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郝貴生:是用人道主義還是用唯物史觀解讀“共產主義”?
點擊:  作者:郝貴生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1-10-01 09:49:25

 


是用人道主義還是用唯物史觀解讀“共產主義”?

——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的體會


改革開放以來,全黨全國上下忙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講“共產主義”理想、目標越來越少。黨的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上述偏向,在多次重要會議講話中一再強調共產黨人一定要講“共產主義”大目標。而且十九大之后,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黨的一大會址上重新宣讀共產黨員入黨誓詞。在建黨100周年前夕參觀中國共產黨歷史博物館帶領中央領導又重溫入黨誓詞。調調共產黨員一定要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這無疑都是正確的。筆者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堅決舉雙手擁護。但是筆者在實踐中發現,現實生活中盡管“共產主義”目標、口號喊得震天響,但究竟什么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科學含義究竟是什么?在相當多的黨員包括高中級領導干部中,并不十分清楚,且極其模糊。許多人包括許多“馬克思主義”學者口中的“共產主義”是變了味的“共產主義”,是赫魯曉夫的“土豆燒牛肉”式的共產主義,是建立在唯心史觀基礎上的“自由、平等、博愛”基礎上的人道主義或者說普世價值的“共產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共產主義”相差十萬八千里。本文從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關于“共產主義”的有關論述談建立在兩種歷史觀基礎上的不同的“共產主義”的根本對立的含義。

 

一、歷史上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人道主義的解讀


自從十六、十七世紀歐洲封建制度逐步為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之后,勞動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并沒有消除和縮小,因為資本主義制度是用一種新的剝削形式取代了封建主義的剝削形式。有剝削壓迫就有反抗斗爭,也必然有思想意識形態方面的不同程度否定資本主義的新的社會思潮。“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潮的出現,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一種“否定”思潮。

最早的“空想社會主義”用恩格斯的話說是“在十六、十七世紀有理想社會制度的空想的描寫”,其最早代表人物是英國人莫爾及其著作《烏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內拉及其著作《太陽城》,以及德國人閔采爾、英國人溫斯坦萊等。恩格斯曾經稱這個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是“共產主義思想的微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1959年版,第405頁)后“十八世紀已經有直接共產主義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1995年,第357頁)如法國的梅葉、摩萊里、馬布利、巴貝夫等人。這個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論證未來的理想社會較比最早階段更具體一些,主張禁欲主義。恩格斯說:“禁欲主義的、斯巴達式的共產主義,是這種新學說的第一個表現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1995年,第357頁)第三個階段即大家所熟悉的空想社會主義發展的最高成就的歐文、付立葉和圣西門。這幾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潮雖然不同程度地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都有三個特點即一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二是主張自由、平等,三是主張消滅私有制。因此都帶有一定的社會進步性。

但在這三種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的同時,十九世紀初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的反動的社會主義、封建社會主義、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真正”的社會主義等等。他們不同程度地也批判了資本主義,但他們不主張消滅私有制,或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或用封建主義所有制取代資本主義所有制。它們雖然也打著“社會主義”的旗號,實質是偷換了“空想社會主義”中的“社會主義”的內涵,因為他們反對空想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批判和否定私有制”的主張。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中不僅對空想社會主義,而且對“空想社會主義”反動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的倒退行為也進行了更加嚴厲的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所有“社會主義”即無論是空想社會主義還是反動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由于沒有唯物史觀的產生,這些“社會主義”的哲學依據都是建立在唯心史觀基礎上的人道主義理論。首先以空想社會主義為例。我們知道,唯物史觀產生之前的哲學歷史觀的最高成就就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理論。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哲學武器就是用“人道”反對“神道”,用“人性”即人的“吃、喝、性行為”的人的自然本性及其派生出來的“自由、平等、博愛”反對封建制度,并按照這種理論來建立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但空想社會主義并沒有獨立的哲學歷史觀,他們實質是借用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即人道主義來反對資本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度的建立也不符合“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人本主義”。他們認為建立沒有私有制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才是真正符合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如歐文認為,資本主義是不合乎人性,是不道德的、不正義的,只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是人類理性發現的“絕對真理”,是受“理性和良知指導的正確行為所孕育出來的幸福的源泉!”“人生來就有謀取幸福的欲望,這種欲望是他一切行為的基本原因,是終身就有的,用一般人的話說,這便是人的利己心。”歐文并用這種理論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他說:“私有財產是貧困以及由此在全世界造成的無數罪行和災難的唯一的原因。”“所以人們應該歡迎新世紀的來臨。”這個“新世紀”就是他所向往的廢除了私有制度的“共產主義”。但這種“共產主義”的實現不是依靠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而是依靠“博愛”和少數人的“實驗”。這種社會主義盡管其歷史觀是人道主義的唯心史觀,但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廢除、消滅“私有制”聯系起來。他們是不成熟的無產階級的不成熟的階級斗爭的不成熟的理論表現。

十九世紀初在德國出現一種所謂“真正社會主義”的思潮,他們把付立葉、圣西門、歐文的社會主義從法國搬到德國之后,與德國的唯心主義、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結合起來,完全拋棄了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消滅私有制”的特征。他們認為,德國還處在反對封建專制下的斗爭,德國和法國兩國的條件和國情完全不同。法國文獻就失去了它對德國的意義。于是就按照德國哲學的的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的人道主義學說解讀法國的社會主義文獻。費爾巴哈哲學把自己的學說稱之為人本主義。即以“人”為中心,但這種人不是歷史、具體的實踐的人,而是抽象的人,他強調人的愛的本性,認為愛吧,愛吧,愛是什么奇跡都可以解決的。這種抽象的、超階級的人性論正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礎。這種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與政治運動對立起來,實際上不是代表不成熟的無產階級的利益,而是代表德國小資產階級的利益。在資本主義制度即將代替封建制度和無產階級階級斗爭日益尖銳化的條件下,企圖保存小資產階級的私有制經濟基礎及其利益。所以他們不敢批判和否定私有制。他們實質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反動和倒退。
 

二、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唯物史觀”,并以此解讀“共產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一開始他們的政治生涯,就意識到現實生活中存在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壓迫階級與被壓迫階級之間的斗爭。他們雖然都不是出身于無產階級家庭,但他們在參加實踐斗爭中逐步把自己的階級立場和立足點轉移到無產階級方面來(馬克思《萊茵報》期間、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調查期間)。并試圖探索無產階級受剝削壓迫的深層次的根源及克服的真正途徑。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接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概念。馬克思1842年《萊茵報》期間就意識到“共產主義”這個概念的產生是對當時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反映,但馬克思不同意當時各種思潮對“共產主義”的解讀。同年在給青年黑格爾派重要成員盧格的信中再次談到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一種“新的世界觀”,是“現在一無所有的等級”從本身的生活和斗爭中所提出的,它是當代的重要問題,并再次強調“要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更切實地加以討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1972年版,第436頁)要進行新的“理論論證”。1844年,馬克思開始從異化勞動角度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認為私有制是是異化勞動產物,又是勞動借以外化的手段和這一外化的實現。馬克思這時還受到黑格爾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開始從人的本質的異化和復歸論證共產主義。克服勞動異化就是私有財產的消滅,也就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的揚棄,也就是共產主義的實現。“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及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頁)恩格斯1842年來到英國經商,實際上把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投身到英國憲章運動中,同時他在這期間學習研究了各種空想社會主義的著作和觀點。他高度肯定了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和“消滅私有制”的主張,但對空想社會主義用人道主義解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特別是反對對工人階級階級斗爭而主張用人道主義的“愛”實現社會主義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恩格斯這個期間還研究了亞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的著作,發表了《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指出亞當·斯密的“國民經濟學”的要害是應該“稱為私經濟學,因為在這種科學看來社會關系只是為了私有制而存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56年,第600頁)恩格斯做出結論說;“商業就是合法的欺詐。任何一個商人,只要他肯尊重真理,他就會證明實踐是符合這個理論的。”(同上,第601頁)但恩格斯這時的思想也或多或少帶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晚年恩格斯就談到了這一點。
   
綜上所述,馬克思恩格斯1844年之前,在接受“共產主義”這個概念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含義的特征,開始探尋不同于空想社會主義的新的論證途徑和方法。但馬克思恩格斯這時還沒有完全擺脫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異化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開始認識到,只有在哲學上徹底批判當時占統治地位的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確立一種歷史觀上的唯物主義,才能科學解讀“共產主義”。于是馬克思1845年春天把對費爾巴哈哲學的深思熟慮的研究成果即《關于費爾巴哈提綱》寫在一個筆記本上,后被恩格斯稱之為“包含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3頁)馬克思恩格斯依據這個大綱,于1845年9月至1846年夏,就開始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系統闡發他們研究而形成的唯物史觀理論,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思想和形形色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潮的人道主義即唯心史觀的論證方法,科學論證和闡釋“共產主義”的科學含義。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主要闡述唯物史觀以下基本原理:

第一,歷史發展的前提和出發點是現實的個人及他們的物資生活條件。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是現實的個人,就是他們的物資生活條件。這種物質生活條件一是指現成的自然條件和自然基礎,二是指前人通過勞動生產活動創造的生產力、資金和社會物質環境。人類歷史發展有四個物質因素構成:一是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二是生活資料的再生產。三是人的生產和家庭關系。四是社會關系的再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在物質生產的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第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唯物史觀把整個社會因素區分為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前者即社會存在,后者為社會意識。不是人們的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現實的歷史的基礎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這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這種觀點強調,意識是社會存在、物質關系的產物,任何錯誤甚至荒謬的觀念也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對社會存在歪曲的顛倒的反映。社會意識隨著社會物質社會條件和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具有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性。在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

第三,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生產關系)、市民社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問題。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歷史可以區分為三大因素、兩大矛盾的對立斗爭。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斗爭、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總和)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斗爭。生產力是解決人與自然關系中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其構成因素是人與物即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交往形式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必然形成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勞動產品的分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市民社會、經濟基礎就是物質交往關系的總和或者說是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就是建立在市民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國家政治制度等。市民社會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社會歷史的發展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過程。

第四,從物質生產活動解讀階級、國家、革命問題。關于階級問題有三個基本觀點:一是階級的根源是對生產資料的不同占有而形成的利益根本不同的集團。二是階級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三是自原始社會解體以來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一切政治斗爭都是都是階級斗爭。關于國家問題也有三個基本觀點:一是國家和階級一樣不是從來就有的,是私有制的產物。二是國家表面上是為整個社會利益服務,實質是為私有制服務,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是階級壓迫的工具。三是國家的意志是社會經濟結構決定的。關于社會革命的根源是“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這種矛盾“每一次不免要爆發革命”。這種革命正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無產階級革命不僅要推翻統治階級,消滅一切私有制,而且只有在革命實踐中無產階級才能拋棄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骯臟的東西。

第五,人的本質、本性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里表現為階級性。首先,人是勞動實踐的現實的人,“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頁)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其次,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等各種社會關系。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各種關系的總和。最后,在階級社會中,人的本質、本性是具體的階級性的人。人處在不同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中形成的需要和利益不同甚至是根本對立的。階級關系實質是處在不同的經濟關系中的利益根本對立的人。對立的階級根本不存在本質上相同的利益。階級斗爭的實質是處在不同的經濟和政治地位的社會集團的根本對立利益之間的斗爭。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可以調和的對立階級之間的利益。

第六,歷史活動的主體和創造者主要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勞動群眾。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實現自身解放的歷史任務,必須通過階級斗爭的實踐改變自己受剝削壓迫的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和一切私有制,消滅階級才能實現,也只有在這種革命實踐中,清除掉自身骯臟的東西,促進自身真正的發展。改變社會環境的同時,也就改變自己,促進自身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依據唯物史觀批判人道主義的歷史觀為什么是錯誤的?

歐洲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人道主義思潮最初起源于英、法的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哲學,他們把“人”不是看做宗教神學中的“犯了原罪”的“人”,而是天生的自然的人,由此引申出“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這種對“人”的解讀發展到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那里更加系統化,費爾巴哈不愿稱自己的學說為唯物主義,而直接稱之為“人本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通過對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批判揭露其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實質的。

費爾巴哈把人看做自然的人無疑是正確的,但他沒有看到,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勞動和生產實踐活動,人在勞動實踐中結成一定的生產等各種社會關系,人的本質、本性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勞動實踐是變化的,人的生產關系等各種關系也是變化的,因此人的本性、本質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主要表現為階級性。而費爾巴哈看不到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具體歷史的、人在階級社會中的階級性。也就看不到的人的精神、理性原則不是直接從人的自然屬性即“吃喝性”行為引申出來的,而是對人所處的生產和社會關系的反映。他用抽象的“人的本質、本性”和“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性原則解讀物質的社會關系,而不是用物質的生產關系解讀人的觀念和理性原則,所以必然是唯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說:“誠然,費爾巴哈比‘純粹的’唯物主義者有很大的優點;他承認人也是‘感性對象’。但是,他把人只是看作是‘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因為他在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論的領域內,沒有從人們現有的社會聯系,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生活條件來觀察人們—這一點且不說,他還從來沒有看到現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僅僅限于在感情范圍內承認‘現實的、單個的、肉體的人’,也就是說,除了愛與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愛與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有什么其他的‘人的關系’。他沒有批判現在的愛的關系。可見,他從來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因而比方說,當他看到的是大批患瘰疬病的、積勞成疾的和患肺癆的窮苦人而不是健康人的時候,他便不得不求助于‘最高的直觀’和觀念上的‘類的平等化’,這就是說,正是在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者看到改造工業和社會結構的必要性和條件的地方,他卻重新陷入唯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78頁 )書中還說:“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觀是彼此完全脫離的。(同上,第78頁)

由于費爾巴哈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只停留在對自然現象和人的自然屬性的認識,人同其關系只是直觀的感性認識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現象的本質不單純是直觀的感性的認識關系,而首先是勞動、實踐的關系,是改造的關系。“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它哪怕只中斷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就沒有了。”(同上,第77頁)人在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結成生產關系,在生產關系基礎上形成上層建筑,社會的發展就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過程。這種矛盾在階級社會里主要就表現為階級矛盾。費爾巴哈統統看不到這些社會關系及其矛盾運動、看不到到階級斗爭,以他的抽象人性理論和理性原則解讀社會生活的本質,把歷史看做人的本質的異化及復歸,反對勞動階級反抗剝削階級及剝削制度的斗爭,主張用抽象的“愛”解決一切社會問題,包括階級矛盾。

再次,馬克思恩格斯論證用“抽象的人”的人道主義解讀“共產主義”也必然是錯誤的。

費爾巴哈雖然是一個資產階級哲學家,但他也接受了“共產主義”這個概念,也稱自己是一個“共產主義者”。他對“共產主義”如何解讀呢?費爾巴哈反對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中的人,但他并反對“社會的人”的概念,社會的人,也就是人與人的相互依賴關系,也就是“共產主義”的人。“費爾巴哈關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全部推論無非是要證明:人們是互相需要的,而且過去一直是互相需要的。他希望對這一事實的理解,也就是說,和其他的理論家一樣,只是希望確立對存在的事實的正確理解,然而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任務卻在于推翻這種存在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97頁)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費爾巴哈的這種對“社會的人”、“共產主義”的人的理解完全等同于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的人性論。亞當·斯密論證現實生活中為什么會存在“商品經濟”,原因一是人都是自私的,都是為自己而生存(看不見的手的思想),二就是人的相互依賴、相互需要性。所以才有“商品交換”。這就是商品交換和資本主義私有制存在和永恒性的深層次的根源。費爾巴哈雖然不是如斯密那樣直接贊揚“資本主義”,但他所說的“共產主義”已經與空想社會主義的“共產主義”完全背道而馳,實際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代名詞,說明現有的被他稱之為“共產主義”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也是永恒的不可改變的制度。作為把德國唯心主義哲學推向極端的青年黑格爾派主要成員也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頑固衛道士布魯諾和施蒂納就直接照搬費爾巴哈的這種“共產主義”理論。所以馬克思恩格斯說,他們二人“立即用費爾巴哈關于共產主義者的觀念來代替真正的共產主義者。這一做的目的是為了使他們能夠像同‘產生于精神的精神’、同哲學范疇、同勢均力敵的對手作斗爭那樣來同共產主義做斗爭,而就圣布魯諾來說,這樣做也還是為了實際的利益。”(同上,第97頁)即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產階級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接著說,當無產階級對這種“現存”的現狀不滿意且起來斗爭時,費爾巴哈、布魯諾、施蒂納這些哲學理論家們就勸說和威脅無產階級“要平心靜氣地忍受這種不幸”,使這種“不幸”的存在和理論家的抽象的“人的本質”相符合。說白了,就是要求無產階級永遠忍受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剝削壓迫,不允許反抗斗爭。因為這就是他們口中的“人的本質、人性”理論。這就是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人道主義理論的最深層次的階級根源。

空想社會主義主張“消滅私有制”的“共產主義”,但他們仍然是用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人道主義、人的本質的異化的復歸、用反對無產階級階級斗爭的抽象的“愛”和英雄史觀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顯然是錯誤的唯心史觀理論。

那么同時代出現的封建社會主義、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真正的社會主義”,本身就是對“空想社會主義”的反動,其歷史觀是錯誤的,其所謂“社會主義”的結論更是錯誤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用全書的一半即整整第二卷內容對“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具體內容即人道主義的哲學依據進行了更加詳細和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贅述。

最后,馬克思恩格斯依據唯物史觀闡發“共產主義”的科學含義。

馬克思恩格斯系統闡發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批判了人道主義的唯心主義實質,也就運用唯物史觀理論詳細闡發了他們對“共產主義”的科學解讀。

第一,“共產主義消滅私有制”的結論是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客觀結果。“共產主義”不是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理論邏輯推演的結果,不是“道義上的憤怒”的產物,更不是人的本質、本性異化和復歸的過程,而是社會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結果。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共產主義的消滅私有制運動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頁)這個前提就是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在大工業中,生產工具和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才第一次作為大工業所產生的結果表現出來;這種矛盾只有在大工業高度發達的 情況下才會產生。因此,只有在大工業的條件下才有可能消滅私有制。 ”(同上,104頁)無產階級之所以要反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共產主義反對剝削制度的矛盾斗爭,“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同上,第115頁)后來列寧談到這一點時說:“共產主義是從資本主義中產生出來的,它是歷史地從資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它是資本主義所產生的那種社會力量發生作用的結果。”(《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6—187頁)這就批判了空想社會主義把“消滅私有制”看做理性推論或人性復歸的結果的錯誤結論。

第二,“共產主義”是一種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絕不是單純的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最終的決定性力量,但社會的發展不能單純歸結為生產力的發展,而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共產主義”作為未來的的社會制度絕對不是單純的經濟的高度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其核心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的經濟基礎。那種借口人對“吃喝性”行為的物質追求離開所有制和消滅階級只從物質生活的富裕和人民的幸福談“共產主義”也是人道主義的重要表現。

第三,“共產主義”不只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制度和奮斗目標,更是一種消滅現存事物和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階級斗爭的實踐活動。馬克思恩格斯說,費爾巴哈等一些理論家只是用理論解讀現存事物的合理性,“只是希望確立對存在的事實的正確理解。然而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任務卻在于推翻這種存在的東西。”(同上,第96—97頁)“共產主義是用實際手段來追求實際目的的最實際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36-237 頁)“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同上,第87頁)“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稱為共產主義的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同上,第97頁)這個“改變現存的事物”和“消滅現存狀況”的運動就是“消滅私有制”及其階級、國家等階級斗爭的運動。那種只講“共產主義”大目標,而不講用無產階級的實踐活動、革命行動,不講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消滅現存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絕對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因為這種“消滅私有制”的活動本身就是歷史的發展規律。那種不講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踐活動,只講“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原則是不可能實現“共產主義”的。

第四,“共產主義”不僅要“消滅私有制”,而且要消滅一切階級,推翻一切維護私有制的政治統治,消滅國家。“迄今為止的一切革命始終沒有觸動活動的性質,始終不過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這種活動,不過是在另一些人中間重新分配勞動,而共產主義革命則針對活動迄今具有的性質,消滅勞動,并消滅任何階級的統治以及這些階級本身。因為完成這個革命的是這樣一個階級,它在社會上已經不算是一個階級,它已經不被承認是一個階級,它已經成為現今社會的一切階級、民族等等的解體的表現。”(同上,第90—91頁)

第五,“共產主義”不僅要消滅私有制的經濟基礎,而且要消滅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的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因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因而,這就是那些使某一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因而,這也就是這個階級的統治的思想。”(同上,第98頁)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剝削階級意識形態是私有經濟的產物,消滅私有經濟,而不消滅私有觀念,依據社會意識的反作用原理,被消滅了的私有制度還會死灰復燃。“共產主義消滅私有制”的目標就變成一句空話。

第六,“共產主義”在消滅私有制的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必須改造主觀世界,同革命者自身存在的剝削階級觀念徹底決裂。 “無論為了使這種共產主義意識普遍地產生還是為了實現事業本身,使人們普遍地發生變化是必需的,這種變化只有在實際運動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實現;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僅是因為沒有任何其它辦法能夠推翻統治階級,而且還因為推翻統治階級的哪個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才能成為社會的新基礎。”(同上,第91頁)

第七,科學“共產主義”意識是從全體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中形成的無產階級的徹底革命的意識,而不是思想理論家主觀幻想的產物。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同時還產生了一個階級,它必須承擔社會的一切重負,而不能享受社會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會之外,因而不得不同其他一切階級發生最激烈的對立;這種階級形成全體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從這個階級中產生出必須實行徹底革命的意識,即共產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當然也可以在其他階級中形成,只要他們認識到這個階級的狀況。”(同上,第90頁)

綜上所述,《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的“共產主義”的科學含義不僅與人道主義的“空想共產主義”的觀念劃清了界限,更與人道主義的形形色色的反動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真正的社會主義”徹底劃清了界限。《共產黨宣言》正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對共產主義的論述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闡發共產主義這個“幽靈”的科學的完整含義和內容。《宣言》第一章內容正是依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論述了“兩個必然”思想,說明共產主義不是人們主觀臆想的產物,而是人類歷史的客觀規律性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的產物。是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產物。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力量和物質手段是無產階級及其斗爭。《宣言》第二章一開始就論述了在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中形成的無產階級政黨組織—共產黨的階級性質、特點和綱領。書中特別談到“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這是對“共產主義”最經典、最高度、最深刻的概括。任何離開“消滅私有制”去奢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都是純粹的胡說八道。接著,“宣言”就從七個方面批駁了資產階級和一些反對共產主義的別有用心的人對共產黨人和共產主義的歪曲和污蔑。也正是在做了這七個方面的批駁之后,《宣言》闡發了“兩個決裂”即““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頁)《宣言》在第二章的結尾還闡發了無產階級專政和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思想。因此,沒有唯物史觀理論的創立,就絕對沒有“共產主義”的科學含義和精髓思想的闡發。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唯物史觀理論,就絕對沒有《共產黨宣言》。
 

三、批判當今社會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概念的人道主義解讀


《共產黨宣言》之后,并不意味著用人道主義解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現象銷聲匿跡。它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的對立面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和條件還會頑強地表現出來。19世紀70年代出現的杜林的假“社會主義”思潮、第二國際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修正主義思潮、20世紀30年代后出現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潮、50年代赫魯曉夫的“土豆燒牛肉”式的共產主義、80年代的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實際都是用人道主義的唯心史觀解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典型表現。這種思潮在當代共產主義運動中包括在中國也同樣極其嚴重。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理論在當代改頭換面為“普世價值”。無論是西方資產階級的理論家還是中國的公知階層近幾十年來大肆兜售這種早已被馬克思恩格斯徹底批判的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的變種—普世價值理論。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論學者甚至相當多的所謂“馬克思主義學者“也利用公開的媒體、刊物和大學講壇推銷這種極其荒謬的歷史觀思想。具體表現在:

第一,公開推銷“人本性自私論”。某些人所謂改革開放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資產階級人本主義的核心“人本性自私論”。如那個按紅手印的某某人在《人民日報》公開鼓吹臭名昭著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一些學者卻把它打扮為“馬克思主義的物資利益原則”。以后各個行業的所謂改革的的指導思想就是“一切向錢看”“唯利是圖”,用“人性自私論”調動人們的所謂積極性,根本否定無產階級政治掛帥的基本原則。

第二,公開號召共產黨領導干部學習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鼻祖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亞當·斯密本身就是一個完全的人道主義者,其“看不見的手”思想就是“人性自私論”的又一種說法。但是在今天所謂“社會主義改革”中卻把完全、徹底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市場經濟提供哲學理論依據的的這一思想原封不動照搬過來。某前總理在公開媒體、講話中號召黨和國家各級領導都要學習亞當·斯密的著作特別是“看不見的手”的思想。這難道不是企圖用人道主義即普世價值思想取代共產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嗎?筆者多次撰文指出,資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三個不同概念但實質內容完全等同。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中的“社會主義”已經不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是人道主義、普世價值的“社會主義”。

第三,公開拋棄共產主義“消滅私有制”科學含義。《共產黨宣言》直接了當地點明,共產主義就是“消滅私有制”,或者說,只有“消滅私有制”的現實的運動才是“共產主義”。但是我們的官方媒體和領導人講話千遍萬遍地重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概念,但就是不講“消滅私有制”。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理論依據就是《共產黨宣言》,一大黨綱中白紙黑字也都明確指明,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就是通過無產階級專政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但近些年某些人卻離開“消滅私有制”這一要害問題鼓吹抽象的“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宣言》中明確指出,所有制問題是共產主義運動的基本問題。那種離開所有制特別離開公有制奢談什么“人民幸福”、“民族發展”是純粹的人道主義的結論。人大教授周新城同志發表文章,重申《宣言》中“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的思想,遭到了多數媒體、網絡和公知的討伐。但官方主流媒體沒有一個站出來公開維護周教授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這一點上,竟然連主張“消滅私有制”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都不如。這還是共產黨人嗎?

第四,馬克思恩格斯一再強調,共產主義不僅理論上主張消滅私有制,而且是實踐中“消滅私有制”的現實的運動。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中國建立之后,通過多種途徑、手段、方法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而且在逐步改革、調整和完善中。但毛澤東去世后,卻在相當大的范圍把“改革”變成了“改制”——改變社會主義制度,把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不同程度變為私有。農村大多數集體經濟都垮掉了,雖然還有華西村、南街村、劉莊、周家莊、大寨少數村莊仍然堅持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各地方及中小城市的大多數國有企業,都改制為所謂“民營”,實質是私人企業。即使還存在少數大型的國企,但其運營模式也基本按私營經濟的運行模式。毛澤東時代樹立的大慶精神、鞍鋼憲法,早已經被拋到九霄云外去了。離開了“消滅私有制”的這種現實的實踐還是“共產主義”嗎?

第五,共產主義要實現“兩個決裂”即不僅同私有制決裂,也要同私有觀念決裂。但在當今黨的理論宣傳和官方文件中,不僅不提同私有制決裂,更不提同私有觀念決裂。在大肆私有化、市場化的“改革”實踐中,私有觀念不僅受不到任何批判,而且助長和強化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剝削階級觀念和意識形態。筆者多次撰文指出,改開以來,以“人本性自私論”為核心的剝削階級意識形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華大地蔓延和擴展開來,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特別是滲透到各級領導干部、知識分子和青少年身上。中國當今愈演愈烈的腐敗現象就是私有化、市場化改革方向和私有觀念泛濫的必然結果。

第六,“共產主義”要通過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途徑手段消滅私有制和階級。這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列寧講,只承認階級斗爭不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不是馬克思主義。所有的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理論都不承認階級斗爭。但是官方的所謂“共產黨人”既不講消滅私有制、不講“兩個決裂”,更不講“階級斗爭”。列寧說,一切非階級的政治和非階級的社會主義都是胡說八道。我們今天一些領導者的重要講話和媒體根本不講階級和階級斗爭,他們也承認當今社會意識形態的斗爭極其尖銳激烈,但只是抽象地講“斗爭”,就是不敢承認這種斗爭實質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筆者實在不明白,不講階級和階級斗爭的這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難道不是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的假“社會主義”、假“共產主義”嗎?

第七,共產黨人也要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但這種人是具體的歷史的階級的人,是無產階級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我們不講改造舊世界和改造私有制度,也就根本談不上對私有觀念的批判和決裂。在這個基礎上,談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者變成了異化的人、扭曲的人。西方資產階級學者馬爾庫塞曾說過資本主義制度把人變成“單向度的人”,也即片面扭曲的人。我們今天的所謂“改革開放”也已經把大多數官員、共產黨員、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變成權力和金錢的奴隸,實際也是異化的人、單向度的人、扭曲片面性的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僅是當今知識分子扭曲人格的稱呼,也是對官員隊伍腐敗行為及人品的高度概括。

唯物史觀是無產階級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理論前提和基礎。沒有唯物史觀就沒有科學社會主義,也不可能正確理解共產黨人“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使命和目標。中國當今意識形態里的階級斗爭仍然十分尖銳激烈,在哲學領域的重要表現就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斗爭,而唯心史觀的重要表現就是極其猖狂的當今人道主義的變種普世價值。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的勝利逼得他的敵人也裝扮成馬克思主義者。當今中國的社會主義運動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表現就是用普世價值解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來歪曲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取消“共產主義”中的“消滅私有制”的靈魂思想的行為就是典型表現。這種解讀絕對不是“與時俱進”、“創新”的馬克思主義,而是典型的修正主義行為,是開歷史倒車的行為。希望中國真正的共產黨人和馬克思主義者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望遠鏡和顯微鏡識別建立在普世價值基礎上的形形色色的假“社會主義”、假“共產主義”思潮,并同其進行堅決的斗爭,把毛主席開創的中國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進行到底!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