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一定要搞好。
要加強和改進公司法人治理機制,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全面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又體現效率和公平原則的激勵機制。
——習近平(2014.12.9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專論】周新城:
國有企業應該按照全民所有制性質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
——學習毛澤東關于管理問題的論述的兩點感想
一、公有制建立以后最重要的是管理問題
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澤東一直在思考,全民所有制企業應該建立什么樣的管理制度。毛澤東十分重視管理問題。他說:“所有制問題解決以后,最重要的是管理問題,即全民所有的企業如何管理的問題,集體所有的企業如何管理的問題。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作的。”所有制是相對穩定的,在所有制性質相對穩定的時期內,在勞動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卻不能不是不斷變革的。“勞動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是改變還是不改變,對于推進還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都有直接的影響。”(1)他批評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對勞動生產中的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只有一句空洞的話,即社會主義制度下人與人的關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的關系”。這句話是對的,但是沒有展開,沒有分析,沒有接觸到實質問題。在企業內部,勞動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反映到制度上,就是企業的管理制度。國有企業怎樣按照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生產關系的要求,建立企業的管理制度,把“同志式的互助合作的關系”落實到管理制度中去,這是所有制問題解決以后的一個重要問題。
毛澤東提出這個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范疇,因為它是整個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所有制,直接看來,是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是物的隸屬關系,如果所有制問題停留在這一點上,似乎它只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然而所有制并不是法律概念,而是一個經濟范疇,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它是指所有者通過占有生產資料同其他人,尤其是同勞動者發生的經濟關系。所有制的性質應該體現在人與人的經濟關系中。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只是所有制的形式;而所有者同勞動者的關系才是所有制的實質。因此,馬克思主義者在談到生產資料所有制時,總是要通過人與物(即生產資料)的關系來揭示人與人的關系(主要是所有者與勞動者的關系)。這種關系是通過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遺憾的是,我們的經濟學教科書講到所有制的時候,往往只講生產資料歸誰所有,而忽視占有生產資料的人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忽視生產資料同勞動力結合的方式。其實,只講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并不能完全說清楚所有制問題,例如,奴隸主所有制、封建地主所有制、資本家所有制,從“生產資料歸誰所有”這一點來看是一樣的,都是歸私人所有,區別在于,他們占有了生產資料以后,通過什么方式把這些生產資料同勞動力結合起來:如果私人占有生產資料,同時把喪失生產資料的勞動者看作同其它牲口一樣(不過是“會說話的工具”而已),從人身上加以占有,進而把所占有的生產資料同這樣的勞動者結合起來,那么這種私有制就是奴隸主所有制;同樣是私人占有生產資料,但喪失生產資料、一無所有的勞動者人身卻是自由的,他只能靠出賣勞動力謀生,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結合,是通過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雇傭工人(在市場上按勞動力價值購買勞動力),并榨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方式來實現的,那么這種私有制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可見,講到所有制問題,不僅要講生產資料歸誰所有,還必須講生產資料同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占有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同直接運用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的勞動者之間的關系。這兩點一起說,才能說明白所有制問題。
談到生產資料公有制,也應該這樣看待。直觀來說,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指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人民所有或部分勞動人民所有。但僅僅這么說是不夠的。公有制的建立,意味著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可以直接結合起來,無需通過像資本家這樣的中介來實現,公有制使得少數人憑借占有生產資料來壓迫和剝削勞動者成為不可能的了,從而為消滅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現象奠定了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了勞動者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的平等互助合作關系,決定了在分配過程中消滅了剝削的按勞分配關系。在當今條件下,談到公有制,其內涵就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決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這一內容來抽象地談論公有制。
明確這一點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有人為了替私有化提供依據,在什么是公有制問題上制造了許多混亂。他們往往僅僅從資本所有權的角度來解釋公有制,完全不顧人與人之間、尤其是生產資料占有者同勞動者之間的經濟關系。他們提出,一個人占有生產資料(獨資),那是私有制;幾個人一起占有生產資料(合伙),那就是集體所有制;一大幫子人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例如股份制),那更是公有制了。他們炮制了“公共所有制”、“公眾所有制”這一類“新”概念,說任何國家所有制都是公有制(公共所有制),任何股份制也都是公有制(公眾所有制)。有人到美國去轉了一圈,提出美國早就是公有制為主體了,因為美國不僅有少量的國家所有制,更重要的是,在美國,股份制企業的產值占了國民生產總值的80%以上。這聽起來就感到十分荒唐,然而卻是一位曾經身居全國社會科學研究機構要職的“權威人士”說的,因而頗有影響。還有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提出“新公有制企業”的概念,認為股份制企業就是新公有制企業。給股份制這樣定性,私有化就可以暢行無阻地推行了,因為無論怎么搞私有化,只要采取股份制的形式,都仍然是公有制,都不影響“公有制為主體”。這些“理論”,在思想界引起了許多混亂。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毛澤東就提出,生產資料公有制不僅僅是指生產資料歸勞動人民共同所有,還要體現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之間的關系中。在沒收官僚資本和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企業,必須建立與公有制性質相適應的、體現勞動者之間平等互助合作關系的管理制度。僅僅把生產資料的產權收歸國家所有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勞動者不僅在法律上共同占有生產資料,而且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共同使用生產資料,即既共同占有、又共同勞動,才能叫公有制。如果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卻利用占有的生產資料雇用他人進行勞動,并剝削他們創造的剩余價值,那仍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只不過不是個人的資本主義企業,而是幾個人或一幫子人共有的資本主義企業而已。這里,光講是不是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顯然是不夠的,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決定了事情的實質。
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里,勞動生產中人與人之間應當是什么樣的關系呢?按照毛澤東的意見是:對領導人員來說,“要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以平等態度待人”;對企業管理人員來說,要“采取集中領導和群眾運動相結合,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不斷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等等”;對工人來說,要保證工人參加企業的管理,真正體現工人是企業的主人。順便說一下,毛澤東特別強調,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是管理權,包括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沒有這種權利,勞動者的工作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就沒有保證。”(2)他指出,我們不能夠把人民的權利問題,了解為國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們在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勞動、教育、社會保險等等權利。
這些思想體現了毛澤東對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者的權利和主人翁地位的尊重,反映了他對人民當家作主的真誠愿望。結合我國當前實際情況,這些思想是發人深省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就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3)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更是如此。公有制的建立,為人民當家作主奠定了經濟基礎。社會主義企業里,一切經營活動都必須依靠群眾,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創造精神,而決不能只相信和依靠少數“精英”。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是國有企業的優越性的根源,因為“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4)不依靠工人,不承認工人是企業的主人,而把工人當作被雇傭的勞動力,那么即使掛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招牌,也同資本主義企業在本質上沒有什么區別。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按照這一原理,在總結群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對國有企業如何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性質的管理制度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上世紀60年代初,中共鞍山市委將關于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開展情況報給中央后,毛澤東代中央寫了批語,對報告表示充分肯定。特別是對報告中寫到的企業管理體制大為贊揚,把它概括為“兩參一改三結合”,并稱之為“鞍鋼憲法”。“兩參”,即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一改”,即改革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三結合”,即在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中實行企業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和工人三結合的原則。這就為企業依靠工人群眾進行管理指出了切實可行的途徑。“鞍鋼憲法”是針對以馬戈尼托高爾斯基鋼鐵廠為代表的蘇聯企業管理制度(“馬鋼憲法”)的弊病提出來的,“馬鋼憲法”片面強調廠長負責的一長制,忽視工人群眾的作用,這顯然同公有制企業的工人是主人翁的這種性質相悖的。毛澤東這一批示的理論意義在于,把企業的全民所有制性質如何體現在生產領域中指明了方向。違背了這個方向,就難以保證企業領導人同工人群眾是共同占有生產資料、聯合勞動的關系,難以保證工人群眾是企業的主人,難以保證企業全民所有制的性質。正因為這樣,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兩參一改三結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是完全正確的。(5)當然,“鞍鋼憲法”只是規定了大的原則,這些原則還需要落實到具體制度中去。可惜的是,這一探索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而沒有能進一步得到發展,而近年來又被人們忽視了。但“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意義是不容否定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國外所推崇。
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的管理制度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即分配制度。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對書中關于這個問題的論點很不滿意。他認為,教科書把物質刺激片面化、絕對化,不把提高覺悟放在重要地位,這是很大的原則性錯誤。他指出,物質利益是一個重要原則,但總不是唯一的原則,總還有另外的原則。同時,物質利益也不能單講個人利益、暫時利益、局部利益,還應當講集體利益、長遠利益、全局利益,應當講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他尖銳地批評說,只強調個人物質利益,實際上是最近視的個人主義。這種傾向是資本主義時期無產階級隊伍中的經濟主義、工團主義在社會主義時期的表現。(6)毛澤東提出了兩種利益觀,一種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產生的只講物質利益、而且只講個人物質利益的資產階級利益觀,一種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產生的,既講物質利益又講政治思想、既講個人物質利益又講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的無產階級利益觀。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應該按照無產階級利益觀來建立分配制度。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如何落實這一思想,還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往往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以前主要的問題是平均主義傾向的話,那么,當前的主要問題是過分強調物質利益,忽視政治思想工作,而且只強調個人物質利益,忽視集體利益、國家利益。這兩種偏差,都是不符合國有企業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性質的。
二、學習西方管理經驗應該有所揚棄和創造
毛澤東主張,在企業管理問題上應該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他在《論十大關系》中談到:“外國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思想作風,我們要堅決抵制和批判,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工業發達國家的企業,用人少,效率高,會做生意,這些都應當有原則地好好學過來,以利于改進我們的工作。”(7)鄧小平完全贊成毛澤東這一思想,他甚至把學習、借鑒資本主義國家里對我們有用的東西,看作是社會主義能否戰勝資本主義的一個條件。他說:“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8)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極學習資本主義國家里企業管理方法,改進我國國有企業的管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一種偏向:忽視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性質,簡單地照搬資本主義企業的管理方法,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矛盾。毛澤東主張“有原則地”學習,鄧小平也主張有分析有批判地學習,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出現了“照搬”資本主義企業管理方法。這是值得深思的。
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管理經驗?從理論上講,問題的關鍵在于,怎樣看待資本主義企業的管理。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主義的管理就其內容來說是二重的:一方面是組織社會勞動的職能,即把許多人的勞動合理地組織起來,有效地進行生產;另一方面是剝削工人的職能,即保證資本能夠增殖,資本家能夠獲得利潤。資本主義企業的管理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因為它所管理的生產過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產品的社會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
一般地講,任何物質生產都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因而管理也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切規模較大的生產活動,不管它采取什么樣的社會形式,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每個人的活動。也就說,生產的工藝決定了必須要有管理,這是同個體勞動不同之處。“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的指揮。”這是屬于物質生產方面的事情,是管理的屬于生產力范疇的內容。但是,任何物質生產都是在一定社會形式下進行,人們只有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從事物質生產,因此管理還有屬于生產關系范疇的內容。
資本主義企業的管理,一方面它具有按照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科學地組織勞動的內容,這是任何大生產共同的東西,同社會制度無關,因而只要是有用的、科學的,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進行學習和借鑒;另一方面,它具有反映雇傭和剝削工人、追逐剩余價值要求的內容,因而具有資本主義的性質。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一旦從屬于資本的勞動成為協作勞動,這種管理、監督和調節的職能就成為資本的職能。這種管理職能作為資本的特殊職能取得了特殊性質。”所以,“資本主義的管理就其形式來說是專制的,這種專制也發展了自己的特有形式。”(9)對于這方面的內容,我們必須揚棄,決不能照搬。
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列寧十分重視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嚴酷的階級斗爭環境中,有人認為“不向資產階級學習也可以建成社會主義”,對此,列寧尖銳地批評道:“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他說:“我們不能設想,除了建立在龐大的資本主義文化所獲得的一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還有別的什么社會主義”。(10)他甚至提出:“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于我們把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得好壞。”(11)但是列寧堅決反對照搬,而主張對資本主義企業的管理進行具體分析。最典型的就是他對泰羅制的態度。當時,泰羅制是資本主義在管理方面的最新成就。列寧指出:泰羅制同資本主義其它一切進步的東西一樣,“既是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又包含一系列的最豐富的科學成就,它分析勞動中的機械動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動作,制定最適當的工作方法,實行最完善的計算和監督方法等等。”(12)因此,他主張在俄國有組織地研究并有系統地試行泰羅制,但是,在推廣泰羅制時,必須考慮到社會主義的特點,對泰羅制進行改造。
從經典作家對資本主義企業的管理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由于資本主義的企業管理具有二重性,所以我們對待它的態度是,第一,對資本主義企業管理中反映資本家剝削工人、追逐剩余價值的內容,我們必須批判和揚棄,決不能照搬;第二,對資本主義企業的管理中的反映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規律要求的內容,我們必須認真學習和借鑒;第三,在學習資本主義企業管理中對我們有用的東西的時候,還必須結合社會主義的特點進行改造,創造出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自己的管理制度。
在我們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時,有一位中央領導同志特地提醒:現代企業制度的四句話,即“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是任何國家都適用的。我們要建立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企業制度,所以在這四句話的前面應該加上三個原則,即堅持黨的領導、生產資料公有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這就是說,在學習和借鑒外國的企業管理制度時,要按照社會主義原則加以改造。
如果把資本主義企業的管理制度不加分析地照搬到社會主義企業里來,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呢?這涉及另一個問題,即管理制度對所有制的反作用的問題。如果管理制度所反映的人與人的之間關系符合所有制的性質,它就會鞏固和充實所有制形式,進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如果管理制度所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符合所有制的性質,管理制度就會同所有制形式發生矛盾,這種矛盾的發展,有兩種可能:或者改變管理制度以適應所有制形式,或者堅持不改變管理制度,那也有可能逐步銷蝕以至改變所有制形式。
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說明了這一點。我國一些國有企業在學習和借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時,犯了照搬的錯誤。例如,前幾年有的企業照搬西方的做法,根據企業經營業績,給高層管理人員發放股份期權,幾年累計下來,這些高層管理人員逐步變成企業的所有者,國有企業就逐漸變成私有的了。有的學者曾打過一個比方:好比雇用小時工打掃房間,打掃是他的職責,然而因為他打掃得干凈,就給他一部分房間,幾年下來由于打掃得好,整個房子就屬于小時工的了,這豈不荒唐!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的職責就是搞好企業,因為他搞得好,就把企業的一部分送給他,慢慢地他就變成企業的所有者,這不是私有化,又是什么!這種化公為私的制度,居然堂而皇之地普遍推廣。又如,有的企業學習西方的做法,對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實行高薪制度,名為“激勵制度”,工資比普通職工高幾十倍、上百倍,完全脫離群眾。在資本主義企業里,高層管理人員或者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或者是資本家的代理人,他們憑借生產資料所有權獲得高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社會主義的國有企業里,企業管理人員同工人在生產資料面前是平等的,在分配方面應該、也只能實行按勞分配,沒有理由獲得高薪。工資差距拉得過大,工人就會感到他們是在遭受剝削,逐步形成同干部的對立的情緒,從而打擊工人的積極性。又如,有人竭力主張企業中應該淡化黨的領導和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甚至有的管理人員提出,工廠應該“建設得像花園,管理得像監獄”,把工人看作只是聽從命令的“犯人”,完全忘記了社會主義企業里工人是主人翁,在勞動中干部和工人是平等的互助合作的關系。這些做法,長此以往,不能不影響以至改變企業的社會主義性質。
我們講,為了保證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這一方面要保持公有制形式的資產在總資產中占優勢,另一方面必須防止公有制企業內部人與人的關系發生質的變化,如果內部關系資本主義化了,那么雖然還掛著公有制的招牌,實質上已經變成資本主義企業,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進而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仍然會喪失。事實證明,這種危險性是存在的,應該引起警惕。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們對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的管理制度進行了認真、艱苦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經歷了許多曲折,同時在理論上、認識上也還存在許多分歧。目前,一些國有企業內部積累了許多矛盾,諸如干群關系緊張,工人地位下降、甚至淪為“弱勢群體”,黨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減弱,被邊緣化,職工代表大會形同虛設等等違背全民所有制性質的現象相當普遍。這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顯然,在社會主義的國有企業中,建立既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又符合全民所有制性質、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要求的管理制度,還遠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完善的模型,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毛澤東有關管理問題的思想是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領會。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注釋:
(1)《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134、1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12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列寧全集》第33卷,第5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第82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133、1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4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384、38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列寧全集》第34卷,第25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列寧選集》第3卷,第49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列寧選集》第3卷,第49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