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封面
編刊辦報,通常是在國內編輯發行,但是在風雨如晦的舊中國,卻出現了一份在國外編輯、在國內發行的刊物,它,就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東京支部所辦的刊物——《雜文》,這是一份當年在日本編輯、在國內發行的左翼刊物,但它是魯迅看重的刊物,其主編即是現代著名作家杜宣。
《雜文》第3期目錄
杜宣以劇作和散文見稱于文壇,但也寫得一手好雜文,《中國新文學大系·雜文卷》、《中國雜文鑒賞辭典》等書均收有他的代表作。記得1992年11月6日我應《雜文界》雜志之約,曾往上海泰安路其府上采訪杜宣。那天因為有約在先,杜宣向我暢談了當年他們自籌經費,得到魯迅大力支持,創辦《雜文》雜志的前后經過,如今翻檢當年采訪筆記,恍同一根火柴,照亮了暗室,那一幕躍到眼前┅┅
一
那是深秋的一天,碧空如洗,天氣晴朗,我們跨進了杜宣的書房“晚晴齋”。
杜宣(1914-2004),原名桂蒼凌,男,江西九江人,中國劇作家、散文家。1938年參加新四軍,歷任戰地服務團秘書,《戲劇春秋》雜志編委,新中國劇社社長,《評論報》、《群報》總編輯,香港大千出版社社長,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派駐亞非作家會議常設局常駐代表、書記處書記,上海市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當年杜宣雖然已年屆耄耋,但身板硬朗,說話中氣頗足。他頭發花白,身著一件花色羊毛衫,顯得精神矍鑠。“晚晴齋”中四壁皆書,滿滿地沿墻排著10多個書柜,柜中滿滿地陳列著各類圖書,其中不少是線裝古籍書,引人注目的還有不少日文書籍,那是杜老留學日本后陸續購置的。杜宣是一位名人,可他平易近人,不擺名人架子。我們的談話如同啦家常,隨便、親熱、融洽。他就像一位長者,在對后學娓娓敘述過去的戰斗歲月;更似一位朋友,坦率地介紹著自己的見聞、看法和體會。笑談之間,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個老干部的堅毅風度,一名雜文家的明睿氣度。
為準備采訪,我做足功課,采訪筆記上依稀可見一份當年采訪提綱,展開這份提綱,當年《雜文》雜志艱辛辦刊歲月,仿佛在眼前浮現。
△杜老,您是劇作家、散文家,又是雜文家,請問您是怎樣寫起雜文來的?
⊙我從小喜歡魯迅雜文,年輕時在上海中國公學讀書時,就愛讀魯迅雜文。魯迅雜文行文質樸而又犀利辛辣,同時,又不失幽默味。魯迅雜文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33年9月,我去日本留學,在左聯日本東京支部領導下,我們從事左翼文藝運動,組織雜文社,創辦《雜文》雜志,于是我從喜讀雜文,而開始寫起雜文來了。
△請詳細談談創辦《雜文》雜志前后情況?
⊙大約是在1935年初,我們在日本東京留學的文學青年,經過商議,決定自己掏錢,辦個32開的刊物。因為大家都敬幕魯迅,喜歡雜文,就給刊物直接取名《雜文》。當時,編輯工作主要由我負責。創辦伊始,為擴大影響,要拉名家撐市面。我們向當時正流亡在日本的郭沫若約稿,希望他支持。郭老不久如約來稿。但他沒用本名,而署了個筆名:“谷人”。我們有些失望,但郭老說:“文章高下不看名聲,要看質量。”
記得我們也向當時居住在上海的魯迅約稿,并寄出了《雜文》第一期,請他指正。沒有多久,我們就收到魯迅的稿件,題目叫《孔夫子在現代中國》,后來魯迅收入《且介亭雜文二集》時,改名為《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魯迅的文稿當時用的是本名,我們十分高興,馬上趕排在《雜文》第2期上發表了。郭老看到魯迅稿件署的“魯迅”,也就同意他的文稿署名“郭沫若”。由于魯迅、郭沫若兩位大師都在《雜文》上發表文章,這刊物在國內立即受到讀者的重視。
查閱《魯迅雜文辭典》,對《雜文》是這樣介紹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東京分盟的文藝刊物,月刊。先后由杜宣、勃生(邢桐華)等編輯。一九三五年五月十五日在日本東京創刊。國內由上海群眾雜志公司發行。至第三期被國民黨政府查禁,同年十二月第四期起改名《質文》。以發表雜文為主,也刊登詩歌和文藝論文等。主要撰稿人有郭沫若、張香山、任白戈、魏猛克、陳白鷗、林煥平、歐陽凡海等。曾參與當時文藝界關于“兩個口號”的論爭,刊出“國防文學集談”。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日出至第二卷第二期被國民黨政府查禁,共出八期。魯迅曾在該刊上發表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發表時題為《孔夫子在現代中國》)、《什么是“諷刺”?》、《從幫忙到扯淡》等三篇雜文,后均收入《且介亭雜文二集》。魯迅逝世以后,《質文》曾刊出“追悼魯迅先生”專欄。
《質文》封面
左聯東京支部的書記魏猛克在國內就與魯迅有聯系,據《魯迅日記》記載,從1933年5月13日至1936年8月14日止,魯迅與魏猛克之間的交往就有48次之多。魯迅收魏猛克信31封,復信20封。可翻遍《魯迅全集》,特別是《魯迅書信》卻蹤影全無,只在《集外集拾遺補編•通信(復魏猛克)》找到一封。就是這封1933年6月5日的信,竟寫了1000多字,最后一句是“我極愿意先看看戰斗的青年的戰斗“對左聯青年成員寄于厚望。經查《魯迅日記》,我發現1935年5 月15日魏猛克就向左聯旗手魯迅約稿,《魯迅日記》5月17日這樣寫道“小雨,上午得猛克信并《雜文》一本。“從日本東京來信,上海2 天后即收到,郵路還算暢通。1935年7月《雜文》第2期刊出的魯迅雜文《孔夫子在現代中國》原文是日文,載6月號日本《改造》雜志,后經亦光譯出。1935年5 -10月,魏猛克與魯迅時有通信,魯迅也多次回信,8月31日《魯迅日記》載:”午寄猛克信并稿二“,這二篇稿件即是《雜文》第3期上刊發的《什么是諷刺?》、《從幫忙到扯談》。魯迅不擺名人架子,一出手就郵寄兩份稿件給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也無分文稿費的《雜文》雜志,可見魯迅對《雜文》的支持和扶植。
二
談起《雜文》的戰斗經歷,杜宣顯得興致勃勃,如數家珍。記得當時杜宣繼續說:可惜《雜文》出到第3期就被國民黨政府查禁了。但我們改名《質文》,繼續戰斗┅…。
△請允許我插一句:你們為什么要改名《質文》?
⊙那是郭老提議的,他說,歌德有本書叫《質與文》。改名《質文》,一是意在提倡質樸文風。文風質樸,才有利于載道釋疑,流傳人間;二是《質文》與《雜文》語音差不多,也即寓意繼承傳統吧。《質文》出至1936年11月停刊,前后共出8期。魯迅很看重我們這份《雜文》刊物,一九三五年魯迅致王治秋信中曾寫道:“《雜文》上海聞禁售,第二本恐不可得,但當留心覓之。”
△有人說《雜文》是左聯東京支部的機關刊物,又有人說是中國留日學生的同人刊物,您的意見是?
⊙這兩者其實是一回事。左聯東京支部成員絕大多數是留日學生,所以在《雜文》或《質文》上發表文章的,絕大多數是留日同學,但也有例外,比如,以后成為捷克社科院院長的普實克當時也在日本留學,記得他也在《雜文》上發表過一篇論述中歐文學的文章《捷克斯拉夫之文壇》,可見《雜文》既是留日學生的同人刊物,也是左聯東京支部的機關刊物。
△《雜文》刊物既然以“雜文”命名,是否全刊登雜文?
⊙(雜文》所刊文章確實大多數是雜文、隨筆、評論等,但其他文章也有,如普實克的文章就是論文。
為還原歷史的真相,一睹當年《雜文》刊物的風采,我從《孔夫子舊書網》上以不菲的價格,買回終刊號《雜文》第3 期,和《質文》第二卷第一期。這本刊物,封面粗壯的木體字“雜文”以紅字顯示,非常醒目。旁飾幽默味十足的漫畫,濃郁的“雜文味”撲面而來。細細對照《雜文》與《質文》,兩者編排風格果然一致,所設欄目也大同小異,基本以“雜”字開設欄目,如“雜談”、“雜論”、“雜記”、“雜訊”、“雜拾”等。其插圖都是以整幅漫畫,加頁配之,每期總有三四幅,也是其一大特色。在封底都有《歡迎來稿》的啟事:凡屬于藝術各部門的稿件均收。論文與當前的問題有密切關系者,介紹、翻譯、古典、現代不拘,雜文以批評的短小精悍的文字為主云云。封面右上角有兩行小字:已呈請日本帝國內務省登記,中華民國留日監督處審查。封底編輯者、發行者為日本,而總經理是上海四馬路的上海群眾雜志社。這是一份跨國編輯發行的雜文刊物,由此受到了日本反動當局和國民黨反動派的雙重迫害。正因為如此,魯迅格外青睞《雜文》。
唯《質文》相比《雜文》刊物,顯得頁數多而厚重。一冊《雜文》60頁不到,而《質文》厚厚地已達160頁。《雜文》不負魯迅信任,還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魯迅與郭沫若曾有爭論,彼此有些不快。《雜文》同人從中做了許多工作,郭沫若在《民族的杰作》一文中曾特地寫道:“最近聽聞(魯迅)先生的親近者說,先生也始終有和我見一面的意思” 。后來終于使兩人冰釋前嫌。細看《雜文》第3 期,我還發現這期名家云集,國內大名家魯(迅)、郭(沫若)、茅(盾)赫然有文章,而蘇聯大文豪高爾基、法國著名作家紀德也有大作,因此它遭到當局的查禁。林林曾在《“左聯”東京分盟及其三個刊物》一文中說:“一個小小的《雜文》卻能夠得到中國三位大文豪的支持,這是歷來國內雜志未曾有過的事,大家看來,背景一定不簡單,就在這第三期,被日本反動當局勒令停刊了。”但因之卻受到讀者歡迎,作者踴躍,于是便有了后面《質文》的厚重。然而,左聯海外支部唯有日本東京,因此《雜文》也可能是左聯歷史上在海外編輯、在國內發行的絕無僅有的左翼刊物,因此這也可能是魯迅看重它的原因之一。
筆者采訪杜宣
三
杜宣的“晚晴齋”典出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晚晴》五言律詩:“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杜宣取書房名“晚晴齋”反映了齋主桂幕時期明朗樂觀的襟懷。杜宣生平喜用煙斗吸煙,也寫得一手好字。記得當時他拿出筆墨,當場揮毫寫下齋名“晚晴齋”,那張我倆的合影就記錄了這一美好的瞬間。可謂是“紫氣東來“,我乘勢提出了請其為我題寫齋名“紫來齋“,結果杜老爽快地同意了。記得我當時還詢問了幾個有關他雜文創作的問題。
△三十年代,您在國外辦《雜文》刊物,四十年代,您曾在《評論報》任總編輯,重操雜文舊業,是嗎?
⊙那是1944年,在昆明。《評論報》是一份宣傳團結抗日、抨擊分裂賣國的進步報紙。上面有不少言論欄目。在這里經常寫雜感、評論的作者有茅盾、胡風、喬冠華、胡繩、張友漁等。勝利后《評論報》還曾遷到過上海。
△您在《雪窗斷想》中說:魯迅雜文是揉合了我國古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精華而創造出來的美文,為什么?
⊙魯迅先生的雜文,是現代雜文的最高典范,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一輩子。他的文章不但思想性強,而且藝術性高,富有幽默感,讀來韻味盎然。我認為,這是魯迅對我國古代文學與日本文學,進行了深邃的研究,透徹的分析以后,將這兩種文學之美,用當代語言揉合起來而形成的文體。這種文體,我們不妨稱之為“魯迅文體”或“魯迅風”。我也學過中國古代文學和日本文學,對此我是有深刻體會的。
魯迅《從幫忙到扯談》插圖
△您認為怎樣才能寫好雜文?
⊙要寫好雜文,因素固然很多,但知識豐富,讀書廣泛是最基本的一條。肚中有墨,筆下才能生花,才能豁得開,收得攏。我國魏晉時代的文章,志深而意長,梗概而負氣,對寫好雜文很有幫助,魯迅就喜歡看魏晉文章。不是他還寫過一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的文章嗎?!
質文_第二卷第一期目錄
《雜文》是左翼文化史上少有的跨國編輯發行的現代刊物,是旗幟鮮明、雜味十足的雜文刊物,因此受到到左聯旗手魯迅的青睞。文壇有云: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文體,漢有賦,唐有詩,宋有詞,元有曲,明清有小說,民國有雜文。竊以為上世紀三十年代風行一時的《雜文》、《質文》,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浦東雜文學會顧問;來源:昆侖策網【原創】本文原刊2024年第二期《檔案春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