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課題,如果仔細琢磨琢磨,還真的不是一件容易做的研究工作。可能在有些學者看來,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拿過來與中國古代典籍兩相對照,兩相比較,從中挖掘出相互接近或者類似的論述,這就能做到兩個方面的結合了。或許,這樣的工作也不是不可以做,但難度極大。另外,如果只是難度過大,也不算是太大的問題。做學問嘛,哪能沒有難度呢? 或許,難度越大,如果將來做出來成果,可能也很大呢。但是,憑我的直覺,這樣的做法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可能走偏。畢竟兩類不同的論著,產生的環境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不同,硬要做這種文本上的對照,除了得出一些生拉硬拽的所謂結論之外,可能得不到多少有用的東西。在我看來,因為講的是兩個結合,一個是馬克思主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的結合,另一個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那么要找出一個較為直觀的契合點,就要從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中來尋找。這里所說的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既包括中國革命全過程的不同階段,不同歷史,不同使命和任務,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國革命的參加者,即我們所說的革命者的身上來尋找這種契合點。要知道,正是這些革命者,同時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所接觸、有所了解,甚至深受其影響的中介者。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要從從事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革命者身上去挖掘更深層、更有意義的東西。如果從外在的或者直觀的角度來看,中國的革命者,他們中有很多人是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他們都有深切的家國情懷。這個家國情懷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鮮明最突出的表現。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應該是家國情懷在文人詩句中一種最早的體現之一。漢朝韓延壽、陳湯上疏說,“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氣勢磅礴,也是厚重的家國情懷的表現。東漢馬援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些鏗鏘有力的誓言,又何嘗不是表達家國情懷的強有力的心聲。南宋時期岳飛,其母在其背部刺上“精忠報國”四字,而岳飛又寫有《滿江紅》一詞,這些在中國民間流傳千年的史實,使億萬中國人民深深受到這種家國情懷的感染。革命烈士方志敏在獄中寫的《可愛的中國》一文,就提到,在青年時,說到愛國,他說,讀中國史,又一心想做岳武穆。可見岳飛的事跡與思想對中華民族愛國情懷的影響之深刻、之久遠。南宋時期的陸游、辛棄疾寫了大量愛國主義的詩詞,這些詩詞反映出他們家國情懷的內心呼聲,鮮明而強烈地表達出他們愛國主義的情懷。這些詩詞,至今還在影響和感動著今天的中國人。北宋的張載,雖然是研究學問的,但他說的以下這幾句話,對后世的文人們也有很深刻的影響:“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中除“為往圣繼絕學”可以看作是他做學問時所要表達的目標和意志以外,而其他三句,幾乎完全都可以與一種家國情懷緊密地聯系起來。明末顧炎武所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是幾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豪邁氣魄。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的革命者,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堅定持守著中華民族的這種家國情懷。他們在革命時舍生忘死,前赴后繼,義無反顧。或許,那時的他們,并不一定讀過更多的馬克思主義的論著,但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所講的最基本的道理,他們都是很清楚的。他們對中國革命堅定的信念來自于馬克思列寧主義,而他們堅持革命的忘我精神無疑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家國情懷的深刻影響。金一南教授講過一個故事。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在華北地區掃蕩。他們進入一個村莊,把當地的老百姓都趕了出來,集中在一起,要他們說出八路軍在什么地方。村民們沒有人站出來說話,日本鬼子拿出糖果,逐一發給現場的孩子們,希望孩子們能告訴日本鬼子八路軍的去處。在場的孩子沒有一個人接過日本鬼子遞過來的糖果。后來鬼子一無所獲,不得不離開。后來八路軍和區上的干部問這些孩子,為什么不接日本鬼子遞過來的糖果,孩子們說,那不能接,接了就是漢奸。孩子們年齡很小,但是他們已經懂得了一些最基本的道理。鬼子給的東西不能要,如果要了就是漢奸。而當漢奸是最讓人不齒的事。這些孩子估計也沒有念過多少書,更不一定能說出更多有道理的話。但是在他們心中,做中國人就一定不能當漢奸,這樣的觀念深深地扎根在他們的腦海里。這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給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影響。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國所處的外部環境,從某種程度上說,依然還是很兇險的。我們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也要時刻警惕防止外部敵對勢力的狼子野心對中國的侵害。今天的中國,仍然需要華夏兒女們深切的家國情懷。而這種家國情懷的培養,這種家國情懷的發揚光大,都不能離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今天中國式現代化的事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同樣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指導。這就是說,在今天,中國人民所從事的偉大事業,仍然需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力結合。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是悠久的,也是深刻的,同時也是堅強有力的。這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千百年來的浸潤有著非常直接和密切的關系。一個真正愛國的中國人,不可能不愛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那些厭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人,雖然他們的面相看上去也像是中國人,但在他們的內心,他們的靈魂已經不再屬于中華民族。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