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戰狼》與馬戲團式的民族主義
《戰狼》自稱并且也被許多媒體稱為現代軍事戰爭片,該片由吳京執導,吳京、余男、倪大紅、斯科特·阿金斯等主演。《戰狼》的文宣說,《戰狼》真實呈現了一場“中外邊境戰爭”,也讓堪稱“東方之狼”的特種兵戰隊及高能戰士首次登陸大銀幕。
《戰狼》其實是警匪片
但在認真觀看了兩遍《戰狼》之后,我發現整個故事除了軍事演習的那部分內容之外,總體上來說和軍事并沒有什么關系,就劇情的本質而言,不過是“特警抓毒販”的俗爛故事罷了,說什么“中外邊境戰爭”真是貽笑大方了。
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故事雖然發生在“中外邊境”,但和我軍對陣的另一方,卻并不是任何一個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武裝部隊或游擊隊,而是一位民間身份的大毒梟(倪大紅飾),斯科特·阿金斯飾演的老貓,雖然曾經是美軍士兵,參加過伊拉克戰爭,但此時已經失去軍籍,不過是一名為錢賣命的國際雇傭軍,本質上是倪大紅的高薪馬仔。“正規軍VS毒梟”,怎么可能會發生一場戰爭呢?充其量是一場警察行動罷了。
既然如此,吳京為什么不把這部電影老老實實的拍成一部警匪片呢?一個很大的可能就是營銷方面的考慮:如果拍成警匪片,那么故事的內在邏輯就是“法律與犯罪”,能夠體現出“正義至上”的價值觀也就相當不錯了,如果勉強戴上一頂“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帽子,會顯得不倫不類。反之,如果拍一部“軍事戰爭片”,那再穿上一件“民族主義”的戲袍,也就分外合體了,要知道近代以來,戰爭/軍事活動總是和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障眼法和補丁
應該說,吳京在這方面是成功的,因為很少有觀眾意識到他們是在看一部警匪片。而吳京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他在片中使用了一處障眼法,另外打了一塊漂亮的補丁。
障眼法是吳京對斯科特·阿金斯的使用以及對他曾經是美軍海豹突擊隊員的渲染,觀眾在一種催眠式的效果中把吳京對陣斯科特·阿金斯當成了解放軍對陣美軍,并為吳京最后的勝利而歡呼,但如前所述,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這么回事。斯科特·阿金斯進入中國境內,是一種純粹的刑事犯罪,目的是為了錢,他并不執行美國政府的任何命令,也沒有得到任何美軍分隊的支援,因此也并不具備“軍事入侵”的性質。
厘清了這個問題之后,再來看影片中高亢的“犯我中華者雖然必誅”言論就顯得有些滑稽了,這種高亢雖然可貴,但顯然我們不能對每一起刑事犯罪都發出這樣的高亢。斯科特·阿金斯的罪行固然令人發指,但他只是為了錢而不是為了征服中華民族,用法律伺候他就可以了,用不著勞駕民族主義。
也許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吳京在劇中巧妙的打了一塊補丁:倪大紅入境是為了獲得一批血清,而這批血清可以被用來研制專門針對中華民族的基因武器。這塊補丁在網民/觀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因為它應和了2003年薩斯肆虐以及新世紀民間反轉運動興起以來,網絡上種種陰謀論中關于基因武器的真真假假的各類傳說。最重要的是,這塊補丁使影片的民族主義主題變得合情合理。
但這塊補丁卻使倪大紅的行為變得不可理喻。從影片中交代的情況看,倪大紅雖然身居海外,但有著確定無疑的華人身份,而且酷愛中華文化,這從他被警察團團圍住時仍然神情專注的揮毫潑墨這一細節就可以看的出來。
顯然,對這樣一個華裔毒梟來說,如果讓他參與走私毒品、販賣軍火什么的,只要有利可圖他都會干。但如果要讓他參與到一個以滅絕中華民族為目標的行動中來,那他就不見得愿意了,因為最低限度,這場陰謀如果得逞,將有可能傷及他本人,甚至會毀滅他的家族。吳京要讓倪大紅心甘情愿冒著生命危險來做這件事,必須要給一個理由——倪大紅和中華民族整體(而不是中華民族內部某些個人或組織)有不共戴天之仇,愿意同歸于盡,但影片恰恰對此沒有任何交代,倪大紅這個人物也就因此顯得不可信了。
盡管影片在故事上的破綻是如此明顯,但還是在網民/觀眾中引起了盛贊,有評論說“《戰狼》的故事情節,表達的是一種愛國情懷和為國家、民族不惜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還有評論說“看完電影《戰狼》,我們領教了當代中國軍人的血性與本事。”云云,截至4月中旬,票房已近5億——這意味著影片在營銷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愛國主義熱情,對中華民族復興的神往,的確是目前主流的社會情緒。
不要馬戲團式的民族主義
不過,正是因為影片營銷的成功,筆者也隱隱感到了一絲擔憂:把民族主義情緒或愛國主義熱情當成商品來營銷,很可能會導致對民族主義情緒的透支,使民族主義熱情泡沫化,早晚有一天會像自由主義那樣成為一個令人生厭的浮夸詞匯。
今天的地球上并沒有產生公平對待各個民族的“世界政府”,各個民族還是需要自己的民族國家為自己提供保障和福利,因此民族主義并沒有過時。但正是因為民族主義如此重要,我們才不能一味消費民族主義,而是要對民族主義的含義與作用進行認真的探討。
關于民族主義,撇開詰屈聱牙的學理不談,筆者想提出:我們需要建康的、有內涵的民族主義,而不要專供表演的馬戲團式的民族主義。
什么是建康的民族主義?這就是說,我們將維護中華民族的合理利益,但并不想把本民族的利益凌駕于其他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的利益之上,在必要的情況下,中國也愿意為了維護國際正義而付出必要的民族犧牲,絕不做錙銖必較的民族利己主義者;什么是有內涵的民族主義?這就是說,民族主義熱情是建立在民族內部公平合理的利益結構和權利結構的基礎之上的,正是由于每個人的利益和權利都得到了制度化的尊重,才產生了對民族共同體的高度認同。
不健康的民族主義,會在國際上遭到失敗;沒有內涵的民族主義,則會在國內遭到失敗。
而馬戲團式的民族主義,如同在中國表演了30多年的馬戲團式的自由主義那樣,并不關心民族主義的真實含義,而把民族主義完全當成了一種夸張的表演,靠煽情來維持熱情,最終會推動民族主義走向非理性和極端,并導致了本民族的失敗。
濫殺平民不能鼓勵
馬戲團式的民族主義必然是一種虛弱的民族主義,或者說是一種膽怯的民族主義。《戰狼》也有這樣的毛病,可謂一種“強悍的怯懦”,強悍其外,怯懦其里。怕什么呢?生怕自己不像美軍!從山寨美軍的服裝,到故作幽默的性格;從美式戰術風格到美式價值觀,莫不如此。就連吳京出生入死的動機,也像很多好萊塢大片中的個人主義英雄那樣,是為了得到一個女人……,生怕自己不像美軍,實際上也就怕了美軍。
最后,筆者還想指出《戰狼》一個最為嚴重但被許多觀眾所忽略的導向性問題:鼓勵濫殺平民!為了隆重推出吳京,《戰狼》一開始設計了一個消滅販毒團伙的小橋段:特種兵秘密包圍了一伙毒販,不加警告就直接射擊——這簡直相當于濫殺無辜。因為毒販也是平民,和平時期和戰時是不一樣的。戰時敵軍軍裝就是標志,可以直接射擊。和平時期武裝部隊面對平民,只有在判明對方確實有敵意并構成直接威脅的情況下才能射擊。即使在執行任務時面對犯罪分子,軍警的使命也是要盡最大可能讓他們接受法律的審判,而不是不由分說就擊斃——因為任何人都不應未經審判而被直接處決,所以擊斃的措施不能超出自衛、解救人質等范疇。專業的做法是首先命令他們投降,遭到拒絕后才能開火。
這個傾向在當年熱播的《士兵突擊》中就已經出現了,但始終沒有受到足夠的注意。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