西,既能使人進步,也能使人墮落。你不想占有,你囊中是空的,但你身輕如燕;你若占有了,身心會受到擠壓,就得付出代價。“欲”字與“火”字常連在一起,表明兩者有著相似的熱勢與瘋狂,控制不好,就將毀掉一切。
事因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控制欲望,可以得到財富;控制餐飲,可以得到健康;控制情緒,可以得到快樂;控制感情,可以得到幸福。學會控制,可以獲得很多。在自我控制中加強自我修養,我們就能夠獲得更好的德性。
三、關鍵是心境好
心境俗稱“心胸”,又名心地、心田,是指個人心神表具的境界,包括心思、心念、心情、心靈、心態等。人生在世,求生存、謀發展,會產生諸多的心理問題、心態表現。醫學研究和實踐表明,心境是人身的健康之源、自強之本、長壽之根。
心境決定著人生的命運。心境好,病難找。生病的人,大多與精神壓力有關。心境好,抗打擊能力就強,能夠從容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心境不佳,承受能力就弱,遇到一點小挫折可能就倒下了。人應當經常調整自己的狀態,調理自己的心境。養身重在養心,補體重在補腦。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人只能活一輩子,不能活兩輩子,應懂得善待自己。
在百忙之中,應為自己營造心靈的港灣,修筑生命的驛站,使身心得到棲息,以便勝任事業的重荷。自我養心,健康心境,關鍵要學會調攝。
有人主張用“順、慎、和”三字訣,來促進良好心境的形成。
順,就是順其自然,順隨四季氣候變化養心,順理依章處置矛盾和糾葛,凡遇不如意事,順其來去,不背憂慮包袱,否則勞心傷神、損害健康。
慎,就是謹慎處事,凡事做最好努力,又有風險防范預案。謀求最好,慮及最差。這樣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規避了萬一的風險,進可以成功,退可以安全。
和,就是和諧為上,心平氣和,從容鎮定,坦然面對一切。
要知道,雖然在你上面的有的比你弱,但在你下面的更有比你強的,比你富裕的人千千萬,比你困難的更有萬萬千,持有這種心境意念,就能夠氣順神閑,過好每一天。養心的核心是個適度問題。
中華傳統養生學一再告誡,精神情志活動要適度,體力房事要適度,飲食五味要適度。蘇東坡有“三養”之說:安分以養福,寬胃以養氣,省費以養財。諸事再好,適可而止,貪多嚼不爛。適可而止是人生哲理,適度是健康之母。
心境理智平和,便會過濾掉不利的思想和情緒,就能夠看到柳暗花明,從而維護良好的身心狀況。擁有健康不一定擁有一切,而失去健康必會丟掉一切,為了可持續的健康,我們要注意養心補腦,使自己始終保持一個好的心境。
正確對待困難挫折。清人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講,“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終身無安逸之時。”他認為,“兩眉為草,眼橫,鼻直,而下承口,乃‘苦’也。”這形象地揭示了人生難免困苦憂患,故歷來有“憂患人生”之說。
我們常講:祝你一帆風順,祝你萬事如意。這只是一種愿望,實際不可能都“風順”,都“如意”。而坎坷和挫折,倒是一種常態。有一些不順利、不如意,也未必都是壞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有位老人在草地上發現一個蛹,就帶回家去,蛹殼上出現裂縫,蝴蝶掙扎了許久,身體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來。老人于是把蛹殼剪開,幫助蝴蝶脫蛹而出。
可是,這只蝴蝶身軀臃腫,翅膀平扁,根本飛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原來是蝴蝶失去了成長的必然過程。蝴蝶的成長須在蛹中經過痛苦的掙扎,直到雙翅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出。人的成長也是如此,“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可能是一種必然,一道門檻。不經過掙扎、挫折、磨煉,是很難脫穎而出的,也很難健康成長。吃苦貴在先,也是人生的一種本錢、一份財富。
古羅馬塞涅卡說:“沒有誰比未遇到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為他從未有機會檢驗自己的能力。”遇到不幸,能夠泰然面對,就能渡過難關,也使自己得到磨煉。凡事想開了是天堂,想不開是地獄。“自古人間苦無邊,看得高遠境如仙。”汽車輪胎之所以能在路上支持那么久,是因為它可以接受一切,能夠化解各種壓力。有的人接受不了殘酷的現實,一旦事與愿違,就改變了初衷,動搖了信仰,陷入了極度悲觀,進入了抑郁病態。
現在有很多東西在減少,如精神樂園,有許多東西在增加,如精神病院,這或許是一大成因。培根講:“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制,而厄運所需要的美德是堅忍,后者比前者更為難能。”寵辱不驚,我們當有這種大度、這種定心。
正確對待成敗得失。民國元老、書法家于右任,飽經滄桑,卻一生淡泊,榮辱自安。有人問及他高壽之道,他指著家中一對聯,笑而不語。對聯的上下聯是:“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橫批:“如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道是“最完美的產品在廣告里,最完美的人生在悼詞里,最完美的愛情在小說里,最完美的婚姻在夢境里。”如果求全責備,倘若心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會被悲觀、絕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負重登山、舉步維艱。
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慶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分之一二,就能漸入淡泊之境。有人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該得的一定會得到,不該得到的不爭不急。有這樣的心態,才能處在一種智慧狀態,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辱,知道適度的人不會遇險。
蘇東坡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它形象而詩意地揭示了一條普遍規律:不圓滿是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的慣常現象。明白了這個道理,或許就可以“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當遇到春風得意的人生順境時,我們就不至于忘乎所以而樂極生悲;當身處凄風苦雨的人生逆境時,我們就能心平靜氣而坦然處之。人有時會產生失落感,這是因為總在與他人比較。人在沼澤,身在囹圄。換一個角度風景就不一樣了,你就是世界,你就是幸福,你就是未來,你就不失落了。失去不一定是損失,也可能是獲得,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塞翁得馬,焉知非禍。
人生之幸福,在每個人的心中。認為自己聰明的人是愚蠢的,認為自己幸福的人是幸福的。有人講:“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病痛和靈魂的無紛擾”;也有人認為:“有書真富貴,無病大神仙”;還有人主張用減法求快樂,“退一步海闊天空”,“少吃一口安穩一宿”,“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些話都是教人減法處事。
有人這樣評論比爾·蓋茨:最聰明的地方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沒做什么。南懷瑾說:“宇宙間的一切道理,都是一增一減,非常簡單。”生活中做減法遠比做加法難,做好了有助于我們成就大業。
正確對待進退升降。有人講,做人之難,從官場可窺見一斑:當不了官,難;當了官升不上去,難;當了官窮于應付勾心斗角,難;當了官發現自己不過如此,更難。錢鐘書說:“想做官的人就像猴子,向上爬的時候,就露出了自己的紅屁股。”要做一個好官,需“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干得比牛多”。
有人原是單位的“頭兒”,后來退下來,“頭兒”前加了個“老”字,成了“老頭兒”,身價和處境就不一樣了,門庭若市成了“門可羅雀”。蘭州玉泉山公園有副對聯:“高處何如低處好,下來還比上去難。”有人感嘆:“高處不勝寒,人間有溫暖。”這都從一個側面講了為官之憂之愁之難。盡管如此,想當官的依然大有人在,且呈急速增長之勢,超過了職務資源的可供量,造成供需矛盾。想當官未必都是壞事,很多人也確是當官的料。應廣開才路,不拘一格,把人看清選準用好,防止“蒼蠅叮菩薩——看錯人頭”。
作為個人來說,也不能把當官看得過重,看成是唯一的出路。而且要憑素質、走正門,不投機鉆營。跑來要來的官,當著有什么意思?能不能當官,不僅有個人素質問題,還有機遇問題。為了班子建設的加強,為了結構比例的優化,為了年輕干部的成長,總是需要一些人做出犧牲的。碰到了這種情況,應當想得通。花開自有花落時,萬物都有始有終,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也是暫時的,離退休了,沒權了,理當順其自然、坦然對待、泰然處之。
有個地方新聞報道中,把現任市長寫成了“原市長”,媒體負責人忙著作檢討。市長風趣地說:“沒關系,我總有一天要變成原市長的,不過你們寫早了一點。”有進就有退,有上就有下,這是必然規律。為官需要有這樣一種心態。
領導干部也是人,“既然不是仙,難免有雜念。”有人講,想不開時,可以去看看“三座山”。
一是井岡山,中國革命犧牲了多少英烈,與他們比,我們豈不是太幸福了?
二是普陀山,看佛的大境界、大度量、大胸懷、大慈悲。
三是八寶山,無論什么級別的官員、多么有錢的富翁,到了這里都是一縷青煙飛天外,個人得失實在是小事,不要動不動就想不開。
還有人建議,人在浮躁之時,不妨去三個地方看看。
一是常去醫院看看,你會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只有身體是最重要的。
二是常去監獄看看,身陷囹圄,失去自由,那才是最痛苦的。
三是常去火葬場看看,無論什么級別、榮耀、富貴,在這里實現了最終的平等。很多東西都是身外之物,不能為之弄得神形憔悴。如果有了權和錢,卻失去了尊嚴,沒有了健康,活著又有什么樂趣?
四、廉政要共努力
廉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戰略任務,需要全黨參與、全民參與,需要協同聯動、共同努力。黨內與黨外、縱向與橫向、機關與基層、整體與個體,都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夠把風氣搞正,把廉政搞好。
增強廉政自覺。搞廉政建設,領導干部的自律很重要。監督總是外在的,也非常有限。制度是死的,要靠人來執行。所以,領導者帶頭自律,這是首要的。《后漢書》中記載了一則楊震“四知”的故事。東漢時期,楊震奉命出任東萊太守,中途經過昌邑時,由楊震推薦任職的縣令王密拿著10斤黃金來拜見楊震,感謝他的提拔。楊震堅決不收。王密說:“黑夜沒人知道。”楊震卻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人知道呢?”為官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為了堅持原則,總要得罪一些人,這是難免的。
濫用權力,謀取私利,這是極不應該的,也是可以避免的。孟子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仰起頭來看看,自己對天無愧,低下頭來想想,自己對人無愧。做官應當光明磊落,問心無愧。為官意味著一種責任、一種犧牲。自由度越來越小,隱私權越來越少,這是領導者應當付出的成本。
寓言中的黃鼠狼說,夜里盡可能想方設法肆無忌憚地偷雞吃,白天則要像模像樣熱熱鬧鬧地去給雞拜年;蛇說,凡事最要緊的是擺姿態,我雖然本性不移,但關鍵時刻一脫皮,人就不好說三道四的了。生活中是不乏其人的。如同無聊的肥皂劇引不起觀眾發笑,就自造一個笑聲,用笑聲引人發笑一樣,有些乏味的演說打不動人心,就故意將聲音提高八度,制造一個被掌聲打斷的事實。領導干部要把群眾裝在心里,把工作做到實處,親民要有真感情,愛民要有真舉措,利民要有真成效,這樣才是真正履行了黨的宗旨,做到了執政為民。
明確廉政責任。搞好廉政建設,人人都有責任。領導干部既要獨善其身,潔身自好,又要兼濟天下、風正一方。黨風正則干群和,干群和則社會穩。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幾乎任何一個朝代,在其創始階段都能很快收拾動亂殘局,進而迅速走向黃金時代。但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不太容易了,需付出更多的智慧和辛苦。
我們現在處在轉型期,可以說也是腐敗的易發期。肉眼最常見的毛病是兩種相反的極端:近視和遠視。近視的人只留意身邊的問題,看不到全局,不謀劃未來,忽略整體與發展。遠視的人容易忽略問題和實干,不明白“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道理,不肯按部就班地走,不屑于一點一滴的努力。我們要防止這兩種傾向,既要有危機感,又要樹立信心,既要有緊迫感,又要打持久戰,既要重務實,又要把握好大局和長遠。
我們每位領導干部,在嚴格自律、接受監督、當好表率的同時,要認真承擔分管范圍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任務,積極參與本級領導班子對本地、本系統、本單位的部署安排,加強監督檢查,掌握落實情況;加強對配偶、子女和直接分管的下屬單位、負責干部以及身邊工作人員的教育管理,及時指出問題并督促糾正,出了違法亂紀案子的,要支持查處;敢于對本級班子成員進行監督,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大力支持執紀執法機關開展工作。搞好黨風廉政建設,既要加強教育,又要從嚴懲治,把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結合、預防為主落到實處。
新加坡的反腐口號是:“讓腐敗者在政治上身敗名裂,讓腐敗者在經濟上傾家蕩產。”懲治腐敗是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利劍。我們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省委的要求,堅決懲治腐敗,以震懾罪犯、取信于民。
健全廉政制度。要重視抓好廉政制度的建設,建立“不愿為”的自律機制、“不敢為”的懲戒機制、“不能為”的防范機制。一些腐敗問題的產生和腐敗現象的滋生,究其根源,背后都有著不合理、不公正、不科學、不適合、不健全的制度體制的影子,而且這些舊體制、舊制度出于某些制定和執行者的利益驅動和路徑依賴的慣性,不僅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還有可能改頭換面進一步強化。
發展廉政文化。要整合各種資源、協調各種手段、利用各種渠道,努力培育氛圍、營造環境,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健全起來、深入人心,使反腐倡廉成為一種自然、成為一種必然,使廉潔自律成為一種共識、成為一種共為。國外有則故事,說某國舉國之人誤喝了一種魔水,弄得全都言行乖張、瘋瘋癲癲的。有一個人未喝,尚能清醒。但大家卻眾口一詞地說這個人瘋了,因為他的言行與眾不同。
最后這個人被逼無奈,只好也喝了魔水。此后,其言行與眾無異,人們便來慶賀他的康復。這就是文化的力量、環境的力量。不管什么樣的水,只要到達海洋,它就是海水了;不管什么樣的水,只要流入陰溝,它就是臭水了。
淡化權力之勢利,要靠文化的力量。發展廉潔文化,促進廉政建設,當前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要敢于講真話,勇于聽真話。
1956年,毛澤東在武漢針對一個座談會上與會者只唱贊歌的傾向指出:“大家說一樣的話,千篇一律,這不是黨的傳統。在一大時有爭論,二大、三大、四大、五大等都是如此。黨魁這么講,下面就跟著講,人們不用自己的語言講話,而用領袖的語言講話,你們不能看臉色行事,尤其不要看我的眼色行事。我的臉色是千變萬化的。”
這在眼下仍有針對性。“心里早有口不言”,是《紅樓夢》中賈寶玉的一句唱詞。今天也有人信奉“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王顧左右而言他”。這種狀況,不利于培育健康的同志關系和良好的黨風民風。中國有句古語:“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如今不提倡打人罵人,但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嚴格要求是親、是愛的表現,對人的成長進步大有益處。
改變這種狀況,也得先從領導干部做起。大多數領導同志都明白“拍馬屁的人是為了騎馬”“吻你手的人是想砍你手的人”這個道理,但一回到現實中,卻又往往喜歡被人吹著、捧著、抱著、供著,容易聽信順耳讒言,聽不進逆耳忠言。兩千多年前的齊人鄒忌對齊威王說:“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戰國時的荀子也講得一針見血:“諂媚我者,吾賊也。”
領導者有此清醒,諂媚者還能作祟嗎?健康的民主生活和人際關系還愁建立不起來嗎?
來源:演講與人生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