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9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三個維度
——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
點擊:4284  作者:    來源:  發布時間:2015-01-27 23:31:18

 

  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的興起,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這一老問題再次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到底該怎樣理解二者的關系呢?2014 年9 月24 日,習近平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我們從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1 習近平同志的這段論述,清晰地指出了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三個維度:第一,“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第三,“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筆者從這三個維度出發,結合學習和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問題作些分析。

 

  維度一:“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一維度強調的是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問題,這是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思想基礎和根本前提。其中包含兩個層次:

  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人“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 歷史已經證明,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連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所有理論成果一起,永遠是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和立身之本。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革命理想高于天”,“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3 如果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中國共產黨人也就失去了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也就不再是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就會失敗。

  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有機結合,形成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植根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取得的根本成就”,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4 在當代中國,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途,舍此別無他途。

  這兩個層次,從本質上講,是一個問題,也就是朝什么方向走、走什么道路的問題。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中國向何處去、走什么道路,歷史和人民已經作出了選擇,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并多次闡述道路問題。他認為,“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5 反復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指出:“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7“不論怎么改革、怎么開放,我們都始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8 這些論述都闡明了中國往哪里走、走什么路的問題。

  具體到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領域,習近平同志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9 再細化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習近平同志總是堅持和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和辨別,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我們今天的事業”相聯系,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服務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可以說,“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維度,是我們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以及習近平同志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一系列重要論述的思想基礎和根本前提。只有在這樣的基礎和前提下去理解,才能理解得全面、準確、深刻,才能避免以偏概全、斷章取義、淺嘗輒止。拋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推行西方的所謂“普世價值”、“公民社會”、“三權分立”、“憲政民主”、“多黨競爭”那一套,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誤解和背離,是錯誤的、有害的;同樣,拋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主張“完全回到孔子”、“以儒治國”、“全面儒化中國”等復古主義的那一套,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誤解和背離,也是錯誤的、有害的。

  因此,在今日之中國,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真正發揮好優秀傳統文化“以古鑒今”、“古為今用”的作用,不能也不可能離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這個思想基礎和根本前提,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要始終堅持,須臾不能動搖。

 

  維度二:“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

 

  這一維度說的是如何科學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這是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重要環節。

  能否科學地評價中國傳統文化,取決于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中國共產黨人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習近平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學哲學、用哲學,是黨的一個好傳統。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10 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找到了科學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

  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歷史唯物主義者,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文化虛無主義者,這鮮明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在評價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的基本態度。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至少有如下兩條:

  一是要正視歷史、尊重歷史,而不能割斷歷史、虛化歷史,承認今日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現實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歷經幾千年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11“滅人之國,先去其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敢正視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歷史,不夠珍惜甚至徹底貶損自己的思想文化,不能懂得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來路,那就丟掉了靈魂、喪失了命脈,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沒有希望的。對于我們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不能驕傲自大、敝帚自珍,也不能妄自菲薄、數典忘祖。

  二是要一分為二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一方面,要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對歷史中國和現實中國的作用和意義,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對解決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所具有的啟示和借鑒意義。其一,要充分肯定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和發揮的深遠影響。習近平同志對此進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刻總結:“從歷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2 其二,要高度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意義。今天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深深地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2014 年10 月13 日,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雖然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出現在當今人們的生活之中。我國傳統思想文化根源在社會生活本身,是人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古代思想文化對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響。”13 誠如此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指引,可以為我們治國理政和推動經濟發展提供智慧啟示,可以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經驗借鑒。其三,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寶貴思想資源,對解決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也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當今世界共同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等等。怎么解決這些難題呢?習近平同志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14 他列舉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的一些至今仍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的思想: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于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于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孕育、產生、發展于中國,但其意義和影響早已超出了中國的范圍,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要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的局限性和落后、消極因素。“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15 比如,男尊女卑、三從四德、愚忠愚孝、“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后來逐步成為束縛和阻礙中國思想文化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消極因素。從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和內部動蕩,中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一度到了瀕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但當時社會制度的僵化落后、封建社會文化的束縛羈絆,卻是怎么也回避不了的重要原因。雖然經過五四時期的批判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批判、改造和揚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落后和消極因素一時大大弱化和減少了,但仍在社會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并時不時地在社會環境合適時冒出來,束縛社會的發展進步。

  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要堅持兩分法和具體分析。無視其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把它說得一無是處、踩到地上,視之為影響中國進步的萬惡之源,或者忽視其局限性和落后、消極因素,把它說得盡善盡美、吹到天上,視之為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妙藥,都是不正確的。

  如上所述,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科學評價中國傳統文化,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性,認識到其對中國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認識到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現實意義,認識到其中客觀存在的局限性和落后、消極因素,在此基礎上再去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才不會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簡單對立或者相互否定,從而才會深切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文化實際相結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其基本內涵。

 

  維度三:“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

 

  這一維度說的是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這是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關鍵點和落腳點。

  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就當代中國的實際而言,就是如何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問題。這里有兩個層次不同的概念:“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顯然,后者加了“優秀”這一限定詞,范疇上比前者要小。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要“忠實繼承和弘揚”的當然是作了限定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非一概而論的“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從這一維度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也就自然預設了“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鑒別和分析”這樣一個前提。關于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在多個場合反復闡述過。梳理和領會這些論述,可以歸納出四點要求:

  一是要根據實際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鑒別與分析、取舍與揚棄。要忠實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通過鑒別與分析、取舍與揚棄,弄清楚中國傳統文化中哪些是“優秀的”,這是忠實繼承和弘揚的前提。如前所述,中國傳統文化中難免存在過時的、腐朽的、糟粕性的東西,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也應“多一份思考”,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16 按照“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結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際和要求,加以鑒別與分析、取舍與揚棄,而不能搞全盤接受、照套照用,也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17

  二是要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學習和研究是文明傳承之途。要忠實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加強學習和研究。要通過學習和研究,“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18 中華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并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歷史時期,前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于這些歷史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基本情況、主要特征、思想精華作出細致、系統的梳理和歸納,并進而進行深入闡發和挖掘,是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工作。

  三是要切實推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19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成為我國教育的重要內容。2014 年9 月9 日,習近平同志視察北京師范大學,談到教材編寫工作時指出:“我很不贊成把中國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20 中國文化綿延數千年,形成了獨特的價值體系,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從特定的意義上講,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國文化的存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21 但是,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國各地區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如果只學習西方和外國,處處“去中國化”,忽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那么,時間日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基因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會斷裂甚至丟失,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就會模糊甚至消弭。所以,在學校以至全社會切實推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是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所在。

  四是要高度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和應用。研究的目的在于踐行和應用。馬克思主義要求的理論聯系實際,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經世致用”,講的都是這個道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應從研究者的書齋中和課堂上,走到群眾中和社會實踐中去。在對傳統文化進行鑒別和研究的基礎上,要真正發揮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需要在全黨全社會大興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風,深入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和應用工作,“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22 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到干部、群眾中去,做到入耳、入腦、入心,內化到干部、群眾的日常行為中,起到“潤物細無聲、日用而不知”的效果,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政育人的作用。

  五是要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誠然,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對今天仍有積極意義的資源,但畢竟客觀實際總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等還存在需要協調適應的地方。鑒于此,習近平同志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23“小康社會”概念的提出,就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小康”這個概念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使用‘小康’這個概念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持。”24 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要求。

  按照這樣的要求去做,才能忠實地繼承和弘揚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而達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目的。如此一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這一單純的理論問題,也就落了地、接了地氣,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實踐問題,正確理解和處理這一問題也就有了深刻的現實意義。

 

  結語: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

 

  從上述三個維度來理解和分析,可以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作出這樣的概括:一方面,二者都是推進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須臾不可離開的必需因素,馬克思主義是行動指南和立身之本,中國傳統文化則是精神命脈和豐厚滋養,二者不僅有時代性上的差異,也有層次和本質上的區別,不能模糊差異和區別,不能相互替代、不分彼此;另一方面,二者又互為需要、不可分割。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變提供理論支持和方法指導,而中國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文化載體和精神營養。二者只有實現結合而且是正確、有效的結合,避免割裂和對立,才能實現共同發展。一言以蔽之,二者辯證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之中。

  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理解和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問題的根本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領域面臨空前復雜局面的大背景下,為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從而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領域的主動權、主導權、話語權,提升國家軟實力,而采取的重大舉措。

  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25 2014 年5月4 日,習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26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在當代中國,我們應該堅守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呢?習近平同志強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27 這實際上指明了確立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的兩條標準:一是要同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相契合,二是要同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相適應。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正是基于這樣的標準提出的。

  我們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既應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要求,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層面的質的規定性,凝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又要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汲取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在內的世界各國文化中的有益養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就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的時代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更有效有機地結合起來,繼續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篇大文章。

  (作者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研究員;來源:人民網)

 

  注釋

1《人民日報》2014 年9 月25 日。

2《人民日報》2014 年10 月14 日。

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年版,第116、80 頁。

4《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118、73、118 頁。

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117 頁。

6《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年版,第21 頁。

7《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109 頁。

8《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110 頁。

9《人民日報》2013 年8 月21 日。

10《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75頁。

11《人民日報》2014 年9 月25 日。

12《人民日報》2014 年9 月25 日。

13《人民日報》2014 年10 月14 日。

14《人民日報》2014 年9 月25 日。

15《人民日報》2014 年9 月25 日。

16《人民日報》2014 年10 月14 日。

17《人民日報》2014 年9 月25 日。

18《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第100 頁。

19《人民日報》2013 年9 月27 日。

20 新華社·新華視點,2014 年9 月9 日。

21《人民日報》2014 年5 月5 日。

22《人民日報》2014 年1 月1 日。

2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第101 頁。

24《人民日報》2014 年9 月25 日。

25 參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第92~93 頁。

26《人民日報》2014 年5 月5 日。

27《人民日報》2014 年5 月5 日。


 

  【昆侖策研究院簡介】昆侖策研究院是由部分軍地老同志、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發起成立的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這是一個自主獨立的研究機構,它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這是一方群英薈萃、報國獻策的熱土,它在中國改革發展面臨重大挑戰和考驗的時候應運而生,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服務國家和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是一所沒有圍墻的研究院,它向社會各界具有愛國情懷、客觀精神和慧眼卓識的仁人志士、專家學者們敞開大門,歡迎加盟。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責任編輯:klc001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