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教育部發出《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確提出:
對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小學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園組織測試等行為,將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予以規范。
新規一出,立馬引發熱議。
除了個別贊同的聲音,幾乎是一邊倒的質疑。
有家長說:
“可拉倒吧,不會一百以內加減法小學都不收,都是被逼出來的。”
有老師表示無奈:
“我們也不想教,但是現在孩子競爭壓力真的很大,幼兒園大班孩子退學了好多,都去上幼小銜接班了,想管啊,但是管不住啊,你不讓孩子去上,人家家長還覺得你在害孩子。”
現在的孩子很累。
家長更累!奈何,形勢所迫,一言難盡。
其實,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發出過《教育部關于規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
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化的教育內容,幼兒園不得提前進行各種活動來強化訓練學習,不得給幼兒布置家庭作業。要求各地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和小學違規舉行入學考試的現象進行督察和整改。
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這些年,幼兒園“小學化”勢頭愈來愈猛。
公立幼兒園不讓教,私立幼兒園補上,再不濟還有暑期幼小銜接班.......
現在,新規一出,幼兒園“小學化”被叫停。
家長該何去何從?
孩子到底該有怎樣的童年?
幼兒園又該教會孩子們什么?
2
我們當然理解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對孩子的重要性。
只是,人潮洶涌,孩子還在肚子里,不少準父母就早早被拉進競爭的漩渦。
有一期“暑假你花多少錢給孩子報班”的節目調查,挺讓人感嘆的。
記者隨機采訪路人:
“您小時候是怎么過暑假的?”
那位父親一臉眉飛色舞:
“下河撈魚,上樹掏鳥蛋,粘知了最好玩,烤知了那叫一個香......”
記者又問:
“那您的孩子是怎么過暑假的?”
父親神情變得嚴肅又無奈:
“上培訓班唄,英語、看圖說話、算數,孩子才五歲,也是累,但沒辦法啊,人家都在上,我們不上開學就趕不上。”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猶如高高懸掛在家長頭上的一把刀,逼得人無處遁形,只能步履蹣跚地走在半路,終點遙不可及又無法放棄。
事實是,這是大多家長的誤解:起跑線=超前教育。
但其實,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家長學歷高,家庭條件好,確實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
但對孩子來說,家長在精神上的引導和正面鼓勵,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學歷不高條件不好的家長,如果可以言傳身教讓孩子意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給孩子提供的起跑線或許不如別人高,但只要堅持不懈,人生長途,不見得培養不出優秀孩子。
陜西省村民吳治保和胡治愛,爸爸初中文化,媽媽一天學沒上過,一家5個孩子,4個考入清華北大讀研讀博,最小的女兒已辭掉鐵飯碗準備去北京考研。
他們完全沒有起跑線的概念,但言傳身教地向孩子傳達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努力。
對子女教育也有著鍥而不舍的堅持:“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們供上大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父母對知識的尊重和向往,孩子們都會接收到心里!
3
超前教育弊大于利,幼兒園“小學化”尤甚。
家長總覺得送孩子去“小學化”的幼兒園,早早學會認字、數數、英文字母說得溜,唐詩宋詞背得熟,就是萬丈高樓打好了地基,等著孩子茁壯成長就好。
其實不是的,該什么時候就做什么事,拔苗助長的道理,畢竟是古人多年智慧的結晶。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曾遇到家長咨詢意見,想把孩子送到學前班,目的是提前學好拼音算數,為上小學打好基礎。
尹建莉自然是不贊成把孩子送到學前班的,她認為:
孩子上學前班打下的基礎往往是“壞基礎”,上過學前班的孩子或許在一開始會表現突出,但到三四年級就明顯會在學習態度和興趣上出問題。
這也就是常讓家長和老師擔心的“三年級現象”,孩子的學習會在三年級左右出現比較大的波動。
一是因為三年級的課程開始在設計上會增加思維邏輯性上的難度。
二是接受過“超前教育”的孩子,接收到的是死記硬背這種消極的腦力勞動,容易使孩子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只是反復學習已熟悉的知識。
在一二年級相對簡單的學習中或許能有些優勢,但會逐步失去學習中的新鮮感、發現的樂趣、克服困難的興致,很容易在后期學習上不用功,起反作用。
讓孩子“打好基礎不輸在起跑線”其實是家長的認識誤區:
一是沒搞清楚什么才是孩子需要打的“基礎”;
二是不了解學前班教學內容的真實情況(其實只是讓孩子死記硬背)。
實際上,科學良好的啟蒙教育能讓孩子小小的身體像顆核彈頭一樣儲備巨大的能量,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卻是把孩子造成一只花炮,只能炫目一時。
4
超前教育不可取,但早期教育很有必要。
早期教育從時間上講,是指對0-6歲,也就是上小學以前的孩子的教育,是開發智力,培養習慣,塑造性格的教育。
比起給孩子報一堆學前班、培訓班,以下幾項能力的培養更值得家長重視。
1、生活習慣
中國學前教育奠基人陳鶴琴大師認為,真正的幼兒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應教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家長可以依據孩子年齡采用相應的方法培養好習慣,例如1歲前培養孩子的規律作息,1-3歲培養獨立自理的能力。
研究證明,規律作息和自理能力強的孩子,適應能力也非常強。
2、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在孩子記憶、情緒管理、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作用。
講繪本,不僅可以培養孩子閱讀和思考的習慣,還能大大促進孩子的詞匯量;
另外,日常生活中要引導孩子多表達自我,孩子需要什么,有什么想法,都鼓勵他自己表達出來,而不是家長代勞。
3、運動發育
運動能力的發展,能促進認知能力的提升。
運動分為精細動作和大運動:
精細動作:折紙、繪畫、橡皮泥、剪紙、積木等游戲,不但能促進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還能極大的促進孩子的手眼腦協調能力。
大運動:球類、游泳、爬山、騎車等大運動都非常有益,不但可以幫助孩子長高,還可以鍛煉體能。大運動發展良好的孩子,自信心和抗挫能力也更強。
4、社會和情緒能力發展
情緒與社會能力密切相關。
如果不能用恰當的方法表達情緒,一定會影響社會交往,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鍛煉社交技能,在孩子三歲前給足安全感,更要注重培養孩子面對不同情緒時的正確表達。
這些教育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心理及能力基礎,一旦錯過很難補償。
因此,對于學齡前孩子,家長的關注重點不應該在知識的儲備上,而是應該通過寓教于樂,讓孩子潛移默化掌握學習的能力。
5
至于孩子該在幼兒園學會什么?
引用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的一段話作為答復:
“我人生最主要的東西都是幼兒園學到的。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所以,讓孩子們的童年在大自然里奔跑,在大海里跳躍,在沙坑里翻爬,在草地上滾打。
家長要做的只是,寓教于樂,在孩子開心玩的過程中抓住早期教育的黃金時機。
給孩子多講幾個故事,遠比送孩子去補習班背誦古詩重要得多;
陪孩子到戶外數數樹上的小鳥,遠比強迫孩子死記硬背100以內的數字強。
做好家長該做的,孩子的未來,就靜待花開吧!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民辦幼兒園一律不準上市!紅黃藍10分鐘暴跌60%,A股這些上市公司慌不慌?
2018-11-17周小平:重慶幼兒園慘劇的禍根,或是幾年前埋下。PS:順帶幫華大辟個謠~
2018-10-31小安 | 是誰在“紅黃藍幼兒園事件”背后造謠生事?:西方邪惡反華計劃曝光
2017-12-03?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