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草原余暉——蒙古帝國的衰亡與蒙古政權的演化
點擊:  作者:球叔    來源:地緣看世界 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1-09-14 11:19:59

 

 

 

 

1241年冬,遠在匈牙利的拔都聽聞窩闊臺大汗去世的消息,隨即下令從歐洲撤軍,長子西征結束。

 

按照蒙古的傳統,大汗去世后不久要召開忽里勒臺大會,諸貴族王公需赴會商討新任大汗人選。拔都最終沒有回到蒙古,而是選擇留在伏爾加河下游,建立起欽察汗國。拔都的這次舉動雖然處于蒙古的擴張時期,但這也是蒙古帝國分裂的開端。

 

一、蒙古帝國的繼承者危機

 

【貴由繼位】

 

拔都西征之時的蒙古大汗是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臺。在他的任內,蒙古帝國定都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哈拉和林。

 

窩闊臺之所以選擇和林,是因為這里是蒙古高原的中心位置,位于杭愛山脈與肯特山脈之間,克烈部曾憑借和林一度稱霸蒙古。和林不僅位置居中,而且這里水源也充足,地形平坦,對于游牧族群來說是非常理想的地域。

 

哈拉和林示意圖

處于蒙古四大山脈之中

 

 

窩闊臺在任內延續了成吉思汗南下進攻金國的步伐,滅金后完全占據了中原地區;在西南方向,他派出蒙古大將綽兒馬罕攻擊在波斯地區復辟的花剌子模,初步統治了波斯地區;在西部,他發動長子西征,成吉思汗的孫輩們占領欽察草原,甚至一度深入中歐腹地。

 

窩闊臺時期的蒙古帝國疆域

1226~1241

 

 

窩闊臺逝世后,根據其遺志,三子闊出的長子——失烈門將是自己的繼承人。然而窩闊臺遺孀乃馬真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貴由繼位,所以她不斷延長自己攝政的時間,通過賄賂和威脅的手段,終于在攝政的第五年推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貴由為蒙古大汗。

 

此時在欽察草原上,成吉思汗的長孫拔都已經建立起了欽察汗國,對于蒙古大汗之位似乎表現得漠不關心。其實拔都并非不想關心,而是因為拔都雖然貴為成吉思汗長孫,但是因為成吉思汗曾表示大汗要出自窩闊臺一支,再加上自己父親術赤的出身問題,所以他并沒有大汗繼承權。

 

蒙古大汗繼承順序關系圖

13世紀)

 

 

貴由曾經侮辱過拔都,因此拔都堅決反對貴由,沒有參加推選貴由的忽里勒臺大會,如今貴由繼位了,他就更不想回到蒙古了,獨立建國成為他的選擇。貴由繼承大汗的第二年,他準備攻打西邊的拔都,拔都也做好了迎戰的準備。眼看蒙古帝國的第一次內戰就要爆發了,然而貴由卻因為酗酒或者縱欲的原因死在了前往欽察汗國的路上。

 

【蒙哥繼位】

 

之前窩闊臺繼位是遵循了成吉思汗的遺志,但是貴由的繼位卻沒有遵循窩闊臺的遺志,這無疑使得窩闊臺系以外的蒙古貴族對窩闊臺一系產生了不滿,也讓窩闊臺系內也產生了矛盾。因此,即使是貴由死后由其遺孀海迷失攝政,也仍然無法將大汗之位留在窩闊臺系。

 

窩闊臺家族關系圖

 

 

在術赤系和拖雷系的支持下,拖雷的長子蒙哥繼位為大汗。蒙哥上臺之后,他處死貴由的皇后海迷失、貴由的兒子腦忽、窩闊臺孫子失烈門、察合臺兒子也速蒙哥和孫子不里以及他們的眾多支持者,流放貴由的兒子忽察,基本掃清了試圖謀反的窩闊臺系和察合臺系勢力。

 

蒙哥重新開始了蒙古帝國的擴張。他派自己的三弟旭烈兀橫掃伊朗高原和兩河平原,滅亡了阿拔斯王朝,將帝國的邊界推進到敘利亞境內;之后又派二弟忽必烈繞過四川攻占了大理國,準備從北西兩面合圍南宋。

 

蒙哥親率大軍從陜西南下進攻四川,掃蕩了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盆地東南部的釣魚城利用陡峭的山勢修建了城墻,蒙軍雖然渡江包圍了釣魚城,但是無法攻破城墻。1259年,久攻釣魚城不下的蒙哥突然暴斃,因為沒有設立繼承人,蒙古諸部又陷入了汗位爭端之中。

 

堅挺的的釣魚城

直至1279年才主動開城投降

 

 

游牧族群古往今來一直面臨一個繼承者危機,每當領導者去世其內部就會引發巨大的變故。之所以會有這種危機,是因為游牧族群沒有像農耕族群那樣確立起穩定的嫡長子繼承制,而且幼子守灶、長子遠出的習俗導又致地方勢力做大,兄終弟及和先皇遺志不能反映真實勢力而往往被后代所拋棄,極易政權的分裂。因此作為游牧族群的代表蒙古帝國,它的歷史也都受限于其領導人的能力和各部族互相的共識。

 

蒙哥去世后的蒙古帝國又迎來了一次繼承者危機,而這次的危機將徹底讓蒙古帝國分崩離析。

 

二、忽必烈的反對者們

 

【阿里不哥之亂】

 

經過前幾代大汗的經營,蒙古已經占據了亞歐大陸內部廣大的地區,通過分封的方式將領地交給諸王各自繼承。到蒙哥去世時,蒙古帝國內部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大勢力:

 

一是在漢地經營多年的忽必烈(蒙哥二弟);

二是在西亞擁兵自立的旭烈兀(蒙哥三弟);

三是在蒙古高原固守家業的阿里不哥(蒙哥四弟);

四是早年拔都建立的欽察汗國,汗位已傳至別兒哥(拔都弟);

五是處于中亞的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后裔。

 

蒙哥去世后蒙古帝國疆域示例圖

1259年)

 

 

這幾個勢力中,旭烈兀距離遙遠、欽察汗國獨立已久、窩和察兩大汗國勢力羸弱,因此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成為大汗之位的兩大競爭者。

 

阿里不哥得到了欽、窩、察三大汗國以及蒙哥家族的支持占據蒙古高原,忽必烈則統一了蒙軍在中原的軍隊。雙方從1260年底開始交戰,忽必烈迅速占領了哈拉和林,阿里不哥則退守至謙謙州。

 

謙謙州其實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名字——唐努烏梁海,這里最初是拖雷及其妻子的封地,后來傳給了阿里不哥。從地形結構上看,這里屬于蒙古高原西北部,是以謙河流域為主的一塊相對封閉的邊緣板塊,歷史上許多蒙古的邊緣部落匯聚于此。

 

謙謙州示意圖

 

 

謙謙州的偏僻加上其他三大汗國的支持讓阿里不哥勉強維持了和忽必烈的均勢。然而察合臺汗王阿魯忽的倒戈使得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改變,阿里不哥無法應對東西兩面的夾擊,最終與忽必烈對抗四年后投降于忽必烈。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汗位之爭其實是蒙古帝國最后一次集體性王位之爭,在這之后,各汗國基本走向了獨立,大汗之位似乎已經沒有太大吸引力了。

 

【海都、昔里吉、乃顏的反叛】

 

結束了阿里不哥的叛亂,忽必烈沒過上幾年安穩的日子又有蒙古親王舉起了反忽必烈的大旗。

 

1268年,在阿里不哥投降的三年后,窩闊臺汗國汗王海都、察合臺汗國汗王八剌、欽察汗國汗王忙哥帖木兒共同在塔拉斯河會盟,他們以年長的海都為盟主,公開反對漢化的忽必烈。

 

海都是窩闊臺之孫,蒙哥上臺后被囚禁,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時趁亂回到窩闊臺汗國。他趁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和欽察汗國都迎來了新任大汗立足未穩的時候開始了反叛之路。而八剌則曾經依靠忽必烈扶持成為察合臺汗國的君主,和他的前前任阿魯忽一樣,他也突然改變立場,這次是站在了海都這一方。

 

海都所占領的領地示意圖

1296年)

 

 

海都出兵攻打忽必烈控制的蒙古故地,騷擾了正在全力攻宋的元軍。此外作為察合臺汗國的宗主國,他還控制了察合臺汗國東部的大片領地,讓察合臺汗國向南攻打忽必烈的支持者伊爾汗國。到忽必烈晚年的時候,海都不僅從察合臺汗國處得到了喀什噶爾和伊犁等到領土,還將元朝的勢力趕出了天山地區。

 

海都叛亂還未解決,元朝北部的蒙古高原有陸續冒出了許多的反對者。

 

1276年,原本輔佐忽必烈之子那木罕在西北對抗海都的昔里吉(蒙哥子)、撒里蠻(蒙哥孫)、脫脫木兒(歲哥都孫)、藥木忽兒(阿里不哥子)等非忽必烈支的拖雷系宗王反叛,他們占領哈拉和林和謙謙州,將忽必烈之子那木罕和闊闊出交給欽察汗。然而這幫宗王更像是無頭蒼蠅,他們不僅沒有得到海都的支持,而且自身發生內訌,在1283年歸降忽必烈。

 

昔里吉叛亂中涉及的拖雷系后裔關系圖譜

 

 

昔里吉叛亂四年后的1287年,乃顏(成吉思汗幼弟鐵木哥后裔)反叛,他以蒙東呼倫貝爾為大本營,聯合勢都兒(拙赤哈撒兒后裔)、哈丹禿魯干(合赤溫后裔)等其他成吉思汗兄弟的后裔反抗中央,這一次忽必烈親征東北,捉拿了乃顏,到1292年時基本掃清了東道諸王的反叛。

 

忽必烈晚年一直在南征北戰,也一直在對付宗族內的反對者們。其實宗族之間的反叛是分封制發展到一定時期后必然發生的結果,宗族內的分封,只要時間一長就必然會分裂,這在中央帝國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沒有穩定的官僚系統就無法維持長久的統治。

 

三、蒙古的重新統一本地化

 

【蒙古重新統一】

 

忽必烈在1271年建立了大元帝國,將首都遷至大都,在原本蒙古大汗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個大元皇帝的頭銜。1294年,80歲的忽必烈病逝,他締造的大元成為了中央帝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

 

元朝疆域

1294年)

 

 

但是對蒙古帝國而言,忽必烈的繼位卻使得蒙古帝國土崩瓦解,他的騎兵再也沒有越過天山山脈。忽必烈生前最大的敵人——海都,在忽必烈去世后依然在攻擊元朝西北地區。

 

忽必烈打敗海都的愿望最終由他的子孫完成了。1301年,忽必烈去世的第7年,海都再次東征哈拉和林,此時鎮守北方的是海山(忽必烈曾孫),他率軍與海都軍隊大戰,海都軍敗退,死于途中。

 

海都死后其子察八兒繼位,但是察八兒顯然沒有其父的統治力,在察合臺汗王都哇的勸說下,他們于1308年共同歸順元朝,和欽察汗國一起重新承認了元朝的宗主地位。加上一直與元朝友好的伊爾汗國,在蒙哥死后分裂數十年的蒙古帝國又重新統一了起來。

 

然而和平友好的氣氛還沒維持多久,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就干起架來了。長期被海都壓制的都哇開始進攻窩闊臺汗國,奪回了被海都占領多年的伊犁和喀什噶爾地區,海都之子察八兒逃往元朝,之后窩闊臺汗國被元、察、欽三國瓜分,窩闊臺汗國滅亡。

 

被瓜分的窩闊臺汗國

1309年)

 

 

從窩闊臺汗國滅亡可以看出來,其實蒙古帝國這次只是名義上的統一,各國之間似乎是達成了一個默契,肢解了原本稱霸中亞的窩闊臺汗國。各國其實也已經走上了各自的發展道路,血緣不斷疏遠以及各汗國不斷的本地化使得蒙古帝國已經無法真正的統一在一起了。

 

【各國的本地化

 

蒙古人原本是游牧族群,而他們在統治各地之后就面臨著游牧或者定居的選擇,進一步影響到蒙古人對宗教信仰的選擇。已經無法統一在一起的蒙古各國,在14世紀以后逐漸的走上了本地化的道路。

 

對于處于元朝的忽必烈家族來說,他們統治了廣闊的漢地,因此被漢化是必然的趨勢。其中定都于大都就是漢化的重要結果。大都處于中原的最北端,以漢人為主,歷代這里都是中央之國北方的統治中心。將都城設立在大都,延續了遼金時期主動漢化的傾向,也能夠有效的統治廣大中原地區。

 

遼金元三朝疆域對比

 

(青線為1004年契丹;藍線為1141年金朝;紅線為1294年元朝)

 

 

元朝另外一個漢化的舉措就是為前朝修史。歷史上的各個中央之國為了表明自己繼承的合法性,都要給前朝修史。元朝面臨著到底是給宋遼金中的哪個國家修史的問題,最終他們決定——都修!不否定從東北進入中原的游牧族群遼金,也不否認被趕往南方的中原政權宋朝,認為這三個國家都是正統。這樣也就讓自己在中央之國的歷史中獲得了合理合法的地位,也表面元朝的蒙古人在走向定居化的道路。

 

而在帝國的另一邊,作為最早從蒙古帝國中獨立出來的欽察汗國,其本地化是各汗國中較早開始的。從別兒哥上臺開始(1258年蒙哥統治時期),欽察汗國就陸續有君主信仰伊斯蘭教,但在月即別上臺強推伊斯蘭教之前(1312年),欽察汗國內都總體還保持著宗教信仰的自由。

 

欽察汗國地形示意圖

 

 

欽察汗國的伊斯蘭化是漸進的,早于蒙古人來到中亞、東歐的突厥人已經伊斯蘭化了。但由于欽察汗國廣闊平坦的地形讓蒙古統治者能夠相對較長期保持游牧的傳統,蒙古人有了更多的時間穩固統治。但是隨著蒙古人的突厥化,伊斯蘭化也成為了必然。到月即別時期(1312-1340年),欽察汗國完全確立起伊斯蘭的信仰。

 

在欽察汗國南邊的伊爾汗國情況則大不相同。

 

在伊爾汗國內,底層的群眾都是信仰了數百年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然而伊爾汗國一建國就把阿拔斯帝國的哈里發給殺了(1258年),而且前六位汗王都與基督教保持著良好關系,打壓國內的穆斯林,努力的保持蒙古游牧族群的傳統。

 

伊爾汗國示意圖

 

 

讓伊爾汗國發生轉變的是1295年上臺的合贊。他為了爭奪王位而改宗伊斯蘭教,因此得到了廣大伊斯蘭勢力的支持,在上臺后他強力推行伊斯蘭教律法,甚至禁止蒙古傳統習俗,合贊之后的繼任者完者都、賽義德也堅定的執行伊斯蘭化的政策。因為蒙古人在伊爾汗國內部畢竟屬于極少數,當他們完全伊斯蘭化和定居化后,蒙古統治階層就完全被吞噬了,伊爾汗國在賽義德之后陷入了分裂,僅僅維持了79年。

 

伊斯蘭風格的完者都汗陵墓

(圖片來自網絡)

 

 

各國中,欽察汗國因為地形平坦、草原廣闊的原因保持了長期的游牧傳統,其本地化的過程相對較慢,時間也較長的;伊爾汗國因為整體處于高原、缺乏大型的游牧條件,這讓蒙古統治者一開啟本地化的閥門就迅速的融入到穆斯林群體中,也迅速的導致了汗國的分裂和滅亡;元朝也采取了漢化的政策,但因為自身較大的規模性,兼具了中原和蒙古這兩塊不同屬性的區域,使得統治者可以切換治理方式,一定程度上維持帝國的穩定。

 

了解了這三個國家,還有一個處于蒙古大帝國中間的察合臺汗國,它是如何本地化的?又是如何維持統治的?之后的蒙古人命運又如何?我們下期再說。

 

 

 

我們從欽察汗國建立說到伊爾汗國的滅亡,講述了蒙古帝國從鼎盛到逐漸分裂的過程,在十四世紀初形成了元朝+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的元朝宗主國格局

 

今天我們將從察合臺汗國一直寫到近代,概述蒙古帝國之后蒙古政權的演化。其中明朝和帖木兒帝國的崛起打破了元朝宗主國格局,清朝和俄國則掃清了不斷破碎的蒙古世界。

 

四、從察合臺汗國到帖木兒帝國

 

【東西分裂的察合臺汗國】

 

察合臺汗國是成吉思汗在西部給自己二兒子察合臺的封地,但是隨著蒙古的擴張,察合臺汗國從邊疆變成了帝國版圖的中心。當帝國分裂之后,這種中心的位置反而變得更危險,樞紐位置變成了四戰之地。

 

察合臺汗國地形示意圖

 

 

察合臺汗國主要涵蓋了天山山脈南北區域,其中西部的河中地區因為有中亞兩大河的滋潤,主要是以定居族群為主,形成了不花剌(布哈拉)、撒麻耳干(撒馬爾罕)兩大商業城市。而東部的伊犁和天山地區因為草原廣闊、更加靠近蒙古核心區,所以更多的保持著游牧的習俗。東西兩部分生活習慣的不同,慢慢開始影響察合臺汗國內部的政治格局。

 

我們之前說過伊爾汗國內的蒙古人因為放棄游牧習俗和信仰當地的伊斯蘭教而被完全融入到了波斯族群之中。察合臺汗國首都一直處于東部伊犁流域的阿力麻里,也就是為了保持自身游牧的屬性,避免被定居族群所同化。

 

察合臺系關系圖

(察合臺汗國中后期汗王幾乎都是都哇的后代)

 

 

然而到了第17代汗王、都哇的小兒子答兒麻失里時期(1330-1334年),他開始長期的駐扎在河中地區,著重發展汗國西部的商業,并且他還宣布伊斯蘭教為國教,推行伊斯蘭律法。這樣拋棄蒙古傳統的決定讓東部游牧族群非常不滿,答兒麻失里之后,察合臺汗國陷入了混亂之中,汗王不斷更換。

 

在混亂之中,屬臣出生的巴魯剌思家族成為西察合臺地區勢力最強的諸侯。他們在1347年殺死了哈贊汗后,控制了察合臺汗國西部,完全左右了汗王的人選。

 

巴魯剌思家族這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顯然無法得到汗國東部族群的承認。東部的朵豁剌惕(杜格拉特)家族于是另外推選了一個察合臺后裔禿黑魯帖木兒為汗王。禿黑魯帖木兒在1360年和1361年兩度西征統一了整個察合臺汗國,但是短暫的統一依然無法控制西察合臺地區風起云涌的狀態,蒙古游牧族群已經很難在河中地區統治了。

 

【帖木兒的崛起】

 

這時候的河中地區與其說是一個蒙古汗國,不如說是一個突厥-粟特聯邦,巴魯剌思家族在內的各大勢力都是突厥人,另外還有大量更早就生活在此的粟特人。

 

1370年,來自巴魯剌思家族的帖木兒成為西察合臺地區的統治者,他宣稱自己是蒙古人,娶了察合臺的后裔為妻,他也象征性的供奉察合臺后裔作為汗王,自稱古烈干(蒙古駙馬)。這些舉動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執政更加名正言順,因為蒙古帝國在當時的河中的突厥勢力中依然還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察合臺汗王一直到帖木兒晚年時期才完全被廢棄。

 

察合臺汗國的分裂

1346年,元朝至正六年)

 

 

帖木兒上臺后除了關注河中地區外,也希望能整合原本的察合汗國故地。此時的東察合臺汗國也已經由朵豁剌惕家族的扎馬魯丁篡位,他也同同樣記著察合臺汗國原本的領地。因此這一東一西的兩大篡位者不約而同的瞄準了對方。

 

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中心的帖木兒雕塑

(圖片來自網絡)

 

 

雙方的戰斗不可避免,從喀什噶爾到費爾干納,從伊塞克湖再到七河牧區,雙方在天山南北斗爭了20多年,雖然帖木兒占據優勢,但是依然無法完全戰勝扎馬魯丁。

 

古典時期的戰爭特別是游牧族群的戰爭常常被首領決定論所左右,他們非常依靠首領的指揮能力,能力強的首領往往可以締造盛世或者維持局面的穩定,主帥一換,格局馬上就改變。另外,首領的年紀也是重大的影響因素,打不過對方,卻往往可以依靠著年齡的優勢耗死對方,再趁著對方的亂局而取勝。這在元朝與窩闊臺汗國、東西察合臺汗國以及后來的清朝與準噶爾汗國的對抗中都能夠感受到。

 

東遷的東察合臺汗國

1389年,明朝洪武二十二年)

 

 

扎馬魯丁在1389年去世,他的后代擁立禿黑魯帖木兒之子黑的兒火者為可汗,帖木兒抓住這一機會,一舉摧毀了東察合臺汗國的首都阿里麻里。黑的兒火者不得不和帖木兒議和,將首都東遷到了準噶爾盆地南部的別失八里,此后雖然東察合臺汗國依然占據著伊犁地區,但已經放棄了統一東西察合臺汗國的想法了。

 

整合了河中地區之后的帖木兒帝國馬不停蹄的開始了更宏大的事業。

 

五、明朝和帖木兒帝國打破后蒙古帝國格局

 

【撤退的蒙元政權】

 

當帖木兒在中亞崛起的時候,在亞歐大陸的東部也發生了劇變,完全改變了亞洲東部的政治格局。

 

明初疆域圖

1403年,明朝永樂元年)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他發動北伐,攻占元大都和元上都,占領了廣大中原地區。和中亞地區的帖木兒帝國類似,明朝也是以定居為主的族群,他們幾乎在同時打破了蒙古人的統治。

 

但是和帖木兒不同的是,明朝沒有用挾天子的模式,而是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種類似當今民族主義的動員模式來發動對元戰爭。上期我們說過元朝的本地化與其他汗國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元朝占據著廣闊的中原定居區和蒙古游牧區,元朝統治者在失去中原后又切換回了游牧模式,保持了自身族群的穩定。

 

北逃的元廷被明朝稱為韃靼,經過明軍的多次北伐之后,韃靼的勢力大為削弱。位于韃靼西部的瓦剌逐漸強大,和韃靼成為在蒙古高原的兩大蒙古勢力,相互戰爭頻繁,實力也此消彼長。

 

明初韃靼與瓦剌位置圖

1403年,明朝永樂元年)

 

 

瓦剌的主體是曾經成吉思汗時期征服的林中百姓,他們占據的是謙謙州(唐努烏梁海)附近的葉尼塞河上游地區,那里一直是邊緣蒙古人的聚居地。不管血緣上與正統的蒙古人關系如何,這里至今都是完全蒙古化的區域。

 

15世紀中期和16世紀初期,瓦剌和韃靼分別迎來了各自的強盛期。瓦剌首領也先首先控制了蒙古全境(包括布里亞特和兀良哈三衛),在與明朝的土木堡之戰中俘虜了明英宗,一度兵臨北京城下。瓦剌衰弱后,韃靼又逐漸強大,達延汗統一了東蒙古諸部,并且他還重新劃分了六個蒙古部落,這一格局后來成為清朝盟旗制度的基礎。

 

達延汗后韃靼內部各部落的分布

16世紀,明朝中期)

 

 

韃靼重新強大將瓦剌趕回了蒙古高原西北部,于是瓦剌逐漸向西往察合臺汗國方向發展。此時的東察合汗國已經從統一的別失八里演化成吐魯番、伊犁和南疆各勢力混戰的階段,瓦剌借此機會占領了北疆地區,而南疆和東疆地區則由察合臺后裔整合為完全伊斯蘭化的葉爾羌汗國。

 

【破碎的欽察汗國】

 

視線再轉往14世紀后半葉的南俄草原,欽察汗國在經歷了月即別和扎尼別的盛世之后就迅速的陷入了混亂之中。白帳汗國的貴族脫脫迷失在混亂中逃到河中尋求正在崛起的帖木兒的支持,蒙古女婿帖木兒非常樂意插手蒙古人的事務,于是他不僅收留了脫脫迷失,還給了他幾塊領地和軍隊。

 

術赤系關系圖

 

 

1381年,在帖木兒的幫助下,脫脫迷失統一了欽察汗國,將汗國分裂的東西區域重新統一在一起。但是此時的脫脫迷失對帖木兒的態度卻突然發生了轉變,甚至在統一欽察汗國后發動了對帖木兒的戰爭,攻打了帖木兒帝國的核心區——河中地區。氣憤的帖木兒發動了對欽察汗國的戰爭,他在1395年直接摧毀了欽察汗國的首都別兒哥薩萊,這也導致了欽察汗國群龍無首的局面。

 

金帳汗國地形圖

 

 

以蒙古人自居的帖木兒,萬萬沒想到自己不僅是察合臺汗國的掘墓人,也成為了欽察汗國分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帖木兒去世之后,欽察汗國內各貴族開始瓜分汗國。以南俄草原為中心,先后分裂出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諾蓋汗國等眾多汗國,同時一直受欽察汗國控制的莫斯科大公國也開始不斷強大起來。

 

在欽察汗國西面分崩離析后,東面也開始了巨變。原本欽察汗國東部的白帳汗國和藍帳汗國開始從北向南遷徙,這些自稱月即別人的南遷群體在河中地區建立起最早的烏茲別克汗國,他們取代了衰弱的帖木兒帝國。不久他們又發生分裂,由白帳汗國后裔在楚河流域建立起哈薩克汗國,而留在河中地區的烏茲別克人之后陸續分化為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和浩罕汗國。

 

陸續分化的欽察汗國

1550年,明朝嘉靖二十九年)

 

 

至此,東亞在元廷北遷后分化為韃靼和瓦剌兩大勢力,察合臺后裔則堅守著南疆這最后一塊故地,南俄草原上的金帳汗國分裂為數個小汗國,白帳和藍帳人則占據了中亞的大片土地。

 

這些分裂的蒙古政權接下來將會面對著那些威脅呢?

 

六、清朝和俄國掃清破碎的蒙古世界

 

【清朝吞并蒙古諸部】

 

1616年,明朝末年,遼東地區的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統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之后建立起大金政權。第二年,蒙古科爾沁部首領主動示好努爾哈赤,成為女真人的重要盟友。從位置上看,科爾沁部處于蒙古高原東部,這里以往都是蒙古大汗兄弟的封地,也一直是蒙古政權的不穩定因素,曾經占據這里的兀良哈三衛就一直徘徊在明朝和韃靼政權之間。

 

大清建立時的蒙古格局

1644年,清朝順治元年)

 

 

當時的蒙古大汗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達延汗的七世孫——林丹汗,雖然貴為大汗,但他只能統領察哈爾部,科爾沁、土默特、喀爾喀等部都已經各自為政了,更不要說漠西的瓦剌后裔衛拉特諸部了。

 

崛起的女真人在努爾哈赤之后由皇太極繼位,他繼續依靠科爾沁等眾多歸降的蒙古部落一同進攻林丹汗,林丹汗最后在青海敗亡。1635年,也就是林丹汗敗亡的第二年,林丹汗之子額哲交出了元代的傳國玉璽,皇太極成為了蒙古帝國的正統大汗。從滿清入關到康熙大帝時期,蒙古高原上的蒙古諸部基本都歸附了清朝。

 

就在清朝征服漠南漠北蒙古諸部的時候,漠西蒙古此時發生了分化,原本處于瓦剌內部的四大部落向不同的方向發展。準噶爾部發展壯大,成立了準噶爾汗國,覆蓋天山南北各地;土爾扈特部西遷至欽察汗國的故地伏爾加河流域;和碩特部向南遷到青藏高原建立起和碩特汗國;杜爾伯特部則往東游牧于阿爾泰山一帶。

 

準噶爾汗國全盛圖

1688年,清朝康熙二十七年)

 

 

不斷強大的準噶爾部向西侵占了哈薩克汗國的七河地區、向南滅亡了處于南疆地區的葉爾羌汗國、向東攻打喀爾喀蒙古,甚至還曾滅掉了處于西藏的和碩特汗國,爭霸內亞地區。

 

但最終決定準噶爾汗國命運的又是我們提到過的兩個因素:繼承者危機首領決定論,這兩大因素使得準噶爾汗國內亂不斷,削弱了準噶爾汗國的軍事力量。1757年,清軍趁準噶爾汗國內亂不斷之時徹底平定了準噶爾叛亂,在東亞存在了五百多年的蒙古政權就被徹底的消滅了。

 

【俄國的崛起】

 

清朝在東亞掃清了蒙古政權,俄國也在東歐和中亞一步步的吞并各個蒙古汗國和部落。

 

我們曾經在向??耧j》這片文章里說過俄國有兩波自東向西的領土擴張,對于處于俄國南部的眾多蒙古政權來說,他們必定會與擴張時期的俄國相遇。

 

俄國第一波擴張中最先被征服的蒙古汗國是處于伏爾加河中游的喀山汗國??ι胶箛鋵嵤翘幵跍贤_斯諸國、欽察汗國和西伯利亞的樞紐位置

 

伊凡雷帝吞并南方蒙古汗國前的世界

16世紀上半葉,明朝中期)

 

 

從喀山汗國1445年立國開始就一直同西北部的俄國人攻伐不斷,到1552年伊凡雷帝才完全占領了喀山汗國。此后伊凡雷帝繼續占領西伯利亞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基本控制了東歐金帳汗國區域。在此時,欽察汗國主要生活的保加爾人、突厥人等游牧族群,加上部分的蒙古人,他們開始融合成后來在俄國南部廣泛分布的韃靼人。

 

金帳汗國經歷上百年的戰亂之后,在南俄草原其實形成了一個族群真空帶,這里成為了另一支遠道而來的蒙古人的牧區。1607年,以衛拉特蒙古土爾扈特部為首的20多萬蒙古人抵達了南俄草原的伏爾加河畔。與原本的穆斯林相比,俄國人顯然更能接受溫和的佛教信徒,所以他們允許土爾扈特人在此建立起卡爾梅克汗國(土爾扈特汗國),為俄國人鎮守南方。

 

土爾扈特部遷徙路線

1718世紀,清朝前期)

 

 

17世紀第一波征服遠東的過程中,俄國人還在1664年征服了貝加爾湖南岸的蒙古邊緣部落布里亞特,試圖從北部打開入侵蒙古高原的入口。

 

當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讓沙俄進入鼎盛時期之后,俄國人開始了第二波的領土擴展,除了向歐洲擴張,俄國人也繼續向南控制散落亞洲內陸的蒙古各汗國。

 

沙俄在中亞的擴張

19世紀,清朝晚期)

 

 

沙俄在1771年部分土爾扈特部回歸中國后吞并了卡爾梅克汗國,在1783年奧斯曼帝國衰弱后吞并了克里米亞汗國,之后的19世紀逐步入侵中亞的哈薩克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和希瓦汗國。同時還從衰弱的大清手上搶得了唐努烏梁海地區,策動了外蒙古的獨立。

 

至此,曾經稱霸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和分散各地的蒙古汗國都消失在了歷史洪流中。

 

七、蒙元帝國與世界秩序

 

蒙古政權從輝煌的蒙古帝國變成元朝宗主國格局,之后這個格局被明朝和帖木兒帝國打碎而分裂,再后來清朝和俄國把破碎的蒙古汗國完全掃清,蒙古汗國才徹底消失。現在在中國、蒙古國和俄羅斯還有大量蒙古人后裔,而在中亞地區則是數量龐大的混血民族,他們是蒙古人與其他族群融合而成的新族群,比如俄羅斯韃靼人、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阿富汗哈扎拉人等。

 

現代蒙古人聚居地行政區劃

圖中數字為該地區蒙古人人數,單位:萬人

 

 

蒙古政權給中原族群帶來了什么?它不僅僅帶來了一條多民族共存的西北民族走廊(詳見文章《歷史的年輪》),它更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更廣闊的世界觀,中原族群的文明體系成為了這個更大的世界秩序之下的一個部分。

 

在我國歷史上,蒙元時期是少有的重商時期,元朝貿易規??涨褒嫶?,發達的中原生產力通過蒙古人構建的亞歐大陸網絡直接對接世界市場。同時,蒙元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少見的信仰自由時期,佛教、景教、祆教、伊斯蘭教、薩滿教等信徒遍布各地,各宗教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元朝時期絲綢之路示意圖

自北向南依次是草原路線、沙漠綠洲路線和海洋路線

 

 

蒙古政權給世界帶來了什么?這一時期出現了柏朗嘉賓、魯布魯克、馬可·波羅、孟高維諾、鄂多立克、白圖泰、亦黑迷失、楊庭壁、拉班·掃馬、闊闊真公主、汪大淵等一大批溝通東西的著名人物。他們或是西來的傳教士,或是西去的外交官,或是民間的探險者,他們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把當時已知的各大文明直接的連接在了一起。

 

蒙元時期中西往來的使者們

 

 

在歐洲人開辟新航線之前,在古典時期的最后階段,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在蒙元時代重新繁榮了起來,蒙古人搭建起了連接東亞、中亞、西亞、歐洲等區域的交流和貿易網絡,西歐人也深深的種下了對于東方和財富的向往。

 

-  END  -

 

作者:球叔、地理愛好者,溫大的小迷弟  來源:地緣看世界微信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