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寧死不降,宋學義跳下狼牙山后成壯士,轉業回鄉隱姓埋名甘做農民
點擊:  作者:史論縱橫    來源:今日頭條  發布時間:2022-05-19 08:30:14

 

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天,在河南沁陽縣郊區的北孔村,有一個叫宋大保的孩子正在學校讀書,當時語文老師正在給同學們講一篇名為《狼牙山五壯士》的課文。

 

語文老師激情洋溢地講到,晉察冀根據地的一個班的五名戰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在狼牙山與日寇進行了激烈的作戰,戰斗到最后,五名戰士被敵人包圍到狼牙山的頂峰,完成掩護任務后,為了不做俘虜,他們紛紛跳下懸崖。

 

 

當老師朗讀到“戰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掄個一圈,好使出渾身的力氣”,宋大保有些發怔,因為他的父親也叫宋學義,也曾參軍打過仗,這會不會是自己的父親呢?

 

晚上放學回家后,剛進家門就問父親:“您是不是課本上那個宋學義?”

 

宋學義搖搖頭說:“咋會呢?不是、不是。”

 

宋大保也沒有當回事,如果自己的父親是狼牙山五壯士,怎么可能在家種地呢?

 

其實宋大保的父親就是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宋學義,他在狼牙山跳崖后僥幸存活,后來還被送到抗日軍政大學二分校學習,因為跳崖時腰部受傷,1944年離開了部隊,轉業到河北易縣北管頭村落戶,19477月宋學義帶著妻子回到了老家沁陽縣郊區的北孔村,踏踏實實的做一個農民。

 

盡管在宋學義跳崖后不久,他的事跡就已經廣為傳頌,但是宋學義回到家鄉后卻沒有跟任何人提起,就連自己的兒子也沒有告訴。

 

直到195110月的一天,在老家的宋學義收到一封來自河北省易縣北管頭村的掛號信,這是他轉業后落戶的地方,也是妻子李桂榮的老家,李桂榮聽說是娘家那邊來信,十分高興,立刻讓宋學義拆開,讀給她聽。

 

宋學義打開信后,只見上面寫道:

 

“學義吾婿,中央開會,到處找不到你,前幾天縣里來人,讓通知你趕快回來一趟。切記。岳父。”

 

原來當時在沁陽縣政府民政科工作的張賀兆接到一項緊急的任務,黨中央決定召開全國老軍人、老烈屬代表大會,作為狼牙山五壯士的幸存者,宋學義自然在受邀之列。

 

 

由于宋學義自1944年轉業后,已經六七年沒有消息了,他們來到河北易縣北管頭村,經過多次打聽,找到了宋學義的岳父,這才找到他的線索。

 

張賀兆又通過查找傷殘軍人花名冊,在北孔村找到了宋學義,看到宋學義的時候,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宋學義當時不過三十多歲,卻顯得格外蒼老,穿著夾衣單褲,露著腳指頭的鞋子,攔腰扎一條草繩,腰駝得很厲害。

 

張賀兆不敢確定這是否就是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宋學義,為慎重起見,張賀兆詢問了宋學義很多參軍打仗時的經歷,宋學義講完后,都能對上,但是要說到1941年反“掃蕩”的事情,宋學義總是不肯回答。

 

當宋學義被村干部叫走的時候,他的妻子李桂榮趁機拿出刻有“堅決頑強”四個字的獎章,以及楊成武將軍代表晉察冀軍區政治部親手為宋學義佩戴獎章時的照片,這才讓張賀兆對宋學義的身份確定無疑。

 

張賀兆后來回憶起尋找宋學義的事情時說:“要不是1951年的全國尋訪英雄活動,人們或許就永遠不知道他的下落了。”

 

當曾經的上級領導看到轉業當農民的宋學義,都忍不住感慨,一個這樣的英雄,現在卻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

 

他的二兒子宋福?;貞涀约旱母改福鹤?span lang="EN-US">1947年回沁陽老家,直到1959年“壯士”身份被認定,這10多年間,他沒和任何人表過自己的功績。

 

后來由于宣傳的需要,宋學義不可避免地成了公眾知名人物,但是他卻從來不向組織伸手,并且時刻教育子女,不要拿他來做擋箭牌去享受特殊的待遇。

 

對于這些身外之名,宋學義從來沒有當一回事,對于當年在狼牙山上的所作所為,他認為是任何一個戰士都會去做的。

 

 

在張賀兆“挖出”了宋學義后,一個壯士的精彩歷史,就這樣逐漸映入人的眼簾。

 

1918年宋學義出生在河南沁陽縣北孔村一戶貧窮的農民家庭,雖然是農民,卻只有兩畝薄田,連一家人的溫飽都成問題,宋學義的父親不得不常年給地主打長工以養家糊口,宋學義更是從小就當了童工,吃了很多的苦才長大的。

 

全面抗戰爆發后,河南的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宋學義家中僅有的兩畝薄田也因為欠地主的債而被搶走了,自此全家六口人只能遠走他鄉,靠討飯為生。

 

1939年夏天,宋學義的父親帶著一家流浪到了河北,路遇一支開入敵后作戰的八路軍抗日游擊隊。

 

之前宋學義聽說八路軍是老百姓的隊伍,只要參軍就不會餓肚子,因此就加入了游擊隊,被編入晉察冀軍區分區17連,經過在部隊中的磨練,20多歲的宋學義很快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戰士。

 

1941年秋天,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余兵力,對晉察冀邊區所屬的北岳、平西根據地進行毀滅性的大“掃蕩”。

 

925日,日偽軍糾集了3500余人圍攻河北易縣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區,企圖殲滅在該地區的八路軍和地方黨政機關。

 

日偽軍從各個方向包圍了狼牙山,被困在山上的游擊隊、黨政機關以及附近的老百姓攻擊兩三萬人,而由于武器匱乏,能夠直接作戰的人數只有200多人,面對洶涌而來的日偽軍,軍區首長決定不與敵人硬碰硬,而進行轉移。

 

經過考慮,由17連掩護轉移群眾,7連的連長將戰士分為兩組,一組負責掩護群眾,另一組負責把敵人引向狼牙山峭壁,為群眾轉移爭取時間。

 

 

吸引敵人火力的任務就交給了76班,本來6班有9名戰士,然而由于長時間的作戰,班里出現了4名傷病員不能打仗,只有5名戰士,包括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以及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當一切準備就緒后,6班的戰士很快暴露自己,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把大批敵人引上狼牙山一側的懸崖峭壁上。

 

由于5名戰士都是優秀的游擊隊員,加之熟悉狼牙山的地形,憑借險要的地勢,把前來圍剿的敵人多次打退,在崎嶇的山路上,躺著許多敵人的尸體。

 

經過一天一夜的激烈作戰,6班的戰士很快將敵人引入到棋盤陀頂峰,那里三面都是懸崖峭壁。

 

五位壯士一邊攀爬一邊向追擊的敵人進行射擊,日偽軍在前面的進攻中吃了虧,不敢再貿然行動,采取掃射和炮轟的方式,小股試探,輪番沖擊。

 

然而五壯士扼守山頂的要道,堅守陣地,連續打退日軍的4次沖鋒,殺傷50余人。

 

當戰士們的子彈和手榴彈都打完后,他們就用石頭砸向敵人,當能搬動的石頭都砸光后,敵人卻越來越近。

 

眼看就要被俘虜,負傷的班長馬寶玉望著主力部隊和群眾轉移的方向,知道大家已經順利完成了掩護任務,隨即將從敵人那里繳獲來的三八大蓋砸了,在平時是肯定不能砸的,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了生的希望,留下來只能是被敵人繳獲。

 

馬寶玉含著眼淚說道:“砸吧,同志們!砸吧,不能把武器留給敵人!”

 

戰士們舉起辛苦繳獲的槍械,流著眼淚開始“破壞”。

 

 

馬寶玉和葛振林交談了幾句后,激動地對其他三名戰士說:“同志們!我和葛振林是共產黨員,根據你們平時的要求,經過這次戰斗的考驗,證明你們完全符合入黨條件。現在我和老葛就作你們的入黨介紹人,讓我們都用實際行動,表示我們對黨的無限忠誠吧!”

 

說完馬寶玉隨后正了正帽子,拉了拉衣襟,然后昂首挺胸地從懸崖上跳下,班長之前,戰士們在后,紛紛跳崖,在跳崖的時候,戰士們還大喊:“誓死不當俘虜!”“共產黨萬歲!”

 

等到日偽軍沖上懸崖頂上時,發現讓他們付出巨大傷亡的對手,只有5名八路軍戰士,當即肅然起敬。

 

五壯士跳崖后,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跳下山崖時,被山崖上的樹枝擦著,他用手去抓,就被擠在一起的幾棵小樹給掛住了,渾身是血的葛振林掙扎著爬下山崖后,與受傷更嚴重的宋學義相遇,兩個人十分激動,于是一塊向棋盤陀大廟方向爬去。

 

當時宋學義的腰部已經受了重傷,但是依然要在前頭探路,為的就是萬一碰上敵人,讓傷勢較輕的葛振林能夠逃離險境,繼續打鬼子。

 

由于受傷很嚴重,兩個人用盡了最后的力氣,也沒能爬到大廟那里,后來葛振林回憶說:“狼牙山野狼多,要是在山中呆一夜,不昏死,也會被狼吃掉。”

 

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在此時他們遇上了河北易縣青年抗日救國會主任于藥夫,當時于藥夫與青年抗日救國會的同志們分散轉移,于藥夫到了山背面的崖縫之中。

 

當時于藥夫正在攀崖,在一個叫雙鞍嶺的地方遇到了葛振林與宋學義。

 

得知兩個人是冒著生命危險為大家掩護轉移的人,當即傾力相助,冒著坡陡路滑可能摔入深谷的危險為他們探路。

 

 

探一段就回頭攙扶兩人前進一段,在于藥夫的幫助下,他們終于到達了大廟,在夜里,于藥夫到外面去放哨,葛振林與宋學義在廟中休息。

 

一直到第二天,于藥夫急著去尋找分散的同志,與葛振林、宋學義匆匆告別,經過一晚上的休息后,兩個人恢復了一定的體力成功逃生。

 

當時五壯士跳崖的事情被易縣毛兒巖鄉龍王廟村村民冉元同,在遠處的大蓮花瓣主峰看到,他全程目睹了戰士們先后跳下懸崖。

 

在日軍撤退后,冉元同還帶領陸續回來的村民一同去壯士跳崖的地方救人,只不過沒有找到。

 

然而五壯士寧死不降,跳下狼牙山的事跡卻傳開了,聶榮臻聽說后,十分激動地表示:“有這樣好的戰士,何愁抗日戰爭不能勝利!”

 

1941117日,聶榮臻簽署訓令,將馬寶玉等5人命名為“狼牙山五壯士”, 號召邊區軍民向狼牙山五壯士學習。

 

數十年過后,想起他們的事跡,聶榮臻還深情地追憶:“每當我回憶起晉察冀邊區的崢嶸歲月,總是心潮起伏,久久難以平靜。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是最使我感動的事跡之一。”

 

反“掃蕩”勝利后,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召開慶功會,分區司令員楊成武代表晉察冀邊區黨委和聶榮臻司令員宣讀嘉獎令,軍區頒發的“堅決頑強”的五星獎章分別掛在葛振林、宋學義的胸前。

 

 

對于犧牲的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位壯士,晉察冀軍區在19421月于狼牙山棋盤陀上建立了“三烈士紀念塔”,然而該塔卻在19439月毀于日軍的炮火。

 

直到19593月,“三烈士塔”得以重建,聶榮臻元帥更是親自題寫了“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幾個字。

 

鑒于葛振林與宋學義在狼牙山上的英勇表現,他們很快被組織送到抗大二分校學習深造,1943年,宋學義在一次戰斗中再次摔傷了腰部,二次住院治療后,因為傷病太嚴重,已經無法再上戰場,不得不在1944年離開部隊,轉業到河北易縣狼牙山鎮北管頭村落戶,任村農會主席。

 

在北管頭村,宋學義團結貧苦群眾,動員大家積極開展生產勞動,多打糧食,支援前線,使北管頭村很快成為支前模范村。

 

宋學義在這里生活了三年,并與當地貧農女兒李桂榮結婚,1947年,宋學義得知家鄉沁陽縣解放后,打算和妻子一起返回了老家。

 

考慮到回鄉之后,距離狼牙山就遠了,因此在回鄉之前,他還想著再登一趟狼牙山,去祭奠犧牲的戰友。

 

當天天不亮,宋學義就和李桂榮兩個人互相攙扶著向狼牙山峰頂走去,山勢越來越險,他們戰斗過的痕跡越來越明顯,走到一個一線天的石門處時,宋學義告訴妻子:“這是上狼牙山的必經之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石門,也是那年我們班長馬寶玉選擇的第一個阻擊點。”

 

 

再向上走過天梯,就進入大崖縫,宋學義指著狹窄的石縫對妻子說:“這里叫袖洞溝,再上邊是狼牙山有名的小鬼臉和閻王鼻子,那是最險的地帶,也是我們的第二個阻擊點。這段路我們難行,日本鬼子就更加難行了,他們都穿著笨重的皮靴,比我們的布鞋要重幾倍……”

 

過了兩座小山梁,便到了牛角壺,宋學義指著上面的一塊小山地說:“在這里我們打退了敵人次沖鋒,敵人的炮火打得很兇猛,我們在這兒利用周圍的石洞做隱蔽,使鬼子白白浪費了那么多炮彈。 ”

 

走過了牛角壺,宋學義將當年戰斗過的事跡一一講給妻子聽,然后直奔棋盤陀主峰的三烈士塔,到了地方后,宋學義鄭重地擺上供品,拿出紙錢。

 

點著了火后,宋學義痛哭流涕,嘴里說著:“馬班長!胡德林!胡福才!我是宋學義呀!我來看你們來了!跳崖時班長講,我們為民族解放而犧牲,有價值,值得!你們的英名已經傳遍了全中國、全世界,日本鬼子被打跑了,你們知道嗎?”

 

1947615日,宋學義帶著妻子,又經過40多天的跋涉,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家鄉。

 

離鄉多年,回來的時候才得知,父親病死在討飯的路上,自己的哥哥慘死在煤礦,姐妹為活命被賣給他人。

 

回到家鄉后,宋學義無親無故,也沒有房子住,在左鄰右舍的幫助下,總算是搭了一個能遮風擋雨的簡易房,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宋學義依然家徒四壁。

 

 

從部隊復員到易縣當地,再到解放初回到老家務農,宋學義的黨組織關系并沒有斷,他只是從來沒有提過自己負傷轉業的具體原因。

 

宋學義跟鄉親們講他這幾年的經歷,只說他是在外面當八路軍打日本負了傷?;剜l的年多時間里,鄉親們只知道宋學義是個有功勞的殘疾八路軍。

 

由于當時長途遷徙和戰爭年代檔案資料不夠健全,以至于復員回鄉的宋學義,差點失去了消息。

 

直到195110月,宋學義被組織“挖出”來后,當地老百姓都對宋學義豎起大拇指,認為他不但在戰場上勇敢,轉業后甘于過平凡的生活,更值得欽佩。

 

宋學義此后歷任民兵連指導員,縣委委員等職務,曾先后出席“全國烈軍屬、復員退伍軍人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全國民兵英雄代表大會”等重要會議。

 

毛主席還邀請他到中南海吃過飯,可以說,只要宋學義提要求,但凡不過分的,都能得到滿足,當官提干就是一句話的事。

 

但是宋學義就是從來沒有為自己的事情向組織開過口,一直在家鄉北孔村擔任村支書,他想帶著村民致富,不想村民再過苦日子。

 

當時的北孔外號“百苦村”,地處沁河南大堤的堤窩里,一到夏秋汛期,河水就通過地下滲到堤外,村里地里汪洋一片。

 

洪水退了,到處還是隱地皮水,一锨一個小水坑,井里的水都是苦的,收秋種麥以后,地里泛鹽堿白茫茫一片。

 

 

在他的帶領下,北孔村實行了鹽堿改造,挖河排澇,他們村也從之前最窮的要飯村,成了全縣最富裕的村子。

 

為了讓地有肥力,宋學義有時間就下地干活,整天拾糞,鄉親們對他最大的印象就是整天背著個糞筐到處走。

 

盡管為村里做了這么多的事,宋學義也不沾沾自喜,更不以狼牙山五壯士而自居,在生活中極力淡化這個標簽,他經常對兒子說:“咱就是個農民,得講本分。”

 

1958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根據五壯士的事跡拍攝了電影《狼牙山五壯士》,電影上映后,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宋學義再次被推向大眾的視野。

 

在拍攝電影的時候,劇組曾把葛振林和宋學義請到拍攝現場,有一天葛振林對宋學義說:“走,咱們洗澡去,放松放松!”

 

宋學義卻愁眉苦臉地表示自己沒心情,原來他的大女兒體弱多病,他離開家后,很惦記家里。

 

葛振林聽了之后很吃驚:“你們當地對你沒有照顧嗎?你實在苦難,可以向組織上反映啊!”

 

可以,宋學義從來沒有因為自己家里的事跟組織反映過,后來宋學義的一個女兒患上小兒麻痹四處求醫時也沒有麻煩組織,結果卻導致女兒下肢殘疾。

 

19589月,因為《狼牙山五壯士》影片上映,沁陽報社記者李成杰來到了北孔村采訪宋學義,當時李成杰以為宋學義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壯士形象,見到之后,才發現這個壯士有點“挫”,不但個子不高,還駝著腰。

 

 

看著宋學義,李成杰心想,壯士有那么大的功勞,并且還有傷在身,就是不做官,也不應該在地里干繁重的農活呀!

 

于是李成杰小心地問道:“宋壯士,你這樣的英雄怎么不做官呀?”

 

宋學義聽了,笑了笑說道:“我是農村生來農村長,農村是我的家,不做官,在家種好地也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呀!”

 

但是宋學義也并非什么時候不愿意承認自己的身份,1959年宋學義到河南滑縣開會,適逢河堤決口,在場的群眾手足無措,無人指揮。

 

宋學義當場跳進水里大喊:“我是‘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宋學義,大家聽我指揮,沒帶工具的下水,挨個坐在決口處筑成人墻。”

 

人們頓時跟著撲通撲通都跳了下去,用身體堵住決口,洪水被成功攔住,沒有決堤。

 

19704月,52歲的宋學義悄悄地踏上了最后的旅程,自知時日無多的他,決定再次去一趟狼牙山。

 

來到曾經奮斗過的易縣北管頭村,受到了熱情的接待,他想要到戰友們犧牲的地方再去看一次,然而由于身體的原因,無法上山,站在山下,宋學義喃喃自語:“爬不上去,看看也行。”

 

當地村干部回憶當時的宋學義:“只能在山腳下久久地仰望,小聲地嘆息,轉身抹去眼角涌出的淚水。”

 

當時的宋學義因為“胃疼”得越來越厲害,村干部勸他去看看,他說老毛病了,不要緊。

 

 

平時很少主動出遠門的宋學義不僅去了一趟狼牙山,還去了一趟遠在廣州的老部隊,然后又去了兒子宋福保當兵的昆明。

 

因為宋福保所在的部隊是執行特殊國防任務的保密單位,宋學義怎么也找不到駐地,后來還是給昆明軍區政治部打了一個電話,說了自己是宋學義,才找到了兒子。

 

在相聚的3天時間里,宋福保根本就沒有跟父親聊上幾句,部隊的領導都請父親做報告,聽宋學義講述狼牙山五壯士激烈對抗敵人的事跡。

 

宋福保說:“那是我成年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聽父親作報告。”

 

見到了兒子在部隊待得很好,宋學義終于可以放心地回到了家鄉。

 

197010月,張賀兆下村辦事,特地到北孔村去拜訪了一下宋學義,見到之后發現宋學義臉色發黑,目光倦怠。

 

張賀兆說宋學義“肚子疼,老用手捂著”“疼得厲害,就掏出兩片止疼藥吃。”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宋學義還要張賀兆給他開個介紹信,他想要去洛陽的拖拉機廠給村里要臺拖拉機。

 

宋學義到了洛陽,受到了熱情的接待,為了開回拖拉機,他忍受著病痛做了4場報告。

 

1971626日,宋學義因身體長時間沒有得到好的修養,在鄭州去世,去世時只有53歲。

 

在宋學義犧牲后的第八年,被河南省革命委員會追認為“革命烈士”,長眠于沁陽烈士陵園,也是該陵園中,唯一不是犧牲在戰斗中的烈士。

 

 

198411月,沁陽縣成立了博物館,宋學義生前很少離身的“腰卡”成了博物館的頭號文物,宋學義生前將這條“腰卡”帶在腰上,用里面層疊的鋼板替代他傷殘的腰椎,承受上半身大部分的重量,它見證了宋學義跳崖時留下的傷,也見證了宋學義務農時種田的辛勞。

 

回想起1941年在狼牙山的那場戰斗,犧牲的是英雄,活著的不辱使命,將狼牙山的精神帶給了更多的人。

 

來源:史論縱橫今日頭條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