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的春晚,雖然大家年年吐槽,但必須得承認,它是中國人年夜飯里的一道保留菜。但是今年,我恐怕要跟央視春晚說拜拜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今年的春晚,央視竟然請了梁宏達作為語言類節目的顧問。得知這個消息,就如同得知年夜飯里被人摻了老鼠屎,頓時沒了食欲。
梁宏達,本來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媒體人,也非??春盟?,覺得他可能成為繼單田芳、劉蘭芳、袁闊成以及田連元之后,新一代評書的扛把子。
這個人伶牙俐齒、博聞強記、觀點新穎、語言犀利,評論起體育、講起故事來繪聲繪色、滔滔不絕,特別能抓住人的心緒,加上東北人自帶的喜劇音效,節目非常有感染力。
我開車、跑步、散步的時候,還聽一聽他講的故事。但是時間長了之后,就發現我們三觀有嚴重差異,不得不忍痛割席。他作為一位歷史虛無主義者,后來真的就翻車了。
他翻車是在2017年1月。一期節目中,他大放厥詞、危言聳聽,用一些歷史虛無主義的陳詞濫調來詆毀雷鋒。
他在節目中這樣說的:“雷鋒好自我表現”、“雷鋒干了很多好事,本身有他的動機”、“雷鋒寫日記是想給大伙兒看”、“雷鋒的照片是擺拍”……
他這個明顯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凡稍微了解一下雷鋒的經歷,就會知道他對黨對人民對新中國的那份感情有多么純真樸實。
雷鋒的家庭,是大多數舊中國農村家庭的縮影。雷鋒的父親1938年被國民黨抓夫,遭到毒打直到吐血,落下內傷殘疾,回家鄉后一邊養病一邊勉強度日。
1944年,雷鋒的父親又被日本鬼子毒打,吐血更加嚴重,由于無錢醫治,第二年春就去世了,當時雷鋒才五歲。
雷鋒的母親,也是個苦命人。由于家里沒錢養活,一出生就被送到了長沙的育嬰堂,后被人收養。結果這家人收養到五歲日子難以維持,又把她送給雷家當童養媳。
公爹和丈夫相繼去世之后,35歲的她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艱難度日,一邊給地主當長工,一邊乞討。雷鋒的哥哥雷正德才12歲,雷鋒弟弟還沒滿周歲。
為了分擔母親的重擔,雷鋒的哥哥去當了童工,在繁重勞動的折磨下得了肺結核,昏倒在機器上,手指都被軋斷了,資本家一看他沒法勞動了,就把他趕走了。
他帶著傷殘的身體回到家,休息了十幾天之后,又去印染坊打工。他傷病纏身,勞累過度,在一次咳血后也離開了人世。雷鋒的弟弟,連餓帶病,最后死在媽媽的懷里。
1947年雷鋒的母親遭到地主凌辱,被逼的走投無路,于是在中秋之夜懸梁自盡。七歲的雷鋒,親眼目睹了這一切。之后,他全靠乞討和鄉親們接濟度日。
1949年8月,雷鋒的家鄉解放了,雷鋒找路過的解放軍,強烈要求當兵,可是他才九歲,連長沒要他,但是送給了他一支鋼筆。
雖然參軍的愿望沒有實現,但是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他參加了兒童團,進入了小學讀書,成為第一批少先隊員。
1956年,他小學畢業,直接參加了工作(當時小學畢業已經很厲害了),在鄉政府當通訊員,后來又到縣里當公務員。
這可是舊社會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為啥說窮人翻身做了主人。就這個經歷,換誰不感謝黨和政府,不感謝毛主席,這種感情非常真摯而強烈。
大家可以聽聽雷鋒叔叔珍貴的原聲,就能感覺他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也能感受到他對黨、對新中國、對毛主席那種純真而深沉的愛。這段錄音我跟孩子們一起聽了很多遍。
雷鋒寫日記,并非是為了公開,更不是為了發表。他是1957年才開始寫日記的,那年他還是個17歲的孩子,已經當上了望城縣的一名小公務員。
他的日記首次被公開,是在1960年底。當時他被借調到沈陽某單位去做憶苦思甜報告,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語,為了了解雷鋒的成長經歷,讓雷鋒把自己的日記帶上。
雷鋒就帶了四五本,結果這位副主任一看,立刻被日記內容所打動,于是他安排趕緊摘抄,然后分發給黨委常委學習。
這個過程中,又被記者發現,經過雷鋒同意和組織批準允許后,記者才發表在軍區的《前進報》。雷鋒寫日記的時候,怎么可能知道將來要發表?
另外,還有人說雷鋒愛拍照片,那是因為很多照片是后來攝影師的情景再現(場景還原),相當于讓雷鋒本人重新拍攝的靜態紀錄片。
質疑雷峰穿皮夾克、帶手表、愛捐錢更站不住腳。因為雷鋒參軍之前,在鞍鋼當工人。那時候工人階級地位真是高啊,尤其是鞍鋼,全國出了名的好單位。
當時雷鋒的基本工資36元,加上鞍鋼發的保健費、加班費、帶徒弟的費用,幾項下來加上工資,有五六十塊錢。用自己的勞動所得,當然想買什么買什么。
而且那時候鞍鋼文化生活很豐富,周末經常有電影和舞會。團組織動員大家參加,很多人勸雷鋒參加舞會要穿得好點。
在當時的鞍鋼,年輕人穿皮夾克很流行,冬天御寒,而且很時尚。在老鄉的再三鼓動下,他才去買了。他不但買了,還買了兩件,送給工友張建文一件。
后來黨中央號召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勤儉建國之后,雷鋒又把新買的衣服全包起來了,壓在箱底。入伍以后,一次單位要排戲,他拿出來給導演用,此后再也沒穿過。
雷鋒到部隊去之后,一直很勤儉節約,當時部隊每月津貼才8元,但是他吃飯穿衣都不用花錢,每個月除了花5毛錢理發,全都省下來了。
總之,梁宏達的質疑毫不成立,自己內心陰暗就懷疑別人的動機,自己是個小人,便懷疑他人的崇高。
梁宏達,不僅僅詆毀雷鋒,還污蔑焦裕祿,說焦裕祿在蘭考期間推廣栽種泡桐樹,防治水土流失,但其實是沒有用的,都是下一任的功勞,但下一任工作作風有問題,不能宣傳……
他這個觀點其實就是第六個燒餅吃飽了,所以前五個都沒用。真實的情況是,焦裕祿在蘭考僅僅呆了一年零三個多月就因肝癌病逝了。
但是就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焦裕祿帶領群眾種下大量泡桐,人們親切的稱之為焦桐。說實話你讓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還真有點強人所難。
俗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俗話又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焦裕祿愿意種樹,恰恰是一種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真心為了蘭考百姓啊。
說來你可能不信,現在的泡桐成了蘭考的搖錢樹,泡桐產業超過60億,是全國樂器的主要原材料基地,光制作樂器的產值一年就超過20億。
蘭考有一句話:一個人、一棵樹,改變了一座城。這個人就是焦裕祿,這棵樹就是焦桐。所以梁宏達這么說,良心真的不會痛么?詆毀焦裕祿,蘭考人民恐怕第一個不答應。
梁宏達還陰陽怪氣地否定志愿軍。他說《英雄兒女》中王成喊“向我開炮”是恩將仇報,違反了戰場規則,違反了日內瓦公約。
他的邏輯是這樣的,一位美國老兵奧卡拉漢只有一條腿,就是被志愿軍炸殘的。他當時和100名美國士兵攻上志愿軍陣地之后,發現有一個戰士還活著(于樹昌),也沒有武器。
于是這伙美國大兵就打算按照“戰爭的游戲規則”俘虜這位志愿軍戰士。結果走到跟前,卻發現這位戰士用步話機在喊什么。
過了一會兒,炮彈就像雨點一樣打了過來,只有3名美國兵活了下來,其中包括這位奧卡拉漢,他被炸掉了一條腿,從此也恨上了志愿軍,覺得志愿軍不遵守戰爭規則。
梁宏達的錯誤有二:第一,中國當時還沒簽日內瓦公約;第二,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是美軍,因為美國當時已經簽署,但還是違規使用了反人類的燃燒彈、毒氣彈和細菌武器。
不過,梁宏達也側面印證了志愿軍戰士真的是英勇無敵、不怕犧牲。電影《英雄兒女》沒有夸張,王成的英雄形象十分真實。
梁宏達的骨子里,其實就是覺得美軍是講人道主義的文明之師唄,美軍對朝鮮內戰的干涉和中國的侵略是正義之舉唄,覺得志愿軍沒有人性唄。
不僅如此,梁宏達還用所謂的“解密真相”的口吻,否定代表集體主義精神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其實就是通過否定英雄來兜售歷史虛無主義。
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黨史、軍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以及社會主義發展史,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實現偉大復興的精力量源泉。
也正因為如此,敵對勢力恰恰就要否定歷史,來渙散黨和政府的領導力,以及民族的凝聚力,最終實現顏色革命,進而阻撓中國的崛起。
正如龔自珍所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huī)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而他們否定歷史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丑化英雄人物、否定英雄人物。英雄是一個國家光輝歷史的記憶,也是一個民族堅強不屈的脊梁。毀掉了英雄,就毀掉了一個民族的脊梁。
正如郁達夫所言: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也因此,我國通過了《英烈保護法》,其中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公共場所、互聯網、或者在廣播電視出版物中,侮辱、誹謗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烈的姓名、肖像、名譽和榮譽。
梁宏達肆無忌憚地否定英雄、否定歷史,引起了公憤,遭到了《解放軍報》、共青團、公安部和廣大網友的聲討。后來,他的節目就全網下線了。
其實,我們也不是永遠揪住某個人的錯不放,關鍵在于“察其言、觀其行”,有沒有悔改,有沒有道歉,有沒有實際行動。
比如喬木,以前是個陰陽怪氣的恨國黨,但是去了美國之后受到了教育,特別是疫情的爆發,讓他迷途知返,與公知美分割席,站到了自干五一邊,以前的事兒被大家一筆勾銷。
但是梁宏達,從來沒有公開道歉,那有沒有認真反思呢?根據他2018年4月21日的微博,他依然沒有絲毫悔改,陰陽怪氣地為美國辯護。
在這樣的情況下,央視竟然請他當語言類節目的顧問。當時得知這個消息,我的感覺就如同得知年夜飯中有了老鼠屎一樣惡心,關鍵還是廚師故意放的……
央視,作為黨、國家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一個意識形態的高地,最應該講四個意識的地方,竟然請了這樣一個歷史虛無主義者,我只能認為大褲衩中也有壞人。
在這里,我希望央視要么給大家一個說法,要么趕緊清理門戶。
來源:超級學爸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