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電影《小丑》以同名DC漫畫角色為基礎,由華納兄弟影業公司制作發行。故事背景設置在20世紀80年代,講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脫口秀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的故事。
2019年9月8日,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閉幕,《小丑》奪最佳影片金獅獎。
01
《小丑》的高潮是小丑亞瑟參加脫口秀明星默瑞的直播節目,他在鏡頭前坦然承認正是自己在地鐵上殺死了三名金融精英,引起一片嘩然。
默瑞不再秀幽默,轉而對亞瑟進行嚴厲譴責。他說的振振有詞,聽起來好有道理,但亞瑟那一句“如果換成是我被殺,不會有人在意,人們會若無其事地從我身上踩過去”是最犀利的反駁,瞬間就讓默瑞的一切言辭顯得虛偽和蒼白。 亞瑟這句反駁,揭開了一個被人們習焉不察的真相:
當代社會是有等級的,生命也是不等價的,因此,抽象的悲天憫人毫無意義,很多時候,它不過被用來掩蓋了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踐踏。
在開槍殺人之前,亞瑟是很想按照默瑞的邏輯生活的。他曾經如此安分守己:認真表演,按時吃藥,定期和心理醫生見面,對所有人保持微笑,隨身攜帶“我有病,對不起打擾你們了”的卡片。他信奉著默瑞一類精英的邏輯,夢想著能夠把歡笑帶給世界。 但他的努力毫無用處。亞瑟絕望地注視著生活中的希望一個個破滅:被街頭小混混群毆,被同事出賣,丟掉工作,他也不是富豪韋恩的私生子,同一走廊的單身女子并不如他所愿……總而言之,他的生活每況愈下。 而這一切,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就連先后圍毆他的街頭小混混和地鐵上三個衣冠楚楚的金融男,也不是故意要與他為難,他們并不相識,發生沖突僅僅是出于偶然。
02
小丑亞瑟覺得自己被一只看不見的手越來越緊地扼住咽喉,令他窒息。 這只看不見的手,正是自由競爭的邏輯——不僅是市場邏輯,也是生活邏輯、社會邏輯。這是被默瑞和韋恩一類精英、富豪們認為天經地義的邏輯。 默瑞和韋恩不愿承認和面對的是:
自由競爭中,最后勝出的永遠是擁有更多資源的人,競爭必然導致壟斷。自由因此也就成了專門為他們壟斷一切而辯護的邏輯與話語,也成了專門論證亞瑟這樣的loser活該失去一切的邏輯與話語。
03
弒母,是《小丑》中最驚心動魄的轉折。
母親一直對精英階層抱有幻想,弒母這一驚世駭俗、大逆不道的舉動,表明亞瑟與精英的邏輯做了徹底決裂,此后他要用自己的邏輯和精英對話了。
這種邏輯,在今天的語境中就是犯罪。但亞瑟已經不介意了,他已經沒有什么可以失去,他永遠被忽略,永遠沒有存在感,所有人都不在乎他,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過?
現在,他唯一的愿望就是他的死比他的人生更值得。 亞瑟和默瑞的對話,因為雙方階級立場的對立而完全無法溝通,最終亞瑟用子彈結束了默瑞的喋喋不休。由于是電視直播,哥譚市的電視觀眾都目睹了這血腥的一幕,那些壓抑許久的狂暴靈魂徹底脫韁,成千上萬的人戴著小丑面具涌向街道和城市廣場,汽油瓶點燃了路邊的汽車,熊熊火光映照出一種世界末日般的景象。
韋恩夫婦也在匆忙撤離時被一個小丑槍殺,未成年的兒子目睹了這一切,以后變成了蝙蝠俠。
04
亞瑟的邏輯釋放出來的能量太可怕了。難怪在《小丑》獲得金獅獎后,美國就有評論充滿憂患意識地指出,電影《小丑》似乎是一份暴力指導手冊,美國幾乎每周一次的槍擊案件肇事者都是亞瑟這種人。電影企圖洗白這種自我陶醉的男性暴力,最終卻能在電影節上廣受贊譽,這是相當危險的方向。
但這種評論可能有點過慮了。亞瑟、小丑們的憤怒是真實的,他們對現存秩序的強烈不滿也是真實的,但是,他們并沒有取代現行秩序的方案。無論是“占領華爾街”還是“黃馬甲”,都只能在喧囂一陣之后自行散去,他們制造的混亂和破壞,僅僅為蝙蝠俠的橫空出世預留了空間。 沒有方案就意味著沒有出路,也許,這才是最危險的吧?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