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們的鄰國印度,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并不陌生。不過,印度對于我們而言,更多的其實是一個腦洞極大的奇葩國度,在許多人印象里,他們可以在一輛摩托車上坐上一個排的兵力,也可以在一輛火車上掛滿乘客。
印度
所以,我們看印度,更多的其實是一個獵奇的心態,靜靜地看著印度作為一個南亞大國卻屢屢做出許多大跌眼鏡的行徑。
但是,作為與中國擁有3000多公里邊境線的國度,當它將奇葩的行徑指向中國時,我們就完全笑不出來了。
眾所周知,在國際社會上,一個獨立國家,尤其是作為一個頗有影響力的大國,妥協就是其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因為大國博弈,從來不存在只粘光,不吃虧的可能。
然而,作為南亞次大陸毋庸置疑的霸主,印度卻猶如一個小朋友一樣,滿腦子想的都是“我全都要”。而這種“我全要”的心態所對應的,正是1962年印度對于中印領土紛爭的態度。
印度軍隊
由于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和英國殖民者對于中國西藏地區的侵略,使得在印度獨立和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印邊境并沒有真正地確定下來。
而且,同樣由于英國殖民者的貪婪和無恥,導致印度還成為與我國存在領土爭議面積最大的周邊國家。
同時,正是因為英國殖民者對于印度長達200多年的殖民統治,還使印度人產生了一種令中國人完全無法理解情感,那就是:對于英國人曾經的壓榨和統治,印度人不但沒有多少憤恨之心,反而還有了不少感激之情,更為離譜的是,獨立后的印度還一直以英屬印度殖民地繼承者自居。
正是這種奇葩的心態,使得印度不但將英國非法占據的中國領土“理所當然”的視為印度的國土,而且,還不知天高地厚的試圖學習它的前宗主國,干涉中國內政,而印度的這種心態,在50年代末達到了巔峰。
英屬印度
上個世紀50年代末,印度一改往日與中國和平友好的態度,再次撿起了英屬殖民地繼承者的迷夢,印度將近代以來英國殖民者對于中國西藏的侵略當做自己的“功績”。
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中國政府本著互惠互諒的原則,屢次表示愿意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談判,然而,這不過是媚眼拋給瞎子看,已經徹底自嗨的印度政府,均將中國的合則兩利的建議一概蠻橫拒絕。
在拒絕中國的合理訴求之后,印軍更是得寸進尺,不斷在中印實際控制線內挑起事端,試圖對于中國領土進行鯨吞蠶食。很顯然,中國的忍讓不但沒有讓印度有所省悟,反而進一步助長了印度的囂張氣焰。
1959年8月25日,中印在實控線第1次爆發邊界沖突之后,印度總理尼赫魯更是多次向印度國會議員表示:印度軍隊已經做好準備,將不惜一切代價在邊境問題上與中國進行一場戰爭。
尼赫魯
對于中國而言,位于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其實從來不是中國戰略的主要方向,中國的主要精力和應對重心,一直是東南沿海,一直是來自敗退臺灣的蔣介石國民黨集團及其背后的美帝國主義。
因此,中國對于印度在中印邊境屢屢挑釁是感到不可思議的,中印之間沒有根本性的利益沖突,又同為發展中的大國,彼此爆發戰爭,只會兩敗俱傷,互利互惠,攜手共進才最為符合兩國的利益。
然而,印度這個滿腦子都是“我全要”的國家,最終還是令中國失望了,印度不但不瘋狂地在中印邊界地區增兵,而且屢屢挑起武裝沖突,對于中國的領土進行鯨吞蠶食。
所以,雖然就連雄才偉略如毛主席“想了10天10夜,都沒想明白尼赫魯為什么要搞我們”,但是,為了維護祖國西部疆界的和平和穩定,新中國依然不得不對印度實施自衛反擊戰。
1962年10月17日,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
毛主席
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中國人民解放軍多次與其他國家軍隊交戰,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擊敗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但是,中國軍隊與印度軍隊卻沒有任何交戰的經歷。
而且,按照正常的邏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外戰接連取得輝煌勝利,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戰場擊敗美國軍隊之后,印度軍隊依然有膽量和底氣頻頻挑釁中國,并膽敢與中國爆發戰爭,印度軍隊必然有所恃、有所底氣才對。
因此,雖然這場對印自衛反擊戰規模并不大,但是,新中國上下卻都極為重視。當時,對自衛反擊戰,不但毛主席和周總理十分關心,不惜精心運籌,親自指揮,而且,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徐向前、羅瑞卿等身經百戰的老帥們,也都參加了這場自衛反擊戰的決策和指揮。
而對于實際參戰的前線部隊,根據中印邊界的實際情況,對印自衛反擊戰分為了兩個戰線,其中,中印邊境東段由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負責,而中印邊境西段則由南疆軍區副司令員何家產負責指揮。
張國華
由于上至中央下至前線解放軍官兵,都對于印度軍隊的戰斗力沒有充分了解。而印度軍隊和印度政府又一貫態度強硬,似乎底氣十足。
因此,在中央軍委下達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之后的第2天,10月18日,中央軍委再次發出了明確指示:“此次對印度反動派作戰,事關國威軍威,務求初戰必勝,只能打好,不能打壞”。
所以,即便新中國成立以來解放軍對外作戰無敗績,但是,中央依然極為謹慎,為取得初戰的勝利,總參主張把戰爭的“口子”張小一點兒,因此,在這種思想指導之下,總參謀部下達的作戰任務是:殲滅入侵麥線以北克節朗地區的印軍一個營。
而當時駐守在克節朗地區的印度軍隊,正是印度陸軍赫赫有名的王牌軍——印度陸軍第4師第7步兵旅。
前面說到,印度自獨立之后,一直以英屬印度殖民地繼承者自居,而印度的這種心態其實并非毫無緣由,因為,與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新中國不同,印度的獨立,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產物。
印度
二戰之后,國力急劇衰落的英國已經無力控制印度,無奈之下,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正是因為這場沒有流血的獨立,使得印度繼承了英國在印度的大部分遺產,這其中,也包括軍隊。
英國自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以來,殖民地就幾乎遍布全球,但是眾所周知,英倫三島也只是歐洲大陸旁一個并不大的島嶼。
因此,本土人口有限的英國,根本沒有足夠的軍隊,為了控制龐大的殖民地,英國不得不從殖民地土著大量征兵,建立了以殖民地土著為士兵、英國人為軍官的殖民地軍隊。
而英國人在全球范圍內做了試驗之后發現,素來逆來順受,十分聽話,價格低廉又有不俗戰斗力的印度人,是性價比最高的兵員,因此,主要由印度人組成的殖民軍隊,逐漸成為印度殖民統治的主流軍隊。
八國聯軍中也有英國人為主的英印軍
當時,英屬印度殖民軍隊也就是英印軍,不但成為英國統治英屬印度的主力,還隨著英國人殖民的腳步遍布全球,巔峰時期,英印軍作為英軍的一部分,還參加了第1次世界大戰和第2次世界大戰,最多時,主要由印度人組成的英印軍,數量高達233萬之巨。
可以說,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之所以沒有如法國那樣迅速被納粹德國大軍擊敗投降,數以百萬計的印度雇傭軍,付出了巨大犧牲。
與此同時,參加過無數次大戰的英印軍,在戰斗之中鍛煉出頗為不弱的戰斗力,也涌現出不少戰功赫赫的王牌軍隊。例如,駐扎在克節朗地區的印度陸軍第4師,就是極為著名的一個。
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英印軍的王牌部隊,第4師曾被編英國元帥蒙哥馬利麾下在歐洲作戰,由于功勛卓著,第4師還贏得了“紅鷹”的綽號。
中印對峙
而隸屬于印軍第4師的第7步兵旅,更是印度軍隊王牌中的王牌,1962年時,駐扎在克節朗地區的第七旅,轄有三個步兵營和一個步槍聯隊,以步槍聯隊為例,它還有一個更為著名的名字——廓爾喀步槍聯隊。
廓爾喀人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傭兵,他們歷來以忠誠勇敢、驍勇善戰而著稱。廓爾喀傭兵也為英國殖民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廓爾喀步槍聯隊自然是印軍的王牌部隊。
而被印軍視為王牌部隊的第7旅除了廓爾喀聯隊外,下轄的拉其普特營和旁遮普營,也都是印軍中擁有悠久歷史且參加過二戰的精銳部隊。
當時,駐扎在克節朗地區的印軍第7旅大約有3000余人的兵力,他們以逸待勞,成為我軍發動自衛反擊戰的第1個對手。
克節朗地區自衛反擊戰
當時,整個東線印軍除了第7旅3000余人之外,印度還在碭山口至達旺等地部署了大量部隊,整個東線部隊印軍總兵力約2.2萬余人。
而作為對手,我軍除了419部隊和11師兩個野戰部隊之外,還有昌都、林芝、山南軍分區的部隊,總兵力略少于印軍,約2萬余人。
當然,雖然整個東線地區我軍兵力與印軍兵力相當,但是,根據毛主席一貫打仗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東線部隊在張國華司令員的指揮之下,在克節朗地區集結了10,300人,3倍于敵。
但是即便如此,總參下達作戰命令仍然以穩妥為主,命令明確要求初戰必勝,所以,作戰目標為:殲滅入侵印軍一個營。接到這樣的命令后,張國華開始率領指揮機關進行緊鑼密鼓的戰前準備。
頭條百科關于張國華的介紹
但就在此時,前線的官兵們突然對于總參作戰計劃提出了異議。當時,作為主攻團的第115團原定的作戰任務為:殲滅卡龍據點的印軍,在完成這一作戰任務之后,再集中兵力,拔除槍等、扯冬、絨不丟等據點。
但是,作為我軍的老部隊,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115團在對于前線印軍陣地進行充分偵查之后發現,卡龍據點和槍等、扯東等據點距離十分近,如果115團按計劃只打卡龍據點,那么,勢必會受到駐扎在槍等據點的印軍襲擊。這對于115團的作戰任務極為不利。
因此,他們認為,既然我軍擁有優勢兵力,115團又是戰斗力強勁的老部隊,還不如將兩個據點同時打掉,避免攻擊部隊在作戰時出現腹背受敵的情況。
考慮到這一點后,他們隨即主動向上級提出了這一建議,此時,恰在115團考察的419部隊政委陰法唐認真傾聽了建議,并認可了115團指戰員的想法,隨即,他向東線總指揮張國華司令員做了報告。
印度第七旅布防圖
第1線指揮員不要機械地執行上級的命令,要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建議,集思廣益,開諸葛亮會,一直是解放軍的優良傳統。
因此,張國華在接到前線官兵的建議之后,并沒有對于官兵們提出與總參命令不同的建議感到不快,反而十分重視。
他開始對這一建議進行全面了解,經過周密的勘察之后張國華、陰法唐等人發現,前線官兵的建議很有道理。
當時,駐扎在克節朗地區的印軍王牌第7旅的部署十分奇怪,它像一個短腿的“T型”,與解放軍直接對峙的正面十分寬,而縱深卻極淺。與此同時,為了應對解放軍可能的進攻,第7旅還將駐守的各個據點修建得十分接近。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解放軍真的按總參計劃發動殲滅一個營的作戰,由于印軍第7旅各個據點相距很近,很容易得知我軍戰斗的發展情況。
那么,根據經驗,戰斗極有可能發生兩種情況:一個是,看到自己一個營的部隊被解放軍進攻,其他據點里的印軍會立刻前來支援戰爭,從而將戰斗打成一鍋粥,戰斗規模也因此被迫擴大。
而另一種可能則是,其他據點的印軍發現我軍攻擊力極猛,印軍一個營根本沒有招架之力后,印軍第7旅的其他部隊極有可能撒腿就跑。
這兩種情況顯然都不利于我軍作戰。所以,根據我軍已經占據兵力優勢,準備充分,有能力將印軍一個旅全部吃掉的情況,陰法唐等人提出:
與其殲敵一個營,還不如將其一個旅全部殲滅,打一個營也是打,打一個旅也是打,打一個營麻煩還多,不如狠下心打一個旅。
陰法唐
因此,最終張國華果斷拍板決定,修改總參的作戰命令,將預先殲滅一個營的作戰計劃,改為殲滅駐扎在克節朗地區的印軍王牌第7旅。
然而,當張國華將這一根據實際情況修改的作戰計劃上報至中央之后,包括幾位身經百戰的老帥在內的多位中央領導,并沒有同意。他們怕前線部隊胃口太大,吃不掉印度這個赫赫有名的王牌旅。
應該說,身經百戰的老帥們這么想沒有任何問題,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與印度軍隊交過手,也不知道印度軍隊的戰斗力如何,料敵從寬,是一個軍事指揮員最起碼的素質。
而且,老帥們還考慮到,由于交戰的地方位于喜馬拉雅山麓,解放軍所有后勤補給都要經歷環境惡劣、海拔4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因此,解放軍的后勤補給比之印度軍隊相差懸殊。
再加上當時國際形勢對于中國也十分不利,就連蘇聯都實際站在了印度的一邊,中國又剛剛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本身經濟十分困難。
蘇聯
因此,老帥們希望初戰謹慎沒有任何問題。相反,如果初戰就目標是印軍一個旅,而且還是王牌旅,一旦戰爭打成焦灼狀態,未達到預定殲滅敵人的目標,那么,對于我軍的作戰計劃乃至于國際影響都是極為不利的。
然而,當這一最大膽的作戰計劃最終擺在毛主席案頭時,極具氣魄的毛主席卻并沒有如幾位老帥那樣否定了張國華等人的作戰計劃,毛主席說道:讓他們打,打不好重來!
隨即批準了張國華的作戰計劃。得到毛主席的批準和認可后,張國華立刻開始指揮東線部隊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第一戰——克節朗戰役。
1962年10月20日凌晨,在夜色的掩護之下,張國華指揮東線解放軍官兵猶如下山猛虎,對于印軍各據點發起了全面進攻。
對印自衛反擊戰的中國軍隊
應該說,印軍第7旅能夠成為印度的王牌旅,確實有兩把刷子。在克節朗戰役之中解放軍官兵發現,印軍的戰斗力確實頗為強勁。
在解放軍對于地堡的進攻之中,許多印軍都死守地堡,解放軍在最終攻克據點之后,被打死的印軍官兵甚至比被俘的還要多。
以卡龍據點為例,當時,頑抗固守據點的印軍一共有143人,當卡龍據點最終被攻克之后,解放軍只俘虜了51名印軍官兵,而被擊斃的印軍高達92人。而且,即便是被俘虜的51個人當中,也有許多人是因傷失去戰斗力以后被俘的。
所以,從這個傷亡數字也可以看得出來,印軍的作戰意志,包括戰斗力都是頗為強勁的。對于這一點,克節朗戰役的主要指揮官之一、419部隊政委陰法唐也有過評價:實事求是地說,印軍還是很能打的。
當然,印軍戰斗力雖然比想象的要大,但是,我軍的戰斗力更是遠遠超出了印軍的意料。在戰斗之中,解放軍官兵在氣勢方面全面壓倒了對手。
印軍俘虜
以在各節朗戰役中涌現的英雄班級——陽延安班為例,當時,這個班只有8個人,在激烈的戰斗之中,班長陽延安犧牲之后,第2班長立刻接過指揮棒,指揮全班繼續發動進攻,第2班長犧牲之后,副班長又頂了上去,副班長犧牲了,資歷較深的老戰士則立刻繼續,當全班8個人犧牲了7個人之后,剩下的最后一名新兵依然沒有停止戰斗,他拿起槍支又主動加入了另一個班,繼續發動對于印軍的進攻。
正是這樣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精神,使得我軍的進攻猶如潮水一般,徹底淹沒了對手,最終,原計劃三天的攻堅任務,解放軍只用了一天就完成了。
印軍第2旅大部被殲滅,殘部在潰散之后,也很快被我軍清剿,就連印軍第7旅的旅長達爾維準將,也最終被我軍俘虜。
英雄班長陽延安
可以說,在毛主席的高瞻遠矚之下,在解放軍官兵的英勇作戰之下,對印自衛反擊戰第一戰取得了極為輝煌的勝利。克節朗戰役的輝煌勝利,也為解放軍取得對印自衛反擊戰的最終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來源:鳶飛九天2018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對印作戰,總參計劃殲敵1營,張國華改為1旅,毛主席:讓他們打
2022-01-1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