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新中國成立70年的建設發展,中國徹底擺脫了一窮二白的落后狀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必須反對民族虛無主義等容易渙散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錯誤思潮,堅定“四個自信”,進而立足新中國成立70年發展進步的堅實基礎,積極樹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現代國家意識。
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種矛盾和沖突不斷激化,各種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日益凸顯,與之相適應,社會意識領域也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思潮變幻,民族虛無主義就是其中一種值得高度警惕的錯誤思潮。這種思潮是虛無主義思潮在民族和國家領域的具體表現。從歷史上看,民族虛無主義在中國社會的出現和存在有其相應的社會歷史背景,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概括地說,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信奉西方中心論,認為西方文明高于其他文明,把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近代以來,在中國走什么道路實現民族復興的選擇上,鼓吹全盤西化,以西方為師,復制西方模式,成為經久不衰的精英論調,認為現代化和工業化是西方的產物,只有按西方模式改造,中國才能實現現代化。這種論調不相信實現現代化有任何不同于西方模式的道路,因此對中國發展道路始終持質疑態度。
二是制造西強中劣的輿論,質疑中國制度和文化。近年來,一些媒體以宣傳西方先進經驗為名,長時間大范圍進行貶中褒美宣傳,從教育、文化、醫療、社會管理、食品安全等多領域全方位地抹黑中國,夸大負面問題,渲染缺點,而對西方則不吝各種溢美之詞。在他們眼中,把西方價值奉為“普世價值”,貶低中華文化,否認中華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國全面落后于西方,沒有任何值得肯定之處,甚至貶低中國人素質低下,文明文化程度遠遜于西方,為此不惜下大氣力四處尋找極端事例。
三是“崇美”“媚美”“恐美”,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媚顏屈膝,喪失民族氣節。把美國及西方的唯我獨尊、蠻橫霸道、粗鄙卑劣行為視為師出有名,認為凡遭美國打壓都是自己惹的禍,是不恰當行為導致的結果;把任何反對美國無理要求的言行都斥為“狹隘”“偏激”“非理性”。這突出地表現在看待中美貿易摩擦問題上的自我矮化和扭曲,即本能地恐懼美方戰略壓力,無限放大美方優勢,無限放大中方劣勢。
四是抹殺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把中國的進步說成是西方的恩賜,認為決定中國命運的不是中國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而是西方資本和技術,只要附庸于西方,中國就可以過好日子。
五是對民族主義、愛國主義進行污名化,否定民族平等。凡是反抗美國霸凌、要求平等互利的言行,都被扣上“民族主義”;把人民群眾的愛國言行抹黑為“現代義和團”“民粹主義”;只允許“美國第一”“美國偉大”“美國優先”,別的民族和國家維護自身利益就是極端民族主義。
從實質上來看,民族虛無主義虛無民族、虛無歷史、虛無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是一種對內自輕、自賤、自卑,對外卑躬屈膝、迷信崇拜的錯誤價值觀。這種錯誤思潮容易造成對社會主流價值的沖擊和消解,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概括地說,其危害主要表現在:一是造成歷史觀的混亂。用民族虛無主義的觀點解釋和看待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必然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淖。二是導致國家觀的缺失。民族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否認中華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涉及國家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罔顧國家民族利益,把符合西方規則作為最高原則。三是造成國際觀的扭曲。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無視國際社會格局的深刻變化,看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必將取代西方獨大的發展潮流。四是造成輿論場的失真。在現實輿論生態中出現了所謂“美吹”“德吹”“日吹”等吹捧西方的大量聲音,其根源在于民族虛無主義的心態造成了輿論場的潛規則——“中國不能比西方先進”。
習近平總書記曾嚴正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民族虛無主義作為一種錯誤思潮,可以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一種精神障礙和思想桎梏。
打破民族虛無主義的精神障礙和思想桎梏,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近百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社會發展進步歷程。中國人民在此進程中聚合的磅礴之力和新中國70年發展進步蓄積的強大勢能,是從根本上扭轉近代中國長期積貧積弱、落后挨打造成的民族自卑、文化虛無和西化思維定勢的客觀基礎和認知起點。
第一,歷史表明西方化無法解決中國問題。自鴉片戰爭以來,在中國探索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和奮斗。在這一過程中所進行的努力和嘗試,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都沒有也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實現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西方化并不能解決中國面臨的問題。直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揭開了中國人民獨立自主探索中國革命和發展道路的偉大歷史進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以全新的面貌走上實現現代化的道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在探索建設發展道路的進程中雖出現過曲折和失誤,但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國情出發,堅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國實際的發展道路,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民族復興偉大歷史畫卷。
在歷史事實面前,民族虛無主義的論調顯得蒼白無力,西方化的方案顯然不能解決中國發展進步中的任何重大問題,并不是普世的靈丹妙藥。特別是對中國這樣一個東方大國,以為照搬西方經驗就可以復制出現代化的想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第二,實踐證明中國道路具有強大發展優勢。實現現代化是否只有一條唯一的道路?這在學術界和社會上都曾是熱議的話題。民族虛無主義認為,中國全面落后于西方,中國現在所取得的成就來自于西方的恩賜。按照這種邏輯,那些前西方殖民地國家早就應該實現現代化了,但事實并非如此。而中國是在美國及西方長期實行技術封鎖和打壓的情況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地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中國發展經驗表明,現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化一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是中國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這個制度保證了在凝聚社會共識、發揮創造活力、提供發展動力、有效利用資源方面所必需的條件。當然,中國的發展絕不會拒絕任何先進的經驗和做法,而是以開放的態度吸收所有可以借鑒的經驗,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
第三,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生命力。正確認識和看待中華文明,對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嚴肅莊重的課題。一個卑薄自己民族的人,不可能有愛國之心、報國之志。一個沒有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國家和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指出:“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這段論述精辟而深刻地揭示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特征。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不曾中斷的文明,它的強大生命力來自于革故鼎新——不斷吸收學習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革除阻礙進步的弊端。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300336)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
積極樹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現代國家意識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了新時代。當代中國正處在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時期,已不再是國際秩序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建設者、引領者。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切、聚焦;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深刻、長遠。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推動全球治理和世界變革的重要主體和進步力量,要團結凝聚全體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急需樹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現代國家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而樹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現代國家意識,就是樹立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的現實要求和具體表現。
其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文明觀。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無優劣之分,各民族都為人類歷史發展作出了貢獻,應該一律平等;各民族都創造了自己的文明成果,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豐富了人類文明的思想寶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這些重要思想觀點,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支撐。在當今世界,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文明觀,以此看待問題,分析形勢,才能從容應對各種挑戰,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全球治理和健康發展的時代潮流。
其二,夯實“四個自信”的根基。可以說,“四個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更是建立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成就基礎上的價值認同。中國取得今天這樣的歷史進步,是一代代不忘初心、勇擔使命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以堅定的理想信念,不畏艱難困苦奮斗而來的。任何艱難險阻都不能阻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在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四個自信”培育社會心態,夯實根基,應成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中之重,也是樹立新時代現代國家意識的題中應有之義。
其三,理直氣壯地進行成就宣傳。近年來,“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當前國際環境大背景下,宣傳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建設發展的偉大成就,對于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具有重要意義。要防止以所謂的“低調”“理性”為借口,夸大負面問題,渲染所謂“短板”,制造恐慌氣氛;同時,應對長期以來在多領域造成的“中不如外”的錯誤觀點進行清理,堅持用事實說話,用道理服人,使人們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當代中國的發展現狀和雄厚實力,增強迎接挑戰的信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堅定地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今天,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和新中國成立70年的堅實基礎,作為邁向“強起來”進程中的中國人民,我們應該更加堅定“四個自信”,不斷鞏固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積極樹立和不斷提升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現代國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