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喬新生:亞洲國家不能有一仆二主的心態 ——評新加坡總理發文
點擊:4262  作者:喬新生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0-06-09 08:43:26

 

1.webp.jpg

新加坡總理提出有規則的競爭,至關重要。文章英文發表在美國刊物上,用心良苦。但愿美國決策者理解其中含義。

 
2020年6月9日出版的《外交》(FOREIGNAFFAIRS)雜志發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文章(見【附錄】——編者注),全面闡述了亞洲國家對中美兩國在亞洲地區競爭產生的憂慮,提出了中美關系是這個時代的“根本問題”。文章作者認為中美兩國應該是競爭關系,而不應該是對抗關系,因為“大象打架,草地遭殃”,文章核心意思是,不要讓亞洲國家在美國和中國之間作出選擇。這篇文章最有價值的地方就在于,提出希望中美兩國能在規則框架內開展競爭。這當然是亞洲國家美好想象,也是中國希望看到的結果

此前筆者曾經多次指出,美國把中美兩國關系不是定義為“競爭-合作”關系,而是“利用—排斥”關系。美國從來沒有把中國看作是一個平等的合作伙伴,因此,中美兩國關系是不正常的關系。

當然,要求美國這樣一個霸權國家把中國當作是一個合作伙伴顯然是不現實的。中國正在竭盡所能,把美國拉入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基本框架,按照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則,處理中美兩國關系。中美兩國關系的調整需要雙方作出努力。

正是由于美國過去對中國采取的是一種“利用-排斥”戰略,因此,中國在處理中美兩國關系問題上,必須維護自身的利益。如果中國維護自身的利益,而讓亞洲國家感到不安,那么,這不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一些亞洲國家的問題

換句話說,中國的所有努力,都只不過是行使自己的正當權利而已。中國既沒有侵略其他國家的領土,也沒有把亞洲看作是自己的勢力范圍。中國提出中美兩國應當在太平洋地區和平相處,并不是要瓜分太平洋地區,讓亞洲國家被迫作出選擇。中國并沒有侵略其他國家的歷史,中國也不會和美國一樣奉行霸權主義。

如果在處理中美兩國關系問題上,貌似公允,但是,卻忽視了中美兩國的現實,那么,所有的論述可能都是錯誤的

中國希望美國意識到,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中國愿意和所有國家包括美國建立正常的競爭合作關系。中國不會取代美國,成為亞洲的霸主,中國也不會允許美國在中國的周邊地區耀武揚威。中國之所以強化自己的軍事力量,目的非常簡單,那就是保衛自己的國家。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任何跡象,在亞洲地區奉行霸權主義,當然也沒有任何跡象,要求亞洲國家必須站在中國這一邊。中國對于亞洲國家與美國合作是開放的態度,只要這種合作不針對第三方,那么,中國都愿意積極支持,并且希望合作達到預期的效果。

但現在的問題是,某些亞洲國家根本無視美國對待中國的態度,根本無視美國在亞洲地區的霸權行為,他們擔心中國快速發展之后,中美兩國會發生對抗

中國是最不愿意和美國發生對抗的國家。中國希望聚精會神發展經濟,因此,中國希望和美國建立合作關系。

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中國不是新加坡,中國是一個地區大國。中國有許多歷史遺留問題亟待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歷史遺留問題。美國長期介入中國的臺灣事務,從而導致中國的國家統一變得遙遙無期。如果中國在處理臺灣問題上,屈從于美國的壓力,允許臺灣獨立,那么,中國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就會蕩然無存。正因為如此,中國希望美國遵守中美兩國建交公報所作出的承諾,不要粗暴干涉中國的內政,強化與臺灣的關系。

然而客觀現實是,美國為了強化在亞洲地區的存在,為了羞辱中國,不斷強化與臺灣的所謂官方關系,并且公然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違反國際法的基本準則。美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可是,美國卻不允許其他國家與臺灣“斷交”。美國威脅要退出世界衛生大會,拒絕資助世界衛生組織,可是,美國卻公開支持臺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要求世界衛生組織接納臺灣成為正式的會員國。美國種種反常的舉動,只能說明,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忍氣吞聲,為了所謂亞洲和平而不敢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那么,中國還是一個正常的國家嗎?

當前亞洲國家在處理中美兩國關系問題上之所以感到為難,無非是對中國存在疑慮。中國國家領導人多次明確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塊頭”,中國的周邊國家對中國產生疑慮是正常的。中國充分理解。但是,如果不了解中國的現實處境,不了解中美關系發展的癥結所在,擔心在中國和美國之間作出選擇,這是典型的“一仆二主心態”。亞洲國家應當意識到,維護國際秩序,必須充分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原則,如果美國肆無忌憚地在中國周邊地區挑起事端,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那么,中國是否有必要勇敢地挺起胸膛,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

過去亞洲一些國家寄希望于美國提供安全保護,寄希望于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這種地緣政治戰略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是,亞洲國家必須意識到,所謂亞洲地區的安全,必須建立在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基礎之上,如果屈從于美國的壓力,希望中國永遠匍匐在地上,那么,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安全

中國始終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可是,美國卻變本加厲,不斷地加強與臺灣的官方關系,并且利用臺灣制造事端,遏制中國的發展。

新加坡總理對于美國奧巴馬總統提出的“亞太再平衡”極為推崇,實際上就是希望美國強化在亞洲地區的軍事存在,以對抗中國的快速崛起。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亞洲國家當然可以而且應該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這是亞洲地區安全的保障。但是,如果因為中國的軍事力量發生變化,而要求美國前來遏制中國,那么,這究竟是引狼入室,還是希望挑起軍備競賽呢?

如果希望美國進入亞洲地區,與中國抗衡,那么,豈不是就像新加坡總理所擔心的那樣,中美兩國在亞洲發生激烈對抗嗎?如果引進美國的軍事力量,在亞洲地區搞軍備競賽,那么,亞洲地區的和平安全更有保障,還是更加危險了呢?

說到底,如果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亞細亞國家領導人不調整自己的心態,沒有認識到美國始終違反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基本原則,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包括中國在內其他亞洲國家,那么,在分析中美兩國關系的時候,必然會出現錯誤的思維定勢

中國當然希望與美國和平相處,但是,中國從來沒有在美國的家門口耀武揚威,更沒有在涉及美國核心利益問題上挑起事端。中國始終認為,亞洲國家應當對亞洲國家的安全承擔責任,這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正確的。如果讓美國在亞洲地區維護和平,那么,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亞洲國家是否需要向美國繳納更多的保護費呢?


現在美國已經向日本、韓國收取保護費,果有一天,美國要求新加坡繳納保護費,新加坡究竟該作何選擇呢?如果新加坡認為,自己為美國在亞洲地區的軍事存在提供了便利條件,拒絕向美國繳納保護費,那么,美國是否會損害新加坡的利益呢?

至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新加坡為美國提供軍事基地是各取所需。但是,由于美國實行單邊主義,美國在亞洲地區的軍事存在,是為了保護美國的利益,當美國的利益和新加坡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新加坡該何去何從呢?

亞洲國家應當充分意識到,亞洲國家必須為亞洲地區的和平安全穩定承擔起責任。美國當然可以在亞洲地區長期存在,但是,亞洲國家必須意識到,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存在必須有利于維護和平。如果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存在是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是為了防止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那么,亞洲地區的安全局勢一定會發生變化。

新加坡政府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是,如果換一種思路,或者換位思考,那么,所有的擔心都是不必要的。中國不會挑戰美國的利益,只是希望美國在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基本原則框架內,妥善處理與亞洲國家的關系。中國對于亞洲國家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不持異議,中國希望亞洲國家意識到,在維護國家安全問題上,亞洲國家必須思考,美國的存在究竟會給亞洲國家帶來什么。

冷戰時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的確為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提供了保護,但是,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冷戰結束之后,蘇聯的威脅已經不復存在。中國反復強調,不會對外輸出意識形態,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亞洲國家。中國希望亞洲國家注意,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基本原則,是亞洲國家合作的基礎和前提。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等一些亞洲國家希望美國強化在亞洲地區的軍事存在,究竟是制造事端,還是為虎作倀呢?

筆者充分理解新加坡總理的憂慮。亞洲一些國家擔心失去美國的保護,亞洲國家將不復存在。這是典型的杞人憂天。中國始終強調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中國在處理與新加坡關系方面,已經實踐了自己的諾言。如果仍然擔心中國的快速發展,會給亞洲國家帶來損害,而把安全的希望寄托在美國身上,希望美國在亞洲地區制衡中國,這豈不是自找麻煩嗎?如果美國借助亞太國家的力量,強化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把矛頭對準中國,那么,亞太地區的局勢會逐漸緩和,還是會更加緊張呢?

新加坡總理的文章可能反映出一些亞洲國家的普遍心態,但是,只要學會換位思考,那么,人們就會知道,拉攏美國,希望美國強化在亞洲地區的軍事存在,只會讓亞太地區變得動蕩不安。美國為了推銷自己的軍火,一定會在亞太地區挑起軍備競賽。事實上,亞洲一些國家在財政拮據情況下,不得不拿出寶貴的財政資金購買軍火,這是亞洲地區國家的悲哀,也是美國希望看到的結果。希望亞洲國家充分意識到,只有按照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切實維護地區和平,拒絕外部勢力干預,才能為亞洲地區的和平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附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6月4日在美國“外交事務”網站發表文章《瀕臨險境的亞洲世紀》,對中美關系的前景以及中美關系對亞洲未來的影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轉自“經濟學家圈”的譯文。


1.webp (1).jpg

李顯龍總理發布長文:中美關系是這個時代的“根本問題”!


作者:新加坡總理 李顯龍
文譯:黃金順(本文經《外交》許可翻譯轉載)
首發于《外交》雜志,2020年7月/8月,2020年6月9日

“近幾年有一種議論,說下個世紀是亞洲太平洋世紀,好像這樣的世紀就要到來。我不同意這個看法。”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在1988年向來訪的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表達了這一觀點。

30多年后,鄧小平證明了自己的先見之明。

幾十年來,亞洲取得了非凡的經濟成就,如今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區域。在這10年內,亞洲經濟體的規模將超越世界其他經濟體的總和,這是自19世紀以來從未出現過的情況。然而,即使到今天,鄧小平的告誡依然讓人警醒:亞洲世紀既非必然實現,也非命中注定。

亞洲之所以繁榮,是因為二戰結束以來一直維持著的“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提供了有利的戰略環境。然而目前,美中兩國的緊張關系引發了有關亞洲未來和新興國際秩序形態的深刻問題。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尤其感到擔憂,因為它們處于各個大國利益的交匯點上,必須避免被夾在中間或被迫作出令人不快的選擇。

亞洲的現狀必須改變。但新的格局會帶來更多的成功,還是會帶來危險的不穩定局面?這取決于美國和中國分別和共同作出的選擇。這兩個大國必須制定出一種共處模式,在一些領域保持競爭關系的同時,不讓兩國之間的矛盾危害在所有領域的合作。

亞洲國家視美國為在本區域擁有重大利益的常駐大國。與此同時,中國是隔鄰的區域大國。其他亞洲國家不希望被迫在兩者之間作出選擇。如果任何一方試圖迫使亞洲各國作出選擇一如華盛頓試圖遏制中國的崛起,或是北京尋求在亞洲建立一個專屬勢力范圍一美中將走上一段持續數十年的對峙之路,使長久以來預期會出現的亞洲世紀岌岌可危。

美利堅治世的兩個階段

20世紀亞洲的“美國治下的和平”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第一個是在1945年到1970年代,也就是冷戰的前幾十年,美國及其盟友與蘇聯集團爭奪影響力。盡管中國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同蘇聯聯手對抗美國,但其經濟仍然是內向型和封閉的,與其他亞洲國家的經濟聯系也很少。與此同時,亞洲其他地方的自由市場經濟體正在騰飛。先是日本,然后是香港、新加坡、韓國和臺灣等新興工業化經濟體。

美國使亞洲的穩定和繁榮得以實現。美國倡導建立一個開放、一體化和基于規則的全球秩序,并提供一個安全保護傘,使區域國家能夠在此基礎上合作與和平競爭。美國跨國企業在亞洲大量投資,帶來了資本、技術和創意。隨著華盛頓促進自由貿易和向世界開放美國市場,亞洲與美國的貿易逐漸增長。

1970年代的兩件大事將亞洲的“美式和平”帶入了一個新階段: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于1971年秘密訪問中國,為美中在敵對數十年后,恢復邦交奠定了基礎;鄧小平于1978年啟動了“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經濟起飛。到1990年代末,經濟壁壘逐漸消除,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越戰和在柬埔寨的戰爭結束后,越南和中南半島的其他國家得以把精力和資源集中在經濟發展上,并開始追趕其他亞洲國家。

長期以來,許多亞洲國家一直把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視為主要經濟伙伴,但它們現在也越來越抓緊中國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中國的貿易和旅游業逐年增長,供應鏈也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幾十年內,中國從在經濟上對亞洲其他地區無足輕重的國家,變成本區域最大的經濟體和主要的經濟伙伴。中國在區域事務中的影響力也相應增強。

盡管如此,“美式和平”依然發揮效用,中國地位的這些根本性變化便是在其框架內發生的。中國沒有能力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也沒有試圖這樣做。事實上,它采納了鄧小平的名言“韜光養晦”作為指導思想,將農業、工業和科技的現代化放在軍事力量建設之前。

因此,東南亞國家在與中國建立經濟關系的同時,也與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保持著牢固的聯系,從而享有兩全其美的好處。它們還加深了彼此之間的聯系,并共同努力,為植根于亞細安組織的區域合作建立一個開放式架構。亞細安在1989年成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1994年成立亞細安區域論壇,以及2005年以來每年召開東亞峰會等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

中國充分參與了這些進程。每年,中國總理都會到訪一個亞細安成員國,會見亞細安各國領導人,準備充分地闡述中國對東南亞地區的看法,并提出加強中國與亞細安成員國合作的建議。隨著中國在本地區的利益不斷增加,它也推出了自己的倡議,包括“一帶一路”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些都有助于加深中國與鄰國的合作,當然也提高了其影響力。

但是,由于這是一個開放的區域架構,中國并沒有絕對的影響力。美國仍然是重要的參與者,它通過《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和《善用投資促進發展法》(Better Utilization of Investments Leading to Development Act)等倡議,鞏固區域安全與穩定,并加強其經濟參與。亞細安還與歐盟、印度和許多其他國家建立了正式的對話機制。亞細安認為,這樣的聯系網絡為合作創造了更強有力的框架,并為在國際上推進其成員國的集體利益提供了更多空間。

至今為止,這個做法行之有效。但“美式和平”的戰略基礎已發生根本轉變。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中國的經濟、技術能力和政治影響力成倍增長,它對世界的看法也有所改變。今天的中國領導人已不再引用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箴言。中國視自己為一個大陸大國,也渴望成為一個海洋大國;它一直致力于陸軍和海軍的現代化,以使將其軍隊轉變為一支世界級的戰斗力量。中國越來越希望保護和推進其海外利益,并確保其在國際事務中應有的地位,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與此同時,在許多方面仍然是超級大國的美國,正在重新評估其宏觀戰略。隨著美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份額的減少,目前尚不清楚它是會繼續承擔維護國際和平與穩定的重任,還是會轉而采取更狹隘的“美國優先”方式來保護自身利益。在華盛頓對其在全球體系中的責任提出根本性反思之際,它與北京的關系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美中的重大抉擇

美國和中國各自面臨重大抉擇。美國必須決定,是將中國的崛起視為一種生存威脅,并試圖以一切可能的手段遏制中國,或是承認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大國。如果選擇后者,美國就必須制訂與中國打交道的方法,盡可能促進合作和良性競爭,而不讓競爭傷害整體關系。理想情況是,這一競爭將在商定的多邊框架內進行,并采用類似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所遵循的規則和準則。

美國可能會發現這是一個痛苦的調整,尤其是華盛頓有越來越多人認為,與北京的接觸已經失敗,有必要采取更強硬的手段來維護其利益。但是,無論這項任務對美國來說有多艱巨,在現有的國際規則和規范體系內,盡最大努力滿足中國的抱負還是值得的。這一體系規定了所有國家的責任和限制,加強信任,幫助管控沖突,并為合作和競爭創造更安全、更穩定的環境。

反之,如果美國選擇試圖遏制中國的崛起,就有可能引發反彈,使兩國走上長達數十年的對峙之路。美國不是一個衰落的大國。它有很強的韌性和實力,其中之一就是它能夠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在九位諾貝爾科學獎華裔得主中,有八位是美國公民或后來入籍成為美國公民。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擁有巨大的活力和日益先進的技術;它遠不是一個波將金村莊(Potemkin village,編按:指專門用來給人虛假印象的建設和舉措),也不是蘇聯最后幾年搖搖欲墜的計劃經濟。這兩個大國之間的任何對峙,都不太可能像冷戰時那樣,在一個國家和平崩潰的情況下結束。

就中國而言,它必須決定是否要成為一個不受制約的大國,為所欲為,憑借其絕對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取勝,但也要冒著遭到美國和其他國家強烈抵制的風險。這種做法可能會加劇緊張和不滿情緒,從長遠來看,會影響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力。這是個真實的危險:皮尤研究中心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加拿大、美國,以及其他亞洲和西歐國家的人,對中國的看法越來越負面。盡管中國最近努力在海外打造軟實力,例如通過孔子學院網絡,以及中資國際報紙和電視媒體等,但形勢還是對它不利。

又或者,中國可以承認自己不再積貧積弱,并接受世界目前對它抱有的更高期望。在政治上,中國不再有理由享有它在較小和較不發達時所獲得的優惠和特權,例如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慷慨條款。一個更大、更強大的中國,不僅應該尊重全球規則和規范,也應該承擔起更大的責任,維護和更新中國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國際秩序。如果現有規則和規范不再適用,中國應與美國和其他國家合作,制定出所有國家都能接受的訂正安排。

創建新秩序的道路并不平坦。強大的國內壓力推動和制約著兩國的外交政策選擇。在當前的美國總統競選活動中,外交政策并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即使有,其主要焦點也是“美國優先”這一主題不同版本的論述。在中國,領導層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國內政治穩定,并在經歷了近兩個世紀的軟弱和屈辱之后,再次展現出一個古老文明正在崛起的雄心。因此,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美中會根據對國家利益的理性考量來處理雙邊關系,甚至擁有互利共贏的共同愿望。兩國不一定會走上對峙的道路,但也不能排除發生沖突的可能性。

亞太國家熱切希望不要被迫在美中之間作出選擇

世界各地將上演這些勢力變化,但一個關鍵的舞臺將是亞太區域。美國在本區域一直擁有至關重要的國家利益。為了在太平洋戰爭中打敗日本,美國消耗了大量資源,也付出了流血的慘重代價,并險些失去了三位未來的總統。它在朝鮮和越南打了兩場代價高昂的戰爭,為亞洲的非共產主義國家鞏固社會和經濟,贏得與共產主義的思想斗爭,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美國慷慨、開放的政策極大地造福了亞太區域,這些政策源于根深蒂固的政治理想,及其作為“山巔之城”和“光照諸國”的自我形象,但它們也反映了其明智的自身利益考慮。一個穩定而繁榮的亞太區域,首先是冷戰時期對抗共產主義國家的堡壘,然后是世界上一個由許多對美國友好、穩定而繁榮的國家組成的重要地區。亞太區域為美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和重要的生產基地。這也難怪美國在亞洲有幾個最堅定的盟友,如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還有一些長期合作伙伴,如新加坡。

中國在本區域也有重大利益。東北亞依然籠罩在第二次中日戰爭和朝鮮戰爭的陰影下。東南亞是中國能源和原材料的來源地、經濟合作伙伴,以及重要的海上交通線。為了保護能源安全,它也將馬六甲海峽和南中國海視為必須保持開放的咽喉要道。但與美國的一個關鍵區別是,中國將亞太區域視為俄羅斯所謂的“近鄰”(near abroad),因此對其自身安全至關重要。

中國國家領導人說過,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但他也說,亞洲的安全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領導人是認為太平洋足夠大,可以讓美中兩國和平共處,有重疊的朋友圈和伙伴圈呢?還是認為它足夠大,兩個大國可以將之一分為二,形成敵對的勢力范圍?新加坡和其他亞太國家會傾向哪種解讀,是不言自明的。

盡管它們可能對事態的發展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但還是熱切希望不要被迫在美中之間作出選擇。美國的安保力量對亞太區域仍然至關重要。沒有它,日本和韓國將不得不考慮發展核武器;兩國都是核門檻國家,而這個課題也經常出現在他們的公開討論中,特別是考慮到朝鮮日益增長的核武器能力。幸運的是,這些事態發展仍然只是假設,但其前景既不利于東北亞的穩定,也不利于全球的防擴散努力。

自二戰以來,美國第七艦隊為東南亞地區的安全做出了貢獻。它確保海上交通線保持安全和開放,從而促進了貿易和經濟增長。盡管中國的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但它還是無法取代美國所發揮的安全角色。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在南中國海與本地區的幾個國家存在海洋和領土爭端,這些國家會認為,中國的海軍部署是為了推進其海洋和領土主張。

阻礙中國接替美國在目前所扮演的安全角色的另一個障礙是,許多東南亞國家都有為數不少的華裔少數民族,他們與占多數的非華族的關系往往很微妙。這些國家對任何中國對其華裔人口有過度影響的看法都極為敏感,尤其是回想起中國在1980年代初之前,一直支持東南亞共產主義叛亂的歷史。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敏感因素將制約中國在東南亞事務中的角色。

新加坡是東南亞唯一以華人為主的多元種族國家。事實上,它是世界上除中國之外,唯一擁有如此人口結構的主權國家。然而,新加坡卻為打造一個多元種族,而非華族的國民身份付出了巨大努力。而且,它還極其小心地避免做任何可能讓自己被誤認為是中國的爪牙的事情。為此,新加坡直到1990年才與中國建交,成為除文萊外最后一個與中國建交的東南亞國家。

當然,新加坡和其他亞洲國家都希望與中國建立良好關系。它們希望得到這樣一個大國的善意和支持,并參與其發展。從飛機、手機到手術口罩,全球供應鏈將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的龐大規模使其成為大多數其他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包括美國在本區域的所有條約盟友,以及新加坡和幾乎所有其他亞細安國家。

美國很難或者幾乎不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供應國,就像美國自己沒有中國市場是不可想象的一樣。中國是美國商品的第三大進口國,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但中國也無法取代美國在亞洲的經濟地位。全球金融體系主要依賴于美國金融機構,人民幣近期內不太可能取代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盡管其他亞洲國家對中國的出口超過對美國的出口,但美國跨國公司仍然是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許多亞太國家最大的外國投資來源。中國的大公司已開始在海外投資,但它還需要很多年,才能擁有與美國同樣規模和水平的跨國公司。這些跨國公司將全球生產鏈結合在一起,把亞洲與全球經濟聯系起來,并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

基于這些原因,亞太國家不希望被迫在美中之間作出選擇。它們希望與雙方培養良好關系。它們承受不起疏遠中國的代價,而其他亞洲國家將盡最大努力,不讓任何單一的爭端主導它們與北京的整體關系。與此同時,這些亞洲國家視美國為在本區域擁有重大利益的常駐大國。當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國打算對其亞洲外交政策進行“再平衡”時,亞洲國家的態度大體上支持,不過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明顯表態。讓它們感到欣慰的是,盡管特朗普政府提出了與友邦和盟友分擔成本和負擔的問題,但它也提出了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并宣布打算加強美軍的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

不過,這些亞洲國家也意識到,美國是一個全球超級大國,在世界各地都有廣泛的當務之急和緊迫的優先事項。它們的態度是務實的,如果緊張局勢加劇,或更糟的是發生沖突,不能自動把美國的支持當作是理所當然的。它們準備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捍衛自己的國家和利益。它們還希望美國明白,如果其他亞洲國家促進與中國的關系,并不一定意味著它們在與美國作對。(當然,如果這些亞洲國家加強與美國的關系,它們也同樣希望得到中國的理解。)

日美“印太(印度洋、太平洋)構想”vs中國“一帶一路”

美中并不是唯一在本區域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主要國家;其他參與者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日本,鑒于其經濟的規模和先進程度,對本區域的貢獻良多。在首相安倍晉三的領導下,日本做出了比以往更積極的貢獻。

例如,在2017年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TPP)后,日本挺身而出,推動其余11個成員國完成《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展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PP,簡稱CPTPP)。該協定匯集了太平洋兩岸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亞太區域朝自由貿易邁出的一步。

印度也具備巨大的潛在影響力。在總理莫迪的領導下,印度作出戰略調整,宣布“東向行動政策”(Act East Policy),其他國家也期待看到這一政策付諸實施。東亞峰會接納印度為成員國,是因為其他成員國希望,隨著印度經濟的增長,它將更感悟到區域合作的價值。印度也是最初談判組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的國家之一。

RCEP是一項擬議中的自由貿易協定,旨在整合亞太區域所有主要經濟體,類似于將北美國家經濟一體化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現為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經過廣泛的磋商,印度去年決定不加入RCEP;其余15個參與國則繼續推進這項協定,可是沒有印度,它不免打了折扣。

大多數亞洲國家都認識到,此類協定的價值超出了它們所帶來的經濟收益。這些平臺使亞太國家能夠相互合作,在彼此的成功中發展利害關系,并共同塑造區域架構和管理該架構的規則。這種區域安排必須是開放和包容的。它們不應有意無意地把任何一方拒之門外,破壞現有的合作安排,制造對立集團,或迫使各國選邊站。這就是為什么CPTPP成員國為美國再次簽署協定敞開大門,也是為什么正在努力組建RCEP的國家,仍然希望印度有朝一日會加入。

這也是亞太國家支持日本、美國及其他國家提出的各種“印太”構想,以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等區域合作倡議的出發點。許多其他亞洲國家認為,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是適應中國在本區域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的建設性方式。如果實施得當,并遵守財政紀律,該倡議的項目可以加強區域和多邊合作,解決許多發展中國家改善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的迫切需要。一些此類項目因缺乏透明度或可行性而受到批評,但沒有理由相信,該倡議的所有項目就一定會給各國帶來不可持續的財政負擔,或阻止它們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建立聯系。這樣的后果也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因為它會損害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發展新的區域安排,并不意味著放棄或忽視現有的多邊機構。這些來之不易的多邊安排和機構繼續為所有國家,特別是較小的國家提供一個共同努力、促進集體利益的框架。但是,許多現有的多邊機構迫切須要改革:考慮到當前的經濟和戰略現實,這些機構已不再有效。

例如,自1994年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結束以來,世貿組織要達成有意義的貿易協定已越來越困難,因為任何協定都需要其164個成員國取得共識,而這些成員國的利益和經濟政策卻是大相徑庭。自去年以來,世貿組織上訴機構因法定人數不足而陷入癱瘓。這是所有國家的損失,我們應該為改革這些組織開展建設性工作,而不是削弱它們的效力或完全繞過它們。

熱切的希望

美中兩國作出的戰略選擇,將塑造新興全球秩序的格局。大國競爭在所難免。但它們的合作能力才是對治國之道的真正考驗,它將決定人類在氣候變化、核擴散和傳染病傳播等全球問題上能否取得進展。

2019冠狀病毒大流行清楚地提醒我們,各國攜手合作是多么重要。疾病不受國界限制,我們迫切需要國際合作來控制這場流行病,并減少對全球經濟的損害。即使美中關系大好,對冠病采取集體應對措施,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不幸的是,冠病疫情正在加劇美中之間的對抗,使不信任感加深,比看誰更高人一等,并不停地相互指責。如果疫情成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的一個主要議題(現在看來似乎在所難免),情況肯定會惡化。我們只能希望,事態的嚴重性能使人們集中心思,理智地對待問題。

與此同時,亞洲國家正為對抗冠病,以及克服改善人民生活,創造一個更安全、更繁榮的區域的其他諸多難題,而忙得不可開交。它們的成功,以及亞洲世紀的實現,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中兩國能否戰勝分歧,建立互信,為維護穩定與和平的國際秩序作出建設性的努力。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正文轉編自“喬新生”,附錄文轉編自“經濟學家圈”)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