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水鏡映青霄:為什么共產主義必然實現?
點擊:  作者:水鏡映青霄    來源:馬克思難思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2-10-29 08:28:59

 

共產主義為什么必然實現?這不只是單獨的某個具體問題,而是涉及到對整個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如果無法站在整體的高度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并將理論與社會歷史相結合,則必然無法得出這一結論。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僅需要堅定的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信仰,更需要的是一定理論基礎,以及和現實結合對比來相互印證的思維。

 

同時,共產主義為什么必然實現?這不只是一個理論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共產主義為什么能夠實現,如果僅僅在理論上回答是全然不夠的,理論無論如何完滿,沒有實踐特性也是徒然。法蘭克福學派將批判視為實踐,這種觀念實際上是對實踐的扭曲,因為真正的實踐是而且必然是革命。也就是說,如果將共產主義必然實現的答案與信念束之高閣,那么便同沒有回答此問題一般,沒有真正的說服力。

 

當然筆者還沒有能夠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的能力,但是驚訝于一位友人對待此問題的做法,加之向另一位友人學習,試圖將文字轉變為一種實踐,便決定將些許思考加以闡釋。希望能夠幫助一些人加深對此問題的思考,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念。

 

一、資本主義的漫漫前夜

 

 

1.作為階級斗爭史的歷史

 

我們為什么要談歷史?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話來說:“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頁。)不同于歷史學或是歷史哲學中的歷史,這里的歷史更關注的是“人的活動”。所謂的“社會歷史”,本質上也是人的活動所構成的,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共產主義問題同樣也屬于人的活動的范疇。因為,共產主義不是某種僵硬的政治制度或是具體的社會規定,歸根到底,共產主義是一種人的活動狀態的設想。不同于其他的設想,這種設想是建立在對社會歷史——也就是人的活動——深刻的把握的基礎上的,這種把握因為前提和過程的科學性而對未來的預測有著必然性。要理解為什么共產主義必然實現,我們就必須回到社會歷史中去,去了解這個命題的科學前提和作用過程。

 

“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頁。

 

這是《共產黨宣言》正文的第一句話,也是馬克思與恩格斯運用他們的方法對人類的社會歷史進行了深入考察與深刻把握后得出的結論。一百多年過去了,時間并沒有磨滅這一句話的真理性,反而讓它在無數的實踐中得到了檢驗,同時也讓更多人明晰了這一句話背后的含義。我們于此要注意的是,這一句話在后來的版本之中是被修改過的,不同之處在于,這次的修改并沒有消磨這句話的真理性,反而在更加具體的歷史情形之中再一次證實了自身。這一句話唯一的修改是這樣一個注的添加:“這是指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頁。)

 

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不僅包括了數千年前的人類史,當然也還包括現在,甚至是遙遠的未來。那么,現在的問題在于為什么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僅是了解《共產黨宣言》正文的第一句話的關鍵,也是了解《共產黨宣言》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的關鍵。但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明白什么是階級。列寧曾言:“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列寧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頁。)

 

先不論這個定義科學與否,這個定義的科學性不能僅憑理論證明,而必須回到社會歷史中去,由社會歷史本身來證明。從這個定義不難看出“階級”這個概念所謂指的那個對象本身的“不合理性”:為什么一個集團能夠占據另一個集團的勞動?這同當下的“按勞分配”的“合理性”似乎相違背。而事實上,這同過去人類社會歷史中所提到的“理性”也是相違背的。

 

什么是“理性”?“理性”在形而上學時期,被視為合乎自然的、合乎人的。如果能夠占有勞動,這似乎變成了不合乎人的。那么答案何在?關鍵在于兩個集團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不同。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不同,就決定了地位不同的人,在社會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同,但正是不同集合而成了一個整體。所發揮的作用不同,那么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理應屬于自己的哪一部分,在這里“理”的內涵再一次發生了改變,從形而上學時期的“理”悄然變成了現代的“理”。我們在此暫且將這種現代的“理”,歸結為某種經濟形式的獲得與付出的“平等”,實際上,這是是一種契約的理性。

 

 

于此我們已經很明白了階級的誕生是因為社會經濟結構中的不平等,那么階級的問題就變成了不平等的問題,亦即為什么會出現不平等。在“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之前,人類尚處于原始氏族時代,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群居部落為基本單位。隨著人口規模的擴大與生產能力的發展——直接的體現是對食物需求的增加、武器類器具的生產,即戰斗力的提升,部落與部落之間爆發了戰爭,失敗一方部落的土地與人口便歸勝利方所有。這個過程不斷反復,直到奴隸的出現,奴隸的來源通常是戰敗部落的人口,這部分人口的勞動所得歸部落所有。而隨著部落內部的分化——軍事的、文化的等因素——出現了掌握生產資料的人,也就是奴隸的服務對象。私有制在實際上誕生了。這樣,奴隸和奴隸主就出現了,似乎可以說,第一種最原始的階級關系也就這么產生了。恩格斯對此總結道:

 

“一切部門——畜牧業、農業、家庭手工業——中生產的增加,使人的勞動力能夠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力所必需的產品。同時,這也增加了氏族、家庭公社或個體家庭的每個成員所擔負的每日的勞動量。吸收新的勞動力成為人們向往的事情了。戰爭提供了新的勞動力:俘虜變成了奴隸。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在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財富增加并且使生產領域擴大的同時,在既定的總的歷史條件下,必然地帶來了奴隸制。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中,也就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頁。

 

從第一對階級關系中,我們已經能得出以后所有階級關系的共性——當然,這是不符合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原則的,但是請原諒“先定”的敘述邏輯——集團對另一個集團,通常我們稱之為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壓迫與剝削。這種壓迫,用列寧的話來說,就是對勞動的占有,而馬克思在《資本論》里也提到過類似的觀點,即對剩余勞動的占有,兩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換句話說,如何判斷是否存在階級、存在階級壓迫與剝削,只要看是否存在這樣一個集團無償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階級在當下是否存在,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對于“歷史終結論”的回答也變得十分簡單,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么歷史早已終結于原始時代。所以,歷史未曾終結,歷史在當下也未曾被真正地改寫。一切歷史的基礎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之上的,私有制——準確而言是生產資料私有制,這是必須注意的——導致了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勞動的無償占有,這一點是始終未變的。

 

2.私有制的頂峰

 

如果單純地從作為階級斗爭的歷史來考察歷史,那么歷史確實是沒有發展的。這樣一種過于宏觀的把握實際上并不有助于我們對具體的歷史的理解,也就難以建立起對歷史的科學認識。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看來,歷史的本質是“人的活動”,那么要理解歷史也就必須從人的活動來理解。在人的活動之中,馬克思認為最能體現人之為人的活動是人的生產活動。于是,就人的生產活動而言,馬克思將人類社會的歷史分為以下幾個部分:(這些部分同樣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頁。)

 

 

這樣一種分類的方式,在未來慢慢演化成為了傳統的“五形態說”,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在這里我們尚且不探討“五形態說”的定義的方式與邏輯正確與否,在我們這,比這種邏輯更重要的是一個隱含著的重要的結論,那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此時的馬克思并沒有嚴格的區分)之前的最后一個社會形態,亦即資本主義社會是私有制發展的頂峰。所以,在上面所引用的那句話之后的,是這樣的一句:

 

“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頁。

 

資本主義為什么是私有制發展的頂峰,這個問題實際上同樣在回答共產主義為什么必然到來。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從純粹的哲學或是虛幻的現實之中去找答案,必須而且只能在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的基礎上方可找到答案,一切試圖從前者去尋找答案的人要么失敗了、要么陷入了資本主義永恒的命題之中。按照說明方法去對擁有漫長歷史的私有制進行分析,來得出私有制發展的內在規律。馬克思提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頁。)

 

如漢娜·阿倫特所言的,和過去將人視為政治或是理性的動物不同,馬克思將人的本質屬性歸結到了勞動實踐上,那么也就必然從人的勞動實踐出發考察人的歷史。以原始氏族時期與奴隸制時期的社會生產為例,兩者的差距首先體現在生產力上。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生產關系的變化,這種變化同樣是生產方式變革的體現。在原始氏族,生產者被劃分在一個個部落之中,彼此之間的勞作相對獨立,捕獵、漁獲、采集、耕種等。到了奴隸制社會,奴隸之間同屬于一個主人,在主人的管轄下一同勞作,社會協作的程度有了極大的發展。

 

雷海宗認為,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重要條件之一便是冶煉技術的進步。鐵器冶煉技術的出現與鐵器的應用提供了過渡的條件:和青銅器比較而言鐵器具有優良的性能,能夠進一步開墾土地,擴大耕地面積,同時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精耕細作。鐵器的應用首先是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讓精耕細作與農業分工成為了可能,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社會分工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等行業得到了自己發展的土壤。但是總體來看,生產的社會形式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也就是說,生產越來越變成了社會的事情而某人的私事。即使農業具有很強的自給自足性,但是在鹽鐵等方面卻難以自足,這和相對封閉的氏族社會與奴隸社會截然不同。

 

 

“單是這一歷史條件(指資本的產生,引者注)就包含著一部世界史。”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頁。

 

對資本主義社會而言,其誕生本身就是社會大分工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作為簡單商品經濟的發達形態,資本主義經濟建立在商品經濟的基礎上而必然要求商品交換的擴大。商品交換的擴大,最好的方法便是掠奪生產資料,中斷生產者對自身生存資料的生產過程,讓其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一切,而這樣就必然導致生產者除了自身的勞動力之外沒有任何可供出賣的東西,現代無產階級就這樣同資本主義社會一起誕生了。

 

資本首先在本國內誕生,誕生其誕生的條件便是世界市場的出現。資本誕生后首先要求的便是對本國勞動者的壓榨——即對剩余勞動的無償占有,亦即剝削。這種對剩余勞動的占有的實物形式便是商品的獲得,為了讓資本“實現自身”,就必須將這些商品進行出售。資本主義生產本身就不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是剩余價值的再生產,這也就必然決定其商品是和社會總需求脫離的。當商品數量大于社會總需求時,資本便會采取很多手段來擴大社會總需求,其中一個方法便是擴大市場——橫向擴大就是殖民擴張、縱向擴大就是誘導消費。

 

資本便同資本主義一齊擴展到整個世界,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中,因為組織生產的成本過于高昂,導致組織生產——實際上就是占有足額資本的人——的資本家始終是少數,而除了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成為了社會的絕大多數。因為無產階級除了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所以他們無法離開社會而生產生存。要進行生產,就必須同資本家的生產資料相結合;要維系生存,就必須和占有生存資料的資本家進行商品交換來獲取生存資料。這個時期,表面上人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但實際上人之間的相互依賴性依舊存在,只是被物的獨立性所掩蓋。以人的依賴性、獨立性作為劃分的依據,馬克思曾經提出過不同于“五形態說”的“三形態說”:

 

“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

 

所以,此時已能發現,私有制的歷史實際是私有制不斷掠奪人的歷史,但同時是人之間的依賴性不斷增強的歷史,這種依賴性在社會上和生產之中體現為生產的社會性的擴大。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社會性形式已經發展到了頂峰:在資本所帶來的強制的分工下,每個人都只從事著自己的單一的工作,這種無數的單一的工作構成了社會生產的整體性,并且,單一性是以整體性作為自己基礎的。往后的所有分工形式的發展都只是這種最終的分工的進一步具體化,而不可能再創造出新的分工形式。換句話說,私有制發展到了頂峰。

 

 

總而言之,《資本論》第一卷第七篇第二十四章的結尾很好地闡述了這些思想,這一部分便以此結尾:

“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桂桔。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

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的生產經營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所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一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前者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后者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875頁。)

 

二、資產階級理論的出場與無力

 

任何學科或是理論的出現都是時代的產物,它們植根于同時代的生產方式,并受到這種生產方式的制約。資產階級的理論同樣如此,在社會劇變的過程中,有著這樣一批思想家或是科學家,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釋這個世界,并企圖掌握世界的一般規律。在這里我們首先需要將自然科學置于一旁,早期的自然科學研究偏向于經驗主義式的材料收集與歸納過程,同其方法并沒有絕對地聯系,轉而著重關注資產階級的社會理論和哲學理論。后者更為具體地暴露了作為資產階級理論的欺騙性、無力性,這一點在當下同樣也是適用的,而這也更清晰地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力量。

 

1.哲學

 

哲學作為愛智慧的學問,在西方世界享有極高的地位。在過去,一切自然科學都隸屬于哲學之下,亞里士多德就曾將哲學分為形而上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和邏輯學,物理學等屬于自然哲學,心理學等則屬于精神哲學,甚至可以將科學的發展史轉換為哲學的分化史。在眾多的哲學門類之中,有一種作為“第一哲學”存在的哲學,即形而上學。形而上學作為一種哲學,研究的是“存在”、“本體”等最沒有規定性、一般的東西。孫正聿教授就形而上學的特征做出過如下總結:

 

“把存在本身同存在的現象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把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對立起來,把哲學所追求和承諾的‘本體’視為某種超出人類或高于人類的本質、與人類的歷史狀況無關的自我存在的實體……把絕對與相對分割開來,企圖從某種直覺中把握了的最高確定性即作為支配宇宙的最普遍的原則或原理出發。

孫正聿:《哲學通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頁。

 

 

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哲學發展的頂峰是以思辨著稱的德國古典哲學,同樣,德國古典哲學成為了馬克思哲學的一個重要來源。德國古典哲學經過康德批判哲學的奠基,經過費希特與謝林等人的發展,在黑格爾處大成。因筆者水平有限,又因黑格爾的代表性與對馬克思的影響力,此處將著重于介紹黑格爾的哲學,至于費爾巴哈——被青年馬克思稱之為“唯一對黑格爾辯證法采取嚴肅的、批判的態度的人”——將在后半部分提及。

黑格爾的哲學,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這一過程的描述,這一過程被黑格爾體系化,完整地表現在他的著作《邏輯學》之中。這一體系將萬物都視作絕對精神運動的一個部分、一個過程,一切都被賦予了一種解釋。這種解釋存在著許多致命的問題,這些問題要么未被發現,要么難以解決,在這個意義上,有的學者認為自黑格爾以后的一切哲學家,其哲學的源頭都是從批判黑格爾開始的。

 

 

如果這個解釋是正確的,作為起源的物在何處?事實上,黑格爾哲學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看似完整的閉環,是因為他自己玩弄了一個“小把戲”:將自己哲學的真正起源《精神現象學》藏了起來——這本書里黑格爾討論了絕對知識的生成過程,以至于最后讓自己的思辨哲學成為了脫離此岸的存在。克爾凱郭爾就曾說,黑格爾如果在他的體系構建完成之后加再上一句:“這一切都是荒謬的”,他將是天才;但現在他卻成了小丑。所以,要了解黑格爾的體系,就“必須從黑格爾的《現象學》即從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開始。”

 

如果這個解釋是正確的,那么正確性如何保證?這個問題涉及到了體系自身的合理性的問題,黑格爾作為一名觀念論哲學家,其解釋的正確性同樣歸結為觀念。前文已經提到,黑格爾的《邏輯學》將萬物運動囊括其中,那么自身哲學的合理性也就成為了其中的一部分。簡而言之,自身解釋的正確性由自身解釋的完整性來保證,形成了一個循環論證。黑格爾也正是這樣破除康德的“物自體”假設的。那么,解釋的正確性該如何保證?這樣一個問題困擾了眾多的哲學家,包括費爾巴哈也未曾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并且,這樣一個問題直接關系到第三個問題,解釋的意義何在?

 

如果這個解釋是正確的,這個解釋的意義何在?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他那著名的論題,簡而言之就是“存在即合理”。所以,黑格爾的哲學能被封建腐朽的德國政府所接受并宣揚,將自己政權的合理性寄托于黑格爾的哲學之中。老年黑格爾派迎合了這種做法,將真正的黑格爾哲學革命的一面掩蓋了。但黑格爾這個命題的全貌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凡是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這個理性是絕對精神運動的理性,所以到最后“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必然存在的”,這才是黑格爾哲學真正的解釋功能,但是這種解釋都被遮蔽了,只有少數人能夠將其挖掘。這少部分挖掘者中,大部分人又和未挖掘者一般,將解釋的功能僅僅停留在解釋之中,未能找到解釋的真正用途,也未能回答第二個問題。

 

 

總的來看,資產階級的哲學大多滑入了觀念論的泥潭,并在觀念的變遷中反復論證,最后為現存制度進行辯護。其中真正革命性的、具有合理性的部分固然是存在的,但是在資產階級處是不可能被挖掘出來并加以運用的。不難發現,過去的哲學作為“形而上學”都是脫離著實際的,這種脫離實際在馬克思看來讓哲學永遠無法實現自己,而哲學要實現自己就必須和人相結合:

 

“哲學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能成為現實;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自身。”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

 

2.政治經濟學

 

哲學只反映了思想家們從最一般去把握這個世界的終極存在、終極意義、終極答案等的想法與嘗試,但并不是所有思想家們都有興趣、有能力去參與“第一哲學”的討論,在現實的社會生活面前,特別是在愈來愈發達的社會經濟面前,有一批人選擇了對社會經濟進行研究,也就產生了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并相應地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和當代西方經濟學依賴數學模型與計算不同,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更宏觀也是更本質的層次。而對本質進行研究的政治經濟學,一旦開始反思前提便會進入到私有制的范疇之中,而這則是當代西方經濟學所無法深入也不會深入的地方。這也恰好證實了,破除對西方經濟學的迷信在當下愈發必要。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主要經過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三個階段,在這不同的階段產生了不同的政治經濟學思想。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就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人物,兩者均關注到了勞動在財富生產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是財富產生的源泉。但是,他們同樣面對無法解決的難題,這些難題決定了他們思想所形成的學派的解體。

 

 

這種難題的其中一個表現是勞動的性質問題。在商品交換的前提下,貨幣和勞動是等值的,但是卻出現了勞動者越來越貧困的事實。勞動者的勞動本來應該作為財富的源泉,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矛盾的結果?這樣一個問題始終存在于古典政治經濟學之中,并最終導致了李嘉圖學派的解體。實際上,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在何處的問題。無法解決剩余價值的來源,這個問題也就無法解決。但是這個問題只要再進一步就會深入到對資本和私有制的批判,這恰恰又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家們所不愿也不會面對的。

 

因為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的回避與懸置或是不解決,實際上在為私有制辯護,這種辯護在錯誤的勞動價值論中便體現為,只要勞動就能獲得財富。如果工人堅信這一點,在努力地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那么他們得到的會是而且只會是更加沉重的剝削。馬克思曾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這種錯誤的勞動價值論思想進行批評,并予以澄清:

 

“因為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所以社會中的任何人不占有勞動產品就不能占有財富。因此,如果他自己不勞動,他就是靠別人的勞動生活,而且也是靠別人的勞動獲得自己的文化。”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9頁。

 

3.社會主義,或是人類社會

根據傳統對馬克思主義內容的劃分方法,除了哲學與政治經濟學之外便是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就是科學的社會主義學說,這種學說實際上是在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考察的基礎上,建立起的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圖式,本文探討的為什么共產主義必然實現也能歸結于這個部分。將科學社會主義放到人類理論的視域中進行考察,不難發現,其本質也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嘗試罷了,不同的是這種嘗試的基礎與前提。

 

回到資產階級的理論視域中,要明晰資產階級的社會理論,我們首先似乎要對資產階級所處的社會環境進行明晰的考察,這也確實是很多理論家所做的。

 

以啟蒙運動時期法國的思想家為例子,伏爾泰針對當時處于封建與宗教雙重壓迫的法國社會進行批判,在他眼里,大洋彼岸的英國因其發達的商業與民主的君主立憲而十分強盛,反而法國因為雙重壓迫而導致人民失去自由與權利,飽受壓迫,人民沒有出賣自己勞動力的權利而不得不依附于他人,國家與社會也因此而日益衰弱。基于他對英國的關注,他自然提倡君主立憲、反對宗教,對自由理念的追求更是貫穿他的一生。

 

 

盧梭對于人類社會不平等現象的考察是同時代最為深刻的之一,和其他思想家一樣,他同樣注意到了人在早期自然狀態的情況,不同的是,他尤為關注人從自然狀況進入所謂“社會”或是“文明”狀況的條件,他認為這個條件是私有財產,總而言之,正是因為私有財產才導致了人類的不平等。這種對不平等的考察深入到私有制領域是少見的,但是盧梭認為自從有了私有制,人的物質文明越是發展,其精神文明反而越是貧乏,解決的方法則被歸結到了其“社會契約”理論之中。

 

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有的思想家開始提出并著手進行嘗試廢除私有制的嘗試,所謂“社會主義”的概念由此慢慢形成,這種概念的雛形大致可以追溯到十五、十六世紀的“烏托邦”概念(見社會主義運動史)。但是,較出名且有著較大影響的是所謂“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實踐,即歐文、圣西門、傅立葉等。本質上來看,他們試圖在人之間建立一種不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的聯系,所以,這種嘗試的失敗也就源于這種新基礎的不完善。

 

總的來看,這個時期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們逐步從封建專制與宗教神學的壓迫下解放出來,他們要面對的是一種可能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新的社會形態的理論構建。這種理論的構建同樣是雙重的,要為正面、積極的一面尋找理論的來源、界限與合法性,同時也要針對負面、消極的那個部分提出解決辦法來進行自我維護,這種雙層的構建不僅是理論家自身的想法,更是社會運行的要求。新興的資產階級社會,同舊社會相比最突出的便是其現代化的一面,在理論上體現為民主、自由、道德等理念的主導地位。可是,這些理論在根本上是抽象的、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在針對雙重壓迫時尚與無產階級的利益一致,而當雙重壓迫逐漸成為非主要矛盾后,無產階級被鎮壓、利益被拋棄將成為絕對的事情,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的法國就是最好的例子(見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有著這樣的敘述:

 

“進行革命的階級,僅就它對抗另一個階級而言,從一開始就不是作為一個階級,而是作為全社會的代表出現的,它以社會全體群眾的姿態反對唯一的統治階級。它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它的利益在開始時的確同其余一切非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還有更多的聯系,在當時存在的那些關系的壓力下還不能夠發展為特殊階級的特殊利益。因此,這一階級的勝利對于其他未能爭得統治地位的階級中的許多個人來說也是有利的,但這只是就這種勝利使這些個人現在有可能升入統治階級而言。”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

 

 

但是,按照傳統,這些“空想社會主義著”嘗試的失敗通常被解釋為,當時的時代資本主義仍處于上升時期,生產力不足以支撐這種新基礎。那么,這種解釋何以成立?這個問題的回答必須深入馬克思主義內部,以馬克思主義內部相互關聯的整個整體為基礎,才能得到真正的解釋,也方可真正地解答本文的問題:為什么共產主義必然實現。

 

作者:水鏡映青霄 ;來源:馬克思難思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