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史料 > 閱讀信息
1924年周恩來奉命回國,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點擊:2729  作者:靜安 武定    來源:開國將士后代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5-01-12 14:23:59

 

 

黃埔軍校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仿效蘇聯紅軍,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軍校的政治部和政治工作,基本上是由共產黨人主持的。戴季陶、邵元沖、汪精衛和邵力子任職時間很短;戴季陶和邵元沖在任期內,政治工作基本上沒有開展。對此,孫中山等軍校領導和師生很不滿意,才要求共產黨派人擔任軍校政治部主任。

 

周恩應邀黃埔軍校政治部,軍校政治工作真正開展起來

 

1924年,周恩來奉命從歐洲回國。這是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時的周恩來。

 

192411月,周恩來應邀請到軍校任政治部主任后,軍校的政治工作才真正開展起來。政治教育有了系統的教學實施方案,后經過1925年的兩次東征等戰火的檢驗和實踐充實,政治教育更加系統化。

 

周恩來到黃埔軍校任職,是由原政治部副主任、共產黨人張申府舉薦的。張申府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共產主義小組創始人,是周恩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入黨介紹人。192012月,他與周恩來等在法國勤工儉學,并受陳獨秀的委托,組建巴黎共產主義小組。192312月,張申府結束3年旅歐生活,從德國取道莫斯科回國。

 

他到北京后,根據李大釗的建議去廣州工作,最早參加了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是中共從事早期軍事工作的黨員之一。

 

張申府回憶說:黃埔軍校開辦后,特別需要政治工作干部,黨代表廖仲愷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我為軍校推薦人才,希望能夠介紹幾個在國外學習有能力的人。于是我開了一份15人的名單給廖仲愷,名單上的第一名就是周恩來。名單上還有周佛海、趙世炎等人。周恩來當時還在法國留學,我立即寫信邀請他速來黃埔軍校工作,周回信表示愿意回來,但又說路費困難,希望能寄路費去。我又將此事報告了當時擔任廣東革命政府財政部長的廖仲愷,很快得到他的同意,廖給周匯了路費。

 

張申府在黃埔軍校的時間不長,大約兩個月左右,于19246月下旬辭去政治部副主任職務。他說:這一年八九月間,廣東大學暑假過后開學時,我從天津回到廣州,見到周恩來問起給他寄款之事,周說沒有收到。原來款剛匯出,周已經搭乘一條郵船動身回國了。正是張申府的推薦,孫中山、廖仲愷熱情相邀,周恩來受黨的委派于11月到黃埔軍校擔任第3任政治部主任。

 

政治教育的課堂開在當代思想潮流峰巔上

 

 

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之《政治學概論講義》

 

黃埔軍校學習蘇聯紅軍學校的教育經驗,重視政治教育,其教育的內容充滿著時代的濃厚革命氣息,與世界潮流的脈搏諧動,代表著時代的先進文化,代表著時代的先進方向。這是黃埔軍校政治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

 

孫中山在開學典禮的演說中指出:軍隊之能不能夠革命,是在乎各位將士之有沒有革命志氣,不是在乎武器之精良不精良,如果沒有革命志氣,不研究革命道理……總不能發揚革命事業。

 

因此,黃埔軍校的政治教育,一反過去中外舊式軍官學校的弊端,不以純軍事技術訓練為主,而采取軍事教育與政治教育并重,而且不但是并重,政治教育更有超過于軍事教育之特點。

 

在舊中國的軍閥軍隊中,是無所謂政治工作可言的,軍隊的政治教育制度和政治工作在中國,即從黃埔軍校開始創立。

 

中國共產黨人參加了黃埔軍校的領導工作,一大批優秀的中共黨員和共青團員,是軍校的骨干力量。大批矢志革命、不怕犧牲的熱血青年投奔黃埔,后來發展成為兩個不同陣營軍隊里的高級將領,他們這種截然不同的政治、軍事生涯,其起點就在黃埔軍校。

 

在黃埔軍校里,他們所學的典、范、令是一致的,但決定他們未來的是在軍校接受政治教育的不同性質及層次,是接受了共產黨的教育,或是接受了國民黨的教育,兩黨的政治工作感染教育在學生身上又各占有多大比重。

 

兩種政治教育,在軍校爭奪未來一代的新型軍官,爭奪未來的軍隊,即突出地表現在軍校政治工作上,這是軍校初期政治工作的一條主線。相對來講,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軍校中的政治工作開展的尤為出色,中共黨員是軍校政治工作的奠基人和主力軍。黃埔軍校以這批優秀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堅力量,在國民革命軍中創建了嶄新的中國革命軍隊政治工作體系,初步奠定了中國工農紅軍的政治工作基礎。

 

 

建立中國革命軍隊的正規學校,是國共兩黨的初衷,它的革命性就在于這所學校有著政治教育一環,使官兵懂得槍口應該對向誰。孫中山在開學講演中明確地指出:我們今天要開這個學校……就是要從今天起,把革命的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軍校自建立后,便實施了全面的政治教育,其政治教育實施方案不斷完善,這主要表現在軍校的政治教育大綱中。政治部掌管政治教育、黨務和宣傳。先后以戴季陶、邵元沖、周恩來、汪精衛、邵力子、熊雄等為主任,張申府、魯易等為副主任,汪精衛、胡漢民、邵元沖、于樹德、蕭楚女、張秋人、安體誠、李合林、高語罕等為政治教官,惲代英為政治主任教官,甘乃光、聶榮臻為政治部秘書。政治部正副主任之下設秘書,秘書之下設宣傳、組織、總務3科。

 

黃埔軍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人戴季陶因反對國共合作,在軍校開學12天時即辭職,預兆了未來黃埔師生的分裂。

 

此后,周恩來從法國回國擔任政治部主任一職。19251月,軍校調整機構,教授部和訓練部合并為教育部,除政治部外,其他3個部(管理、軍需、軍醫)均改為處。從這個變化中,可以看出政治部在黃埔軍校的地位之重要。至19263月,政治部職員達70余人,聘定專任政治教官和臨時政治教官各10余人。

 

教授部和訓練部分管軍事學科和術科的教授與訓練。教授部最早以王柏齡為主任,葉劍英為副主任;以顧祝同、劉峙、錢大鈞、陳誠、嚴重、陳繼承等為軍事教官,何應欽為軍事總教官。

 

此外,還聘請了一批蘇聯軍事顧問,鮑羅廷為總顧問,加侖將軍等幾十名蘇聯紅軍干部擔任顧問或教員。訓練部以李濟深為主任,鄧演達為副主任。訓練部下設學生總隊,鄧演達、嚴重等先后任總隊長;總隊下設若干隊、區隊,負責學生的訓練與管理。學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輜重兵、政治等。學制為6個月。

 

192410月,黃埔軍校創設兩個教導團,第1團團長何應欽,第2團團長王柏齡。團、營、連均設黨代表。教導團發展很快,幾個月后就擴大成為兩個師,到19257月又擴編為1個軍,即國民革命軍第1軍,蔣介石、何應欽先后任軍長,廖仲愷、汪精衛任黨代表,周恩來任軍政治部主任。

 

192411月,黃埔軍校增設教育長和軍法處、參謀處。先后以胡謙、王柏齡、鄧演達、何應欽、方鼎英等任教育長,周恩來兼任軍法處處長,錢大鈞任參謀處處長。

 

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257月,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取消地方軍的名稱,改為國民革命軍第2345軍,由中央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

 

為了集中統一培養軍事政治人才,19263月,將各軍開辦的軍事學校合并于黃埔軍校,并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同時增設副校長,由李濟深升任,增設入伍生部,部長方鼎英,下設步兵12團、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軍士教導隊、學生軍總隊、教官、第l、第2科、政治部等;增設經理部,主任俞飛鵬,下設財政、糧服、采辦、營繕等科,增設軍械處,處長戴仁,下設軍械庫、護車隊、械務科、事務科等;增設編輯處,處長孔慶睿,下設印刷所;增設高級班,下設軍事科、各專科;增設兵器研究處,下設化學科、機械科。學生則分為入伍生、學生隊、學生軍、高級班和軍事教導隊5大類。

 

黃埔軍校從一開始就是全國軍事精英云集之地,由于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和蘇聯政府在多方面的大力幫助,迅速發展成為組織機構嚴密、體制編制健全、有相當規模的軍事學校。隨著招生數量的擴大,機構日漸龐大。

 

各級官佐、教官、職員在建校之初第1期時僅有48人,到1926年底第4期學生畢業時已增加到340多人。這些人,是黃埔軍校的骨骼,構架了軍校教學體制的大廈,擔負起培育將帥之才的重任。

 

黃埔軍校的最高領導機關是校本部,直屬于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校本部在軍校初建時,由校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組成。教育長先后是胡謙、王柏齡、何應欽、鄧演達、方鼎英等。校長蔣介石統攬全校,中文秘書張家瑞,英文秘書先后是王登云、張靜愚、陳立夫。

 

黨代表廖仲愷負責監察行政,指導黨務和主持政治訓練事項。1926年增設副校長,由李濟深擔任。19258月廖仲愷被刺后,汪精衛任黨代表。

 

初創時期,軍校各部門機構設置相對簡易,以后日臻完善。校長蔣介石從保定軍校、云南、廣東、浙江的陸軍講武堂、江西海陸軍講武堂、日本士官學校中挑選了眾多人員,到黃埔軍校任教職。國共兩黨都派出了一批重要干部參加領導工作,校內建立了黨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

 

校本部是校長、副校長、教育長處理事務的機關,內設秘書長、顧問、隨從副官若干員,并總務、人事、軍法3科。秘書處、總務處附設調查股,秘書處附設電務室。校本部辦公廳負責人事、薪酬、財會和運輸交通等事項。各部門和分校的報告呈校本部辦理的,交辦公廳和秘書處處理。

 

校本部最初下設政治、教授、訓練、管理、軍需、軍醫6個部,后期有所調整。除原來的政治、教授、教練3部不變外,增設入伍生部、經理部、軍法處、參謀處,改軍醫部為軍醫處、軍需部為管理處,后又增軍械處,編輯處、兵器研究處、俱樂部、軍械庫、醫院等。全校各種機構約40余個,組織完善,規模宏大。學生也分為入伍生總隊、學生隊、學生軍、高級班、軍事教導隊、無線電高級班等,各期的情況也不相同。

 

作者:靜安 武定 ;來源:開國將士后代微信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