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西方會再次合作對付中國嗎?
——美國和西方的盟友關系與合作反華的歷史演變
【摘 要】美國組織西方同盟侵略中國,是中國近代以來成為半殖民地國家,走向災難深淵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另一手段是通過文化侵略培養了大批迷信美國的精英,從而對美國侵略妥協退讓,讓美國組織的西方侵華同盟不斷獲益,從而壯大。相反,在毛澤東時代,派遣志愿軍御敵于國門之外,消滅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225萬人,沉重地打擊了西方,使得美國再也無法組織聯軍侵犯越南來對付中國了。六十年代中國支持越南反對美國的侵略戰爭,使美國經濟不勝負荷,主要依靠掠奪西方盟友,導致西方物價飛漲,經濟瀕臨崩潰,各國紛紛公開反對美國的侵略政策,使得美國不得不撤軍,停止公開反華。美國盟友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美國妥協退讓,讓西方各國分享反華成果,從而支持美國的反華政策。
特朗普上臺以后,領導美國共和黨政府在敵對中國方面出臺的政策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直接。例如,在經濟方面,即使美國在對付疫情方面十分依賴中國的物資,卻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列入美國的禁售名單,打擊中國產業發展,可以說不遺余力,遠遠超過官方宣稱的以貿易平衡為目的的中美脫鉤,而是企圖將中國徹底排除在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之外。在臺灣問題上,美國特朗普當局不但多次大幅度增加對臺出售武器,而且在8月9日派衛生部長Azar訪臺,是 1979 年以來訪臺層級最高的白宮內閣成員。9月17日副國務卿又訪臺。下一步可以想見,就是安排國務卿訪臺。沒有外交關系的國家之間外長互訪,在國際上慣例一般就是簽署建交公報。在特朗普集團操縱下,最近的民調顯示,美國民眾對華反感比例高達70%以上,超過冷戰時期,成為推動政客反華的重要民意基礎。8月底,美國民主黨在公布的新黨章中,將“一中原則”刪除,僅履行所謂“與臺灣關系法案”。而根據“與臺灣關系法”,美國可向臺灣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國內政,阻撓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統一。近日美國國務卿彭佩奧公開宣布,取消與臺灣交往的所有官方限制,已經徹底廢除了中美建交基礎。美國上層推動中美脫鉤,乃至決裂,已經勢所必然了。另一方面,美國在全世界極力拉攏各國反華,不僅拉攏其盟友,甚至極力拉攏俄羅斯加入到對付中國的陣營,如將俄羅斯拉入對中國禁售高技術的瓦森納協議。一些國家也明顯加入了美國反華陣營,如澳大利亞、英國公開表態,要追隨美國,派軍艦到中國南海。歷史上,美國曾經多次組織西方建立反華聯盟,如上個世紀初的八國聯軍,朝鮮戰場上的十六國聯軍等。在反華問題上,美國和西方盟友會如何合作和應對,將嚴重影響我們的對策和行動,我們理應了解美國的盟友在歷史上的表現,從而制定正確對策。
一、 美國和西方的淵源與同盟基礎
美國本是英國盎格魯薩克斯貴族與其后代,驅使英國農奴殖民北美,后來發動叛亂,建立的國家。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時,英國還處于封建農奴制社會,例如,來自英國的白人殖民者大都是契約奴。美國當時的社會,基本是英國的翻版,包括土地屬于國王或貴族,是由國王和封建貴族派遣總督統治的封建邦國,后來獨立時,各自宣布獨立,成為相互平等的鄰邦,后來因英國施加的壓力,才聯合起來,建立聯邦政府,但權力十分有限,主要負責外交與解決各邦之間糾紛。美國宣布獨立時,70%白人居民是契約奴出身[1],大都來自英國;此外,占人口20%以上的黑人基本都是奴隸,通過的憲法維護奴隸制。美國精英建立的亞美利加聯邦國本是實行奴隸制,建立在黑人奴隸種植園基礎上的國家。當時因英國在殖民時期限制美國發展工業,美國90%以上人口從事農業,非農業人口主要是官員和商業,僅有少量手工業。獨立前,主要以黑人奴隸和白人契約奴為勞動者,生產棉花、糧食出口,換取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工業產品。建國后,因為美國是從英國叛變建立的國家,無法再與英國政府合作獲得契約奴,農奴和農奴制逐漸消失,主要引進黑人奴隸。直到南北戰爭前夕,美國的經濟基礎仍是南方奴隸種植園,他們生產農產品出口歐洲,而北方則逐步發展工業,為南方生產工業產品,包括農業機械產品和工業消費品如紡織品等。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家貝克特教授指出[2],“十九世紀上半葉,奴隸制度是美國經濟的核心。南方產品不僅確立了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而且為新英格蘭和大西洋中部各邦種植和制造的農業和工業產品創造了市場。1860年以前,美國一半以上的輸出品是原棉,幾乎都是奴隸種植”。美國在殖民地時代主要是英國貴族們復制的英國制度,而英國當時的制度是盎格魯薩克森征服本地土著,建立的封建農奴制。近年來歐美流行測試個人基因,追溯祖先來源,根據測試的統計結果和對古人的測試結果,可以了解英國和來自英國的美國人種來源。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史蒂芬•奧本海默教授根據近年來的基因研究結果,出版專著指出[3],英國主體民族是最早來自西班牙的白人,約占人口75%;而來自北歐的盎格魯薩克森人僅占人口5%,還有其他移民如比較有名的凱爾特人。當初英國是北歐幾個日耳曼部落,主要是盎格魯和薩克森部落入侵征服英國普通白人,殖民不列顛群島,建立的國家,盎格魯薩克森人是征服者,成為不同等級的貴族和騎士,獲封大小不等的土地,作為各級封建領主統治英國。直到現在,盎格魯薩克森人雖然僅占英國人口5%,仍是英國統治階層的主要來源。盎格魯薩克森人實行的是長子繼承制,以便維持家族優勢地位實現持續傳承。其他子女則成為平民,也是英國封建貴族領導下對外軍事擴張的主要兵源。由于盎格魯薩克森人很少與英國土著通婚,加上頻繁對外侵略戰爭上損失嚴重,人口擴張十分緩慢,至今仍只占英國5%人口。英美種族結構是類似的,美國和英國上層都是來自北方的盎格魯薩克森人,作為征服者,成為統治原居民的貴族。美國精英取消了封建貴族制度,但一樣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和政治權力。19世紀中葉,托克維爾在其著名著作《論美國的民主》中雖然承認[8],美國沒有封建社會的過去來根除,卻揭露了美國有一個封建式的現在,那就是貴族式類似物存在于美國,暗示它們有類似的繼承性。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斐歐娜·戴維恩(Fiona Devine),在其著作《美國和英國的社會階級》中綜述了大量社會學文獻,通過實證數據和理論分析指出[4],美英兩國的社會階級狀況雖有不同特點,但社會階級在塑造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認同、政治態度和行為等方面卻存在許多共同之處。對那種關于“美國是一個無階級社會”與“英國是一個階級劃分明顯的社會”的習慣性看法提出了質疑。美國本是英國貴族及其后代驅使農奴建立的移民國家,繼承英國制度和文化,顯然是十分正常的。盡管通過宣傳,美國社會給外界的印象是流動性很快,但加州大學克拉克教授發現[5],美國階層的變動速度與英國基本持平。他考察了美國的常春藤聯盟學校、律師協會、醫學協會,雖然貧富差距在一段時間曾經縮小,但像醫生、律師、大學教授這樣的體面職業長期以來依然由某些家族把持。弗吉尼亞是美國早期的政治中心,在前5位總統中,有4位來自弗吉尼亞,每位都做了2任總統。以弗吉尼亞為例,最初貴族們很少自己移民殖民地,主要派親屬親信主持移民,但到17世紀中期,英國本土陷入內戰,而弗吉尼亞殖民地通過發展煙草和棉花種植業,進入良性發展階段,大量英國內戰失敗方的貴族移民弗吉尼亞。例如,聲名顯赫的弗吉尼亞李家族就是當時最早移民北美殖民地的英國貴族[6]。隨著這些權勢移民的到來及其家族的建立和人口的繁衍,以及家族間的聯姻,到 17 世紀末期中下層人民向上攀升的難度陡然增大,貴族及其后代等本土精英逐漸壟斷了弗吉尼亞從參事會、議會下院成員到各縣、教區的地方法官、教區委員職務,社會差距逐漸擴大,兩極化的社會結構逐漸形成,并趨于固定化[7]。歐洲包括英美俄羅斯上層精英本都來源于北歐日耳曼不同部落,雖因利益爭奪而長期縱橫捭闔,征戰不休,同時又一直通過相互聯姻來加強彼此關系,形成了錯綜復雜的利益共同體,共同對付被征服的本地居民。就英國來看,英國國王多次來自今天的其他國家,包括敵對國家。例如,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死后,都鐸王朝絕后,繼任的國王是與英格蘭持續為敵八百年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是英王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孫,而蘇格蘭與英格蘭和解成立聯邦是一百年后。一戰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則是現在德國境內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恩斯特一世和薩克森-哥達-阿爾滕堡的路易絲公主幼子和維多利亞女王夫婦的孫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喬治五世為了安撫民心,舍棄了自己的德國姓氏,將王室姓氏改稱“溫莎”。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多年,共育有五男四女。到晚年時,她已是四世同堂的老祖母,共有37個孫子、近80個重孫。兒孫們的婚姻都是在女王安排下,與外國王室聯姻。于是女王的子子孫孫就成了德意志、挪威、瑞典、西班牙、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的國王或王后。一張驚人的皇家親屬國際網就這樣被織成。維多利亞女王不僅是柯堡家的祖母,也是歐洲各國王室的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到德國皇室,后來成為德國皇后。她的兒子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是德皇威廉二世,竟然統轄德軍與英國開戰,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也被稱為“親戚間的戰爭”。英國王室盡管經歷了許多王朝,但實際上前后王朝之間都有直系的血緣關系,王室成員之間的血親關系從沒有中斷過。歷史上,英國雖有紅白玫瑰等盎格魯薩克斯貴族內部的殘酷斗爭,但自美國南北戰爭以來,英美上層貴族很少進行這種你死我活的殘酷斗爭,其根源就是貴族們是占人口很少的日耳曼人組成,他們需要聯合起來,對付當地白人土著,掌控社會。這是美國南北戰爭后南方精英們很少被追究戰爭罪行的主要原因,如南方軍總司令李將軍在戰后仍然終身擔任華盛頓學院校長,地位很高,并一直被美國人推崇,從沒因戰爭受到美國法院審判。盡管李帶領南方軍隊,曾大量殺傷美國聯邦軍隊,只因死亡者不過是普通白人,而沒有被追究。直到20世紀末,英國政府曾經幫助間諜殺死包括底層官員在內的四十多個英國民眾,從而幫助該間諜成為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北愛爾蘭共和軍總司令[9],顯示英國貴族根本不在乎英國普通白人的人權,其原因就在于英國的貴族和平民本就不是一個種族,英國本就是一個殖民地化的國家。英美精英的寬容和人權,僅僅是針對同族的北歐日耳曼人,而不是其他民族,包括西方普通白人。馬克思觀察到西方上層的合作關系,號召無產階級團結起來,是十分自然的。雖然大部分英國封建制度被消滅了,但等級社會歷經千年,并未改變,而且延伸到北美,英美社會權力一直掌握在少數精英手里,其根本原因是英美都是北歐日耳曼人南下建立的殖民統治國家,貴族們嚴禁與土著通婚,保持貴族血統,無意于不同種族融合。他們通過意識形態控制民心,維持上層統治,形成千年不變的階級固化現象,實則是種族殖民統治。然而,英美卻通過意識形態宣傳,讓被統治民眾和他國迷信英美是民主自由國家。就歷史來看,美國精英不僅搞種族滅絕,消滅了絕大部分印第安人,一個重要原因是印第安人不甘被奴役。而且美國一直公開實現不平等政策對待黑人,包括野蠻落后的奴隸制和種族隔離制,在短短的200多年歷史中,整整持續188年。甚至殘忍對待普通白人,如在美國內戰期間,對南方實行三光政策,燒光了地面上一切財富,讓南方平民在戰后大批餓死。然而,卻十分寬容那些發動內戰的南方精英,甚至讓他們繼續擔任官員,統治平民。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們本和普通白人平民不是一個種族,他們本就是外來的殖民者和征服者。西方各國基本都是如此,這是美國和西方合作的種族基礎。此外,美國和西方都是以基督教和自由資本主義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國家,有共同的文化基礎。好比我國春秋戰國時代,雖然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不斷,規模越來越大,戰爭帶來的災難越來越大,越來越殘酷,但在對付外來敵人時,卻能合作對敵。
二、 二戰后美國和西方的合作與斗爭
雖然西方有共同的種族起源和文化,但歷史上西方內部的斗爭,乃至戰爭也十分慘烈,遠超中國古代。例如,1861年發生的美國南北內戰,南方從軍人數占白人16%,其中約三分之一戰死,其他人也都傷殘,基本上等于能從軍的都被打死打殘,沒有人力資源繼續戰爭了,才不得不投降。一戰和二戰則將西歐打成一片廢墟,傷亡超過一億。當時美國和西方都是號稱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推銷自由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國家,卻經常性引起生產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兩次引發世界大戰,給西方各國帶來史無前例的災難。當時的蘇聯就是俄羅斯人民在一戰后推翻上層沙皇統治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將北歐海盜們趕下了政治舞臺,這顯然是對西方殖民統治基礎的巨大威脅。而且蘇聯還迅速發展,成為二戰戰勝納粹德國的主力軍,消滅了大部分納粹軍隊,二戰后,還將社會主義制度推廣到廣大的東歐和中歐國家,嚴重威脅了西歐各國因戰爭遭到嚴重削弱的北歐殖民統治。相反美國因遠離歐洲,并沒有遭到戰火的波及,反而因在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就為戰爭雙方提供軍火,發展了龐大的生產能力,二戰后工業生產量一度占整個西方一半,從而成為西方一枝獨秀的強權。西歐各國不得不求助于美國,而美國為抵御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影響,也與西歐各國一拍即合,在戰時聯盟的基礎上,吸納戰敗的西德日本等國,第一次在西方公開建立了軍事、經濟和政治同盟,包括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囊括了大部分歐洲國家,與推翻北歐統治的蘇聯集團形成了對抗。美國為其盟國提供的第一項幫助就是后來廣泛宣傳的馬歇爾計劃,該計劃于1947年7月正式啟動,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余年時間里,整個西歐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不無關系。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為加快西歐的發展,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于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稅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并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但美國提供的援助并非無條件的,而是要求西方各國開放貨幣和經濟主權,推動經濟上與美國的融合,方便美國控制,此外,就是各國承諾積極支持美國的對外侵略行動。以英國為例,作為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最大援助對象,獲得了37億美元援助,要求英國政府承諾英鎊可兌換美元。由于戰時英國在殖民地發行了相當于100多億美元的英鎊,在英國政府公開承諾不到兩周時間內,英國的各個殖民地都大量兌換英鎊為美元,不僅很快耗盡了英國政府從馬歇爾計劃獲得的美元援助,不得不停止兌換;而且等于將殖民地的貨幣發行依據從英鎊變成美元,從而讓美國拿走了殖民地的貨幣發行主權和發行收益,所謂給英國的美元援助,英國政府不僅分文未得,還嚴重損害了英國建立的殖民地貨幣體系和英鎊的國際貨幣地位,使得英國政府不得不在此后不久較大幅度貶值英鎊,使得英鎊國際地位大幅度下降,讓位給美元。戰后美國還積極推動英法殖民地獨立,瓦解英法影響。首先這是戰時美國和西方發表的一系列宣言,如《聯合國家宣言》;《開羅宣言》等給殖民地民眾承諾了自由和獨立,美國為維護自身形象,不得不選擇性地推動;其次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美國在二戰后為了獲得世界的霸權地位,需要將自己的經濟觸角伸展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但英法殖民地體制,獨霸殖民地利益,顯然和美國這種利益訴求相違背,所以美國當然要讓殖民地自由和獨立,方便美國培養代理人,代替英法控制殖民地,趁著英法老牌帝國虛弱的時候使勁打壓一把,否則這塊地方就只能屬于英法等帝國了。這類似它在中國曾經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第三;殖民地獨立浪潮是歷史趨勢,不可阻擋。二戰后,世界許多地區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都開始逐漸覺醒。這一方面是由于英法等國家的勢力被大大削弱;另一方面,也因為在二戰的時候,為了團結同盟國家對付納粹德國,宗主國對殖民地做了極大的讓步(可以參考英國在中東與阿拉伯國家的一系列交易,例如它以允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國為條件,換取了二戰時期阿拉伯人軍隊的支援),可以說,落后的殖民體制已經不符合當時的國際秩序,是一種行將淘汰的東西。美國為增加在這些即將獨立的殖民地影響,培養代理人,在大義上站在殖民地一邊,就是從自身利益考慮的必然選擇。第四,美國作為超級大國,控制世界的方式已經脫離了殖民地體制的束縛,其方式比老舊的殖民統治成本要低得多。美國統治世界依靠的是文化侵略、經濟控制以及由其支持的龐大軍事力量,主要通過思想控制和收買代理人,占有經濟資源,控制各國經濟命脈,但要達到目的,就必須打擊英法等殖民主義者。但美國是否支持特定殖民地人民的獨立,則是完全從美國利益為出發點的,例如,二戰后就大力支持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其主要目的就是圍堵中國。此外,美國還派軍隊到西方各國駐守,名義上幫助各國抵御蘇聯,更重要的是在軍事上威脅西方各國,使得各國不得不聽從美國的指揮,例如,各國大都應美國要求,派兵參加美國組織的針對中國的侵朝戰爭,還有近年來的侵略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等地戰爭。另一方面,進入20世紀后,歐洲國家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內部打成了一鍋粥,造成人類傷亡上億人,歐洲大部分地區卷入了戰火,尤其是最發達的西歐地區,因戰爭變成了一片廢墟。世界控制的中心也從西歐轉移到美國和蘇聯手里。戰后,歐洲大陸幾個主要大國痛定思痛,決定推動建立歐洲共同體。1950年,法國和德國首先成立了聯合機構,統一管理兩國的煤礦和鋼鐵。作為歐陸經濟最發達的兩國,從此綁在一起。很快,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也都加入。1951年,這六個國家簽訂了為期50年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1992年,歐共體各國簽署《歐洲聯盟條約》。歐共體變成了“歐盟”,成為一個經濟實力與美國相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理事會、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歐洲統計局、歐洲審計院、歐洲中央銀行、歐洲投資銀行,并且擁有自己的憲法、貨幣(歐元)、快速反應部隊和憲兵的介于聯邦和邦聯式的國家。歐盟和歐元體系的建立,都是在推動歐洲國家走向統一,最終形成美國式的聯邦制國家,這是當初歐陸精英啟動歐共體的主導思想。近年來,隨著歐元體系建立,各國經濟進一步融合,一體化進程加快,尤其2008年美國引發金融危機后,由于美國主導的世界經合組織包括幾乎所有西方國家,各國承諾向美國開放部分經濟主權,從而嚴重打擊了歐盟經濟。面對危機,歐盟相對獨立的體制問題與決策機制問題越發明顯,歐盟內部主張加強財政和經濟一體化的呼聲越發增多。歐盟成立以來,尤其是建立歐元,是對美元霸權的一次沉重打擊。歐元成立前,歐盟內部各國貿易結算,還有一部分采用美元。歐元成立后,歐盟各國間的貿易結算一律使用歐元了,從而對美元的需求減少,使美國控制的歐洲經濟資源減少。更重要的是,很多第三世界國家選擇使用歐元代替美元,使美國控制的世界經濟資源大幅度減少,而歐盟國家控制的世界經濟資源大幅度上升。一度各國儲備的歐元上升到占外匯儲備近一半。美國通過在歐洲及其周邊地區發動戰爭等措施,制造動蕩局勢,使歐元占有率逐步下降,近年來歐元占有率在三分之一左右。美國和西方通過為各國培養新自由主義人才,通過武力控制第三世界小國,安插其培訓的人才,控制各國經濟,讓各國精英主動交出經濟資源換取美國人印刷的美元欠條。尤其是推銷貨幣局制度和美元化思想,使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貨幣成為美元歐元代用券,需要西方貨幣來發行本國貨幣,讓美國和西方只需印刷美元欠條,就可以換取其貨幣,控制其經濟資源。很多國家還掀起了優惠引進外資的熱潮,主動低價賤賣自己的經濟資源,祈求換取美國人的美元和歐盟的歐元。我國的情況已經到如此嚴重的地步了,我們通過低價賤賣產品,獲得了大量美元,遠比出賣工廠和資產給美國和西方,讓西方在中國投資的資金多一倍左右,但中國利用這些資金在國外投資,卻遠遠比不上西方在我國的投資收益,近年來,每年通過貿易賺取5000億美元,都填進了這個窟窿,形成了中國負責生產,美國負責消費的經濟殖民地狀態。其主要原因,就是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下,每年免費奉送西方2萬億元資金,讓美國和西方增加控制中國經濟資源。加上低勞動力工資等政策下,讓西方賺取了超額利潤。隨著美國和西方在冷戰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控制加強,美國和西方的經濟侵略也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現在美國基本不搞工業消費品生產,工業基礎產品也大量進口。這是因為美國控制的世界經濟資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依靠掠奪的物資都能滿足美國國內外大部分需要。例如,世界各國外匯儲備從1971年365億美元增加到現在12萬億美元,增加了300多倍,除少量是西方內部的貨幣互換外,大部分是第三世界國家持有,對應的就是奉獻給西方10萬億美元以上的經濟資源。西歐作為美國的盟國,也收益良多,由過去被美國掠奪,變成了今天凈掠奪第三世界國家,獲取的經濟資源也高達3-4萬億美元。這僅僅是比較容易看到的冰山之一角,更大損失來自不平等的貿易。第三世界國家在貿易中損失的財富要遠大于表面所看到的貿易逆差,這是由于經濟主權被美國和西方控制,必然形成低貨幣匯率,從而低價賤賣產品,從而被西方掠奪。
三、 對付舊中國,美國和西方的合作與矛盾
早在1899年,美國政府就先后向英、俄等六國政府提出在中國實行所謂“門戶開放”、貿易機會均等的照會。美國在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和已經獲得的特權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列強瓜分中國,威脅美國在華利益,更重要的作用是彌合列強之間的矛盾,合作對付中國。當時中國因甲午戰爭失敗,無力對付外來侵略,西方各國趁機在中國跑馬圈地,劃分各自的勢力范圍,繼而各國之間矛盾叢生,而美國則因忙于與西班牙的戰爭,顧不上派軍隊侵略中國,從而遠遠落后于其他西方國家。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標志著美國侵略中國的新階段。當時美國在用武力打敗西班牙,并吞菲律賓以后,又在對華關系中提出了這項政策,而且沒有一個國家敢于公開反對這個政策,從而在國際上撈到了很大的虛譽,擴大了它在侵略中國方面的影響。從此,美國作為一個大國,有了它獨立的對華政策,而不再追隨和附和其他國家,充當次要的角色,它在列強侵華活動中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高。從此,美國更積極、更活躍地參加帝國主義大國在中國的角逐。在門戶開放政策推動下,1900年美國等西方八國合作組成八國聯軍侵華,占領了華北大片地區,逼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還嚴重損害了國家主權,使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當時聯軍一占領北京,各帝國主義爭奪中國地盤的矛盾就迅速尖銳起來,竟公開討論如何瓜分中國[10](p349),這對美國的所謂“門戶開放”正是致命打擊,尤其損害西方侵略聯盟,妨礙西方對中國進行侵略的統一行動,于是它又發表照會,聲稱要扶助滿清政府,支持保持中國名義上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的政策[11](p551),一則以此可以聯合西方國家鎮壓中國人民革命,防止西方內部爭斗,再則保證中國向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開放市場,好進一步削弱中國,留下讓美國獨占中國的機會,二戰后,美國確實在一段時間內實現了這一獨占。第三,則給中國精英留下了友好的印象,從而為繼續欺騙中國精英服務。第四,中國有悠久文化,民間還有很強實力,美國精英并不認為能夠占領中國,這也為后來歷史所證明,還需要繼續聯合西方國家削弱中國。這不僅推動八國聯軍合作逼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而且此后美國借此共享了其他國家對中國一些地區的獨占,為美國攫取了大量侵略成果。另一方面,美國并沒有恪守自己提出的“原則”。 例如,俄羅斯借八國聯軍之機,派出軍隊占領控制了我國東北,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向俄國駐美公使喀西尼(Cassini)表示,“只要美國獲得它的商業利益不受損害,東北大門仍然開放的保證,美國不妨礙俄國在滿洲行動”,不但不反對俄軍對我領土占領,維護其提出的保證中國領土的原則,還借此牟利。1903年,美國根據“門戶開放”原則,向清政府和俄國要求在滿洲開放港口和市場等,清政府被迫同意,10月8日簽訂了《中美續議通商行船條約》,向美國打開了東北大門[12]。就在發出第二次門戶開放照會那一年,它為取得福建三沙灣作為“煤站”而積極活動。由于福建已被日本劃作它的勢力范圍,它強烈反對在福建出現美國海軍基地,因此美國的企圖沒有實現。一位研究美國外交史的學者指出:“海約翰沒有得到接近于對門戶開放或‘領土和行政完整’的國際保證。他僅僅使美國政策更加積極地參與遠東的政治,以維護這些原則。通過這樣做,他同驅使美國征服和并吞菲律賓的擴張主義勢力保持了步調一致。” 總而言之,美國精英的真實目的是借西方各國削弱中國,最終目標是吞并中國。一九〇四年二月,日俄兩國爭奪中國東北三省的強盜戰爭爆發,美國遂想繼續利用日本,達到驅逐俄國,取得滿洲的目的。日俄戰爭中,日本財政異常困難,約一半戰費來自美英借款[13],其中美國先后供給日本戰費約占日本借款一半[14]。當時法俄有同盟關系,德國也與俄國接近,法德有干涉日本可能,美國則由剛上臺不久的西奧多羅斯福出來警告法德[15]:如果它們有一個出來幫助俄國,美就要出來幫助日本,從而鼓動日本開戰。及戰事在日本方面獲得重大勝利,但其力量已經衰竭,而俄國則正重新動員的時候,羅斯福又出來作對日本有利的“調停”[16](p75),并邀請日俄兩國代表于1905年8月會于美國的樸茨茅斯簽訂了和約[17]。戰前美國與日本都公開保證不占中國土地,但日俄和約簽訂后,各國坐視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18],不僅對日本繼承沙俄在南滿的全部權益“概行久諾”,而且還同意額外給予日本許多權益。因此,《樸茨茅斯和約》是日俄美英等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中國的可恥記錄。凡此種種,都是美國進攻中國的一種手段,即幫助日本打敗俄國后,從而可以與日本分享東北利益,又極大地削弱了中國。戰爭期間,美國對日本既如此大力幫助,致使日美方面認為獲得勝利有相當把握,美國與日本于此又談判一個秘密協定,由日本承認美國吞并菲律賓,美國則以承認日本吞并朝鮮為交換條件。協定在1905年日俄停戰前成立,這是美國侵略中國過程中尤為無可矯飾的罪惡勾當,朝鮮滅亡,此時已被規定,不等待1910年8月22日日韓合邦條約的形式才實行;美國侵略者不得不把這個協定保持了很長時間的秘密,只有20多年后,在主持此項活動的老羅斯福總統死去以后,才第一次公開出來[19]。甲午戰爭前后,美國打著幫助朝鮮獨立的旗號,支持日本將朝鮮從中國分裂出去,此時又支持日本吞并朝鮮,充分顯示了美國為侵略中國,可采取一切可能的卑鄙行動。但是,1905年日俄簽訂停戰協議后,美國并沒能插手日本控制的我國東北[16](p77),用盡心機借助日本侵略我國東北的行動完全失敗[20],對日本大起反感,以后十多年的“日美交惡”就從此始。武昌起義爆發后,全國群起響應,但美國一再拒絕承認孫中山領導的共和政權[21]。另一方面,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利用中國南北雙方戰爭引起的財政困難,從滿清政府手里奪走了關稅收入控制權,同時聯合其他西方國家采取一致行動,逼迫南北雙方達成他們滿意的和解,僅在1912年2-6月就提供1210萬兩銀元支持使他們滿意的袁世凱,第二年5月,美國又率先承認袁世凱任總統的政權[22],為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提供幫助。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了獨占中國的21條,侵占了美國在華特權,但美國卻希望與日本妥協,3月13日,經美國總統威爾遜批準,向日本發表照會[23],承認日本在山東、南滿、東蒙等地區獨占權,要求日本不要排擠美國在中國其他地區的利益,從而鼓勵了日本的侵略要求,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氣焰。日本按美國等要求修改了條約,減少了對美國等國利益侵犯,換來美國等西方國家默認,袁世凱擔心得罪日本,在5月9日接受了日本最后通牒。5月15日,美國政府對中日發表照會[23](p146),聲稱“正在談判中的任何條款,凡經中國政府承認而對外人在華地位有所變更者,當然應該知照美國政府,使美國得以分享根據最惠國待遇自然增長的特權”。這個照會表明,美國政府不反對日本的要求,而是要求中日保持美國在華特權,還要求分享日本的侵略成果。在19世紀,美國便是常常這樣分享英國和其他大國通過戰爭或別的手段從中國奪得的權益的。新中國成立后,公開宣布不承認舊中國簽訂的一切條約,不再承認美國和西方侵占的中國主權。美國很快組織西方16個盟國侵略朝鮮,妄圖通過朝鮮侵略中國,此后組織西方聯盟封鎖和軍事威脅中國30年。美國通過組織西方和日本侵略者,形成侵略中國的同盟,使中國要贏得獨立,就必須面對整個西方和日本的侵略,從而極大地增加了中國贏得獨立的難度,是現代中國實現復興的最大外部障礙。一戰期間,日本乘西方各國大戰,在中國實力銳減之機,積極準備擴大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包括獨占德國在山東勢力,威脅美國利益。但是,當時美國已對德宣戰,不愿向日本開戰,陷入兩面作戰的危險,而日本主要從美國進口鋼鐵等關鍵軍用物資,也不愿與美國公開沖突,兩國都希望達成妥協。1917年9月,日本前外相石井菊次郎赴美討論戰后中國問題,并調整美日關系。美國務卿藍辛(Robert Lansing)與石井舉行了12次談判,藍辛所堅持的是在中國的門戶開放和機會均等, 石井則要美國承認日本在中國享有高于其他各國的利益,最終達成藍辛石井協定[24],美國承認日本在中國,尤其在與日本屬地接壤的部分享有特殊利益;兩國堅持在中國門戶開放和工商業機會均等的原則。美日兩國在該協議中還謊稱,無意以任何方式侵犯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藍辛-石井協定》是美國再次以犧牲中國利益向日本作出的妥協。協定的兩項內容中,第二項是虛的,第一項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既然美國承認了日本的特殊利益,門戶開放的原則也就被閹割了,不再普遍適用了。從此,日本在中國的特殊侵略利益,或者說獨占權利,得到了所有大國的承認,這使日本精英欣喜萬分,稱協定為"石井外交的偉大勝利"。協議的根本目的是維護美國在中國的利益,也使中國人民認識到日本的侵略野心,與美日犧牲中國的勾結,從而遭到世界人民的抵制,美日兩國不得不在5年后廢除了該協議[25]。一戰結束后,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參加了巴黎會議期間,但是,美、英、法三國舉行分贓會議,決定了凡爾賽和約中的山東條款三條(第一百五十六,七,八條),規定德國所強占的膠州領土、鐵路、礦山及其他一切特權,不歸中國而由日本繼承[21](p29)。消息傳來,激起中國廣大人民的憤怒,爆發了“五四運動”。 中國代表最終拒絕簽字,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不得不反對日本人獨占中國山東,將美國排除在外,國會不批準凡爾賽和約,從而使美日在中國的爭奪公開了。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異常慘烈。美國一開始宣稱中立,在大部分戰爭時間向交戰雙方銷售軍火,使歐洲向美國借債的至十三國之多,僅英、法、俄、意等幾個大國即欠美國戰債達一百億美元。美國在列強中地位進一步提高,具備了與列強在中國爭霸的力量。美國需要拆散英日同盟,從日本手里奪回山東的控制權,同時限制日本的軍備競賽,于是于1921年11月12日邀請九國舉行華盛頓會議,以廢除藍辛-石井協定換來英國廢除英日同盟;以支持中國廢除中日21條,要求日本限制軍備,當美國達到目的以后,就力壓中國接受列強的要求[26],維持門戶開放政策,駁回了中國的所有請求,讓西方自由地侵犯中國主權。當時美國與西方列強一樣,在中國大量駐軍、占地、決定和控制中國關稅、享有法外治權,建立了無數個國中之國,卻空喊“尊重中國主權、獨立,領土與行政完整”,欺騙中國和世界人民。美國主持在華盛頓簽訂的九國公約,其主要作用,就是美國領導西方列強重申了同盟,統一行動,維護強盜們在中國的掠奪權利。對美國來說,就是第一次取得了美國對這一侵略同盟的領導權,從而在獨占中國的目標上前進了一大步。這一體系維持了十年,直到日本發動九一八。對中國來說,日本終于與中國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27],同意占領的膠州租借地交還中國,但協議要求中國準許外人自由居住經商,放棄部分主權。這也是美國獨占中國的必要條件,從而得到美國支持,最根本的還是我國國內人民的反抗斗爭,美國卻宣傳,是在美國幫助下,取得的勝利[28],但在中國,卻有很多精英十分迷信美國,畢竟美國是第一個在國際上幫中國說話了。一戰結束后,美國就積極扶持中國軍閥,試圖通過所控制的軍閥統一中國,實現獨占中國的企圖。從1920年開始,美國主要支持直系軍閥曹錕和吳佩孚,與日本先后支持的皖系段祺瑞和奉系張作霖展開混戰,從軍閥手中搶走比日本更多的中國權利,如可在中國更廣泛范圍設立無線電臺[29]。但到1924年,美日各自支持的軍閥混戰,其結果是雙方勢均力敵[16](p131)。在軍閥混戰時期,美國和西方又一次打起了禁止出售武器給中國軍閥的幌子,高價向我國銷售了大量軍火,獲取超額利潤[30]。人們認為[31]“軍火商人和軍閥雙雙制造了中國的內戰,并且支持內戰的進行”。1920年11月,孫中山回到廣州重組軍政府,形成南北對峙局面,要求廣州海關向軍政府支付原計劃分配的關稅,支持廣州建設。但是,美國和西方要加強北京政權,以此削弱孫中山領導的南方集團,堅決反對,通過所控制的關稅管理人員不執行。1922年6月廣東陳炯明發動政變,孫中山出走,直到1923年2月返回廣州第三次建立政權,9月再次提出關稅問題,美國親自派遣6艘軍艦,召集各國17艘軍艦組成的艦隊開進廣州,進行武力恐嚇,但是,孫中山在群眾支持下,堅決要求收回分配到的關稅,美國侵略者不得不妥協同意[21](p51)。孫中山領導的南方政權對外來勢力的堅決斗爭,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從而迅猛發展,1926年7月9日開始在廣州誓師北伐,很快打到長江流域。當時日本支持的奉系控制了北京,獨占北方,英國重新扶持吳佩孚代表的直系控制長江流域,美國則采取觀望態度。國民軍北伐節節勝利期間,美國看中了頻頻向西方示意的蔣介石做美國侵略中國的代理人,蔣介石頻頻派人與美國領事等接觸,許諾保護外國人利益[32]。1927年3月24日美國聯合英國炮擊南京,造成2000多人傷亡,這就是著名的“南京事件”,對革命軍隊加以壓迫,警告蔣介石,要趕快投降美國[16](p133)。美國又和各國增派軍隊到中國,到4月1日,外國軍艦達到171艘,其中美國30艘;外國軍隊達到2萬人[21]。于是,蔣介石很快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18日在南京組織所謂“國民政府”,用老親美派伍廷芳的兒子伍朝樞為第一任外交部長,很快會見美國領事,同意懲辦肇事者,賠償外人損失的賣國外交政策[32](p220)。蔣介石一登場,美國立刻擺出主人對奴才的架子,要他把美艦炮擊南京死傷二千余人的罪惡,顛倒黑白,承認為中國人民“暴行”,作為蔣介石對美忠實程度的測驗。當時蔣介石的正式答復[32](p224)是除對美國“不敬之處”再三“深示歉意”外,又“擔任充分賠償”,完全證明了,蔣是美國和西方新走狗。在美國支持下,蔣介石完全背叛了革命,對美國牽頭的外國勢力只會妥協。例如,日本派軍隊占領濟南,阻止北伐軍北上,殺害蔣介石派遣交涉的外交人員多人,制造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根據濟南慘案外交后援會調查報告,日本打死打傷我國軍民5千余人。蔣介石卻繞道濟南,不敢與日本理論[33]。國民革命軍也隨之分裂,各派紛紛背叛革命,變成軍閥,割據一方,各自投靠外國勢力,先后多次發生軍閥內戰,只有共產黨人另起爐灶,開始組織武裝,獨立領導不妥協的反帝斗爭。正是由于當時我國的軍閥在美國等西方勢力支持下混戰不斷,才勾起日本人的侵略野心,導致日本發起九一八事變,侵占我國東北,破壞了美國主持的共享中國特權的原則,侵犯了美國在中國的特權。當時蔣介石篤信美國人長期大肆宣傳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維護中國領土完整的原則,采取不抵抗政策[34],指望美國人干預,但是,很長時間內,美國人連譴責日本人違約的行為都不表示出來,無異于向侵略者示弱[21](p73),將問題推向日本人具有否決權的國聯。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還在美國內閣會議上公開表示[35],指望日本人對抗蘇聯;消滅中國紅色力量。實際上,美國一直是日本人進口戰略軍事物資的主要來源,是日本人得以侵略中國的主要原因。1932年1月7日,美國國務卿史汀生(Henry Lewis Stimson)對中日政府發表著名的“不承認主義“照會,宣稱美國不承認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合法,但是,第二天,他又發布補充聲明稱[36]:“美國絲毫無意干涉日本在滿洲根據條約所享有的合法權利;美國不擬過問日本的任何活動,但不得破壞美國的權利”[37],表明美國的“不承認主義”,并不反對日本侵占中國東北。1935年到1937年,美國國會先后多次通過中立法,禁止向交戰國出口武器,不得用美國政府船只運輸等,逐步增加向日本的妥協。這一政策并不禁止出口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到日本,這對資源短缺,但工業生產體系已經建立的日本來說,不僅絲毫不影響軍火生產,反而因供應各類軍火生產原料而如虎添翼。另一方面,由于日本軍事上控制了中國沿海,中國即使從美國進口物資,也難以運回中國,而且國內也無能力將這些戰略物資生產成軍火,從而十分有利于日本,日本從美國進口的各種戰略物資反而持續增加。美國總統羅斯福承認[38],中立法實際上援助侵略者,沒有援助受害者。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以后,日本從美國進口物資額年年增長,而中國從美國進口物資反而大幅度下降。1937年從美國進口物資不到1931年一半,1938年,因美國執行對中國更加不利的中立法,又進一步下降30%,只有0.35億美元,僅為日本七分之一。相反,日本從美國進口物資則從1932年1.35億美元猛增到1937年2.89億美元,1938年因中立法而略有減少,仍然達到2.40億美元。日本本是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石油95%依靠進口,其中70%從美國進口,1931年日本進口石油量為21億公升,1938年增加到60億公升,直到1941年8月1日,日本襲擊珍珠港前4個月,美國才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日本軍方參與物資供應的官員總結,日本是無資源國家,當時日本重要資源都仰仗進口,特別是依靠從美國進口[39]。據華盛頓中國經濟研究會1938年統計,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最需要的鋼鐵、銅和金屬合金,90%以上是美國供應的;日本所需要的石油和石油制品幾乎全部由美英兩國石油公司供應[37](p102)。曾擔任美國國務卿的史汀生于1937年10月5日給《紐約時報》的公開信中指出,日本侵略中國受到美國的積極支持,美國對日本的援助是如此的有效和占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致如果沒有這種援助,目前的侵略就可能被制止[37](p100)。1938年10月6日史汀生又在致紐約泰晤士報公開信上指出,英美制裁日本,并不需要武裝干涉,只要英美兩國在經濟上拒絕援助日本,日本對中國的的非法侵略將因中國英勇抵抗而失敗;第二天,該報發布社論,稱贊史氏所論代表美國大多數人意見[40]。國會議員司克脫曾在美國洛杉磯公開集會上發表演講[41]:“請大家注意,日本目前在中國殺死一百萬人的時候,有五十四萬四千是美國資本家作為幫兇而殺死的。”1945年 2月,美、蘇、英三大國在雅爾塔會議達成的秘密諒解和妥協——《雅爾塔協定》[28](p176),是以犧牲中國部分主權利益為交換的,包括將中國的外蒙肢解出去,讓蘇聯管理中國的旅大港和東北鐵路等。協定事關中國主權,可是中國政府卻被排除在會議之外,對此沒有絲毫發言權。丟失外蒙是中國近代史上丟失國土最多的一次失敗。美國精英在1930年代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供應的戰略軍事物資高達20億美元,而日本對美國宣戰后,美國需要中國的幫助,在戰爭還未明朗時,也僅出售和租借了2億多美元物資給中國,通過駝峰航線運抵中國的物資,主要用于緬甸戰場,用于替英國人收復緬甸殖民地。等于中國人流血還要花錢購買軍火替英國人打仗,讓美國人賺錢。蔣介石曾給美國總統發電報[42],指出,到1944年6月底,美國都不曾給中國抗日戰場提供過一槍一炮。美國對日本侵華的支持,是十分明顯的。通過支持日本侵略中國,極大地削弱了中國,從而使美國利用日本侵略中國,中國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通過談判,攫取了中國的大部分主權。戰后美國逼迫蔣介石簽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交出了國家主權,成為美國獨占的殖民地。由美國人供應戰爭物資進行的日本侵華戰爭,日本人實則是美國侵略中國的工具,日本人的侵略行動,不僅掃蕩了其他西方國家在中國的勢力,而且極大地削弱了中國和日本,方便了美國對中國的控制,二戰結束的時候,中日兩國都被美國占領和控制。至此,美國100多年的努力,終于獲得圓滿的成功,成功地將中國收入美國囊中。只是這個成功十分短暫,僅僅持續3年,美國豢養的走狗蔣介石,就被中國人民趕出了大陸,于是,美國精英們炒成一團,探討誰丟掉了中國[43]?將中國當成了美國的私有財產,要追究某些美國人的責任。
四、 對付新中國,美國和西方的合作與矛盾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再也無法染指中國大陸,掠奪大陸財富了,于是美國就一直不承認新中國,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封鎖中國,同時支持蔣介石集團竊據臺灣,提供軍事保護和軍事武器進攻大陸;培訓西藏分裂分子[44],支持西藏上層的武裝叛亂活動[45],插手我國周邊國家朝鮮越南等地,試圖包圍中國,從這些國家入侵中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2天后,美國派太平洋艦隊封鎖了我國臺灣海峽[46],阻止我國統一臺灣。美國還糾集十七國軍隊進攻朝鮮,按照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后來的回憶錄中介紹,同時制定了大規模軍事侵略我國東北的軍事計劃,時任總統的杜魯門也批準了這個計劃,只因軍事失敗,才僅僅執行了一部分[46],包括在我國東北通過飛機大量投放細菌發動細菌戰[47] ,多次轟炸我國東北[48],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Warren R. Austin)在聯合國發言,不得不承認了美國對中國東北的轟炸,但以誤炸搪塞[49]。后美國侵略軍在朝鮮遭到中國志愿軍迎頭痛擊,敗退而去,美國總統杜魯門又于11月30日開記者招待會,宣布采用我們所有的各種武器包括原子彈對付中國志愿軍,引起西方盟國一片反對,杜魯門只好放棄使用原子彈轟炸中國軍隊的企圖[46]。在此之前,美軍侵略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公開聲稱,中國軍隊如要抵抗,就是單方面的大屠殺,絲毫不將中國軍隊看在眼里,甚至公開聲稱,鴨綠江不是天然分界線,為軍事進攻中國作輿論準備。但在中國志愿軍的英勇抗擊下,按照美國政府在華盛頓侵朝紀念碑上公布的數字,在朝鮮戰場上,美國所領導的聯合國軍死傷被俘等超過225萬人[50]。美國妄想從朝鮮進攻中國,但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顯然無法實現了,不得不于1953年7月簽訂了停戰協議,暫時放棄了從朝鮮進攻中國的企圖。當時美國雖然實力強大,卻為此做了精心準備,不僅通過操控聯合國得到授權,從而得以欺騙美國和世界人民,而且糾集了包括西方列強在內的17個國家的軍隊,還有5個國家提供醫療隊等支持,對付中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的消息傳到美國,艾奇遜立即指使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要求召開安理會緊急會議,討論朝鮮局勢,并提出“建議聯合國成員國向大韓民國提供為制止武裝進攻并恢復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所必須的援助”。28日,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根據總統杜魯門的提議,共同起草了一次提案,提出成立統一的“聯合國軍司令部”,由美國推薦一名司令官統一指揮各國軍隊,同時使用聯合國的藍色旗幟。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在蘇聯代表沒有出席的情況下,美國歪曲朝鮮內戰的性質,以“緊急援助”南朝鮮為名,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非法決議,同意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侵朝軍隊使用聯合國的旗幟,并組織“聯合國軍司令部”,由美國指定“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8日,杜魯門任命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從此“聯合國軍”正式建立。“聯合國軍”總部設在日本東京。參加“聯合國軍”的除美國外,還有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共16個國家的軍隊。其中:美國派出其全部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海軍的近一半投入侵朝戰爭,占“聯合國軍”總兵力的90%以上,并經常保持7個師的地面部隊,1000多架作戰飛機,近300艘艦艇在侵朝戰場上。英國派出步兵兩個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派步兵1個旅,其他國家派1個排至一個營的步兵,同時各國還兼派了空軍飛機和海軍艦艇。李承晚把南朝鮮軍隊交給了“聯合國軍”指揮。此外,還有瑞典、印度、丹麥、挪威、意大利為“聯合國軍”派出了醫療隊和醫療船。“聯合國軍”的侵朝部隊最多時達到93.26萬人,受“聯合國軍”指揮的南朝鮮部隊達59萬多人,共計152萬多人。值得注意的是,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卻不聽命于聯合國。7月7日的聯合國決議要建立的只是一個“聯合國軍”司令部,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卻不必受聯合國的指揮。決議對自愿參戰的、打聯合國旗號的、服務聯合國的軍隊,沒有一處指出聯合國有權監督。“聯合國軍”司令部也不必同聯合國進行協商。擁有聯合國賦予的名義的權力,卻不必受聯合國指揮,這使美國可以自行其是,在對朝鮮的“聯合行動”中擁有絕對的主動權。聯合國已被美國玩弄于股掌之中,當時美國助理國務卿魯斯克叫囂:“我們就是聯合國。”美國糾集盟友建立的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遭遇了明顯的失敗,也極大地打擊了其西方盟友對付中國的熱情。當時美國還積極援助法國,提供大批軍火,在越南支持法國殖民政府進攻越南人民為實現獨立而開展的軍事行動[51],雖然美國在戰后公開聲稱,支持殖民地獨立,卻一直支持法國控制其殖民地越南。然而,越南軍民很快在中國支持下,打敗了法軍,包括在1954年5月結束的奠邊府戰役,全殲了法軍2萬人,迫使法國不得不退出越南。美國卻趁機取代法國控制南越,試圖進攻越南北部[52],以越南為據點,進攻中國。美國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開始發動侵越戰爭,但卻無法驅動其西方盟友參戰。其鐵桿盟友英國曾派二戰統帥蒙哥馬利到中國考察,親眼所見中國遍布全國,訓練有素的三千萬民兵隊伍,取消了跟從美國侵略越南的行動。但是,美國卻借助二戰時形成的高美元匯率,加上戰后給西方提供軍事防衛,維護高美元匯率,從西方國家低價進口物資,支持越南戰爭,給西方各國帶來了嚴重通貨膨脹。西方一直要求美國降低美元匯率,消滅貿易逆差。后來西方各國都采取措施,限制使用美元,包括政府補貼使用美元進口物資[54](p70),美元存款沒有利息或甚至負利息[55](p335)等措施促進花出美元,減少美元儲備。到1971年5月初,西方各國不顧美國的軍事威脅,干脆停止兌換美元,使美元退出了對外貿易結算,從而終止了美國使用美元,從西方盟國進口物資。此后十年,美國就發生了嚴重通貨膨脹,黃金或石油價格都上漲了25倍至多,平均每年上漲38%,美國不得不調低了美元匯率。這使美國經濟更加困難,經濟上瀕臨崩潰。其主要盟友英國日本等國年物價上漲達到30%[53],導致整個西方市場經濟岌岌可危。美國力量遭到嚴重削弱后,又一次積極拉攏日本,將我國琉球群島行政管理權交給了日本。琉球群島本是中國領土,后被日本占領。據美國國務院官方出版的外交文件記載[56],二戰第一次開羅會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為拉攏中國對付日本,曾不止一次問蔣介石,中國是否想要琉球群島,暗示美國承認琉球群島屬于中國,蔣介石在日記中則認為[57],由美國共管比歸我專有為妥,提議中美共管,也證實了美方的記載。但是,日本投降后,卻被美國軍事占領,當時的蔣介石反動政府忙于在大陸剿殺共產黨,后來托庇于美國,不敢得罪美國,從而一直被美國控制,既沒有共管,更沒有交還中國。70年代初,美國內外交困的時候,卻將琉球群島交給日本管理,嚴重違反國際法[58]。針對美國糾集西方盟友建立的同盟,毛澤東主席提出三個世界理論,在全球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極大地孤立了美國上層精英。在人類社會,雖然上層精英把持了國家權力和國家機器,比普通人擁有更多的資源和力量,但是,毛主席是世界上第一個相信并向世人宣布并證明,真正的力量來自民眾,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他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毛主席也是第一個以此為原則,制定了群眾路線的工作方針,以人民利益為標準,處理一切國內外事務。還提出了造反有理的口號,號召人民打倒一切侵占民眾利益的官僚。早在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就發明公開聲明,指出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并進一步解釋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政治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這是因為,美國精英所掌握的任何力量,其主體都是由人民組成的,包括軍隊和警察,沒有人民的支持,他們是沒有任何實力的。在對美斗爭中,毛澤東通過支持各國群眾,極大地孤立了美國精英。1. 支持美國黑人和普通老百姓反抗美國精英的壓迫,使美國精英在國內陷入孤立。美國是英國殖民者占領美洲印第安人領土,建立的國家,對印第安人實行種族滅絕的政策,卻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迷惑了很多人。美國比西歐封建制進步的地方在于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度,但又建立了以財產為標準的新的等級制度,黑人是作為奴隸被販賣到美國,為美國精英服務的。1864年南北戰爭期間,北方政府為贏得戰爭,宣布廢除奴隸制,使得美國南方大量奴隸奮起反抗南方政府,為北方贏得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戰后,南方白人政權仍然實現了不平等的種族隔離制度,限制黑人的正常權利,包括選舉權,在各方面歧視黑人,使黑人在各方面都落后美國白人,如死亡率一直是美國白人2倍左右,人均收入和財富都遠遠低于美國白人。在朝鮮戰場上,在志愿軍的感召下,曾有一支黑人組成的連隊,因受美軍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而整體投降志愿軍,使得美軍再也不敢在軍隊中實現種族隔離政策了,從而首先在美國軍隊中打破了美國國內種族隔離政策。而被志愿軍俘虜的黑人士兵受到志愿軍反抗壓迫和人人平等的教育宣傳,回國后,又將反抗斗爭的火種傳播到黑人社會,從而在美國掀起了反抗種族隔離和歧視的斗爭,席卷美國各地。侵越戰爭的巨大消耗,使美國經濟不勝負荷,物價飛漲,以黃金價格計算,年平均上漲41%。底層老百姓紛紛公開反抗,按照參考消息轉載的西方報紙報道,100多個城市出現武裝反抗斗爭。在美國西部最大城市洛杉磯,反抗者曾收繳數千支政府槍支,逼迫美國中央政府派出2萬多人的軍隊進駐城市鎮壓反抗。當時美國各地年輕人紛紛抵制當兵,使美國長期執行的義務兵役制再也推行不下去,不得不改為花錢雇人當兵,經濟開支增加,士兵素質下降,嚴重影響美軍士氣和戰斗力。當時美國的上層精英陷入被嚴重孤立的狀態,侵略越南政策再也執行不下去。2、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反抗美國精英支持和收買的走狗,在國際上孤立美國精英。二戰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被英法等西方國家控制,是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戰后,殖民地人民紛紛覺醒,追求獨立。美國也打著支持殖民地獨立的旗號,收買殖民地上層,試圖掌控殖民地。美國比英法高明的地方在于,美國花大力氣為很多小國培養了大批“人才”,灌輸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從而服務于美國精英的利益。其所控制的殖民地名義上是獨立的,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被美國的代理人控制。美國在全世界各地大建軍事基地,在軍事上威脅各國,直到現在,美國在全世界還有400多個軍事基地。美國還為其代理人提供經濟援助和軍事支援,取得政權。但是,中國全面支持各國人民的解放斗爭,為很多第三世界國家培養了大量軍政人才,主導了很多國家的獨立斗爭,到七十年代,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都獨立建立國家,大部分國家都不受美國控制,支持中國反抗美帝國主義的霸權斗爭。即使少數被美國控制的國家,也存在大量紅色武裝,使美國不僅難以掠奪它們的資源,反而需要美國精英提供軍事物資和人員去幫助它們鎮壓紅色武裝,成為美國的沉重負擔。1973年美國和西方支持以色列進攻中東周邊國家,中東產油國對美國和西方禁運,使美國和西方陷入嚴重的能源危機中。美國當時在國際上也陷入空前的孤立狀態,在聯合國的議案常常遭到第三世界國家的阻擊。早在新中國成立時,雖然廢除了不平等條約,卻沒有解放香港,讓英國繼續控制香港,由于香港供水等必須依靠大陸,從而為中國與西方之間保留了聯系的通道。1950年1月,英國政府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54年6月17日,中英達成互派代辦的協議,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1972年升級為大使級外交關系。法國是第一個同中國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國。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雖然美國和西方作為同盟,共同壓迫剝削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人民,但在毛澤東時代,中國領導第三世界國家積極武裝反抗,讓美國和西方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美國將沉重的代價轉移給西方的盟友。當時美國在全世界各地遭遇廣泛的反美斗爭,尤其是越南戰場的大量消耗,使得美國國內經濟不勝負荷,不得不借助西方同盟,從西方盟友手里免費獲得物資,掠奪西方盟友,例如,美國借助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要求的西方各國對美國有限開放貨幣主權,通過增印美元,從西方各國低價購買物資。西方各國則通過合法手段反制美國,例如對美元儲蓄收稅,為美元消費提供補貼等減少國內民眾持有美元,限制貨幣主權被美國侵犯的程度。毛澤東主席善于利用美國和西方盟友之間的內部矛盾,區別對待西方國家,提出了三個世界理論,公開揭示西方各國也受美國掠奪和壓迫的事實,號召西方老百姓起來反抗,給西方各國追隨美國的統治者帶來了巨大的民意壓力。當時美蘇兩大集團開展的軍備競賽,大力發展毀滅性的核武器,使西方知識階層十分擔心人類陷入毀滅的境地。中國成功研制核武器后,公開宣布不首先對他國使用核武器,受到西方知識分子的廣泛歡迎。文化大革命爆發后,西方知識界和青年學生紛紛響應毛澤東主席的造反有利理論,組織群眾性的政治運動,反對美國和西方精英的對外侵略政策。法國巴黎組織了聲勢浩大的罷工游行活動,占人口15%的老百姓參加,迫使總統戴高樂逃到了國外。意大利的革命青年成立紅色旅發起武裝斗爭,綁架了總理莫羅。西歐各國廣泛掀起的群眾運動,也極大地限制了西方國家政府追隨和支持美國對外侵略的政策。西歐各國群眾則經常性地公開組織集會,抗議美國的霸權主義對外侵略政策和行動,各國政府順應民眾要求,公開反對美國的侵越政策,不再派軍隊到越南加入美國派遣的侵略軍,使美國上層精英在西方社會陷入十分孤立的境地。在六十年代,我國與蘇聯關系破裂已經公開化,但是,毛澤東主席將雙方的爭端局限在意識形態領域,爭論的焦點是如何搞社會主義。這就逼迫蘇聯不得不和中國一道,支持社會主義國家越南對付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從而將蘇聯集團也拉入到抗美援越的前線,增強了我們對付美國精英的力量,最大限度孤立了美國精英。美國是最晚成立的西方國家,直到19世紀末才走上世界舞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販賣軍火給西方對戰的雙方,大發戰爭財,在雙方勝利局勢比較明顯情況下,才加入到一方,從而在二戰后成為西方的盟主,第一次成立了整合整個西方的同盟,有組織地對付第三世界國家的反抗。美國善于使用欺騙的手段,打著自由、民主和人權的旗號,欺騙西方民眾和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精英,擴大同盟的力量,尤其通過掠奪第三世界國家,加強西方同盟。但是,在遭遇反抗時,則毫不猶豫地轉嫁代價和危機給西方盟友,從而遭到西方民眾的反對。拉攏盟友是美國對付中國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十九世紀,美國主要打著中立旗號,跟從英法侵略中國,包括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為英國軍隊運送物資,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在英軍遭遇重大打擊時,干脆幫英軍開火,逼迫滿清政府不得不妥協退讓,簽訂不平等協議,取得了與英法等侵略軍同樣的侵略戰果。此外,就是積極支持日本侵略中國,包括提供軍火、情報和軍事威脅等,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先后將琉球、朝鮮和臺灣肢解出中國。到十九世紀末,美國就第一次提出了西方合作侵略中國的門戶開放宣言,推動西方組織了八國聯軍侵華,簽訂辛丑條約,將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國家。此后西方忙于內戰,美國則積極支持日本侵華,包括在1930年代供應日本侵華物資一半以上,讓日本鐵蹄覆蓋了大半個中國,造成中國軍民死傷3500萬人,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再次組織17國聯軍,實力遠比侵華日軍強大,也遠比舊中國時代西方反華侵略軍強大,試圖取道朝鮮侵略中國,卻遭遇中國志愿軍迎頭痛擊,傷亡225萬人,不得不取消了計劃,也使西方盟友不再愿意參與美國的侵華軍事行動了。但美國卻不甘心失敗,再次在越南發起戰爭,卻無法驅使西方各國參戰,而是通過經濟掠奪,將戰爭代價轉嫁給西方盟友,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西方各國都陷入嚴重的通貨膨脹,公開反對美國的侵華政策,后來在對外貿易中終止使用美元,不再對美國開放貨幣主權,讓美國無法掠奪西方各國經濟,支持在越南的侵略行動,使得美國再也無法繼續反華戰爭了。美國對付中國的另一重要手段是文化侵略,在中國建教堂學校、醫院等,培養了大批迷信美國和西方的精英,到1927年,蔣介石組織的民國政府高官中就充斥了到美國留學畢業的博士了。他們主導了舊中國政府內外政策。美國著名記者白修德在回憶錄中指出[59],“在亞洲,甚至在全球,你再也找不到重慶民國政府這樣被“研究美國的學者”滲透得如此徹底的政府。而且,也沒有哪個政府會如它一般被美國思想、援助和建議摧毀得如此徹底。重慶民國政府的所有官員,無論男女,并不是被美國人征召,供其驅使了,是他們自己主動追求美國的思想和方式”。面對美國提供物資支持下的日本侵略,從1931年九一八占領東北,到1937年7月7日發動盧溝橋事變,在長達六年時間,當時的蔣介石和他的留美精英組成的政府,卻迷信美國和西方承諾保護中國領土和主權,幻想美國和西方出面制止日本的侵略,長期實施不抵抗政策[60],致使日本多次不戰而獲,侵略野心膨脹,導致全面侵華,使我國軍民傷亡高達3500萬,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美國又背著中國制定《雅爾塔協定》[61],割走了中國外蒙領土,占領旅大等港口。二戰后,更是提供了30億美元軍火等物資[28],遠超抗戰時期,幫助蔣介石鎮壓人民的反抗,屠殺中國人;還有表面上聲稱歸還中國,實際將琉球群島交給日本[58]。但是,民國精英卻大肆宣傳美國的無私援助,與美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將中國的各項主權都交給了美國[18]。即使在當代中國,由于美國精英在舊中國時代,通過文化侵略培養了大量美國崇拜者,在中國的主流媒體和網絡,仍然到處充斥了美國幫助舊中國的神話,如拍攝電影,將中國人流血花錢購買美國軍火,幫英美收復緬甸殖民地的軍事行動中,美國供應物資運輸的駝峰空運,宣傳為美國人幫助中國抗日[62] 。舊中國時代最后一任美國駐中國大使司徒雷登在任時致力于分裂中國,卻被宣傳為幫助中國,又被精英們迎回了中國[63]。這都是美國文化侵略的主要成果。對比毛澤東時代,面對美國組織的西方十七國聯軍,依然派志愿軍迎敵于國門之外,打敗了美國組織的西方聯軍;又在越南戰場繼續較量,讓美國和西方物價飛漲,經濟瀕臨崩潰,不僅讓美國品嘗了失敗的苦果,也徹底打消了美國通過軍事侵略對付中國的野心,還打破了美國組織的反華同盟,西方各國紛紛公開反對美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致使美國組織的反華聯盟再也無法繼續下去了。美國不得不公開表態,承認中國對臺灣的主權,美國將軍隊撤出了臺灣和中國周邊地區。無容諱言,新中國在長達30年時間內,一直對付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承受了巨大的代價和投入,人民生活受到巨大影響,但這是中華民族應對美國為首西方侵略,取得獨立不可缺少的環節。正如毛澤東主席總結,美帝國主義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美國組織的西方反華同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美妥協退讓,讓美國和西方從反華同盟中獲取巨大利益。改開時代,我們出臺了大量政策,出讓主權給美國和西方牟利,讓西方在中國謀取了巨大利益,從而讓美國又重新建立了反華同盟。例如,長期以來,我國央行主要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增發的人民幣主要用來購買西方貨幣,交給西方,而換來的西方貨幣則作為人民幣發行依據,只能最終用于國內回收人民幣,從而主要購買西方國債,利率接近0,等于也免費借給西方,等于將貨幣發行主權和發行收益都完全交給美國和西方。自1995年以來,央行從未給自己的政府提供資金,不僅將增發的人民幣20多萬億都免費交給美國和西方,而且將全國人民生產物資出口,以及為西方資本家建設工廠等資產,換來的西方貨幣,也都免費借給美國和西方,加上美國和西方獲得基礎貨幣購買資產,以資產等做抵押,從我國金融體系中貸款常常幾倍于投資,獲得了更多的衍生貨幣。最近十多年來,美國和西方從我國金融系統獲得的資金,一直都高達上百萬億元,等于將國內經濟活動大都交給西方資本家組織,西方使用它們獲得的利潤和財富更是天文數字,西方各國都從中分享了利潤,自然推動西方支持美國。2013年01月0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組對外發布《國家健康報告》第1號中披露,美國從全球攫取的紅利達73960.9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96.8%,是攫取紅利最多的國家;中國損失的財富高達36634億美元,占全球財富損失的47.9%,是全球財富損失最多的國家。報告指出,中國人均損失財富達2739.7美元,相當于中國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2011年中國損失的霸權紅利,相當于中國軍費開支的33倍、科技投入的44倍、教育投入的16倍和醫療衛生投入的37倍。若按勞動時間計算,中國勞動者有60%左右的工作時間是在無償為國際壟斷資本服務,創造“剩余價值”。在特朗普上臺后,頻頻動用脫鉤威脅,持續不斷加大攫取中國的主權,使中國負責生產和儲蓄,美國負責消費,變成了中國負責免費生產了,精英們仍然一如既往地對美妥協退讓。甚至在新冠疫情爆發后,美國主動中斷與中國的往來,精英們仍然一如既往地奉送各類物資給美國和西方。還不斷出臺開放政策,實則是將維護國家利益的政府權力交給西方資本家,讓西方資本家在中國肆無忌憚地牟利。如今美國又恢復了與臺灣的官方交往,日前美國副國務卿跑到臺灣做官方正式訪問;英國、澳大利亞紛紛派軍艦加入了侵犯中國南海的西方聯軍。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應對西方侵略歷史,早已告訴我們,對美國和西方的妥協和退讓,讓西方不勞而獲,必然招致更大規模的侵略和掠奪。美國逐步蠶食中國的策略正在不斷取得進展,1972年中美發布上海公報,美國公開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但如今美國已公開將臺灣看成是獨立的國家了。筆者預測,在精英們的妥協下,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臺灣會再一次被公開放棄,就像歷史上的琉球群島一樣。回顧歷史,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面對日本侵略者占領中國東北、華北等大片領土;面對全國老百姓的怒火和多個武裝力量的公開武力反抗,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仍然主張對日妥協,軍事鎮壓國內的抗日力量,持續近六年。今天,我們很少看到公開反對的聲音,崇美精英們絲毫不提他們公開的妥協退讓,而是一方面在中美夫妻論背景下,大力宣傳中美合作共贏,美方搞貿易戰損害美國利益的對美勸說;另一方面則在國內將美國侵犯我國主權的進攻,宣傳為美國崩潰前的瘋狂,要老百姓相信,在他們領導下中國正在走向偉大的復興。而反對的聲音,甚至在網絡的一角,都被精英們限制。崇美精英們除了擔心落實到兩國協議文字上的公開欺凌,似乎美國什么樣的要求都是合理的,甚至宣傳是有利中國的。事實上,崇美精英們早就簽訂了多個在文字上就不平等的中美協定了,甚至很多美方要求,不需要落實到文字上,精英們就自覺執行了。他們早已超出被毛澤東時代批倒批臭的獨夫民賊蔣介石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當我們唱起這首莊嚴的國歌時,我們并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是真正地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事實上,在民國以前,西方列強通過直接侵略的方式把中國變成西方的半殖民地的時候,中華民族還沒有真正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因為這些侵略者的行為很容易被全體中國人所識別,繼而激發全體中國人救亡圖強的義舉。王世保先生早在2009年就已指出真正“最危險的時候”恰恰就是現在,就是一大批身居廟堂之上操控國家政策的精英們正在力圖把中國變成美國附庸的時候。這些所謂的“精英”是我們國家這幾十年來自己培養的掘墓人,與那些直接的侵略者相比,他們對全體中國人民更具有欺騙性和迷惑性。他們正在把中國變成美國的附庸,變成實現美國國家利益的工具,全國卻萬馬齊喑,聽不到反對的聲音。
1. (美)阿普特克(H.Aptheker)著;全地,淑嘉譯, 美國人民史 第1卷 殖民地時期. 1962: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p. 28.
2. 斯文, 貝克特, and 張作成, 奴隸制度和資本主義. 北方論叢, 2015(5): p. 1-5.
3. Oppenheimer, S.,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91123. 2006, London: Constable & Robinson Ltd.
4. 姜輝編譯, 美國和英國的社會階級. 2010: 重慶:重慶出版社.
5.廖勤. 透視英國社會:歷經十代人才能換個“階層”?--上觀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4361. 2016 2016-04-17 05:51 [cited 2019.11.5.
6. Nagel, P.C., The Lees of Virginia, Seven Generations of an American Family. 199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王彬, 英屬北美殖民地時代弗吉尼亞本土精英探微:1700—1750. 2007, 東北師范大學. p. 8.
8. (美)謝爾頓·S.沃林著;段德敏,毛立云,熊道宏譯, 兩個世界間的托克維爾 一種政治和理論生活的形成. 2016: 南京:譯林出版社. p. 219-230.
9. 徐冰川, 英國超級“007”亡命倫敦. 知識文庫, 2003(第11期): p. 24-26.
10. Morse, H.B., 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三卷. 1963, 北京: 商務印書館. p. 108-136.
11. (美)泰勒·丹湼特, 美國人在東亞 十九世紀美國對中國、日本和朝鮮政策的批判的研究. 1959: 北京:商務印書館. p. 262-263.
12. 中美關系資料匯編,第一輯. 1957,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p. 452一458.
13. 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編纂委員會著, 超越國境的東亞近現代史 上 國際秩序的變遷. 2013: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p. 100.
14. Ogawa, G., Expenditures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 by . 192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merican Branch. p. 66-70.
15. Weale, B.L.P., The re-shaping of the Far East, Vol 1. 1905,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p. 181.
16. 劉大年撰, 美國侵華史. 1951: 北京:人民出版社. p. 22-24.
17. Martin, C.,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67, Lundon: Abelard-Schuman. p. 235-243.
18. 王鐵崖編, 中外舊約章匯編 第2冊. 1959: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p. 405.
19. Dennett, T., Roosevelt and the Russo-Japanese War; a critical study of American policy in Eastern Asia in 1902-5, based primarily upon the private papers of Theodore Roosevelt. 1925, Garden City, N. Y.: Doubleday, Page & company. p. 112-115.
20. 譚圣安, 美國與日俄戰爭以及它們爭奪我國東北的斗爭.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1988(01): p. 55-68.
21. 陶文釗著, 中美關系史 1911-2000. 200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p. 2-4.
22.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address of the president to Congress U.S.D.o. State, Editor. 191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p. 108.
23.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address of the president to Congress U.S.D.o. State, Editor. 1915,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p. 107-111.
24.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U.S.D.o. State, Editor. 1917,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p. 264.
25. 梁碧瑩, “門戶開放”與“特殊利益”--《藍辛-石井協定》與中國的回應. 中美關系100年, ed. 陶文釗. 2001,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p. 59-78.
26.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編, 秘笈錄存. 1984: 知識產權出版社. p. 495-497.
27. 王鐵崖編, 中外舊約章匯編 第3冊. 1962: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p. 208.
28. 美國國務院編, 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 in 中美關系資料匯編第一輯. 1949, 世界知識出版社: 北京. p. 84.
29. 王聿鈞, 舒爾曼在華外交活動初探(1921-192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969 1: p. 269-270.
30. Chan, A.B., Arming the Chinese: The Western Armaments Trade in Warlord China, 1920-1928, 中文參見:軍閥與西方國家的軍火貿易,《近代史資料 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第179頁. 1982, Vancouver, Canad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31. Chi, H.-s.,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中文,中國的軍閥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第123頁. 1976, Stand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2.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Vol. 2, U.S.D.o. State, Editor. 1927,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p. 147.
33. 陳謙平, 濟南慘案與蔣介石繞道北伐之決策.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011(01): p. 92-102+159-160.
34. 關志鋼, 蔣介石、張學良與不抵抗政策之關系. 社會科學研究, 1998(06): p. 105-110.
35. Hoover, H., The Memoirs of Herbert Hoover. The Cabinet and the Presidency, 1920-1930 1952: London: Hollis and Carter. p. 369.
36.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1932. The Far East, U.S.D.o. State, Editor. 1932. p. 8,17.
37. 李長久 and 施魯佳, eds. 中美關系二百年. 1984, 新華出版社. p. Pages.
38. Perkins, D., The new age of Franklin Roosevelt. 1957,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105.
39. 中原茂敏著, 大東亞補給戰. 1984: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p. 69-72.
40. 金仲華等著, 1938年的世界. 戰時出版社. p. 92.
41. 陶行知著;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編, 陶行知日志. 1991: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42. (美)黃仁宇著,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成蔣介石日記. 2011: 北京:九州出版社. p. 321.
43. 常貝貝牛啟銘, 美.J.B.R.l.約.B.羅., 美國第一夫人排行榜:對美國總統有影響的女性們. 2008: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p. 221.
44. 程早霞, 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中國與中美關系.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2): p. 120-124.
45. 郭永虎 and 李曄, 美國中央情報局對中國西藏的準軍事行動(1949—1969). 史學集刊, 2005(04): p. 78-84.
46. 哈里·杜魯門著, 杜魯門回憶錄 下. 2007: 北京:東方出版社. p. 424,481.
47. 孟濤, 關于朝鮮戰爭中美軍實施細菌戰的再考察. 當代中國史研究, 2013(05): p. 33-40+125.
48. 外交部, 我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聲明嚴斥麥克阿瑟及奧斯汀無恥讕言. 人民周報, 1950. 1950(7): p. 4-8.
49. Austin, W.R., U.S. Plane May Have Strafed China, in Pittsburgh Post-Gazette. 1950.
50. 按照美國政府在華盛頓樹立的侵朝紀念碑,志愿軍和朝鮮軍消滅了225萬美國組織的聯合國軍,參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09/08/4366523_596866878.shtml.
51. 潘一寧著, 中美在印度支那的對抗 1949-1973 越南戰爭的國際關系史. 2011: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52. Kaiser, D., 美國悲劇 肯尼迪、約翰遜導演的越南戰爭,邵文實,王愛松譯. 2001, 北京: 昆侖出版社. p. 518.
53. Friedman, M., 貨幣的禍害,安佳譯. 2008, 北京: 商務印書館. p. 182-195.
54. Hudson, M., 全球分裂 美國統治世界的經濟戰略,楊成果等譯. 2010,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p. 41,70.
55. Hudson, M., 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嵇飛等譯. 2008,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p. 118,311,335,401,84.
56.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U.S.D.o. State, Editor. 1943. p. 324.
57. 蔣介石, 蔣介石日記手稿,1943年11月23、24日. 1943.
58. 管建強, 美國處分釣魚島群島、琉球群島嚴重違反國際法. 東方法學, 2012(06): p. 104-113.
59. 白修德著, 追尋歷史 一個記者和他的20世紀,書摘|抗戰烽火里的重慶:蔣介石偏愛留美精英?_網易新聞
http://news.163.com/17/1124/08/D40C7LJO000187UE.html. 2017: 北京:中信出版社.
60. 陶文釗, 中美關系史. 1999: 上海人民出版社. p. 73.
61. 唐家璇, 中國外交辭典. 2000: 世界知識出版社. p. 730.
62.姚安濂, [大揭秘]“駝峰航線”的悲慘故事_大揭秘_視頻_央視網
ttp://tv.cntv.cn/video/C33859/8492fb84c7973ddd298396f60a4e5c44, https://www.iqiyi.com/v_19rro24kfc.html. 2012.
63. 張文木. 司徒雷登其人其事-
https://www.guancha.cn/ZhangWenMu/2013_11_22_187466.shtml.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