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需要的產品能在其他國家生產嗎?”
“不能,只有中國有完整生產鏈。”
“你們能降低對‘中國制造’的依賴嗎?”
“不能,中國有我們的關鍵供應商。”
“你們進口的這款中國商品有沒有其他替代品?”
“沒有,消費者就喜歡這款中國貨。”
……
這樣的對話,在華盛頓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大樓的會議室里反復出現。雖是8月夏休期,但美政府召開的擬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聽證會,卻有300多名行業和公司代表從各地趕來參加。
記者在現場旁聽,他們絕大多數在發言中都呼吁不要加征關稅,因為美國自己的消費者和企業會由此受到嚴重沖擊。由于要發言的人數超過預計,聽證會從3天被延長到了6天。
文 | 新華社記者 顏亮、高攀、孫丁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華國際頭條”(ID:interxinhua),首發于2018年8月28日,標題為《“我們要中國制造,不要加稅”——美對華加征關稅聽證會側記》。
1
“關稅子彈”射向自己
“如果你有寶寶,很不幸,嬰兒床和安全座椅將被加稅。孩子們書包里的幾乎所有文具都要被加稅,圖釘、膠水、貼紙……無一例外。”
正在發言的是亞裔美國人郭洪——美國零售業領導協會副主席。這個協會的會員包括百思買、塔吉特、沃爾瑪等多家美國零售業巨頭。
她說,新的加稅措施一旦實施,從中國大量進口的日常消費品就要漲價,美國很多普通家庭的支出就會增加,一些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更會陷入窘境。
發出類似呼吁的還有鮑勃·馬紀維修斯。他代表的是美國自行車產品供應商協會。“不要讓孩子們騎車的快樂成為貿易爭端的犧牲品!”這位滿頭白發的行業人士強調,對來自中國的自行車產品加征關稅,將對美國市場造成災難性打擊。“那背后可是數以萬計的工作崗位,數千家自行車商店的生意。”
根據行業數據,美國每年銷售的1800萬輛自行車整車中有九成來自中國。同時美國每年還從中國進口價值3億多美元的零配件。由于不可能找到像中國這樣的替代來源,美國政府的“關稅子彈”將實實在在地打向自己人。
4月25日,工人在位于加州莫德斯托地區的巴旦木加工廠內工作。巴旦木種植業者菲彭說:“我們家已經四代種植巴旦木,我一輩子都在這個行業工作,我們視中國市場為巨大機遇。回頭看看過去5年,中國市場沒有令我們失望。”新華社記者高山攝
食品、家具家電、電腦、自行車、服飾、箱包……擬加征關稅的清單上衣食住行,一應俱全,因此要“吐槽”政府的美國人很多。有媒體在報道時甚至用了這樣的字句——“美企警告:下一輪對華加征關稅將讓美國人損失慘重,從搖籃到墳墓,無一幸免”。
相比之前的聽證會,這次與會者來得更多。隨著美國政府對華加征關稅的行動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民眾頭頂被陰云籠罩,就連阿拉斯加的美國漁民也未能幸免。
參議員丹·沙利文正是為漁民而來。每次提到“我們”“美國”“阿拉斯加”這些詞,他都會明顯放慢語速以示強調。他發言說,清單上超過9億美元的海產品大部分是由阿拉斯加漁民捕撈的,在中國經過深加工后再由美國公司進口并銷往本土和全球其他市場。一旦政府對這些魚蝦“下手”,傷的正是美國漁民。
2
美企倚重“中國制造”
蜜橘罐頭生產商代表保羅·科爾斯發言時,舉起了自己特意帶來的罐頭。他要求政府在加稅清單上去掉這一產品。“這些來自中國的蜜橘罐頭讓美國家庭的美食選擇更豐富了,而我們并沒有生產該食品的原材料——溫州蜜橘。另外,加工罐頭還需要大量設備和人力,美國本土沒有廠家愿意干。”
一名政府官員詢問能否用桃子、梨等替代中國產蜜橘時,科爾斯直接回答:“蜜橘罐頭是美國孩子的最愛!”
聽證會上美國各政府部門的官員問,為什么不調整產業鏈,尋找替代中國的方案?企業家和行業代表們則擺事實、講道理,說明那些替代方案都不實際,還會傷害美國自身利益。
3月27日,在美國艾奧瓦州得梅因的金伯利農場,農場主瑞克·金伯利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艾奧瓦州素有“美國糧倉”之稱。在州首府得梅因東北郊的廣袤土地上,經營農場40多年的瑞克·金伯利面臨重大抉擇——由于擔心中國對美國大豆加征關稅,他在考慮是否調整大豆種植面積。新華社記者汪平攝
生產行車記錄儀的雪松電子公司副總裁馬克·卡恩斯說,公司難以將供應鏈轉移出中國,因為很難找到工人水平和技術能力相當的新選擇,更不要說回到美國。“如果加征關稅,受益的只是我們在韓國和日本的競爭對手。”
和卡恩斯想法類似的,還有來自機電、機械、半導體、箱包等各個行業的代表。從他們口中聽到的都是:中國產能充足、中國制造業經驗豐富、中國配套成熟、中國廠商和我們是老朋友……發言者還警告說,如果加征關稅,美國產品就要漲價,企業經營就會面臨困難,工作機會也會隨之減少。
美國化學委員會國際貿易主管愛德華·布日特瓦說:“對企業來說,改變供應鏈絕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我們用最強烈的態度重申,政府做事要負責任!”代表美國信息技術企業的內奧米·威爾遜還抱怨說,如果企業都在為重建供應鏈忙得焦頭爛額,誰還有精力去搞創新。
行業人士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上很多產品的制造已經深度依賴全球協作。政治干擾很可能對企業造成致命打擊,嚴重沖擊經濟。
長期研究中美經貿關系的學者黃育川認為,由于制造工廠和勞動力資源充足、生產成本較低,再加上市場競爭激烈、協作高效,中國已經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生產網絡的重要節點,美國很多行業企業高度依賴“中國制造”也是基于這些原因。這是市場和商業的自主選擇。
4月19日,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威爾縣的沃里克農場,農場主史蒂夫·沃里克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 “作為美國農民,我們對加征關稅不感興趣,但是我們需要保護自身利益。我們不愿失去中國市場,我們需要出口。”史蒂夫·沃里克,一位來自美國中西部伊利諾伊州的農民,道出許多美國農戶的心聲。新華社記者汪平攝
3
中美經貿“正本清源”
“我們政府是在玩政治游戲。”聽證會期間美國旅行包生產商羅斯·畢曉普這樣對記者說。他曾和東南亞國家工廠接觸,也曾嘗試在美國生產,但后來發現還是和中國廠商合作“性價比最高”。
過去一周的聽證會上,數百名“陳情”的公司和行業代表要求政府慎重決策,充分考慮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利益。大家都知道,聽證會是美國政府加征關稅前的例行流程,其目的是聽詢民意、為各方提供發表意見的渠道。但在此前圍繞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舉行的兩輪聽證會上,壓倒性的反對之聲最終未能改變美國政府的征稅決定。有媒體因此嘲諷說“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
不過,此次聽證會上代表們的發言還是讓人們對中美經貿關系互利共贏的實質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一些模糊的問題也得到了澄清。
例如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即便是美國科技企業也不贊同政府借此為名揮舞“關稅大棒”。
著名電腦周邊設備制造商羅技公司代表馬克·坎齊在聽證會上說,羅技在中國有自己的工廠,知識產權從未遭到過侵犯,也沒有碰到強制要求轉讓技術的情況。“與其他國家相比,羅技在華全資公司的知識產權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聽證會上,“中國制造”廣受美國業界好評,“產品質量好”“制造工藝成熟”是代表們發言中的常用詞。一名美國官員在翻看一家美國家具商提供的材料時,不由夸獎了一番這家公司在中國制造的成品家具,逗得現場不少人都笑了。
美國消費者和業界對“中國制造”產品和供應鏈地位的認可,從側面反映出中美經濟的互補性與依存度。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制造”幫助美國消費者節省了可觀的生活開支,幫助美國企業實現了更優配置和更多利潤,還為美國經濟創造了數百萬個就業崗位。
這些,才是中美互利共贏經貿關系的真實寫照。
延伸閱讀:
聽證會變吐槽會,心疼這屆美國企業……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國是直通車”(ID:WednesdayNews),首發于2018年8月27日,標題為《聽證會變吐槽會,心疼這屆美國企業……》,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第一天
聽證會變吐槽會,心疼這屆美國企業……
聽證會現場是什么樣?有的企業表示躺槍,有的企業表示成本太高,有的企業表示沒有可能替代中國,甚至有不在關稅名單中的企業都表示,“這太令人擔心了!”
看完以后只想說,這屆美國企業真心不易……
躺槍型:憑什么要對我們加稅?
SOG特殊刀具公司首席運營官Darren Dunn:
我們和美國軍方有密切聯系,實際上,自越戰以來,我們的特殊刀具在軍方就相當受歡迎。我們的產品既不涉及“中國制造2025”,也沒有“盜竊知識產權”的問題,不應該被列入加征關稅清單。一旦加征關稅,我們的產品肯定會顯著漲價,而公司的客戶里有很多是對價格高度敏感的個人,這樣公司會受到很大損失。
現場官員問:你們要是轉向其他供應渠道,要花多長時間?
回答:得兩到三年。即使花費大量時間和投資最終找到其它替代供應商或回到美國生產,產品價格也會顯著增長。如果轉回美國的話價格會漲10倍。
美國飾品協會主席Karen Giberson:
我們的產品主要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科技含量不高,沒有一個涉及“中國制造2025”,實在不應該被納入加征關稅清單。再說,我們的產品本來就已經承擔了高關稅,如果再加征關稅,由此導致的價格上漲消費者真心承受不了。要論應對,在這個領域,中國生產經驗豐富,可以說其他國家都沒有辦法替代或者和中國的產品競爭;而我們要轉移到其他地方生產也很不容易。
現場官員問:那你們能找到可以替代中國產品的供應商嗎?
回答:其他國家沒法像中國廠商這樣保質保量。我過去三年多一直在印度廣泛開展工作,但由于缺乏資源、訓練有素的工人和基礎建設等方面的因素,印度等國無法生產出與中國同等質量和具有價格競爭力的產品。美國本土更生產不出來。我們真的沒有太多選項。
淚流滿面型:加稅一時爽,損失了解一下?
美國體育和健身產業協會代表Tom Cove:
我們協會包含300多家企業。不少產品,比如棒球棒,價格都不貴,很適合年輕人。這些體育用品不僅能夠讓人們保持身體健康,也有利于整個美國衛生保健體系。目前除了中國,這些體育用品沒有更高效的生產渠道,要找到替代方需要很多年時間。而且由于中國非常突出的生產能力,我們很多會員企業都已經在中國砸下了大筆投資,根本不可能再去轉移到其他地方生產。
Dagne Dover公司代表Melissa Mash:
我們的品牌創始階段是在紐約本地生產的,后來一度把制造環節轉移到了越南,但最終還是搬到了中國,因為中國勞動力豐富而且訓練有素,供應鏈也很完整。在這種情況下,加征關稅只會傷害我們,使我們的經營業績無法再獲得高增長,還會影響很多小企業。只有和中國制造商們合作,才能給我們帶來好處。
現場官員問:能解釋一下為什么加征關稅會影響你們的出口嗎?
回答:何止影響我們的出口,整個供應鏈都會受影響的好嘛!
美國服裝和鞋履協會執行副主席.Stephen Lamar:
紡織品、服裝、鞋履等產品只占美國進口總量的6%,卻因目前美國政府所征收的高額關稅而占了總關稅的51%。要知道,對于這類產品,消費者是不太能承受價格上漲的。
如果在這種高關稅基礎上再繼續加稅,考慮到中國是相關產品最主要的供應商,這將對美國消費者造成巨大的負擔。此外,之前232措施引起的通貨膨脹已經對我們的會員企業造成了影響,再征稅的話會進一步提高。
現場官員問:那如果對這類產品加征關稅,能給美國企業帶來什么好處嗎?
回答:一點也沒有。
非你不可型:沒有中國,我們情何以堪!
美國自行車產品供應商協會主席Bob Margevicius:
你們還記得當初得到第一輛自行車時的興奮心情嗎?肯尼迪總統說過,沒有什么能與騎行帶來的簡單快樂相比。但這種簡單快樂極有可能被當前的貿易爭端破壞。美國自行車進口量1800萬輛,其中94%都來自中國,價值11億美元;進口的3億件自行車零配件中,60%來自中國。而短期內我們無法更換供應商。
美國果汁產品協會代表Andrew Taylor:
我們協會相當一部分會員都從國外進口濃縮果汁,這是果汁產品的原料之一。在美國,因為蘋果和梨供應量不夠,73%的濃縮蘋果汁和76%的濃縮梨汁都得從中國進口。加征關稅以后,我們如果轉向其他供應渠道,需要一到兩年時間新的果汁口味才能讓美國消費者重新適應。
現場官員問:中國以外的供應商有嗎?
回答:中國是美國濃縮蘋果汁和濃縮梨汁最大的進口來源。雖然可以從歐盟和阿根廷進口,但口感會截然不同。中國的濃縮蘋果汁和濃縮梨汁真是很難替代。
彩蛋:未加先憂型
美國婚紗禮服商業協會代表Stephen Lang:
我們沒有辦法在美國制作婚紗或者畢業舞會禮服。沒有美國人愿意干這種工作,比如我找不到想做手工穿釘珠的人。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就像石油對世界的意義一樣,中國是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已經給美國政府交了300萬美元關稅,這比我們掙的利潤都高。如果再加征關稅,我們的經營風險會進一步上升。
現場官員問:你們的婚紗禮服不是被排除了嗎,你還發什么言?
回答:因為我們的產品太依靠中國勞動力了,我擔心啊!
2
第二天
美國企業說,我們很害怕!
美國對華200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征關稅聽證會還在進行。反對加征關稅的聲音仍然占壓倒性多數。
聽證會第二天現場,有的企業千方百計想規避貿易摩擦帶來的沖擊,但事與愿違;有的企業特別擔心加征關稅將成不能承受之重。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制圖。
最擔心的公司:HF設計公司
公司代表Derrick Shaoulpour說,他們的產品已經被罰過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了,現在又面臨加征關稅。因為關稅的緣故,公司不少客戶已經取消了合同。為了減少貿易摩擦的沖擊,公司曾經嘗試過在歐洲開拓新供貨渠道,但“歐洲公司的產能無法滿足需要,而且還得費工夫教他們怎么做”。要達到像中國廠商現在的質量可能要花很多年時間。
“我們很害怕再發生一次像2008年那樣的危機!”Derrick Shaoulpour說。
求生欲最強的公司:The Wooster Brush Company
這家公司想了各種辦法,但結果都有點……一言難盡。
公司代表Bill Fagert說,該公司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美國無法提供,必須從國外進口。為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他們曾經嘗試從印度進口,但努力了5年還是以失敗告終,因為印度產品質量“實在很差”,數量也無法滿足需要。如果美國當真要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從中得利的不是這家公司,恰恰是公司那些仍然能以低價進口中國原材料的競爭對手。Bill還說,這家公司一直在想方設法保住工人的飯碗,寧可縮減工作時間也不解雇工人。
最悲催的公司:Ice Air
成本增加了,最終商品價格卻不能漲,這讓企業情何以堪。
公司代表Mo Siege說,他們花了整整15年的時間,才在中國建立了高效的供應鏈,現在加征關稅對公司以及和他們有緊密合作關系的商業伙伴來說意味著一場財務災難。加征關稅后,公司原材料成本會上升,但制成品價格卻不能“水漲船高”,因為“我們所有的合同都是長期合同,就算關稅加了價格也不能漲”。公司也嘗試過在美國開拓供應鏈,但因為“911”等事件的沖擊,這么做在經濟上已經不可行。
最憤怒的公司:MEC Aerial Work Platforms
“你們只給我5分鐘,5分鐘我能講什么?”
公司代表John McCann說,該公司部分產品在中國和韓國生產,其余在加利福尼亞生產。公司總部坐落在一個有1.5萬人口的小鎮,其中多達四分之一的人高中都沒畢業。“我們幫助那些濫用藥物甚至有過犯罪前科的年輕人重新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些人還做到了管理層的位置”,而加征關稅將導致公司不得不解雇員工,毀掉他們的未來。
最無奈的公司:Max Home, LLC (Against)
不管怎么尋找新供應渠道,都繞不開中國。
公司代表Martin Silver說,為了保持全球競爭力,公司已經依賴現有供應鏈十年了。他們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美國根本無法生產,因此對美國制造業也就構不成任何競爭和威脅。加征關稅只會砸掉員工的飯碗,導致就業崗位流向墨西哥。事實上,最近公司購買原材料的成本已經翻了3倍多。雖然還可以從韓國等地進口,但是他們的廠家都開在中國,所以繞了半天……還是繞不開中國。
3
第三天
這些問題,美國企業看得比總統更清楚
美國對華輸美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聽證會還在進行。
中國占了美國企業的便宜?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美國制造業就能回流?美國可以很輕松地在這場經貿爭端中勝出?對這些問題,參加聽證會的美國企業看得比特朗普更清楚。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制圖。
跟中國做生意,美國吃虧了?
沒有比中國更靠譜而且實惠的供貨來源了。
—— Blue Ribbon Products公司代表Wendell Howerton說。由于美國國內找不到供貨商,這家公司現在全部供貨渠道都依賴海外。泰國廠商雖然能提供貨源,但價格比中國產品高20%-30%。
現在我們完全依賴中國供貨商。想要用其他國家代替中國產品,同時卻不擾亂整個供應鏈,這幾乎是不能想象的。
——美國割草機公司代表Michael Kersey說。得益于中國價廉物美的割草機,這家公司近年來業務一直相當繁榮。
我們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和中國廠商合作了,從未經歷過所謂“知識產權盜竊”。如果硬要加征關稅,只會導致不可預知的后果。
——Banner Engineering公司代表Brad Kautzer說。中國是該公司的第二大市場,也是該公司產品一個零部件的唯一供貨方。
經貿摩擦,美國企業能受益?
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并不能實現美國政府的目標。
——Elberta Crate & Box公司代表Steve Williams說。這家已有110多年歷史的公司是目前該行業內碩果僅存的兩家之一,公司從中國進口量約占其零部件的10%-20%。
關稅只會引發貿易壁壘。我們是在用來自中國的零部件在美國制造,如果加征關稅,企業只會被迫將生產轉移到海外。
——美國對外貿易委員會代表Jake Colvin說。
加征關稅會導致美國企業在與中國同行競爭時成本增加。
——美國通信工業協會代表Kathlene Swanson說。在他看來,美中正在爭奪對5G的領導權,而當中國加大對5G的資金支持時,美國卻在對5G設備加稅,這只會導致美國5G發展放緩。
有人說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對美國采礦業有利,這就好比說對香蕉加稅對蘋果有利一樣。
——Transdesic International公司代表lRussell Western說。采礦業有8.5萬名雇員,而這些崗位中“相當一部分是靠從中國進口支撐的”。
我們的供應鏈已經和中國高度融合,密不可分。如果加征關稅,中國的報復會打垮美國中小制造業企業。
——美國化工制造商及附屬企業協會代表Matthew Moedritzer說。有數據評估顯示,加征關稅會導致美國制造業損失9.6億美元。
我相信美國政府不希望看到加征關稅之后受益方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Spectrum Brands公司代表 Robert Kyle說。
4
第四天
美國企業的證詞,說了一個被忽略的事實
美國對華200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聽證會目前日程已過半。
價格低廉、質量馬馬虎虎,是過去“中國制造”留給人們的印象。但從現場美國企業的證詞來看,“量大質優”才是“中國制造”現在的關鍵詞。
美國企業一邊倒的反對聲浪表明,“中國制造”如今在全球供應鏈中具有難以替代性,加征關稅并不必然導致中國企業退出美國市場。
“沒有能和中國比肩的供貨方”
作為聽證會的親歷者,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孫磊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稱,生產所需原料和中間品依賴從中國進口的美國企業,對加征關稅反對最為強烈。
“我們沒有能在產品數量和質量上和中國比肩的供貨方”,Newpark Drilling Fluids公司代表David Henrick說,其他供貨商不是供貨規模上不去,就是質量不如中國好。目前在公司主要供貨渠道中,中國占比約為42%,印度18%,摩洛哥12%,墨西哥4%。
AES Drilling Fluids Holdings公司代表Tom Eisenman說,過去這一行有25-30家公司,但由于礦井幾乎開采殆盡,現在只有一家“碩果僅存”。如今,該公司生產所需的礦物全世界范圍內只有4個國家能提供,而中國占了這種礦物出口量的45%,公司找不到能替代中國的選項。
“能試的我都試了,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雖然中國的供貨要貴一些,但他們對質量安全把握得更到位。我們要的是最高標準,不想讓我們的消費者(因為安全問題)上了報紙社會新聞,所以很難轉移供貨渠道。”Norpac漁業出口公司代表Thomas Kraft說,在這種情況下加征關稅,對公司來說相當于一場大風暴。
從中國進口消費品的美國企業同樣遇到了難題。
Trek Bicycle Corporation是美國最大的自行車公司。公司代表Bob Burns說,他們嚴重依賴中國進口自行車,93%的自行車和40%的自行車零部件都來自中國。如果加征關稅,公司除了把價格壓力向下游傳導之外別無選擇,而一些小零售企業的利潤將因此越發微薄。
Evenflo 公司除了進口汽車座椅,自己也會做一部分。公司代表Joe Calabrese說,在世界汽車座椅生產總量中,中國占比高達80%-90%。四成以上美國兒童都生活在低收入家庭,對汽車座椅加征關稅將使這些收入拮據的父母不得不給孩子們使用過時的座椅,而這些座椅可能已經不符合當前的安全標準,這將威脅兒童的安全與健康。
美國零售業聯合會代表Jonathan Gold直言,美國日用消費品約50%都從中國進口,對消費品加征關稅將威脅普通美國民眾的日常生活。“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實際上就是對自己加稅。”
未來五年將成關鍵期?
不過,聽證會現場美國企業的證詞也提示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如果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措施落地,為減少損失,規避兩國關系不確定性給商業活動造成的影響,一些美國企業未來5年很可能將生產環節移出中國,部分行業供應鏈或將發生變化。
Zurn Industries公司代表Scott Burnett說,把生產轉移出中國大概需要2年時間。
Team Three Group Limited公司代表Robert Hubbard表示,他們大概需要兩三年時間開辟除中國外的新供貨渠道。
“美國自行車業已經受到美中關系的影響”,Wilderness Trail Bikes公司代表Patrick Seidler說,把公司設在中國的自行車廠轉移到其他國家大概需要5年。
但大部分企業表示,即使生產環節轉移出中國,也不會像官方期待的那樣回流美國,而是會轉向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國家、南美等地。
5
第五天
那些支持加稅的美國企業,究竟是怎么想的?
美國對華200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聽證會已進行至第五天。反對征稅仍然占壓倒性多數,不過在五金、橡膠、皮革、垃圾食品處理、新能源、紡織等行業也有支持征稅的聲音。
反對征稅各有各的理由,支持征稅的原因卻差不多只有一個:對手太強。
“不征稅我們就活不下去”
公開競爭打不過,只能靠加征關稅求生。
“他們(中國)的生產效率非常高,把我們遠遠甩在后面”, Gerdau Long Steel North America公司代表Adam Parr說。在他看來,關稅清單應該再多增加幾種產品,稅率應該從10%提高到25%,公司才能在市場中有一席之地。
Cascade Wood Products公司代表Gary Trapp說,該公司產品售價只比成本高一點點,利潤相當微薄。而憑借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中國產品可以賣得比他們更便宜。“盡管我們一直在努力研發新技術,但還是無法與價格低廉的中國產品競爭。”因為爭不過中國同行,該公司不得不關閉了一家在肯塔基州的工廠。
過去5年,在與中國企業的競爭中,Cheetah Chassis公司解雇了200個員工。“要是不加征關稅,中國就要占領集裝箱生產市場了。”公司代表Frank Katz說。
ERB Safety公司代表Sheila Eads稱,2001年以前該行業絕大多數產品都在美國工廠生產,但此后因為成本因素,絕大多數企業都選擇外包。不對中國產品加征更高的關稅,就沒法增加美國本土的生產。
Mohawk Industries公司代表Brian Carson稱,中國商品占據了美國65%的市場份額。“加征關稅會影響中國35億美元出口,這樣我們就能趁機發展了。”
MECO Corporation公司代表Mark Proffitt說得更直白:“如果不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我們公司就活不下去。”
中國該反思什么?
但也有學者提醒說,中國出口產品競爭力強可能未必全是好事。
“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攻城略地,已經引起其他國家的恐慌和敵視”,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稱,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中國有將近一半的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許多競爭對手不得不接受日益縮減的市場份額,有些對手則陷于倒閉的境地。“中國不斷占領海外市場的局面,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接受的,因而也是不可持續的。”
在余永定看來,中國應當放棄出口導向政策,轉而實行中性的貿易政策。為此,中國必須盡可能減少出口補貼,避免使用出口退稅作為刺激出口的手段調節,讓人民幣匯率發揮調節國際收支平衡的作用。
分析人士指出,在國際貿易中,出口只是手段,進口才是目的,出口最終體現到進口中才真正起到提升福利的作用。擴大進口,一方面可以加快中國經濟將結構轉型升級,滿足民眾對高質量產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擴大中國與其他貿易伙伴的共同利益,為中國營造良好的貿易環境。
今年以來,中國已經采取多項措施努力擴大進口,包括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進一步清理進口環節不合理收費等。
作為主動擴大進口的“重頭戲”,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也在緊鑼密鼓籌辦中。
官方稱,今后要支持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日用消費品、醫藥和康復、養老護理等設備進口,完善免稅店政策,擴大免稅品進口。大力發展新興服務貿易,促進建筑設計、商貿物流、咨詢服務、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環境服務等生產性服務進口。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美國企業憤怒了:越南、菲律賓、印尼…能試的我都試了,沒有中國真怕回到10年前!
2018-09-0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