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國家的政治都由‘尊嚴的部分’和‘效率的部分’共同組成,其中‘尊嚴的部分’又是愛國主義情感的主要來源。”
最近幾天,一則題為“2012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驚現孫中山畫像”的視頻在網上流傳,瀏覽量高達數百萬次。
這個視頻的標題,自然是故意聳人聽聞,因為每逢重大節日,在天安門廣場擺放孫中山畫像,已經是五十年代以來的老傳統了,八十年代之前,還會同時擺放馬恩列斯這四位革命導師的畫像。
至于這個視屏的文字解說就更是胡說八道(見截圖)——說什么孫中山“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云云,硬是把毛主席的歷史功勛給安到孫中山頭上了。
這個視頻的廣為流傳以及其所折射的對歷史認知的混亂,所反映的問題是嚴重的。
余涅認為,必須重新考慮在天安門廣場擺放中山先生畫像所發揮的政治功能問題。
毛澤東時代為什么要在天安門廣場擺放中山先生的畫像?
有人說是為了統戰臺灣,余涅認為,這未免把主席想得太功利了。擺放中山先生畫像,主要是為了表示對中山先生作為“革命先行者”的尊重。這一點,在毛主席1956年發表的《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說的很清楚。
更重要的問題還在于,當毛主席健在的時候,天安門廣場擺中山先生的畫像,不會產生任何政治誤讀,因為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對他作為“革命先行者”的歷史定位都有清晰認知。
同時,由于天安門廣場還有馬恩列斯這四位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畫像,時時提醒人們新中國的真正來歷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樣的布局傳遞的政治信息是完整的,也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但是,在毛主席去世之后,當馬恩列斯的畫像也不再擺放之后,中山先生的畫像就格外突出了,而且每次擺放,媒體都會大肆報道,形成新聞熱點(見截圖)。
當然,即便如此,如果國家能夠給予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以和他偉大歷史地位相稱的尊崇,那么繼續擺放中山先生的畫像,也沒什么大問題。
在余涅看來,實際情況遠不是如此。
八十年代以來,非毛化的思潮一直暗流涌動。
比如,重要的政治人物很少去毛主席紀念堂;比如,宣傳畫上的天安門城樓,往往會刻意遮蔽或抹去毛主席的畫像;比如,電視臺在直播天安門廣場舉行重大的政治活動時,從來不肯給城樓上的毛主席像一個特寫……
對普通民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影視作品的問題就更大了。
比如,在去年的國慶獻禮片《決勝時刻》中就虛構了毛主席帶領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告慰”中山衣冠冢的情節。
總之,在毛主席走下“神壇”的同時,中山先生卻在走上神壇。
這種狀況就誘發了前述歷史認知的混亂,一些官方人士和教授,談起中山先生,言必稱“國父”,這就更是一種“不知其父”姓甚名誰的可笑狀況了。
這種狀況有什么危害呢?
余涅認為,這種狀況所導致生的政治后果就是共和國失去自己的尊嚴。
任何國家的政治都由“尊嚴的部分”和“效率的部分”共同組成,其中“尊嚴的部分”又是愛國主義情感的主要來源。
新中國已經成立71周年了,已經是一個成年共和國,不再是年輕共和國了。在新中國成立前24年已經去世的中山先生,既應該得到身為“革命先行者”的應有尊重,也應該適時走入歷史,以免造成政治認同的混亂。
余涅鄭重建議:重大節日不再在天安門廣場擺放中山先生的畫像,這絲毫不意味著不尊重中山先生,正如不再擺放四位革命導師的畫像不意味著不尊重他們一樣。
在現在擺放中山先生畫像的地方,應該再擺放一幅同樣規格的毛主席畫像,兩側以稍小的規格擺放一些重要的開國元勛以及革命英烈的畫像。
這樣的天安門廣場,才最能體現對共和國歷史的尊重,才最能體現共和國的尊嚴!
來源:新文化研究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