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來源:答魔科研(ID:damor666)
前段時間袁隆平被罵了,太多人說他“晚節不保”。
而晚節不保的幾個例子,在了解后只覺得荒誕。
第一,他買了兩部華為手機。——“你是一個科學家,你怎么能那么有錢一下買兩部P20?!”
第二,他摸了一下豪車。在某車展上,他只是摸了一下豪車——“你一個科學家,怎么能買豪車?連摸都不該摸好嗎?!摸了不就是想買?”
可是,騎了一輩子自行車的他,也只是近些年才換了一輛十幾萬的代步車而已。
第三,他怎么能有豪宅?這個更加嚴重。——“你不應該是勤儉樸素的科學家嗎?不該是住在破舊骯臟凌亂的農村嗎?怎么能有豪宅?”
當然了,他確實有豪宅,然而是國家獎勵的。這個所謂的豪宅被他改成了科研室,去年轟動世界的海水種植耐鹽堿水稻就是從這里研究出來的。
從他進入大家的視線內,個人形象就沒有“光鮮亮麗”過。整個人黑瘦黑瘦,滿臉的褶子,連雙手都是粗糙不堪。
超市幾十塊錢的衣服,他能買一打換著穿,破了就自己補一補,上百的衣服于他就是奢侈品,頭發長了都不去理發店,直接讓工作人員幫著理一理。
他甚至有個綽號叫“剛果布”,有人覺得這有失“大家氣象”,但他卻說,這就是他,一個中國農民的底色。
之前在一個采訪里,袁隆平在聊到衣服時說:
是的,他對待金錢服飾這些身外之物就是這樣的態度。
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讓中國的13億人口終于吃上了飽飯,更是贏得了全世界人的尊重。現在他都88歲了,身體不好的時候,都是要坐在輪椅上被推著的。大家都在勸他休息,可他還是在堅持下田。在炎熱的夏天,還要帶著防中暑的藥下田。
可是一群靠著他的研究成果才能吃飽了的人,卻體會不到他多么偉大,對一個幾乎用一生來為人類做貢獻的近90歲的老人口出惡語。
而除了“雜交水稻之父”這一頭銜,他還獲得了什么?
他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1995年才評上工程院院士;
1981年,他獲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時,國家獎勵給他10萬獎金,20多人分,他到手5000元;
1987年,他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年度科學獎,獎金1.5萬美元,悉數捐贈;
2014年再獲國家科技獎,拿到100萬元獎金,團隊50號人平分,每人也不過2萬元;
黑子們罵得最狠的隆平高科股票,袁隆平并沒有參與經營,700萬股不能拋售,所以無法變現,他反而主動申請每個月只領6000塊的工資。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他拿到100萬美元獎金,不用想也知道,他會用到哪里。
袁隆平最大的錯誤,或許就是讓那些鍵盤俠吃得太飽了吧?
看眼下的社會,科研人員因消費被辱罵,明星卻被捧上神壇,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
許多人為了科研放棄了其他高薪的工作機會,犧牲了生活,何以一腔熱血獻身科研,卻陷入了“搞科研的就該清貧”的歧視之中?
本身做科研就收入不高。根據nature的調查,全球科研人員的薪資現狀是這樣的:
中國近年來雖然在科研上的投入越來越大,但相比發達國家還有一定距離,可想而知中國科研人員的清貧程度。
本就清貧,但活該清貧嗎??
你會發現,在很多人心中,某些職業,就該清貧一輩子。從事某些職業的人,就該無欲無求,無私奉獻。
想想之前從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離職的張小平,“火箭發動機研制過程中最關鍵的技術崗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待遇是12萬一年。跳槽去了一家民營企業,年薪才漲了數倍,直達百萬。
周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發明一等獎獲得者,國家人事部等部位記一等功,先后獲得國家、部、省科技獎勵30余項。累計創經濟效益超過400億。而他一年的工資加津貼在扣除一系列費用后,月收入在9100元左右。
還有研究高鐵的王夢恕。作為副總工程師,他的月薪大概是2萬元。此外他兼任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建了一個實驗室,該校每月給他發放5000元的補貼。而他曾對記者說:“我在整個院士里面,收入算是高的。”
那時他還舉了一個例子:農業領域的一位院士,妻子早已去世,孩子又常年看病,家里十分寒酸。有記者想報道一下他的生活,爭取為他尋找到援助,卻被這位院士拒絕了。原因很扎心:他害怕年輕人看了他的生活覺得“院士都這么窮困”,以后更不愿意學習農業了。
王夢恕也說,會有人來找他,邀請他去做項目顧問什么的,會給高昂的“顧問費”,可是他拒絕了。因為他害怕,害怕會因為這些,讓院士群體的形象受到影響,因為社會上本身對院士的認識,誤解就多于理解。
想想真的很扎心。
縱觀被人熟知、贊頌的那些科學家們,你會發現,無一例外,都是清貧的、偉大無私的。燃燒自己,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
大家都在刻意地強調這些,為什么?
一方面是他們真的很“窮”,另一方面,網友們也不允許他們有錢。
在大家心中,科學家有錢了,穿好衣服了,買豪車、住豪宅了,那必定是背地里做了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錢財必定是通過不干不凈手段得來的。
管你是不是讓十幾億人吃上飯,管你是不是造出了高鐵、方便了人們生活,管你是不是救了很多人,管你是不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你所有的貢獻、努力和成就,都將化為泡影。
可是呢,就在一些人各種揣測、詆毀、道德綁架這些科學家時,他們在做的是默默地咽下苦悶,繼續自己的研究。
即使身體條件已經無法支撐,卻還在牽掛著工作。即使面對著過不下去的生活,他們在意的還是未來科研上會后繼無人。
林俊德院士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爭分奪秒整理科研資料
科學家也是人,只是職業不同而已。
和大家一樣,他們也在憑借自己的努力賺錢,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
況且,這些為人類做貢獻的科學家,他們比任何人都配“有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