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當前,人臉識別技術早已遍布各行各業:隨便一筆小額的支出,都可以直接刷臉支付;一些學校的門禁也與時俱進,完成從指紋識別到人臉識別的遞進;各類App上的實名認證,基本上都離不開人臉識別……無處不在的人臉識別技術,一開始都是為了“更安全”而設立的,但實際效果真是如此嗎?近日不少媒體就報道了一則令人震撼的新聞:我們的人臉信息,0.5元一份。
在這個充滿著信息焦慮和隱私焦慮的時代,人們不禁要問,人臉信息是從哪里獲取的?據媒體調查,目前人臉信息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爬蟲軟件爬取網絡上的人臉數據;二是獲取公共場所攝像頭采集到的人臉數據;三是在各類人臉識別應用的場景下,每進行一次識別,就采集了一次新的數據,這些數據存在后臺或云端。而這些人臉信息被獲取后就可以用于各種人臉信息使用平臺,解封微信和支付寶的凍結賬號、通過各類交友平臺及手機卡實名認證的人臉識別機制輕而易舉、甚至有時候可能被用于違法犯罪活動。
這不禁讓我們對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性提出了質疑,正如任何科技進步都是有兩面性的,人臉識別技術上也是如此。當前的人臉信息買賣、濫用的現象已經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遏制人臉信息的濫用勢在必行。一方面,監管部門必須嚴厲打擊倒賣人臉信息的黑色產業鏈;另一方面,網絡平臺應承擔起必要的監管責任,按照“非必須不進行人臉識別”的原則開展實名認證。最后作為我們個人,若是覺得一些地方或App的人臉識別是沒有必要的,那么也應學會發出“聲音”,自我維權。
總之,人臉識別技術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在當前信息保護還做得不夠好的情況下,更需要多措并舉,給人臉識別技術套上“安全鎖”。唯有如此,科技進步才能帶給我們更多幸福感,而不是焦慮感。
作者:吳瓊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這一演講暴露人臉識別的最大威脅:人體生物密碼一旦泄露極不安全且無法更換!
2017-10-16郭松民 | 繼續輕松話題談服裝:什么才是最適合中國人臉型的軍帽?
2017-01-25?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