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希指出,文化交流日益成為兩岸關系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交流的方式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新媒體作為智能科技時代興起的傳播平臺,在交流合作中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推動作用。首先新媒體有利于兩岸及時的交流;其次,新媒體傳遞出了更加真實更加多元的聲音。可以說,新媒體給兩岸各界人士提供了發聲的機遇和平臺。

王在希(中評社 海涵攝)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日前在第十四屆海峽論壇兩岸新媒體創享論壇·今日頭條兩岸文化尋寶盛典上表示,深化兩岸文化交流是民之所需、民之所向,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為推進兩岸同胞相互理解以及促進兩岸關系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新媒體作為智能科技時代興起的傳播平臺,在交流合作中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推動作用。希望大陸與臺灣各界共同努力,讓新媒體開辟新的路徑,將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發揚光大,促進兩岸交流蓬勃發展。王在希說,今年是海峽兩岸達成“九二共識”三十周年。三十年來,兩岸關系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兩岸實現了三通直航、經貿一體化,民間交流不斷擴大,兩岸關系在曲折中向前發展。其中,文化交流現已成為連接兩岸同胞的重要紐帶,在增進兩岸相互瞭解、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方面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王在希表示,時代在進步,文化交流在兩岸關系中的作用及影響力也越來越凸顯,形成了兩方面的鮮明特征:第一,兩岸的文化根脈分不開、也割不斷。細數時光,臺灣與大陸的分離已經持續七十二年了,然而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兩岸之間存在著深層次的、割不斷的文化聯系。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同時又具有其自身鮮明特色。近些年來,圍繞歷史的追溯與研究,不斷印證了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在繼往開來的新時代下,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更加重要。深化兩岸文化交流是民之所需、民之所向,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為推進兩岸同胞相互理解以及促進兩岸關系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文化交流讓兩岸青年心靈相通。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兩岸青年共同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也是兩岸和平統一的中流砥柱。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兩岸青年的交流已經成為兩岸民間大交流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祖國大陸不斷釋放善意,相繼出臺了多項有針對性措施,吸引了大量有志臺灣青年來到祖國的大陸,在寬廣的舞臺上發揮著他們的才華,實現自己的夢想。在兩岸青年交流中,文化交流讓彼此心靈更為相通、更加契合。兩岸青年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排頭兵,以鮮活的案例生動地展示了兩岸是一家人的客觀事實。
王在希指出,文化交流日益成為兩岸關系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交流的方式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新媒體作為智能科技時代興起的傳播平臺,在交流合作中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推動作用。首先新媒體有利于兩岸及時的交流;其次,新媒體傳遞出了更加真實更加多元的聲音。可以說,新媒體給兩岸各界人士提供了發聲的機遇和平臺。
王在希說,現在是一個新媒體的時代,兩岸關系發展中越來越離不開新媒體的融合,面對新的起點,在這里提出兩點希望:
第一,新媒體平臺要以內容為本,為兩岸交流傳遞正能量。兩岸的文化交流在于讓臺灣與大陸互相看到彼此更加真實的一面,要做到這一點,好的內容永遠是根本。新媒體應該專注于內容建設,注意正能量報導的傳播。
第二,新媒體平臺要打破邊界,互通共享兩岸文化的交流。對于進入新時代后的兩岸關系,新媒體平臺肩負著重要的傳播責任。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打破了傳播區域的限制,新媒體要嘗試創新與聯動,傳播的方法要更加的多樣化,共同為兩岸的文化交流提供營養。文化的交流做橋梁,兩岸關系一定會更加緊密。
王在希表示,如今我們處在兩岸關系亟待增強交流的關口,我們希望大陸與臺灣各界共同努力,讓新媒體開辟新的路徑,將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發揚光大,促進兩岸交流蓬勃發展。
(作者系原國臺辦副主任、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昆侖策研究院副院長、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轉編自“中評社”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