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顯示,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與2010年的133972萬人相比,增加了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與此同時,生育率下降和預期壽命延長,導致我國快速進入人口老齡化。
十年間我國人口凈增7206萬人,還嫌少嗎?世界上7000萬以下的國家和地區有多少?我國有幾個省份人口超過7000萬?0.53%年平均增長率為低速增長,那么我們需要多高的人口增長率呢?1%、1.5%還是2%呢?每年增加700萬人不夠,那么一年增加1000萬、2000萬夠不夠呢?10年增加1億5,或者增加3億的人口,過癮不過癮呢?
目前全世界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聯合國人口司統計的世界上人口超過一億的共有國家13個: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孟加拉國、俄羅斯、日本、墨西哥、菲律賓、埃塞俄比亞。
以現有條件,中國再增加5、6億的人口,也能養活也能養起,即使再減少4、5億人口,中國也是世界人口大國。中國的人口數量不可能無限地增長,也不可能持續地萎縮;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未來中國不可能永遠都是世界人口第一國家。唐朝5、6千萬的人口,也是盛世,也是世界大國強國。某些年代某些時代,人口數量人口總量增加一些或者減少一點,增長快些或者下降多些,都是有原因的,也是正常的,沒有必要擔驚受怕、憂心忡忡。老擔心別的國家人口超過中國,老害怕中國當不了人口世界冠軍,這是什么心態,中國什么都韜光養晦,什么旗都不杠,非要頂一個人口大國、人口最多、人口第一的國家的名頭不行?這是中國的驕傲,還是中國的自豪,還是中國的榮耀呢?
2
中國的人口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中國人口多了好,還是少了好?中國究竟需要多少人口,擁有多少數量的人口是科學的合理的?誰能說清楚這個問題,結論究竟是什么?不是笑話誰,建國七十多年了,一會嫌人少,一會嫌人多,有人說“人多好辦事”,有人說“人少好吃飯”,好象害瘧疾病似的,左右老打擺子,你讓誰看得起啊。
計劃生育時期倡導“只生一個好”,但“獨生子女”沒兄弟姐妹,沒有叔伯娘嬸,沒有姑舅姨媽,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兩代人養一棵獨苗,成年結婚了,兩個成年人管兩家八個老人養一個娃娃,你說恐怖不恐怖。七大姑八大姨就不要說了,子子孫孫又有多少想頭呢,獨上個兩代三代,恐怕一少半的家庭都要斷子絕孫的。
你說人多好,是吧?“十一”你到各個旅游景區轉轉,不要說景點上人挨人、人擠人了,上個廁所解決個內急,就要排很長的隊,有時還得等待相當長的時間,有女的等不及的,直接鉆男衛生間了。所以,中國的“廁所革命”就成了大問題,以至于這樣的問題需要國家主席親自過問。
國務院原總理溫家寶任上有一個名言,中國是一個大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什么事情除以13億人口,平均值都很低;什么事情乘以13億人口數,都是巨大的。這是值得思考的,中國人口,數量、總量、增長率、出生率,需要正反兩個方面辯證看待,也需要綜合考量,人口問題不僅需要考慮經濟增長、社會發展,還要考慮歷史文化傳統、民情民意民心,老百姓講“閨女多了,親戚多”,專家學者也告誡人們注意生物多樣性。習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的生存發展還有一個和自然和諧相處、相融共生的問題。光想著人類的事,不想著動物的事,是人類的自私,不給植物留下空間,人類將來就沒有空間。
所以,在龐大的人口數量上擔心人口下降,在巨大的人口基數上憂心人口增長,是不是科學,嚴肅不嚴肅,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也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3
人口老齡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出現的老年人口比例占總人口數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現象。它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
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表明我國人均壽命實現了歷史性的大跨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次,這是中華民族的萬年夢想、千年追求,標志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中華民族的幸事盛事,這是中華民族的欣慰自豪。
但正因為亙古未有,來的又如此快速突然,以至于人們普遍不適,社會上針對老年人群、老齡化出現種種議論,有的甚至產生偏見成見,這是必然的正常的。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對于老齡化社會的認知許多是膚淺的,有一些是想當然的。從實際情況觀察,60歲以上的老年人并不是等吃等喝等幫等助的群體,也不是衰老無力、疾病纏身、失能失智的群體,是社會的累贅、家庭的負擔。從60歲到70歲、從65歲到80歲、90歲,是一個不能算短時間的過程,是由輕度老齡化向中度老齡化、深度老齡化逐步發展的過程,真正失能失智、臥床不起的老年人占老年總數比例的每年并不高。你到公園廣場、旅游景點、環衛工人中看看,那些老年人是如何的活躍、如何的勤勞,絕對不是你想象中的老齡化社會的模樣。
實際上,線上線下的騙子對于老齡化社會的認識比我們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都超前,比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都專業,他們早就盯上了這些有存款、敢花錢的老年人群,一個“血壓管理”、一個“血脂調理”,就能讓許許多多的大爺大媽規規矩矩地排隊唱歌、聽課作操,主動積極地掏錢買產品買保健品。中國保健品產業規模有多大,誰能想象這是老年人群支撐起來的,企業家對于老齡化社會也是超強敏感。
因此,從經濟的視角看,老年人群中蘊藏豐富的人力資源、智力資源、文化資源,等等。“老年產業”、“銀發經濟”、“康養產業”、“醫養事業”等都是潛力巨大、市場廣闊的朝陽產業。即使醫護、養老現在不也產業化、市場化了嗎?有什么問題嗎?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所以根本就不要擔心老齡化社會,更不要擔心老年人、恐懼老年人群。年輕的夫妻生個小孩子,兩邊的老人爭先恐后去幫忙,帶薪勞動,無償服務,照看小的,管飽大的,年輕的夫婦象皇帝似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誰說老人不好啊。
4
生多了經濟就發展了,生少了經濟就萎縮了,人口多了經濟就增長,人口少了經濟就下降,這是千真萬確的經濟理論嗎?韓國5100萬人口,還沒有中國一個省的人口多,但韓國已經成為發達國家,中國至今還是發展中國家,這是陰陽顛倒了,還是乾坤倒置了?中國有“人口紅利”,但印度“有人口,無紅利”,那又怎么了?印度人要羞愧的不想活了嗎?所以,這樣的經濟理論根本就不靠譜。
中國確實出現了“招工難”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就業難也是客觀存在。中國也確實出現了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某些地區某些城市也確實因大量年輕人口、大量勞動力人口進入,導致該地該市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的奇跡,東北地區也確實因人口大量流失導致的經濟增長緩慢。由此根據“市長經驗”,復制“市長路線”,開展“人口大戰”,上演“搶人大戲”,意圖以人口的增長帶動經濟的增長,以人口的快速增長帶動經濟的高速增長,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開拓新的經濟增長極,以此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促進經濟發展,意圖中國經濟再上一個新臺階,來一個大飛躍。
這是看到了表面沒有看清楚全面,這是認識了表象沒有認清楚真象,這是典型的以經濟為經濟的思維。以經濟為標準,以經濟增長為衡量,把人區分成對經濟貢獻度大的人群,對經濟貢獻度小的人群,拖累經濟增長的人群,這不是把人們劃分成有用的人群和無用的人群,把人分成了優秀人口的和垃圾人口了嗎?這無用的人群、垃圾人口不就是要限制和淘汰了嗎?這是什么思維?哪家的邏輯?誰的眼光?沿海地區經濟的騰飛和東北地區經濟的衰落,其根本原因是支持民營經濟、限制公有制經濟的政策使然,人口的多寡根本就不是其主要的因素。
企業家很喜歡人口多,多生一個娃,就多消費幾包奶粉,多消耗幾身衣服,公司企業就能多生產、多掙錢,道理是這樣的,但窮得沒有錢,生了娃娃去哪里、用什么買奶粉???房地產商很喜歡年輕人買房,銀行很喜歡貸款讓年輕人買房,年輕人買房貸款,是讓年輕人成為房地產商的“房奴”呢,還是成為銀行的“打工崽”呢,能實現他們的住房夢想嗎?他們拿著房產證,躺在席夢絲床上,能睡安穩嗎?
人離不開經濟,經濟也離不開人,人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要素之一。但從來就存在“經濟為了人,還是人成為經濟”的大問題,也存在“發展經濟為了誰,經濟發展利了誰”的問題。黑人在歐洲殖民者手里是特殊商品,美國販奴者掙金賺銀,非洲黑人流血殞命。華工是美國人眼中的“豬仔”,中央太平洋鐵路是美國巨大的經濟成就,但華工的累累白骨卻比比皆是。
無論是以前的以減人少口不養人謀劃的現代化,還是現今的以添人進口多養人的保市場促增長的發展模式,都不是“人以為人”的,前者厭惡嫌棄新生人遺棄拋棄年輕人,后者厭煩排擠老年人厭惡排斥無用人。
蛋糕做大,蛋糕就好分,分的蛋糕就多了,這是超級幼稚,騙人的游戲,照這樣的思路走下去,會弄一個天大的笑話。
5
1949年到1976年,我國人口總數由四億增加到八億,不到三十年的時間,我國人口總量不僅實現了翻番,而且凈增四個億,更重要的是人口素質空間提高,不僅掃除了文盲,而且普及了小學中學教育,儲備了大量高水平的技術和文化人才,還由于醫療衛生事業和體育事業的發展,我國人民身體體質空前強健。更為可喜的,當時整個社會和諧團結,人民群眾意氣風發。這是毛澤東時代無數“驚天地,泣鬼神”偉大成就的其中一項,是中華民族亙古未有的奇跡,也是震驚世界的壯舉。是新中國、新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國實施了兩次重大的人口政策,即前期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和近年來實施的允許生育二孩、三孩,逐步放開、鼓勵生育的政策。四十余年我國人口總數由九億增加至十四億,凈增約五億,強制實施生育一胎的計劃生育政策,不僅沒有減少人口總量,而且產生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后果;鼓勵生育、放開二孩政策,并沒有受到民眾的熱烈追捧,卻遭遇了“不想生,不愿生,不敢生”的尷尬,遭遇了“生不起,養不起”的難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為1200萬人,相比2019年的1465萬人減少了265萬人,這也是自2016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創下一個小高峰后,我國出生人口數量的連續“四連降”。
這就提出一個問題,放開二孩,應少和寡,效果不佳,放開三孩,生育率就上升了嗎?如果生育上不去,就接著放開四孩、五孩嗎?其實,生與不生,生多生少,人口增與不增,增多降少,根本就不在于人口政策的調整與否、寬松嚴緊。限生禁生,摁住不叫生,人口降不下來,放生鼓生,催著喊著叫生,人口上不去,獎也不會生,補也不想生,這是為什么?這背后的決定因素是需要認真研究,高度重視的。
青年男女在最佳的生育年齡在學校里無休無止地死念書、念死書,這能優生還是能優育?工廠企業、公司商場大搞“996”、“007”,離婚率持續攀升,沒有西方的富裕,卻學習西方的思想,剩女宅男居高不下,天價彩禮,天價住房,生的起還是養的起?
毛澤東時代我國政府就提出了計劃生育的規劃,向社會及育齡婦女宣傳普及生育知識,推廣避孕、節育技術,除了實施有計劃的生育,保證人口合理增長的考慮外,更重要的是把廣大婦女從繁重的家庭勞動中解放出來,引導廣大婦女群眾走向社會,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實現婦女的全面發展,實現婦女的徹底解放。
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也空前的解放了人的生育力。改革開放經濟高速增長,GDP直達世界第二,人的生育力不升反降,原因不就在于新“三座大山”的產生嗎?不推倒,我國的生育力如何解放?
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多子多福,光宗耀祖,中國傳統的生育文化體現了“生人、活人、養人、育人、留人、存人”的“以人為本”、“以人為根”的思想,“人是一切,一切為了人”是中國傳統生育文化的精髓,需要我們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作者:陳曾明 作者單位:人民銀行河南省焦作市中心支行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