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趨勢---中國發展踏上“智能+網絡”風火輪
(根據錄音整理)
人工智能本質是算法,以數字化為基礎,以網絡化為紐帶,用算法實現智能化,解決現實問題---葉征
剛才參觀海淀區軍民融合成果展的時候,我一直在努力回想,過去這里是什么樣子。依稀記得30年前這里是柳樹塘、稻田地,是北京很偏遠的地方,可現在已經成了高科技的核心地帶,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化令人非常感慨。40年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可以說是在歷史上從沒有過的。要論舊中國,老一輩一定會說這一百年什么樣,上一百年什么樣,有時幾百年都不會有什么變化。但這幾十年就天翻地覆了,這就是改革開放的力量!我們一生中能碰到這么快的社會變化,簡直太榮幸了。目前,改革開放到了深水區,又恰逢工業4.0和新的信息革命浪潮襲來,未來變化的速度,可能會比過去更快,快得讓人難以想象。快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技發展、社會發展踏上了風火輪。這個風火輪,上一輪是互聯網,下一輪則可能是人工智能。習主席最近的重要講話和兩會傳出的重要信息,都進一步強調了黨的十九大明確的戰略方向,就是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向更高的科技社會邁進,這個方向是非常正確的。
一、人工智能是大勢所趨,誰也無法阻擋
先漫談一下我對人工智能的認識。首先,我認為人工智能是大勢所趨,必然撲面迎來,引領社會向更高、更快發展。新科技的出現是誰也擋不住的,科技發展有個特點,就是人可以駕馭科技,可以在科研中發現,在社會上推廣,但人不能阻擋科技進步的步伐。記得一位軍事戰略家在講到戰爭的時候說過這么一句話,戰爭機器一旦發動起來,就很難把它停下來。印象中是朱可夫元帥說的吧,對我影響很大。我覺得科技發展、社會發展等大的人類活動都和戰爭相似。人類雖然可以創造歷史,但是阻擋不了歷史的發展進程,歷史車輪一旦旋轉起來,只能順著走,順者昌,逆者亡,誰也擋不住,人工智能的到來也是如此。
現在有實力的大國,有遠見的政治家,都看到了這一點。我國在中國制造2025中已把發展人工智能作為一項行動綱領,美國則用政府法令的形式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研發,特朗普還反復強調要領導世界的人工智能發展。美國是號稱自由市場經濟的,是講政治不干涉市場的,但現在也已經強力進入了經濟環節,不但要干涉,還要阻擋別國發展。美國一方面批判我們,說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帶有一定的不公平性,有政府介入因素,但在批判我們的同時,他們卻在強力介入。這說明什么?說明開發人工智能事關國運,說明這個大勢已經滔滔到來。中美都看到了人工智能中蘊含的未來力量,看到不走這條路是絕對不行的。人工智能作為不可阻擋的新的潮流,將給未來帶來巨大變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都不能置身其外。
認識人工智能,先要弄清楚人工智能的本質是什么。我不是搞自然科學的,可能說得不很準確,我覺得說到底還是個算法問題。研究數學的先師們早說過,世界是數字的,一切都可以用數字來量化,這點可能秦安老師更有發言權,秦安大學就是學數學的,要不然腦子怎么這么好使,能把很多東西互聯交融。數學說到底,就是把萬事萬物數字化,經過高級的、更高級的、更更高級的算法,解決一個一個的實際問題,合在一起就是一種智能的表達方式。所以,我認為說到底還是算法革命的問題。一個精密的算法,可以把人做不到的東西輕易做到,這個已經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當然,算法作為飛翔的翅膀,還是要插在實體上。智能+就是要牽引相關技術共同發展。
上面是我說的第一點,重點強調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一個不可抗拒的潮流。黨中央、習主席對這個問題是很敏銳的,我們已經把這個問題當做了牛鼻子,拴住了牛鼻子,就能牽引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40年的基礎上再上一層樓。
二、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導致智能化的出現
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社會必將走向智能化。什么叫智能化?“化”就是完全徹底、徹頭徹尾、主導社會的一種狀態。按照這個理解,智能化就是人工智能主導人類活動的一種社會狀態,是既極大釋放人類創造力、又給人類自身帶來極大方便的社會發展階段。智能化相對于信息化,應該是更高的臺階,但不可割裂,相輔相成。
縱向說來,人類社會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農業化,到工業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走過了漫長的歷程。橫向看,它們有時也會同時交叉出現。在中國,我們這代人確實值了,一輩子經歷了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現在又在經歷智能化,活了多少輩子人沒有活過的經歷。我剛才看展覽時就在想,不是所有朝代中國人的人生都像我們這么精彩,都像我們經歷這么多。我們一方面要慶幸活在了一個非常偉大的時代,一方面要多想想為這個時代做點什么。中國曾經是非常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解放后一直是跑步發展,追趕發達國家。在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同時發展工業現代化,兩化沒有完成,又快步進入信息化。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一直是超常規發展,任何困難都必須克服。現在我們在發展信息化的同時,又聚焦了智能化,雖然仍是困難重重,但中國人與時代俱進的步伐是不可阻擋的。
以上是我對人工智能和智能化時代即將到來的一些看法,作為一個老兵,一個老作戰參謀,又是一個在軍事科研領域干了三十年的研究人員,又有了一種張開雙臂、熱情擁抱的感覺:擁抱新時代,擁抱智能+。
三、厘清“智能+”和“互聯網+”的關系
現在有種時髦的說法:“智能+”是“互聯網+”的升級版,這從某種意義上講也不為錯。從時間意義上,先出現互聯網,后出現人工智能,雖然二者有些交集,但還是有先后,說它升級了也沒錯。但我認為,如果追求科學嚴謹,就不能籠統這么說了,因為它倆不是一回事。互聯網是什么?互聯網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平臺,是人造的一個新空間,是可認識、可觸摸、可追循的東西,它最初就有統一的IP協議,IPV4、IPV6到現在還在全球執行,還有大量與因特網相關聯的硬件系統。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可以說是有這么一些成形的東西做鋪墊,有一個物質基礎。而現在說的智能+,卻完全不一樣了,它沒有一個國際上的協議,也沒有一個世界級的平臺,更沒有那么多互聯互通的終端。籠統地講是互聯網的升級版,這句話搞政治的可以講,搞文學的可以講,搞宣傳的可以講,但搞科學的也這么講,就把兩個不同性質的事物混淆在一起了。認識不到一個事物的本質,指導時就會出現偏差。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把腳跟站牢,把最基礎的問題搞明白,否則就會出問題。
第一,我不認為它倆是一回事,不能簡單地認定智能+就是互聯網+的升級版。它倆是有聯系,人工智能常常要依靠網絡,但是互聯網不一定非得依靠智能,一開始互聯網沒有人工智能也能存在,但智能要張開它飛翔的翅膀,卻一定需要互聯網,僅此而已,不能混為一談。我看輿論上有很多混為一談的趨勢,搞不清楚這個事情,就會出現很多混亂。
第二,互聯網+這個概念容易出偏差,而智能+這個概念是站得住的。為什么這么講,從歷史上看,前些年提出互聯網+后,本意雖好,也有很多有利因素,也有大的助推平臺,是想利用網絡把我們各方面都帶上去,但在宏觀指導上把互聯網放在前頭,+放在后頭,就造成了虛在前,實在后,引發脫實向虛的風潮,一下子搞亂了我們的實體經濟體系。如果這個概念開始說起來叫+互聯網可能會更好一點,一個實體能+到互聯網上,以網絡為助推器,為翅膀,就+上去,否則,就暫時不+,這樣就靈活了。而叫互聯網+,就會帶來一定的導向性,導致都只想掙快錢,只想通過設計一個所謂的商業模式,利用互聯網用戶眾多迅速賺錢,從而沖擊實體經濟,甚至垮掉,因為干實體太苦,錢來得慢,費效比又低,從而造成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發生。現在上面已經注意這個問題了,開始鼓勵發展實體經濟了。
其實任何時代社會經濟發展都是有結構的,有發展快的,有發展中等的,有發展慢的,講段位的話,有高端,有中端,有低端,這樣的結構才是合理的。如果大家都去互聯網+,都搞高中端,低端沒有了存在條件,三角形就不成立,底邊就沒有了,經濟就一定會出問題。我們這些年經濟發展持續進入L型,到現在不但轉不出去還有斷崖的風險,似乎也跟這個有關系。把落后產能,落后人群,落后經濟都給定了位。實際上,低端在經濟結構中也應該是合理存在的,有造原子彈的,也應該有炸雞蛋的,有互聯網經濟,也該有傳統經濟,這個社會才穩定。都造原子彈去了吃啥?
經濟學家應該多研究一下經濟結構問題。一個三角形,底邊要大,一個經濟結構中,先進產能、互聯網經濟這一塊應該不是全部,還應有低端產能一席之地。供給側改革上,也不該都一刀切。現在一刀切的事比較多,說去杠桿,立馬全都給去了,本來一個企業發展挺好,滾動發展,供銷兩旺,突然把杠桿給去了,一下變成負債經營。據統計,僅去年就有50萬企業消失。目前,我們習慣于否定低端的東西,其實低端的東西也是經濟結構的一部分,不能說去就給立即去掉。要允許賣糖葫蘆的,捏糖人的和炸雞蛋的存在,讓他擺個地攤,占一席之地,這樣社會結構才會穩定。過于強調陽春白雪難免產生弊端,宣傳互聯網+的過程中也有這種問題,各級政府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的例子很多。
在智能+的問題上應該不會出現這種偏頗,智能+和互聯網+不是一回事,智能+有比較高的門檻,并不是所有人、所有企業都能搞人工智能。提倡智能+,就是除了鼓勵少數有條件的人、少數有條件的企業大力開發人工智能外,還要把少數人、少數企業開發的人工智能造福于社會,以推動人工智能向智能化時代的發展。因此,智能+概念不會像互聯網+概念產生那么大的經濟沖擊、社會動蕩,而只會引領社會經濟向更好的方面發展。
四、“智能+”對軍事帶來顛覆性影響,新的戰爭形態將橫空出世
智能+將給社會帶來哪些變化?我認為是方方面面的。由于我是軍人,在這里只談點對軍事上的影響。我認為人工智能介入軍事也是大勢所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對戰爭形態將帶來巨大影響,變化可能非常巨大。
人類戰爭是怎么發展過來的?如果按年代劃分,我個人認為戰爭經過了三大歷史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冷兵器年代的戰爭,大家靠力氣,揮舞刀槍盾棒打仗。這一時期中出現了兩種戰爭形態,一是木石化戰爭形態,表現在原始戰爭過程中是大家用不標準的木棍石器兵器對抗;二是金屬化戰爭形態,從青銅器、鐵器到更高的合金出現,軍隊開始用標準的金屬兵器對抗。第二個時期是熱兵器年代的戰爭,軍隊靠火力,科技打仗。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兩種戰爭形態,一是火器化戰爭形態,表現在軍隊是用相對落后固定的火器對抗。火器化戰爭形態,火器的精準度、射程都是有限的,戰斗力雖提高了,但有一定局限性。第二種是機械化戰爭形態,從坦克、軍艦、飛機的出現,軍隊開始用運動的火器對抗。實際上就是把原來固定的火器安上了輪子、履帶、翅膀,讓它運動了起來,把固定的火器變成能動的火器,這就是機械化時代,這個時代一直到上個世紀末。
這是我個人看法,但很多人不是這么劃分,通常是說冷兵器—熱兵器—機械化、信息化。我不這么劃是有理由的,我認為熱兵器和機械化不在一個輩分上,是包容關系,不是遞進關系,難道機械化戰爭形態用的不是熱兵器嗎?那么熱兵器戰爭后的第三個戰爭時期是什么呢?我認為人類戰爭開始進入了熵兵器年代。熵是度量信息的一種概念,熵兵器戰爭的特色,是軍隊的火力要靠信息、人工智能才能發揮作用。這一時期從新世紀開啟,也將出現兩種戰爭形態,一是信息化戰爭形態,二是智能化戰爭形態,智能化戰爭可以說是信息化戰爭的升級版。這三大戰爭時期、六種戰爭形態的戰爭發展脈絡,是我在2007年所著的《信息化作戰概論》中總結出來的,現在我依然堅持這種觀點。
一定的戰爭形態,勢必有一定作戰方式。未來的智能化戰爭中,人機交互要重于人人交互,算法與目標的關系也大大重于人與目標的關系。從前戰場上都是強調人和人的交互,連長聽營長的,排長聽連長的,一級聽一級的,否則就亂套。未來智能化戰爭中,軍人已經不是傳統意義的戰斗員,而是控制員,更多是與各種有無人裝備交互,與數據交互,與目標交互,構成獨立的作戰單元。當然,即使是在智能化戰爭中,最終還是要靠人來設計,來指揮控制的,但一旦決心下達后,人工智能將使處理各種數據、完成各種任務、摧毀各種目標變得更加簡單易行,將使軍隊對目標的打擊能力變得十分可怕。
我去年與人合著了一本書,叫《隱形陸軍》,是用文學方式寫的,是我2007年理論專著《信息化作戰概論》的前瞻操作版。《隱形陸軍》主要是寫未來陸軍的智能化作戰構想。在我眼睛里,搞軍事科研,要著重研究未來戰爭是什么樣的,而不是僅僅解釋眼前戰爭和過去戰爭。眼前戰爭要了解,過去戰爭要研究,但是研究和了解的目的都是為了知道未來戰爭。未來戰爭已經走來,就是我稱之的智能化戰爭。智能化戰爭的最大特點就是人與機的交互,機與目標的交互,這個交互過程中將提出大量新的武器裝備發展需求,軍民融合在智能化這塊是大有可為的。
我舉個例子,說明《隱形陸軍》是怎么想起來寫的。到現在為止,我們在訓練基地進行紅藍對抗,紅軍旅和藍軍旅對抗永遠是藍軍旅勝。藍軍旅是陪練,紅軍旅是主練,主練總輸,當然不光彩。為什么藍軍比紅軍打得好,除了藍軍對地形更熟悉、裝備設計更精良、紅軍從全國各地拉過去對情況不夠熟悉外,雙方都是一種對抗思維可能是最主要原因。紅軍旅進入戰區后,尤其進入演習戰場后,人和車不可能總在一起待著,是打仗,又不是坐車游玩,一下車轉幾圈就找不著自己的作戰單位了,我是哪個車的,你是哪個車的,他是哪個車的都找不著,找不到怎么辦?大家就敲裝甲,用預先的暗號找自己的車,戰場上互相敲,哪還顧得上打仗?這就是信息不通,就是傳統對抗的模式。在很多人甚至軍事專家眼里,還是過去的機械化作戰思維,認為士兵作戰能量和戰斗能力很小,用不著給予太多的信息支持,跟著打就行了。事實上即使想給,也沒有。我們的信息資源,都是自上而下分配的,分著分著就沒了,越往下越緊張,這就是傳統機械化戰爭的狀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寫了《隱形陸軍》,從中提出了未來智能化戰爭陸戰的新思維。首先,在新的背景下,我們的士兵不再僅僅是一個手拿著槍和對方搏斗的戰士,而更多是一個操控員,操控無人機、無人作戰平臺。其次,在這個背景下,戰士們就不再主要是集中起來面對面和對方拼殺,而是分散配置,重在操控,找個好地方藏起來就行了。再次,要把無人作戰平臺控制好,就要配足信息資源,使人機交互無障礙。具體辦法是變過去自上而下建信息系統為自下而上建信息系統,利用軟件化的無中心自組網技術,讓每個士兵都成為一個寬帶的使用終端。我們管這樣的兵叫隱形士兵,由勢隱而導致形隱。試想,倘若一平方公里只有三五個兵,你去哪兒找?但這幾個兵卻能操控三五十個智能化的作戰平臺,一個兵就是一個作戰單元,有超過對手數十倍的作戰能力,戰斗力怎么能不大幅度提高?
可以說這樣的隱形陸軍將改變過去的陸戰意義,梯隊式、道帶式、集群式、非線式的陸戰將被分散式、棋盤式陸戰所替代。分散配置,聚焦目標,地空一體,集中作戰。就相當于寫散文一樣,形散神不散,你打我找不著,我打你跑不了。這樣發展起來,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士兵了。現在一個旅幾千人,一個師上萬多人,一個軍數萬人,大規模作戰單位都是過去戰爭形態的陳跡,目標大,戰場機動速度慢,已經不適應未來陸戰場。如果改用掌握地空一體火力能力的智能化士兵組建新型陸戰力量,能夠自動選擇打擊對象,自動反饋打擊效果,它的攻擊速度和威力甚至就跟空軍一樣。美軍陸軍最近也提出了多域作戰的概念,似乎也有這個味道。
未來戰爭形態要發展,技術是關鍵。據我調查了解,現在民間出現的許多新技術,都能支持新的軍事需求,網絡技術,控制技術,平臺技術,甚至是智能機器人技術,我們都有很多好的成果,只是在軍民融合上還有差距。為什么技術發展到這個程度,陸軍還沒有出現理想的隱形士兵?是我們的指揮員們,我們的戰爭設計者們出了問題,有很多人都是醒得早,起得晚,動得慢,身子進到了信息化、智能化,腦袋還擱在機械化。我看,腦袋實在換不了,就得換人,大量換血,部隊才能適應新的戰爭變化。為什么美軍這方面做得好一些,美軍就是不斷的換人,不斷換腦,我們不行,政治正確了就不用換了,這是個問題。
綜上所述,大的趨勢已經顯現。在我看來,智能+和智能化戰爭,將會帶給軍事上的巨大變化,也會帶來經濟上的巨大發展。還是毛主席說過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謝謝大家。
【秦安點評】理解老師的觀點,首先做了非常明確的戰略判斷,新時代中國發展踏上了“網絡+智能“的風火輪,這個判斷特別準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進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新階段,因此這個判斷很重要。葉老師有一個金句,“人工智能本質是算法,以數字化為基礎,以網絡化為紐帶,用算法實現智能化,解決現實問題。”在這個基礎上,葉老師闡釋了兩大關系:“互聯網+”與“智能+”的關系,“智能+”和軍事的關系。尤其是對冷兵器、熱兵器、熵兵器的劃分,真正和時代結合起來了,也跟現在智能+軍事緊密結合起來。葉老師的著作《隱形陸軍》是最生動的前瞻性”智能+軍事“模板,未出版就震撼了我,也得到陸軍原司令員李作成上將的肯定和支持,這本書成稿以后我認真讀了好多遍,每次都是心潮澎湃,感覺真的智能化來了,再次感謝葉征老師。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千鈞棒:美國用“舉國體制”發展人工智能,不是打中國公知的嘴巴嗎?
2019-02-26張志敏 | 人工智能越發展,資本主義就越難過,社會主義就越靠近我們
2019-02-2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