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3日-星期日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陳玉明:知識分子的天職就是批評?
點擊:5702  作者:陳玉明    來源:“老陳雜譚”公眾號  發布時間:2020-03-30 09:24:39

 

1.webp (8).jpg 


這篇文章是因看方方日記想到的一個話題——我寫文章,其實不喜歡蹭熱點,因為熱點是速朽的;我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沒有什么想法就歇著。

不過,本文雖然是因受方方日記的啟發而寫,但其實與方方日記沒多大關系。話題也比較枯燥,一般的讀者可以不看了。——我寫文章,主要是為了整理、澄清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其說是寫給別人看的,不如說是寫給自己看的。所以我不太關心閱讀量、粉絲數之類;有人看當然挺好,沒人看也無所謂。不靠這個吃飯,不需要迎合讀者;喜歡嘛歡迎留下,不喜歡嘛歡迎取關。
 
方方日記里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就是,怎么看待批評。

用方方自己的話說:“我們一直在討論,文學是不是只能寫歌頌文章,只能寫喜劇,只能寫社會的光明面。……盡管42年業已過去,時間卻并沒有給出答案。我們的文學似乎又重新回到了這些問題上。”

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

說簡單,是因為,從來沒有誰說,文學只能寫歌頌文章,只能寫光明面。是方方自己非要把二者對立起來,仿佛一個作家要么只能寫光明,要么只能寫黑暗——當然,在方方心中,寫黑暗比寫光明高尚得多、有價值得多。

這個社會本來就是豐富多彩、參差百態的,看到光明就寫光明,看到黑暗就寫黑暗,實事求是嘛。當然,有些人非要戴上有色眼鏡,對光明或者黑暗選擇性地視而不見,那就無法可想了。

說復雜,如何看待批評的價值,批評是不是比歌頌更好,是否應該以批評為榮,知識分子的天職是不是批評,這確實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下面我分成幾部分來談談這個話題。 

1、兩種批評:建設性的批評VS破壞性的批評


根據批評的動機,我們可以大致把批評分為兩類:建設性的批評與破壞性的批評(在這里,建設與破壞沒有褒貶之分)——這個分類當然是不精確的,很多批評可能介于二者之間;而且動機是主觀的,有時不太好評判。

我前些日子寫了一篇文章《“暗黑界”的大神:杜甫與魯迅》,其實談的就是兩類批評者的區別。杜甫憂國憂民,志在“致君堯舜”;他的所有批評,包括對皇帝的批評,目的都是為了讓李唐王朝變得更好。

而魯迅生逢末世,他面對的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政府。所以他的批評,不是為了讓政府變得更好,而是為了喚醒大眾,推動革命,建立一個新政府。

杜甫與魯迅,都是偉大的作家、偉大的批評者;只是時代的不同,賦予了他們不同的使命。

我們當下的批評者,恐怕是兩類人都有。有的人是善意的幫忙,希望促進我們的黨政機關改正缺點、改進作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有的人則對現行體制懷有很濃的敵意,他們把美國或英國等當成精神上的祖國,希望對現行體制來一場大革命。前一類人肯定是絕大多數;后一類人港島特別多,內地恐怕也不少。

我是改良主義者,在當下,我只贊成建設性的批評。因此,在我看來,不是什么東西都是可以批評的——批評是有政治底線的,批評不能破壞這個社會大多數人的共識,不能違背我們的“最大公約數”。這個底線,我覺得至少有兩個,一個是黨的領導,一個是國家統一。西方有西方的政治正確,我們有我們的政治正確。為什么會有這些政治正確?因為一旦突破了,就可能給整個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

當然,底線之外,批評還要不違法,要實事求是,要標準統一、邏輯自洽等。這些不多談了。 

2、知識分子的天職就是批評?


有些人受西方價值觀影響,覺得知識分子的天職就是批評,以為批評越多越好、越激烈越好。

我們不能說這種觀念不對,但是西方對知識分子的這種看法,離不開他們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相信人性本惡,人是有原罪的。受基督教文化和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傳統影響,西方的體制強調公民自己對自己負責,重視地方自治;他們的媒體、學者對政府抱有深深的警惕。政府的權力是有限的,相應地,責任也是有限的。政府與知識分子之間的這種偏于對立的關系,與他們的治理模式是相匹配的,激烈的批評也不會對他們的體制構成威脅。

而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有極大區別。在儒家文化中,統治者應該是道德的表率,“作之君,作之師”,乃至“作之親”;堯舜禹、湯文武這種圣賢才是帝王的楷模。比如《堯典》里說堯“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儒家文化中的知識分子,不是批評者,而是治理者。“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我們的文化,是我們對知識分子的期許。

因此,我們文化傳統中,對統治者、對知識分子的想象,統治者與知識分子之間的關系,與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我們的這種文化傳統,與我們幾千年來的中央集權模式是相匹配的——如果每個知識分子都天然不信任統治者,那中央集權是無從建立、無法長期維持的。

在我們的文化中,知識分子當然也可以批評,但這種批評應該是善意的、建設性的;批評本身不是目的,實現善治才是目的。

“知識分子的天職就是批評”,這種觀念是舶來品,是生長于西方文化、適應西方治理模式的價值觀;它是否適合中國當下的治理模式?我覺得是值得商榷的。

作為一種現代的中央集權模式,我們的現行體制,最大的優勢是效率,是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而效率來自哪里?來自上下一體、令行禁止。這種體制,需要中央有極大的權威和公信力。如果批評不受節制,勢必會損害體制的權威和公信力,從而也必將損害效率。

因此,當我們看到,我們的體制創造了無數人間奇跡的時候,比如我們在很短時間內修了世界上最長的高速公路、高鐵,我們可以在十天建起火神山醫院,我們可以一面讓武漢封城、一面讓各省幫扶湖北從而控制住疫情……我們也要明白,“正面宣傳為主”也是這種體制的題中應有之義。

很多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我們不可能只要事物的一面而不要另一面。就像古時有個笑話:有個姑娘要嫁人,有兩家人來提親。東家的男子長得丑但家里富,西家的男子長得帥但家里窮。父母就問姑娘想嫁給哪個,姑娘說:“最好兩個都嫁。”父母大吃一驚:“這是為什么?”姑娘說:“我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睡覺。”做這種美夢的人還真不少。

我認為,現行體制固然也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總體上是適應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國情的,總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自媒體的涌現,讓普通人都有了表達的機會,這會大大彌補中央集權體制在信息搜集與傳遞方面的劣勢,另一方面又會增大西方體制民粹主義的危險。此消彼長,我們的制度優勢以后會更加明顯。

當然,即便如此,可能還是會有不少人說,我就是不喜歡我們的文化,我就是喜歡西方的文化。對文化的偏好涉及審美問題,也無所謂對錯,無需說服。幸好現在是地球村時代,只要有點能耐,大家都可以用腳投票。就算沒法像喬木老師一樣去美國生活,還有很多國家可以去嘛,印度、菲律賓、墨西哥,都有西方式的自由。 

3、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使命

上面說的,不是要否定批評的價值,而是說制度、文化是一個整體性的東西,簡單地拿出其中一個方面來嫁接,很容易產生水土不服、南橘北枳的效果。

我們的知識分子當然也要敢于批評,反映老百姓的呼聲,揭露腐敗,弘揚正氣。領導人說,我們黨要容得下尖銳的批評。但批評應該是積極的、建設性的。

有些問題,可能群眾有意見,但限于目前條件,一時難以解決;比如環保,我們現在還不大可能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比如扶貧,我們的標準也不可能太高。如果針對此類問題,故意煽動老百姓的情緒,挑動與政府的對立,可能就不是好事。

中國的知識分子,除了建設性的批評外,其實還有更重要的歷史使命。

中國近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的綜合國力已經躍居世界老二。但是,我們在世界上的話語權還遠遠無法與我們的國際地位相匹配;我們的硬實力上來了,但軟實力沒跟上。很多時候,我們有理說不出,輿論上經常被動挨打。同樣一件事,美國做了沒人敢說三道四;但如果中國做了,一幫人就跳出來指指點點。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是軍事,放在當下就是硬實力;祀在古時是祭祀,放在當下,就是軟實力,是意識形態,是文化自信,是國家話語權。爭奪國家話語權,絕非幾家外宣媒體所能擔負得了,需要中國知識界的集體努力,尤其需要人文社科界的理論創新。在這方面,我們的差距太大了,要做的工作太多了,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任務太艱巨了。

我們對待西方文化,鴉片戰爭之前是妄自尊大,把西方人視為夷狄;鴉片戰爭之后,被西方打怕了,很多人對西方文化就變成了妄自菲薄,有些人跪久了爬都爬不起來。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要不得的。

好在,現在國際形勢在朝對我們有利的方向發展。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正在遭遇挑戰,西方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政治哲學已顯現疲態。我們在有生之年,可能就會見證西方文明的衰亡——這種衰亡,不見得是以一戰、二戰這種大規模戰爭的形式,但很可能,以后歐美諸國都將被宗教矛盾、種族沖突、無窮無盡的暴力事件所困擾,山巔之城將不復是安居的樂土、人類的燈塔。

歷史沒有終結。時代已變,20世紀最重要的那些政治哲學家,比如馬克斯·韋伯、哈耶克、波普爾、柏林、羅爾斯、諾齊克等,他們的理論還能解釋當下和今后的歷史進程嗎?西方的沒落是否意味著東方的興起?東方(中國、印度、日本等)能否提供另一套可供人類選擇的價值體系和制度安排?這些是值得思考的重大課題。

早在上世紀70年代(那時中國還在鬧文革),英國歷史學家阿·湯因比就說,“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

當今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有責任、也有可能另辟蹊徑,在文化上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為人類的未來提供中國方案。如果我們能基于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創造出一套新的話語體系,如胡紫薇女士所言,“輸出價值觀”,那將是中國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文化象征。

誠如領導人所言,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現在,正是一個有機會產生思想巨子、文化巨人的時代。只是不知道我們的知識分子準備好了沒有。 

 

(來源:昆侖策網,轉編自“老陳雜譚”)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