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將會看見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滌蕩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爭的創傷,建設一個嶄新的富強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
“中國擁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這不僅關乎一個國家,甚至不只局限于一個大洲,管理中國就是要管理很大一部分人類,管理很大一部分的全球體系。因此,中國擁有一種理解力和直覺,一種對全球化本質的洞見。某種程度上,這種洞見與西方盛行的體量小得多的民族國家是截然不同的。”在10月7日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36期節目中,主講嘉賓、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講述了開天辟地的大事——新中國成立;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訪學教授馬丁·雅克則剖析了為何中國能為現代秩序注入新的內涵。
今年我們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誕辰,這是一個偉大的節日。這七十年中,前三十年,我們完成了重要的基礎的建設。特別是政治基礎和社會基礎,還奠定基本的工業基礎,包括國防科技等其他方面重要的建設,所以我說這叫“三十而立”。但之后在這基礎上,實現了“四十而不惑”,在過去四十年中,我們幾乎是每十來年完成一場工業革命的速度,從追趕到逆襲,再到不同領域內的開始超越,現在實際上已經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覺得我們找到了自己成功的道路,我稱之為中國道路或者中國模式,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四十而不惑”。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事實上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根據購買力平價,我們創造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我們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我們消除了世界最多的貧困,我們具有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我們還向世界輸出最多的游客……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成就。面對這一切,我們感到由衷自豪。我想這一切已經、并將繼續改變整個世界的格局。而且特別高興的是,《這就是中國》欄目從2019年初1月7號開始直到今天,幾乎一整年的時間,都在討論我們走過的路,甚至不僅是過去七十年,還包括在這之前的近代史、文明史。今后我們還要繼續探討這個偉大的話題,某種意義上我們是用這一特殊的欄目來慶祝這偉大的節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70年前的這一天,中國歷史翻開了全新的一頁,它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改變了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那一天,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心潮澎湃,他在開國大典前講過這么兩段話,大概可以概括當時的心情。一段話是這樣說的,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1/4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另一段話是,中國人民將會看見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滌蕩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爭的創傷,建設一個嶄新的富強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是下午三點整開始的,當時主要的一個考慮是安全,因為國民黨雖然兵敗如山倒,但是還能從尚未解放的浙江舟山群島出動飛機轟炸北京。所以開國大典放在下午三點,這樣空襲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因為當時的轟炸機夜航能力非常弱,估計來了就回不去了。到了下午兩點時,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隨后,毛主席和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領導人,驅車前往天安門城樓。下午三時整,開國大典隆重開始,毛主席走到麥克風前,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頓時,整個廣場歡聲雷動。接著毛主席按動電鈕,在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中,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五十四門禮炮齊鳴28響,象征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28年間,中國人民為民族解放所進行的英勇斗爭。新中國的兩個偉大符號,國旗和國歌也誕生了。它們有著非同尋常的歷史,而且與我們所在的這座城市有著密切聯系。五星紅旗的設計者來自上海,名叫曾聯松,他不是一名專業設計師,而是一位年僅32歲的業余美術愛好者,更是一位飽經戰亂的熱血愛國青年,當時上海解放不久,曾聯松對即將成立的新中國充滿了憧憬和期待。七月,他從報紙上看到了新政協籌備會刊登的征求國旗圖案的通知,決定嘗試一下,然后夜以繼日地構思設計,靈感來自于仰望星空時“盼星星,盼月亮”的這一聯想。他決定以大五角星來象征中國共產黨,以幾顆小星環繞大星來象征廣大人民圍繞在黨的周圍,團結奮斗,從勝利走向勝利;但究竟應該有幾顆小星,這是他的一個糾結。后來讀到了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講的人民所包含的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曾聯松決定畫四顆小星,分別代表四個階級,同時也可以從廣義層面指整體中國人民。接著他又反復構思,如何在旗幟上放置這五顆星,起初是把大星小星都放在旗幟中間,但給人感覺畫面比較呆板局促,又經過反復修改,最后把五星紅旗挪到旗幟左上方,頓時有了一種視覺開闊、星光照耀大地、輝煌燦爛的感覺。他把這份設計定稿寄給了新政協籌委會。毛主席看了非常喜歡,在政協討論國旗設計方案時說,這個圖案表現了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曾聯松本人也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給他的感謝信,上面寫著:曾聯松先生,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采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刊一冊,人民幣五百萬元。但當時500萬元等于后來的500元,作為酬謝您對國家的貢獻。一名普通的上海熱血青年的才華和奮斗,鑄就了一段流芳百世的輝煌。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是著名教育家、新中國的第一任教育部長馬敘倫先生的提議。大家知道《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1935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華戰爭喚起了中國人絕不當亡國奴的吼聲。1934年,時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領導人、劇作家田漢決定寫一個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由于時間倉促,就把自己創作這個電影的主題歌的歌詞就寫在香煙盒的襯紙上。剛剛完成電影的故事梗概和歌詞,田漢就被國民黨政府逮捕了。聶耳看到這首主題歌,特別是“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被這句歌詞深深打動。當時聶耳才23歲,在上海聯華影片公司二廠擔任音樂部主任,經田漢介紹加入中共的。他不顧個人安危,主動要求為這首歌作曲。據其友人回憶,在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時,他住在淮海中路的一所公寓里,“幾乎是廢寢忘食,夜以繼日,一會兒在桌子上打拍子,一會兒坐在鋼琴面前彈琴,一會兒在樓板上不停地走動,一會兒又高聲地唱起來。”據說為了唱起來更流暢,聶耳對歌詞做了一些小小修改,比如田漢的原文是“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大炮飛機前進”,聶耳改成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這首歌是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歌,并在上海灌制成唱片,迅速傳遍整個中國大地,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直到今天仍然鼓舞著所有中華兒女奮力前行。在新政協討論國歌時,大家對這首曲子沒有爭議,但對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有一些議論,甚至連田漢本人都建議可以修改一下,但梁思成、黃炎培這些人認為這個歌曲是歷史產物,曲和詞最好都不作修改,還以法國馬賽曲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也同意,認為新中國要“居安思危”。周恩來當時還說:“用原來的歌詞才有那種感覺。修改以后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情感了。” 最終新政協一致通過《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隨后,毛主席、周總理和大家一起放聲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可惜今天找不到當時的影像資料,否則將會多么感人。開國大典那天,奏國歌和升旗儀式之后,毛主席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鄭重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公告宣讀完畢后就開始閱兵式,由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組成的方隊,通過主席臺接受檢閱。參加閱兵的部隊幾乎都是直接從戰爭硝煙中走來,走過天安門,走向新中國。其中很多將士開國大典后不久就再次奔赴前線,解放尚未解放的國土,包括大西北和大西南。鄧小平、劉伯承等就是參加完這個儀式后于10月21日奔赴漢口,指揮解放大西南。開國大典上,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檢閱空中飛行編隊我們的人民軍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路走來,最終成為令敵人聞風喪膽的鋼鐵長城,成為對“臺獨”、“藏獨”、“疆獨”、“港獨”等一切敵對勢力的最大震懾,捍衛著中國今天來之不易的崛起。在開國大典的閱兵式上,海軍和空軍才剛剛組建。大家可能記得,開國大典上實際上只有十來架飛機。這使我想起了2015年九三大閱兵時,一位網友發的一條感動無數國人的微博,是一張周恩來總理站在天安門城樓凝思遠望的照片和一段令人觸景生情的文字:這盛世,如你所愿。開國大典的時候飛機不夠啊,您說飛兩遍吧,現在再也不需要飛兩遍了,要多少有多少。這盛世,如你所愿,山河猶在,國泰民安。當年送你的十里長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榮。當時我們的海軍也才剛剛在江蘇泰州組建,沒有幾艘像樣的戰艦,但今天我們已擁有了航空母艦和像055型驅逐艦這樣的一大批一流艦艇,以及大家說像下餃子一樣的制造軍艦的能力。我們為人民軍隊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國防科技工業的輝煌業績,感到由衷自豪。國慶大典后還有三件事也值得一提。一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二是國徽的設計;三就是被稱為第二國歌的《歌唱祖國》的誕生。1949年9月30日,開國大典前一天,傍晚6時,毛澤東主席率領全體政協委員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在這個儀式上,毛主席宣讀了由他親自撰寫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后來毛澤東主席又為紀念碑親筆題了八個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主席當時一共寫了三遍,并向工作人員交代:請專家們多提意見,問哪一幅可以用,如果他們認為寫得不好,也可以從這三幅字中選一些可取的字重新編排,也可以重寫。毛主席撰寫的碑文154字,則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據回憶,為了寫好這段文字,一段時間內,總理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寫一遍碑文,先后寫了40多遍,直到滿意為止。我想這些細節都展示了我們的開國元勛,我們的兩位領袖人物對革命先烈的無限追念和敬重。人民英雄紀念碑是1952年正式開工的,1958年4月正式落成,這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紀念性的建筑工程。國徽的設計起初也和國旗一樣,是征求社會稿件,一共收到了112件,但籌備組不夠滿意,顯然國徽設計比國旗的專業性要求更高,于是籌備組決定不再進行社會征集,而是“另請專家擬制”。為了確保質量,也意味著無法在開國大典前完成國徽圖案的設計,雖然這是一種遺憾,但質量更重要?;I備組邀請了兩個團隊,一個是梁思成、林徽因牽頭的清華大學團隊,另一個是張汀牽頭的中央美院團隊,分別進行設計。兩個設計方案最大的差別是有沒有天安門這一主題圖案,因為當時有人認為天安門可能代表了封建皇權,但更多的人認為,天安門是五四運動爆發地,是舉行開國大典的地方,也包含了中華文明的某種傳承,最后絕大多數人認可保留天安門為主題的構思。所以最后的方案是以清華大學的為主,融入了天安門主題圖案。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召開了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并在新中國的第一個國慶節即1950年國慶節前的八月中旬,將第一枚金光閃閃的國徽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此時距離第一個國慶節只有40多天了。1965年周總理和群眾共同高唱《歌唱祖國》,指揮者為王莘。圖片來自中新網大約也在同一時期,無錫出生的音樂家王莘出差路過天安門廣場,此時天安門城樓已經裝飾一新,藍天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北京城到處是新中國人民建設新生活的勃勃生機。這一下子觸動了王莘的創作靈感,他文思泉涌,在從北京去天津的列車上,立馬開始創作,但竟然一下子找不到書寫的紙張,最后找到一個空的煙盒,立刻拆開來在上面奮筆疾書:“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他寫得十分順暢,到家后又熬了個通宵,這首被稱為中國第二國歌的傳世杰作就此誕生。王莘也曾經在離這個演播室不遠的上海先施公司工作,抗戰爆發后,他毅然奔赴延安,成為魯藝的學員,成為冼星海的學生。冼星海很器重這位有才華的學生,把自己創作《黃河大合唱》時使用過的一支鉛筆贈送給了他,希望他也能創作出一流的音樂作品。果然,王莘沒有辜負冼星海的期望,創作了這首真情流露、深受人民喜愛的歌曲。當時沒有媒體炒作,沒有商業包裝,但從心中流淌出來的歌就是能打動人,這首歌就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后來在一次全國政協的會議上,有人把王莘介紹給毛主席,毛主席握著他的手,稱贊《歌唱祖國》好,并贈送了一本自己親筆署名的《毛澤東選集》。我們今天一起懷念這些70年前的往事時,發現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不僅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還預示著人類歷史將因此而改變。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根據購買力平價,具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消除了世界最多的貧困,創造了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具有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向世界輸出最多的游客,同時還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我們對這一切都感到由衷的自豪,這一切已經并將繼續改變整個世界。我們還發現人民共和國的偉大符號,如國旗、國歌、國徽等已經融入了人民的血脈之中。這次香港局勢為什么激怒了全體中國人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公然侮辱這些偉大符號,向國徽上噴墨,把五星國旗扔入海里等等。但奇跡出現了,幾乎一夜之間,港獨在全世界所有華人和中國留學生生活學習的地方都成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不久前,從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個帖子:由于港獨蟑螂全球亂竄,全球中國人行動了起來,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為國滅蟑螂”運動。更有意思的是,今天中國的年輕人更加陽光,更加自信,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全面碾壓港獨分子。一個帖子這樣寫道,說美國出錢搞顏色革命,卻被中國年輕人辦成了一場愛國主義者全球大行動。游行隊伍出來,各國警察也都壓力山大,嚴陣以待。然而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本來應該是苦大仇深的街頭政治,卻硬生生的被一群中國90后辦成了一場愛國主義全球大行動。為什么會這樣?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是國家的教育,二是國家的強大。這兩個原因讓這些中國孩子陽光自信、多才多藝、三觀超正、素質全面。雖然沒有任何人去協調這場愛國主義全球大行動,卻有內容極為豐富的節目單。節目單上的第一個節目總是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全球留學生和華人都是唱著這首歌怒“港獨分子;第二個曲目總是《歌唱祖國》,全球留學生高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五星紅旗,唱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嘹亮”走上街頭,許多人說每每唱到“我們戰勝了多少苦難,才得到今天的解放……”,都會熱淚盈眶。所以中國年輕一代沒有忘本,這是中國人特有的一份情感,包含了我們父輩等等多少代人的奮斗、犧牲和成功。我想這一切將永遠激勵中華兒女自信從容、勇往直前。一位網友這樣寫說,解放都70年了,居然還有一幫不屑子孫認賊作父,他們的水電衣食幾乎都靠祖國大陸的支持,居然還吃飯砸鍋、分裂祖國、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節目單上的第三項就開始豐富多彩了,有《我和我的祖國》,有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甚至還有張信哲的《過火》,中國在英國愛丁堡的留學生就是用這首歌來怒懟港獨分子。“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錯,是我給你自由過了火” “如果你想飛”原本接下來的歌詞是:“傷痛我背”。但女生高喊:不能飛!不能飛!男生則高喊:打斷你的腿。第四個節目內容就更多了,有人甚至建議上春晚小品:“改革春風吹滿地”,據說還有英文版的。網上各種跟帖也非常精彩,我真的找到了幾段,看了之后覺得很有意思,感慨我們的留學生才華橫溢。一位是這樣的:這真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愛國主義教育,美帝贊助的。還有一位這樣說:論鍵盤俠(此處沒有貶意),哪里比得上我國?論民族凝聚力,哪里比得上我國?我們是日常生活中斗嘴,但關鍵時刻,槍口一致對外,不怕你來,就怕你不來?。。∵€有一位說,白宮怎么有這么多“地下黨”呢?簡直是來做陪練的,幫助我們提高國民素質。還有一位說,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這不,中國新一代青年人現實演繹了一場新的愛國主義運動。一位年長者說,不出香港這個事,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樣,覺得我們年輕一代沒那么熱愛自己的祖國,留學、移民、二次元、動漫、韓劇、追偶像,結果在民族大義面前,他們體現了我們教育的成果。這一代自信自強的中國青年,無疑是對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的最好的敬意!從1800年左右開始,在兩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世界起初被歐洲所統治。中國或多或少是隱形的,被分裂、被侵略,經濟疲軟。它并不屬于大多數人認知中的全球地圖的一部分,被忽視了。中國其實不需要被人們注意到,因為它發出的聲音太微弱。西方設定了現代世界的參數,最早由歐洲引領,然后是美國?,F代性是西方的同義詞。但隨后發生了變化。偉大的轉折點是1949年的中國革命復興,中國穩步地重新團結起來,取得了顯著的成功。特別是1978年之后,中國經濟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每年增長超過10%,并持續了35年。終于,世界其他地區開始認識到這一新的現象。中國的發展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經濟變化。如今,西方或世界各地對這種情況的反應各不相同。從美國和特朗普總統那里,我們看到一種反應,那就是無論如何都要尋求削弱中國,阻止它的崛起,最好還能顛覆這一進程。但其他的反應則更為復雜,有時是積極的,有時是消極的。為什么會消極?我認為是出于對未知的恐懼。人們對這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所知甚少。這是一個原因。但另一方面,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非凡的經濟轉型和中國主動伸出的援助和友誼之手,贏得了這些國家的支持。非洲和其他區域的民意調查和傳唱的歌曲表明,中國贏得了發展中國家中很多人的支持和贊同。此時此刻,我們展望未來,試圖以一種現代世界中從未有過的方式去想象,因為未來曾一度只屬于西方。但未來不是這樣。接下來,我要提出六個觀點,關于我認為中國將如何深刻影響世界。首先,1945年以來最重要的變化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然而在1945年,大多數國家還是處于被殖民狀態。即使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中期,它們也只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一,盡管它們可能代表世界85%以上人口。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因為發展中國家現在大約占全球GDP的60%。從歷史維度來看,這么短的時間內竟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革。我們正在研究一種可能性,即我所說的由世界大多數人口組成的全球秩序。我想提醒大家,西方現在只占世界的不到15%。在現代社會,我們第一次看到了一種全球秩序的概念,它不再由世界上極少數人發明和創造。我認為,這將是過去200年中出現的最重要的民主化行動。第二點,戰爭。中國不是沒有發生過戰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前221年華夏統一之后,很少有戰爭發生。例如,在整個亞洲地區內,中國與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發生戰爭的情況實際上非常罕見。這段歷史與歐洲歷史完全不同,歐洲一直處于戰爭漩渦中。直到20世紀中葉,歐洲才真正休戰。自中國經濟崛起以來,特別是自1978年以來,中國崛起的其中一個引人注目之處就在于鮮有戰爭發生。與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的歷史相比較,這些國家的崛起都是以擴張和侵略戰爭為特征的。事實上,我唯一能想到的中國卷入的戰爭本質上是邊境之戰,這是完全不同性質的戰爭。我認為與西方時代的普遍情況相比,中國的崛起將給世界帶來一種新的意識,即和平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第三點,治國之道、治理之法。通常在西方,當我們談論政府時,人們只討論政府的選舉方式,而不考慮政府的效能。它能做什么?它能促進人口增長、經濟增長嗎?它能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嗎?它能在社會上維持一定程度的和諧嗎?在我看來,在治理能力方面,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標準截然不同。我給大家舉個例子,說實話,中國是世界基礎設施建設的領導者。西方或多或少已經放棄了這一點,它現在幾乎不進行任何基礎設施建設。如果你近期內去過美國,就會看到那里的基礎設施狀況。我來自英國,那里也是同樣的情形?;A設施的重要之處在于它是面向未來的,要思考社會將走向何方。其次,它不僅僅是關照個人發展,而是關乎整個社會。是把社會看作一個整體,而不是簡單地只關注各個利益集團。第四點,關于血統和民族。中國人認為自己是90%以上的漢人血統。當然,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是許多不同民族聚居的產物。考慮到國家的幅員遼闊,無論從地理上還是從人口統計學上而言,它都蘊含著不可思議的民族多樣性。而中國,由于其歷史悠久,經歷了一個長期的融合過程。不同血統的人融合在一起,直至今日,大多數人都認同自己是漢族。我想不出世界上(無論是大國或小國)還有其他類似的例子,中國的情況實屬特殊。中國人認為自己是漢人的原因可能根本不是出于種族范疇,而是出于文化范疇。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中國封建王朝最后三個朝代中有兩個不是漢族統治,一個是蒙古人,最后一個是滿洲人。所以我認為這與西方的歷史和民族國家的歷史有著極大的不同,它們的創造主要圍繞某一占統治地位的種族的排他性展開。中國則樹立了一個新的榜樣,我認為人們都可以從中學習。我不是說中國在這方面是完美的,但它為世界其他國家樹立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歷史榜樣。第五點是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崛起在重新定義人們對歷史的看法。西方世界認為歷史始于西方的崛起,換句話說,大約出現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對中國而言,歷史并非始于這段時期。回溯過去,中國人會向你講述5000年的文明,或者只是從公元前221年秦朝的歷史講起,講述延續2000年的文明。所以中國人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所有此類問題(例如南海問題),這與西方看待歷史的方式不同。中國發展的特點之一當然也包括朝代的興衰。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中國歷史的連續性,非凡的連續性。今日,人們仍然認為孔子、孟子等偉大的圣人及其思想與中國正在發生的變革、前路何往、如何實踐、如何治理國家等問題的思辨息息相關,這代表了一種新的智慧。這是對過去所學的重塑,不僅僅局限于近代的,而是追溯到很久以前的那些智慧。第六點是全球化。中國是全球化的堅定信仰者。中國也從全球化中受益。中國對待全球化的態度本質上是包容的。在中國,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誰?我認為是超過總人口半數的脫貧人口。這與全球化在美國的運作方式截然不同,大概有多達30%或40%的人口,基本上被排除在全球化的益處之外。從本質上講,這解釋了為什么美國興起了保護主義浪潮。中國擁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這不僅關乎一個國家,甚至不只局限于一個大洲,管理中國就是要管理很大一部分人類,管理很大一部分的全球體系。因此,中國擁有一種理解力和直覺,一種對全球化本質的洞見。某種程度上,這種洞見與西方盛行的體量小得多的民族國家是截然不同的。展望未來,我認為中國人很有理由相信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大勢所趨。
Q1:主持人好,老師好。請問一下在中國創立的過程里面,有哪些特殊之處?對于其他國家它會有怎樣的一個借鑒作用?
張維為:毛主席宣布新中國成立,第一句話就是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他強調的是民族,強調民族自信,這個非常重要。你仔細看很多國家特別第三世界國家,它這個民族自信心被西方殖民主義給徹底摧毀了。比如去非洲的很多國家,即便你中國人,到了街頭農貿市場什么地方,他見到你也稱“master”,“主人”,他們習慣這種講法,這是殖民地留下來的,甚至連宗教語言都是歐洲的了。強調自己的民族性,讓自己有能力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覺得新中國這一點特別重要。第二就是獨立性,因為我們當時處在那個環境,1949年時蘇聯是我們最大的盟友,但其實那個時候我們還是強調自己的獨立性。第一屆政協通過的共同綱領,相當于是建國的最核心文件,我們要建立什么樣的國家。比如,當時比較有爭議,是不是采用聯邦制?蘇聯也是我們老大哥,蘇聯的整個名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聯邦制;聯邦制嚴格講各個共和國,自主性非常大,甚至可以選擇脫離聯邦。我們在建國時候這個設計考慮非常周全、非常明確,不采用聯邦制,而是采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只是有相對大的自治權利,但不是聯邦制度。現在回頭看這些,對于我們國家統一、領土完整、中國崛起的意義怎么評價都不過分。對國外也是一樣,一個國家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性,這在做出核心決策的時候非常重要?,F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開始越來越注意到這一點。現在有一個詞,學術界稱之為“Policy Space”,在制定政策的時候,要有政策空間。因為過去全是西方給你,叫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做。但我們要有自己的Policy Space,中國就有自己的政策空間,所以成功了。中國這個榜樣開始鼓勵很多人。馬丁·雅克:我們能從中國學到什么?人們從未問過這個問題。我們對中國說教,但永遠不會傾聽或向中國學習。我認為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其他國家可以從中國的制度安排中學到什么?它是如何組織的?中國就是中國。不應該把它與其他任何地方混淆。它有著非常獨特的文化。與世界上另一個真正的大國印度相比,它們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我可能無法向任何人提供任何建議。但我想說,要學習中國。駱珺:好幾期來咱們節目的觀眾都提到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的崛起到底對世界意味著什么?會有怎樣的影響?有一個小小的親身經歷可能給大家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前幾年,我在跟一群外國記者討論各國的教育問題,當時隨口帶了一句,那一年中國有600多萬的畢業生參加高考,話一出口,全場立刻安靜了。就是像希臘這樣的歐洲小國家人口大概只有一千多萬,相當于中國每兩年就能夠推出一批新生力量,抵希臘一整個國家的人口。英國的人口大概是7000萬左右,每十年中國就能推出一批新的人才,相當于整個英國的人口。通過他們的反應我才意識到中國培養人才的潛力,至于中國怎樣對世界發揮這種力量和潛力,是由我們這一代人將來要去定義和發揮的。
Q2:主持人,兩位老師好,實際上中國現在可以說是一個新興大國,但是我們大國自信和我們的大國外交其實已經激怒了作為守成大國的美國,應該如何去避免中美之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張維為:提出這個觀點的學者是哈佛大學的艾利森教授,我也跟他蠻熟悉的,還跟他討論過這個概念。他說,這是書商,包括中文譯本“中美必有一戰”之類的,有點標題黨,實際上他的研究結論相對還是比較謹慎。他舉了16個案例,絕大部分都是你講的守成和新興大國,最后因為種種原因還是發生了武裝沖突,但也有沒有發生武裝沖突。但我當時跟他提了一個觀點,這16個案例都幾乎都來自于要么歐美文化傳統,就一神教傳統,即你贏我輸、零和游戲的傳統,要么就像日本這樣學習西方軍國主義的傳統,但沒有像中國儒家文化或中國傳統文化所宣揚的真正熱愛和平的民族和國家。何況,我們有強大的止戰能力,中國人覺得完全可以做到雙贏多贏。但是我們跟西方打交道后,特別是跟美國打交道,也看得很清楚,美國是承認實力的。如果你沒有強大的止戰能力的話,它就會欺負你,而且欺負得很厲害,這種我們經歷的太多了。毛主席過去也說,帝國主義如此欺負我們,我們需要認真對付。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國防能力,該亮劍的時候一定要亮劍。從目前大局來看,核大國之間打仗的概率很小,因為這是共同毀滅;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西方制度有一些極端勢力會不會真的想玩火。但現在來看,各種跡象表明它還沒有這個實力,確實多數老百姓不希望打仗,國家打窮了。我覺得我們只要保持定力,戰略上藐視我們的對手,戰術上重視我們的對手,同時確保國防威懾力,這個非常重要,一點都不能讓步。該出手一定要出手,這樣反而能夠制止戰爭。馬丁·雅克: 我不認為中美之間必有一戰。如果你看看格雷厄姆·艾利森所論述的修昔底德陷阱,他舉的例子非常多樣,在大多數關于中美關系的方面,這些例子都具有啟發性,但并非適用于所有其他情況。中美兩國最大的區別是核武器。這意味著,任何想要發動戰爭的國家也必須面臨自身可能滅亡的威脅。這是我能想到的最強大的威懾力量。但是如果你問我中美關系關系未來會怎樣,我認為在好轉之前會變得更糟,我不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中美關系會有重大變化或轉折點出現。但這并不意味著兩國要開戰。順便說一句,我認為戰爭是不可能發生的。還有一個很好的原因,那就是中國人的心態。中國人不喜歡戰爭,就像美國人喜歡戰爭一樣。我的意思是,美國總是會趨向戰爭。在這個意義上,前蘇聯和美國有著相似的心態。而對中國來說,“戰爭”的全部意義在于避免戰爭、不去挑起戰爭、不去與人競爭。我認為這非常重要。中國會想要捍衛自己的利益,比如在面對美國在南海地區的威脅問題時。但我不認為中國會像美國那樣成為一個強大的全球軍事存在。
(主講嘉賓:張維為,系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自觀察者網、東方衛視)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