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野戰軍十兵團揮師入閩。
1949年初夏,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解放上海的戰斗進入尾聲之時,毛澤東給中央軍委起草了《向全國進軍的部署》,在這份部署中,毛澤東對入閩作戰提出了要求。
6月21日,已經“下野”的蔣介石特意趕到了福建,他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在這里召集了一次高級將領間的軍事會議。會議后,國民黨軍隊對東南沿海的布防進行調整,做了嚴密的部署。
當時蔣介石基本上,他的軍事設想就是三部曲,第一個就是先止血、收拾殘局,要穩定戰線,第二個要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戰線,第三個如果能“反攻”,那么在任何一個地方,他都可以準備“反攻”。
從1949年7月上旬起,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主力,從蘇州、常熟一帶出發,冒著酷暑向福建行軍,開始了解放福建的作戰。統率這支入閩大軍的,是當時年僅35歲的兵團司令員葉飛。
第十兵團在葉飛的率領下,一路長驅直入,很快完成了對廈門和金門的三面包圍。10月15日,距離新中國成立剛剛過去十五天,五星紅旗勝利插上了廈門島。
《人民日報》刊登的廈門解放的消息。
廈門順利解放,似乎讓解放金門指日可待,而早已節節敗退的蔣介石,此時也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金門。
金門對臺灣而言,是靠著大陸的一個島嶼,金門是返回臺灣一個前線基地,所以金門、馬祖在蔣介石的政策,堅決要固守,不能放棄。
金門,共轄兩個主要島嶼,分別叫做大金門和小金門,它屹立于臺灣海峽西部,西與廈門島遙望,東隔臺灣海峽和臺中市相望,北與福建泉州晉江市相望。距離福建角嶼僅1.8公里,離臺灣島有210公里。
1949年10月24日深夜,和廈門相距不遠的大嶝島上,解放軍近萬將士在這里集結。他們的目標,正是與廈門一水之隔的金門。
國民黨方面,指揮金門作戰的指揮官是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1949年10月,胡璉接管金門防務,率部增援金門。由于胡璉的增援,此時的金門守軍,從1萬多人增加到3萬多人。
按照作戰部署,解放軍在金門登陸的第一個梯隊3個團,率先登陸,他們冒著炮火,頑強搶灘,成功占領了一線陣地。
他們一邊作戰,一邊等待著第二梯隊的支援。可是,在國民黨軍密集的火力攻擊下,運送第一梯隊的船只,在返回的途中互相碰撞,失去掌控,一部分被大潮沖上灘頭擱淺,另外一部分,則沉入茫茫大海,沒有一條返回,第二梯隊四個團的兵力根本無法渡海登島。已經登陸的第一梯隊戰士們,在金門島上,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
在此之前,解放軍在陸地上可以說是橫掃千軍如卷席了,但是沒有打過大規模的渡海登陸作戰,海上情況跟大陸可不一樣,到了海上,海況氣象條件,是決定登陸作戰能不能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國民黨軍絕對的兵力和陸海空立體進攻下,登島的第一梯隊戰士們英勇不屈,拼死抵抗,在島上和敵人激戰了三個晝夜,直到彈盡糧絕。
金門島上解放軍血戰到底的英勇精神,是國民黨軍隊無法企及的,然而在這場特殊的戰役里,當時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軍,憑著絕對的優勢和火力,打贏了這一仗。接到金門戰報的電話后,蔣介石甚至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蔣介石當時不相信,就命令空軍再去偵察,蔣介石日記就寫,前線將領往往浮夸,意思就是說他們又虛報軍情。因為他敗仗吃太多了,他不相信打勝了。
金門戰斗的勝利,讓節節敗退的蔣氏父子看到了希望,也收獲了久違的信心。從此,金門這座小島的命運,將長久地和蔣介石父子“反攻大陸”的希望捆綁在一起。也像衣扣一樣,將臺灣和大陸連在一起。
蔣經國視察金門防務。
金門一戰的失利,震撼了解放軍全軍,1949年10月29日,距離金門戰斗剛剛過去五天,毛澤東親自為中央軍委起草了通報,他指出:“必須以金門島事件引為深戒”。
金門失利雖然是個壞事,其實也變成個好事。人民解放軍打完金門登陸之戰之后,當時上下都認識到,這個海戰確實比陸戰復雜得多,馬上打海南島,就很謹慎了。
蔣介石做夢也不會想到,令他驚喜的金門“大捷”竟成為日后解放軍渡海作戰的取勝之匙。就在解放軍充分總結金門失利的教訓,積極備戰,解放海南島、舟山群島之時,中國大陸的解放戰爭也已接近尾聲,到1949年12月初,兵鋒已直指成都。
1949年12月10日,下午兩點,成都解放前夕,蔣介石專機從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飛往海峽對岸的臺灣島。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乘飛機離開大陸。
退居臺灣后,蔣介石無時無刻不謀劃著“反攻大陸”的計劃,作為“反攻大陸”的第一塊跳板,蔣介石對金門寄予厚望。
1949年,金門戰斗后,蔣介石從臺灣調來大量部隊,所有的民政單位都被裁撤,所有的民政事務全部轉由金防司令官胡璉管理,蔣介石把金門由民管劃為軍管,其用意可想而知。
戒嚴時期,軍方一直掌握著實權,島上的幾代人都在戒嚴和軍管中生活。在兩岸對峙的時期,金門始終是兩岸對抗的前沿陣地。除此之外,國際政治事件的影響也牽動著這座小島。
軍管時期金門島上的兒童。
軍管時期金門島上的士兵。
金門島上的國民黨士兵挖戰壕和坑道。
1950年6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三中全會上,作了題為《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他指出:“我們當前的總方針,就是肅清國民黨殘余、特務、土匪,推翻地主階級,解放臺灣,西藏、跟帝國主義斗爭到底。”
一時間,解放軍數十萬精兵云集東南沿海。就在臺灣海峽上空戰云密布的時刻,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驟然爆發,杜魯門政府立即出兵朝鮮半島,進行武裝干涉,同時派遣海軍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解放軍進攻臺灣。
考慮到國際形勢的劇變,也考慮到整個國家的安全,毛澤東果斷作出決策,暫停解放臺灣計劃,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在海峽的另一邊,臺灣國民黨當局則利用朝鮮戰爭的機會,企圖依靠美國的支持“反攻大陸”。隨后,美國對臺軍事援助開始呈幾何倍增長,蔣介石手下數十萬殘兵敗將也因此重新武裝到了牙齒。
美軍入侵臺灣海峽。
臺灣國民黨當局依靠美國,不斷加強金門等島嶼的軍事建設,企圖將其建成“反攻大陸”的前進基地。到50年代中期,金門島已構成堅固筑壘防御體系,成為一座橫亙于臺灣海峽的軍事要塞。
金門島上的地下工事遺跡。
蔣介石當時跟美軍顧問的規劃,是要把金門完全要塞化。也在美軍的協助之下, 50年代的時候開始進行金門的全面地下化。
同時,臺灣國民黨當局還積極同美國商談關于共同防御的問題,最終雙方簽訂了“共同防御條約”,美國以這個條約為借口,繼續將臺灣置于其“保護”之下,持續介入臺灣問題。
周恩來總理發表聲明。
為了宣示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決心,并對美臺商談“共同防御條約”予以警告,1954年9月,解放軍對金門進行了大規模懲罰性炮擊。12月,周恩來總理發表聲明,指出,所謂“共同防御條約“根本是非法的、無效的、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完成祖國的完全統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東南沿海布防。
為遏制美國干涉臺灣問題,中國政府開展了針鋒相對的外交斗爭,堅持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揭露美國干涉臺灣問題是對中國的侵略。
1955年4月,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曾指出:“中國政府愿意坐下來和美國政府談判,討論和緩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對于中國政府拋出的談判意愿,美國人接招了,同年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正式舉行。
到1957年底,雙方進行了多達73次的談判,然而在最關鍵的臺灣問題上卻毫無進展。
與此同時,大陸方面也向臺灣國民黨當局提出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倡議,并通過多種渠道向國民黨傳遞和談誠意,但蔣介石卻并不以為然。
美軍對臺灣軍事援助,加緊制造“兩個中國”。
50年代中后期,美國政府一面加強對臺軍事援助,一面加緊制造“兩個中國”,臺灣國民黨一面需要美國的庇護,另一面仍圖謀“反攻大陸”,既不愿接受美國“兩個中國”的主張,也拒絕兩岸和平談判。
從1975年起,美國拖延并中斷中美大使級會談,縱容蔣介石騷擾、破壞大陸沿海地區,使臺灣海峽形勢再次緊張起來。
中共中央決定加強臺海方向的軍事斗爭。正當臺海上空局勢日漸緊張之時,一個突如其來的國際政治事件,讓毛澤東找到了時機。
1958年7月18日入夜時分,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什么人,這次會議又決定了什么呢?一場圍繞著金門,牽動著北京、華盛頓的大戲,即將拉開帷幕。
(來源:“紅色文化網”微信公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