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導讀】近日,鄱陽湖水位居高不下,并面臨流域性洪水的巨大危險。譚其驤先生對鄱陽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跨越千年的理論洞見與精辟分析,譚先生認為現代的鄱陽湖,在歷史時期有一個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的發展過程。長期以來,鄱陽湖被認為與彭蠡古澤具有承繼關系。但是,經譚其驤先生考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鄱陽湖是在彭蠡古澤消亡之后逐漸形成的。彭蠡古澤原在江北,且與長江主河道相連,經過長期的泥沙沉積作用,古澤與主河道逐漸分離,彭蠡古澤被分割為江北的若干小湖。這一過程大概在西漢中后期最終完成。自西漢至隋唐,長江水逐步入侵河谷,長江在古贛江河道之上逐漸形成了一片全新的斷陷水域,由此造就了鄱陽湖北湖,這一片水域也長期被稱作彭蠡澤,但其與彭蠡古澤實為地理位置與形成原因皆不同的兩片獨立水域。自隋唐以后,氣候變化導致長江徑流量增加,上游的云夢澤以及彭蠡古澤的消失,使得大量江水奔涌至鄱陽湖附近,在江水作用之下,鄱陽湖繼續南擴,形成了新的鄱陽南湖。由此,鄱陽湖南北湖的分布樣態基本形成。明清之際,鄱陽湖形成了湖汊交錯的局面,伴隨著時令性來水變化,鄱陽湖的湖體面積長期搖擺不定。兩千年來,鄱陽湖從無到有,從小變大,經歷了人類與江水之間的長期互動。彭蠡古澤因泥沙沉積而衰亡,這是導致鄱陽湖形成的重要原因;鄱陽湖周邊的泥沙沉積與人類活動,也是其調蓄洪水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鄱陽湖兩千年的變遷既是氣候變化的歷史,也是人類活動的歷史。未來,鄱陽湖還將繼續面臨自南向北萎縮的過程。控制人類活動,增強鄱陽湖的蓄洪與分洪作用,是解決鄱陽湖問題的關鍵。
文章原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思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