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京名吃,不少人第一時間就想到“北京烤鴨”,全聚德更是北京烤鴨的代表符號,“中華老字號”品牌。再說起這老字號,是人們心中名吃好吃的代表,是傳承文化的一種方式。近些年來,國內餐飲業收入增長持文穩定上升的階段,但這些老字號,似乎越來越不起眼,曾經滿大街的“狗不理”、老銅鍋、“大白兔”等,現在似乎基本已經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火鍋、燒烤和各種新興快餐。那到底是什么造成老字號這種尷尬的境遇呢?
這些年以來的城市化對“老字號”的影響首當其沖,舊城改造導致一些“老字號”的門店被拆,盡管后來改建了更大更新的門店,但是“老字號”的重點就在于一個“老”字,失去了原有的位置招牌,大眾認可度也在逐漸降低。比如:隨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四川省成都市飲食公司部分門店也隨之消失。至2004年初統計,經營門店減至20家左右,減幅達80%。網點驟減,大大制約了公司的發展,致使23家老字號品牌中近60%的品牌消失或淡出市場。就算是大名鼎鼎的全聚德,近幾年來營業額也在持續下降,鼎盛時期已然不復存在。
再其次是“老字號”本身沒有求變之心。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改變的不僅僅是科技的發展,生活狀況隨之改變,口味愛好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變化。過去人們更多的是為了吃飽肚子,老字號的主要任務是解決老百姓吃飯難問題,心態往往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但是人們的觀點卻在改變,“老字號”的老舊觀念,已經跟不上人們的口味了。
這些年來,全國各地也在為了“老字號”的振興提出一系列的政策。2017年,商務部、發改委等16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作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老字號企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加強原址風貌保護等內容做出規定。對“老字號”的發展要講究與時俱進,貼合時代,做到不失其文化內涵保留原汁原味,又能貼合時代發展迎合大眾口味。比如:清明節前,上海老字號杏花樓門前大排長龍,“網紅款”咸蛋黃肉松青團再次成為朋友圈“爆款”。
老字號之所以能延續至今,背后離不開經濟與文化的共同作用,既代表了一個城市一個時代的經濟發展,也代表了文化的變遷。延續至今,與其說是商業發展,不如說是文化的傳承。所以,就目前競爭激烈的市場發展而言,不如靠文化價值打拼出一條新的路。希望在以后的發展中“老字號”能重振雄風,再創輝煌。
作者:楊自強 南皮縣審計局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