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切說這個題目并不是很準確。但因涉及到林的話題爭議性很大,所以就這么個標題了。這篇文字源自于《不被理解的毛澤東》,主要講林的軍事能力。
之所以拿出來說道說道,是因為這次《長津湖》電影大火之后,有很多輿論爭論。這里先說下,我沒去看《長津湖》,因為長津湖戰役(包括整個抗美援朝)在我心中有特殊的位置,不想去觸碰。但我看到很多關于《長津湖》爭論的根源在于,很多人根本不了解志愿軍的戰斗力來自哪里。
咱們談論國內戰爭時,軍事通常和政治聯系在一起講,說軍事勝利主要因為得民心。以“淮海戰役”為例,總是說兩淮人民小車子推出來的勝利,用來強調政治正確。
志愿軍出國作戰,算是比較純粹的軍事行動,相當于更好滴從軍事層面展示出中國軍隊的戰斗力。這里之所以說林彪的軍事精髓,是因為林彪在東北干的那些事,恰好能側面說明志愿軍的戰斗力之所在。
林彪最初去東北并不順利。
1946年,林彪和陳明仁在第一次四平對戰中輸得很難看,千里大撤退,丟盔卸甲一路向北,一口氣跑到松花江以北。當時蔣介石很高興,以為林彪遠離戰場(平型關戰役之后被晉軍誤傷,一直在養病)太久,生銹了。
哪知道林彪很快卷土重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四個季節攻勢,一連串進攻打得蔣介石和他的粉絲們頭暈眼花,滿腦子星星。
第一次四平戰役之后的那段時間,看似林彪軍事生涯最落魄的時期,其實是他作為杰出軍事統帥的精華之所在。
他究竟干了啥呢?答曰很簡單:剿匪,分地,練兵。
壹:剿匪奇跡
為什么這里要提解放軍在東北剿匪呢?
其實很多朋友都不曉得,建國之后剿匪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基本上和抗美援朝并行。
自古以來,中國有兩個地方土匪最猖狂,東北和西南。只不過兩個地方土匪活動的模式完全不同。西南土匪在歷史上有名且強悍,歷朝歷代都在西南剿匪。
抗美援朝時期,西南剿匪一直在進行中。當然另一個角度看,西南土匪雖然猖狂,但是從來沒有成大氣候。東北則是另一個情形。
史書上很少提及東北的土匪,那是因為東北土匪太厲害。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努爾哈赤那些人,一開始都是土匪,只不過他們成長過于迅速,長得過于強壯。
史書上,大家只把小角色稱為土匪。等土匪發育為巨匪之后,就不叫土匪了,稱王稱霸。這些就不去糾纏了。拋開這些不談,清末和民國時代,東北也是土匪橫行,張作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特別是北滿,更是土匪的天下。清朝沒法剿滅,土匪轉正的張作霖沒辦法剿滅;日本鬼子沒辦法剿滅,國軍沒去,去了估計也夠嗆。
林彪到了松花江以北,就對上了朝歷代都搞不定的剿匪難題。
當時的土匪稱為“胡子”,是一群占山為王、遵循叢林法則之人。
大家或許很好奇,一群無法無天的家伙,究竟是靠怎樣的一種方式組織在一起的呢?
其實和正常社會組織一樣,土匪頭頭叫“大柜”,聯絡官叫“尚賢員”,作戰部叫“總炮頭”,執法官被尊為“總稽查”,看管、審訊人質的叫“秧子房”,通風報信的情報官則是“傳號”,出謀劃策的軍師叫“搬舵的”,一般小嘍羅叫“小兄弟”。
說白了土匪的世界也有自己的規則,只不過它們不被正常社會接受而已。
正常社會組織講究權利和義務。政府向老百姓收稅,要承擔基本的社會責任。
土匪組織只講究巧取豪奪,絕不講義務。正因如此,亂世才是土匪的沃土。北滿,則是亂世之中的亂世,天高政府遠,土匪的世外桃源。
中華大地上,最可惡的一群人是誰?搞排名的話,軍閥很可惡,可以上榜,但是軍閥多少承擔點責任的;流氓混混也很可惡,但是他們只是小打小鬧,即使上海灘巨型流氓杜月笙,也很在乎自己的形象;墨客文痞也很可惡,他們常常把狗屎描述成大餅,如此等等。
論可惡,沒有人比得上土匪。
每個土匪組織都有一個固定的地盤(巢穴),叫“溜子”。
每個“溜子”都有字號,且非常有趣,大概可以分為好幾個類型:
普通型(地名為主題):“老山東”,“寶山”之類;
壯膽(以威猛霸道為主題)型:“飛虎”,“猛龍”等等;
想女人(調侃)型:“大閨女”,“綠林女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還有叫“八路軍”,“中央胡子”。他們共同的特性就是有奶便是娘,自我標榜講義氣。
但是有些土匪非常牛叉,裝備野戰重炮,相當拉風。
土匪不是正規軍隊,到處流竄。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行動極其隱蔽。因為他們多半對地形極為熟悉,比所有軍隊對當地地形都熟悉。
官兵去北滿剿匪基本都是得不償失。因為代價太大,成本太高,而且效率低下。這有點類似于美軍在阿富汗搞不定塔利班。
林彪面對的土匪不僅很多,而且成分極為復雜。既有正宗、原汁原味的土匪,也有投降鬼子的偽軍、憲兵,還有小部分遺留的鬼子,滿洲復國遺老等等。
國民政府對東北土匪只有一招,就是招安。比方說讓“宋美人”的大柜當某縣大隊長,招安令頒布了,人家是否上任則是自由。有的愿意接受招安,有的留戀綠林快活。
但是不管是否接受招安,在政府無法控制大局的情況下,土匪還是土匪,該搶劫還是搶劫。不接受招安,為了繼續搶劫。接受招安,只因為搶劫更方便。國民政府呢,只管頒發招安令,反正一紙公文蓋一枚印章,成本非常低廉。
當時的東北縣城,有三分之二被土匪占據。他們每個人手中都有招安令,掛著中央的招牌招搖過市,而且相互指責對方是土匪,要替天行道,代表中央剿滅對方。他們當然不會關心國民黨中央怎么樣,只是打著中央的名號去搶劫而已。
林彪帶領的解放軍退到松花江以北后,最大的威脅就是土匪。工作人員常常莫名其妙地失蹤。1946年10月份,土匪襲擊依蘭縣城和蘿北縣城。他們不僅把縣城內的大小商鋪洗劫一空,而且血洗縣委縣政府。在蘿北縣,包括縣長在內的20人,被土匪集體槍殺。
但是那些囂張且很難搞定的東北土匪,很快就被解放軍解決了。
解放軍究竟有啥魔力呢?當然從軍事角度來說,解放軍戰士都是百煉成鋼,戰斗力那是不用說的。后來抗美援朝戰場上,那些解放軍戰士也是骨干精英。剿匪過程中也出現了一批戰斗英雄,比方說大家耳熟能詳的楊子榮,就是代表。
解放軍最初用大部隊剿匪,效果并不理想。后來剿匪專家賀晉年靈感迸發,組建精干的小分隊,如同特種部隊(游擊戰中練出來的特種兵)一樣,找到土匪的行蹤就咬住不放,如同獵狗追兔子,不管追到深山還是沼澤,一定要把土匪頭子給滅了。
滅了土匪頭子,一群土匪就散了,再把散了的土匪編入軍隊。
不分春夏秋冬,小分隊穿梭在滿北,帶著大餅和咸菜。賀晉年的策略是有效的,把各路土匪追得哇哇亂叫。為了把土匪趕盡殺絕,賀晉年非常有覺悟,自己帶頭搞模范。他的坐騎是一批純白色的日本戰馬。馬累趴下,死了。他又換了一匹烈性的棗紅馬,繼續追。后來那匹馬滾下懸崖摔死了。賀晉年病了,也不休養,依然在深山老林帶大餅咸菜追擊土匪。
說白了吧,解放軍用特種作戰的方式剿匪。換句話說,那年代的解放軍戰士都是戰場上磨練出來的,野外作戰素質類似于特種兵。
當然解放軍能在短時間內搞定北滿土匪,除了軍事素養之外,還拿出了絕學——分土地。
貳:分地奇效
林彪在東北大翻身的秘訣,其實就是分土地。
當然土地政策是中共搞革命的絕學,林彪在東北不過是再度執行而已。
東北土匪之所以搞不定的根源,一方面是土匪狡猾且復雜,另一方面是老百姓生存沒保障。
老百姓的要求非常簡單,就是生存與生活。
狹義上的生存很簡單:衣食住行有著落,生子養老。在這個簡單的生活基礎上,如果有可能,再追求品味、情調、境界啥的。
然而很遺憾,那個時代的中國老百姓,很少能夠安心生存。其實中國有肥沃的土地,有美麗的山川河流,有遼闊的草原,足夠中國人生存。但是中國人的生存環境并不好,歸根到底,還是社會資源分配問題。
當時的中國和現在不一樣,啥東西都不能生產。對于窮人而言,想吃頓餃子都得等過年。
農民就像野草,落地就能生根,就能生存繁衍。農民可以在土地上種五谷雜糧,那是從神農時代傳下來的生存法寶。只要五谷在,中國人就在。
只要每個中國人手上有土地,那么中國人就是不可戰勝的。
按照傳統中國,少數地主擁有多數土地,相當于少數人占有了大多數財富。
東北的情況更為復雜。原本地主就占據多數土地,鬼子占領東北之后大肆移民,建立所謂東北開拓團。實際上就是搶中國人的土地,把中國人趕走,正如當年歐洲人在美洲新大陸搶印第安人的土地一樣。鬼子在東北搞了那么久,客觀上講,給東北留下相當的工業基礎。農民可以進城打工,也可以去農場當雇工,當然前提是以下等人的身份被壓榨。
這樣一來,東北農民成了一個什么樣的群體呢?在城市和鬼子的農場,被當作下等人看待,是牛馬;在地主老爺那里,被當成下等人看待,是牛馬;在土匪眼中,則是羔羊。
他們是沉默的,是冷漠的,但是他們是大多數,他們那沉默而冷漠的外表下是怒火和堅韌,因為人類天生尊嚴被踐踏的怒火,因為求生存而忍辱負重的堅韌。
一旦有組織喚醒他們的精神意志,他們將成為不可阻擋的力量。
軍閥、日本人、國民黨在東北時,說了很多好聽的話,但沒有實質行動。共產黨到東北也說了很多好聽的話;但同時共產黨也和老百姓一樣甩開膀子,說了就干。不管是中央大員彭真、陳云、高崗、李立三,還是下面的小兵,都是穿著粗布衣服,走街串巷。他們用簡單的方式丈量土地,再用簡單的方式分給那些沉默的人群。
于是人群沸騰了。
大家有了土地,土匪也沒了藏身之地。剿匪也就事半功倍。
所以橫行很多年的東北土匪,經歷了清朝末年、張作霖時代、鬼子時代而不滅的土匪徹底成了無水之魚。
共產黨就是通過土地政策贏得了農民。農民占據中國絕大多數人,無論何時何地任何組織,只要能贏得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就能贏得勝利。道理就如此簡單。
日本鬼子撤退以后,共產黨光著腳往東北跑,實際上就是想要搶先一步實行土地政策。有了土地政策,就有了東北。
有了東北,就有了共產黨的立身之地。
所以第一次四平戰役,毛澤東讓林彪不惜一切代價死守四平,實際上就是希望在四平以北得到喘息時間,實行土地政策,一方面和國民政府談判,另一方面還是想在東北生根。
林彪主動放棄四平一路向北跑,跑得新一軍和新六軍的機械化部隊都追不上,實際上也就是跑到北方,落地生根,然后再南下。
毛澤東和林彪,縱然在選擇上有差別,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就是要落地生根。只不過毛澤東遠在千里之外的延安,對著地圖遙控指揮,不了解當時的情況,所以提出“化四平為馬德里”;林彪在前線,知道要在東北生根,不見得非要守住四平。
于是就有了這樣一個現象:國共爭奪天下從爭奪東北開始。
林彪成了爭奪東北的最大籌碼。林彪在東北的成功從北滿土改開始。
東北大地上那些大老爺們,原本飽受軍閥、鬼子、地主欺壓。共產黨來了,大家有了土地。很多人根本就不敢相信自己會擁有土地,半夜醒來都會到自家分到的幾畝田里走一走,確定一下不是在做夢。
當確信那一切都是真的之后,他們就愿意付出一切代價去守住那些土地。因為土地就是命,有了土地就有了命根。
土改成功,土匪沒有了,他們成了戰士。老百姓活了,有了源源不斷的兵員。然后共產黨帶著從精神到身體武裝起來的農民反攻了。
所以1946年的林彪從四平一路往北跑,前所未有地狼狽。僅僅一年之后,林彪則雄心壯志的往南進。
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保衛鄉土的農民是最可靠的士兵。當初戚繼光到東南剿倭,拿出全部本事去練兵。練了很久之后,覺得差不多了,上戰場和倭寇交戰,結果那些大爺們還沒交戰就往后跑,差點讓戚繼光成為烈士。不是戚繼光無能,而是因為那些人本身就是兵油子,和國軍收編的那些人一個德行。后來的戚家軍很牛叉,并不是戚繼光一夜之間懂得了神奇的魔法,而是找到了兵源,義烏農民。當時義烏農民也是被逼得不行了,拿起鋤頭啥的對抗惡棍。戚繼光用同樣的訓練方法,把他們練成戚家軍。
由此可見,當農民翻身有了土地,再組建成軍隊,是多么強悍。
土地和剿匪的成功,對林彪而言,只是考驗的開始。兩千年前韓信和劉邦的那番對話還在耳邊。考驗一個統帥,最基本的就是統兵能力。有些人只能帶十萬人,給他二十萬,就會亂。
林彪的軍事精髓在于,在土改和剿匪成功的前提下,把數十萬甚至百萬大軍有效編制起來,并且形成強大的戰斗力。隨后在在鴨綠江的另一邊,那群有了土地的農民能頂住世界上最為猛烈的炮火,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于組織方式。
叁:大練兵奇功
短短時間內,一下子多出來那么多士兵,搞不好會出亂子的。這些沒有難倒林彪,他完成得非常漂亮,比任何一場戰役都漂亮。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說得更直白一點,應該是一流統帥將兵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善”字何解?
說白了也就是如何把那些士兵組織起來。歷史上每一支戰斗力超強的隊伍,都有自己的組織。比方說岳家軍,比方說戚家軍。視野再開闊一點,看一看古希臘時代的馬其頓方陣和羅馬時代的羅馬軍團。
國共內戰時代,林彪訓練出來的東北野戰軍,戰斗力是非常強悍的。但是東北野戰軍和歷史上著名的戰斗軍團不一樣。比方說戚家軍或者遼東鐵騎,或者馬其頓方陣和羅馬軍團,在各自時代的武器裝備方面都是領先對手的。
林彪訓練東北野戰軍不一樣,從武器裝備上看,和對面從緬甸歸國的遠征軍的美式裝備是沒得比的。
所謂練兵,就是以某種方式把士兵們組織起來,再在組織框架內教授士兵們作戰技能。林彪能以文弱之軀贏得對手的畏懼,贏得同事的尊重,贏得下層將帥的擁護,靠的不是口號,而是那些組織手段。
眾所周知林彪平時很少說話,也很少和別人來往,閑著沒事就看地圖;但是涉及到戰術問題時,則有一個響亮的綽號,婆婆嘴。這個綽號不需要介紹了吧。
那么一向惜墨如金的林彪,為何會化身婆婆嘴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反復強調大練兵的內容,也就是解放軍的戰術。
01三三制:組織基石
一般人印象中,隊伍的最小單位是班。實際上大多數隊伍,確實是以班為作戰單位。但是還可以更細,在班內分得更細,就是三三制。
把一個班劃分為三個(也有四個)小組,每個小組三個(或四個)人,再挑選素養高的擔任小組長。小組長作為戰斗核心。
作戰時,可以根據形勢需要散開或集中,但是要以班長為核心,不得超過班長口令指揮范圍以外。這樣分工更為細致,比班長一個人指揮全班分工更為合理,在行軍或作戰時更為靈活。所以共軍作戰時,漫山遍野往前沖,看似亂得像雜草一樣,但是戰斗力卻一點也不損失。門外漢以為那是人海戰術,但是同樣很多人,國軍在戰場上就玩不轉,歸結起來就是最基本的戰術問題。
三三制保證了共軍無論如何沖鋒,甚至是敗退逃走,也可以保證形散而神聚,就像是一篇高明的散文。
02 一點兩面:戰斗基石
所謂一點,就是說要集中優勢兵力于主要的攻擊點上,反對在各點上平分兵力。
所謂兩面,就是說必須采取勇敢包圍的辦法,防止敵人突圍逃走。兩面是指至少兩面,兵力多時也可以是三面四面。
一點的精神在于保證一定打垮敵人,整個的精神在于使打垮的敵人不致跑掉。
這個是啥意思呢?分析起來就是重點突破,圍殲破敵。進攻的根本要領在于突破,冷兵器時代,最優秀的騎兵將領總是精于尋找突破口。拿破侖使用炮兵,也有一個原則,就是集中火力打破突破口,再從突破口把對手擊潰。現代戰爭中的裝甲洪流,實際上也就是鋼鐵騎兵,主要功能也是打開突破口。納粹閃電戰,就是依賴鋼鐵裝甲快速切開對手陣地的突破口。這些共同點,都是突破。
唯有突破才能給對手殺傷。林彪的一點,就是突破。這是所有一流統帥的共同點。所謂兩面,就是在突破之后發揮數量上的優勢,盡可能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如果人手足夠,也可以一點N面。
“三三制”和“一點兩面”是最基本的。其中前者屬于基本組織,后者是戰術進攻,最關鍵的是那“一點”的突破。突破不了,兩面、三面還是十面都沒用。
至此,如何實現重點突破就至關重要。
要突破,需要軍人的勇氣。翻了身拿到土地的農民想保護自己得到的土地,是不缺乏勇氣的。如何展現勇氣則是另一套戰術,三猛戰術。
03 三猛戰術:猛打,猛沖,猛追
所謂猛打,就是把各種武器裝備適當配置,在合適的時間向合適的地方猛烈開火。至于啥時候是合適的時間,哪里是合適的地方,那是名將的工作。
所謂猛沖,就是一陣猛打之后,趁敵人魂不守舍之際,突然發起進攻。表現在共軍那里,就是拿著手榴彈往上扔,抄起大刀去砍,或者揮舞拳頭砸他丫的。
所謂猛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但是只有勇氣的隊伍是莽夫。戰斗力強悍的隊伍都是有勇有謀的。三猛戰術詮釋了隊伍的勇氣,那么如何才能有勇有謀呢?請看下面。
04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
兩軍對陣,一陣猛打猛沖之后,大致會出現三種情況:
其一,如果敵人退了,那就猛追,沒啥好說的。
其二,敵人想要退卻沒有退,即有退卻的跡象,準備好了再打,敵人會跑掉;不準備就打,效果也不好。這時應先將敵人圍起來,圍而不攻,或圍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們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脫,然后準備好再打。
其三,敵人繼續堅守,沒有被打垮,這種情況就要重新組織進攻力量,調動火力繼續,讓他們動搖。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是強調一點兩面的突破進攻的。
那么戰斗前后應該怎么行動呢?有另外一套戰術,曰,四快一慢。
05四快一慢
尋找目標,接近目標,一快。
追上敵人,堪測地形,部署戰斗,二快。
擴大戰果,三快。
敵人潰逃,拼老命追擊,四快。
一慢是啥呢?就是沉住氣,準備好了再打仗,選擇時機不莽撞。
概括起來,就是四快一慢。
那么在部隊運轉時,該如何相互支援呢?還有最后一套戰術,四組一隊。
四組: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
行動時,四組相互支援,故曰一隊。這一套是劉亞樓總結出來的,算是對林彪戰法的補充。
肆 感悟與思索
這些條令生動活潑,形象具體,農民都聽得懂,掌握起來容易。如果換成蘇軍或美軍的作戰條令,同樣的意思,能啰嗦出一大堆抽象的言語。
這些簡單明了的戰斗言語,構成了林彪的軍事精髓。當然這個精髓,并非林彪獨創,而是從紅軍時代就一直在戰斗中實踐的。
確切說這些軍事精髓首先來自于毛澤東,只不過林彪在東北大練兵時,將其發揚光大。從軍事層面講,林彪和粟裕算是毛澤東最好的學生。通過理解林彪,可以更好理解志愿軍戰斗力。
當林彪沉默的時候,軍事方面的東西肯定想很多。因為他就是為戰爭而生,基本上不考慮俗事,甚至對部下都很少說話。對部下做的最過分的事,也無非就是在撤退時心里不爽,掀了李作鵬喝酒的桌子。
平常情況下,林彪一直在沉思默想,如同苦行僧一樣。當他集中心思思考時,即使有虱子爬過額頭,他也不愿意動手抓下來。他想了很多,多半都是跟軍事有關的。但是說出來的東西并不多,就那么簡單的幾條。這就是林彪了不起的地方。他可以通過深思熟慮,把一系列戰斗思想化繁為簡,讓每一個士兵都能輕易掌握。
人們常說,戰爭是一門深奧的藝術。
至于林彪的境界,即化繁為簡,讓所有士兵能夠充分掌握戰場技巧,那是超一流的境界。在那個境界上,可以套用那句古話,林彪用兵,多多益善。
不論多少士兵,都可以按照三三制去編排,可以按照一點兩面去戰斗,可以用三猛戰術去進攻,可以通過四快一慢去運作。在那些簡單的規則下,人數越多,戰斗力越強。
正因如此,1946年,林彪帶著一幫殘部向北逃竄,轉眼一年,就可以大兵南下。又過兩年,發展為百萬大軍,橫掃千軍如卷席。根源在于,土改贏得了兵員,林彪的大練兵,把那些吃苦耐勞的農民訓練成戰無不勝的軍人。
大家了解了這些,就能更為直觀地了解志愿軍的戰斗力。由于時間和篇幅有限,這里很難把每一個細節描述清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不被理解的毛澤東》,那是一個完整的系統。
最后還要補充幾句,就是按照立體史觀大周期律,國共對決和抗美援朝,雖然都是同一個領袖、同一幫將帥在打,但本質上是兩場性質不同的戰爭,這個我在《民國夢和民國》中有詳細論述。
文章來源于虛聲 ,作者虛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