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應邀到河北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圖源:河北大學)】
2021年10月15日,莫言來到河北大學參加百年校慶活動做了《變化中的鄉土與文學》,發表了他對文學的新理解。他說,作家應該“植根于當下的生活,用變化的眼光、變化的觀點和自己獨特的方式創作出獨具一格的、具有中國鮮明特色和作家鮮明風格的作品是中國作家的責任。要按照文學的方式,以文學的手法來表現大變局、大時代,歌頌勞動者和創造者。”消息傳出,引發了互聯網上不大不小的議論。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有之,嘲諷挖苦的也不少。因為幾十年來莫言向來是把“批判者”“揭露者”當作自己的人設的。比如,“我有一種偏見,我認為文學作品永遠不是唱贊歌的工具。文學藝術就是應該暴露黑暗,揭示社會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類心靈深處的陰暗面,揭示惡的成分。”“文學就是要揭露黑暗,哪怕只剩下最后一個作者,我也要堅持寫下去”。“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應該超越黨派、超越階級、超越政治、超越國界的。作家是有國籍的,但優秀的文學是沒有國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屬于人的文學,是描寫人的感情,描寫人的命運的。它應該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應該具有普世的價值。”由此看來,莫言2021年10月15日的發言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現在和將來的研究莫言的人,不能不注意到這一點。當然前提是,莫言不是玩弄辭藻,虛與委蛇,口頭一套,行動上另一套。
筆者算是個不大不小的“莫粉”,幾乎讀遍了莫言所有的文字。莫言本人的文學世界縱貫了二十世紀中國的百年歷史,與正在進行的“學四史”(《中國共產黨簡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改革開放簡史》《社會主義發展簡史》)的時間脈絡基本重合。但是我們遺憾地發現,這些我們看來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在莫言文學當中的呈現,除了早期的幾篇土匪抗日題材的小說,幾乎都是負面的。“把好人當壞人些,把壞人當好人寫”的創作秘笈讓是非、善惡、美丑變成了一堆一堆充滿了迷惘和焦慮的廢墟。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錯亂。一百多年來,黨領導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者、爭取民族獨立,為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所進行的萬眾一心、披荊斬棘、不怕犧牲、無私奉獻、奮發有為……所有的努力,幾乎都不見蹤影。而他所有關注當下的作品,幾乎都是失敗的,只有從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童年記憶和民間傳說中挖掘出來的魔幻素材,才能展示出他天馬行空汪洋恣肆的才思和文筆。一接觸到當下題材,他就犯暈。比如眾所公認,《十三步》《紅樹林》《憤怒的蒜苔》《酒國》等關注當下題材的小說,都是失敗之作。
好在莫言終于出現了“轉變”。這個轉變體現在兩點,第一,莫言要關注改革開放以來的現實生活,“植根于當下的生活”。“要按照文學的方式,以文學的手法來表現大變局、大時代”。第二,他終于愿意唱贊歌了,那就是要歌頌“創造者和勞動者”。盡管只是一段簡短的表態,還沒有來得及用創作的實踐來證明,已經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可能。作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作為中國作協副主席的重要人物,這個表態雖然姍姍來遲,但值得歡迎。關于作家的“轉變”,史有先例。1942年5月23日,在延安進行的文藝座談會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分組討論,就討論到了這個問題。朱總司令首先講話。他針對前邊蕭軍說“魯迅一直革命,沒有轉變過,為什么要我們轉變?”“魯迅還從來不寫歌功頌德的文章”等觀點提出反駁。他說:“豈但有轉變,而且是投降。”他以自己的經歷說道:“我是一個從舊軍隊出身的人。我就是投降共產黨的。我認為共產黨好,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我到上海找黨,沒有解決參加黨的問題。后來到德國,才入了黨。我投降無產階級,并不是想來當總司令。后來打仗多了,為無產階級做事久了,大家看我干得還可以,才推我當總司令的。”他又說:“共產黨、八路軍,就是有功有德,為什么不該歌、不該頌呢?”當時,毛主席做總結時(就是后來的“結論”部分)肯定了朱總司令的觀點。他說:“我們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具體講,就是我們的文藝必須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文藝工作者“必須和新的群眾相結合,不能有任何遲疑”。由此出發,規定了一系列完整的革命文藝路線、方針、政策,解決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文藝的源與流的關系、普及與提高的關系以及文藝批評的標準、文藝界的統一戰線等重大問題。《講話》將現代文學運動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上面的故事,說白了就是作家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新的任務,如何進行自我轉變的問題。新的時代、新的群眾,呼喚新的文藝。說魯迅從一開始就是革命作家沒有轉變,不是事實。說魯迅一直喜歡揭露而不喜歡歌頌,也不是事實。比如,《中國人是掉了自信力了嗎?》對于真正“民族脊梁”的歌頌,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缺少馬列文論修養的人們,包括當時從國統區來到延安的大作家,也包括如今文壇上十分活躍的卻由于種種原因沒有修煉到馬列文論的作家,比如莫言,一個自學成材的作家,毫無疑問也面臨一個“轉變”問題。置身于在百年不遇的大變局、大時代中,卻追求與人民文藝背道而馳的所謂“超越黨派、超越階級、超越政治、超越國界” 的“普世的文學”,這不僅僅是早就被歷史證明了的錯誤的陳詞濫調,也無法在波瀾壯闊的現實斗爭中贏得真正的讀者。毋庸諱言,還有很多當代作家拒絕轉變,比如方方,她至今還在用四十所年前的話語方式進行創作,還在對標西方文學進行創作,為贏得西方的喝彩殫精竭慮。時代前進了,他們停留在原地,這是很悲哀的。如今莫言終于聲稱要“歌頌”了,要回到人民立場了,但愿這個轉變是真的,不是虛假的應對之策。讀者諸君不妨聽其言觀其行,看他能否對此前不符合馬列主義文藝思想的作品做出深刻反思,并創作出“歌頌創造者和勞動者”的新作來。(作者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