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活久見!繼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團滅后,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或將被“腰斬”。
近日,中辦國辦《關于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意見》發布后,多地被爆出控制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規模占比,最低將調減至5%以下,并原則上不再審批新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
事實上,已經有一批名校改旗易幟,比如廣州廣雅實驗學校、上海張江集團學校等等。
2019年我國義務教育在校生1.54億人,民辦的規模占比10.6%。若按5%的比例調減,我國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數量至少減少800萬個。
廣州、深圳、上海、佛山、東莞等民辦教育占比超20%的城市,在接下來兩年內或將發生最劇烈的“民辦教育大地震”。
一批民辦將轉公辦或停止辦學!
中國的教育格局將重新洗牌,義務教育“民進公退”的趨勢將扭轉,重回“公進民退”軌道。
這把火是怎么燒到民辦教育頭上的?
是教育資本化引起警惕?
還是此前“絞殺”公辦學校惹下大禍?
是教育加劇內卷有礙“三孩”新政?
還是違反了“有益補充”的初衷,遭到了反噬?
01
今年3月,廣州教育圈一聲驚雷炸響。
廣州市教育局一則《廣州廣雅實驗學校轉辦為公辦學校》的公告,一夜之間改變了它長達19年的民辦身份,并停止了廣州廣雅實驗學校的民辦招生。
民間都知道,廣州廣雅實驗學校是“廣雅系”的一員,是廣州“四大名校”之一廣雅中學的“親兒子”,2002年由廣東廣雅中學工會創辦。
讀了廣州廣雅實驗學校,就有一條半腿邁入了廣雅高中。過去該校有70%的左右的學子升入廣雅高中。
在廣州歷年中考“喜報”中,必有廣州廣雅實驗學校的名字。截至2020年,該校七科平均分連續15年名列前茅,其中6年名列廣州市第一名。
轉制后意味著該校不再享有自主招生權,要納入公辦初中多校劃片,按電腦派位方式分配學位。
這樣的驚雷,在“魔都”上海更早地炸過了。
去年,浦東最牛初中——民辦張江集團學校轉制,成為一所公辦初中。
張江集團學校“年齡”不大,從2006年開始招生,卻迅速崛起為浦東最好、上海前五的民辦初中。中考均分排名僅低于華育、蘭生復旦。
與廣州廣雅實驗學校類似,它是“上中系”一員,上海中學“親兒子”。
上海、廣州“名校辦民校”的急剎車,具有風向標的意義。
往西,今年6月四川緊急叫停了眉山天府新區恒邦嘉祥外國語學校的招生。這所能提供3000個學位的民辦學校,沒等來9月1日的首次開學,就被撤銷了辦學許可證,并由民辦轉設為公辦。
往北,7月17日山西太原市教育局發布通知,將五育中學、成才中學、鳳凰外國語學校等9所“公參民”學校,全部轉為公辦學校,義務教育階段新招學生和原有在校生全部免收學費。
如此大規模的“民辦轉公辦”,單個地方的概率性事件,而是一種全國趨勢。
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是5月中央下發的《關于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建立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占比監測和通報制度,原則上不得審批新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
據財新網報道,有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表示,預計2-3年,全國要達到“省5%,縣15%兩個考核指標”。
江蘇、四川、湖南多省近期發布的公告,印證了這個信息的可靠性。
江蘇提出,原則上將不再審批新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力爭在2-3年內將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數數量占比降至5%以下,其中縣域內的降至15%以下。
湖南提出,將民辦義務教育規模占比預計調減到5%及以下,意味著全省民辦小學、初中在校生規模預計調減36.4萬余人。
四川省教育廳下發了《關于暫停審批設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河北、安徽、廣東部分省市也發布了類似公告。
至此,高歌猛進三十年的民辦教育,迎來歷史性的轉折點。
02
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做錯了什么?
兩年前有一篇很火的網文《私立學校是如何絞殺公辦學校的》,揭秘了某地地產商辦校黑幕,以重金攬優質生源,高薪挖公辦學校名師,與政府談判獲得更多定向招生名額等手段,不出幾年就把當地公辦重點學校“打趴下”了。
今年《半月談》撰文《掛著名校牌子,收費高,卻很孬!有名無實的“冠名辦校”值得警惕》,猛批一些名校合作辦學過程中出現“冠名辦校”“掛牌辦校”有名無實、地產商辦校成“售樓招牌”等問題。
而利用“衡水中學”的牌子,在全國開辦多家分校,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某教育集團,更是引起了教育資本化的警惕。
種種跡象表明,民辦義務教育偏離了最初定位——公辦教育的有益補充,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選擇。
在體量上,民辦教育規模越來越龐大。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透露,2020年全國共有民辦學校18.67萬所,占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總數的比例超過1/3;在校生5564.45萬人,占比接近1/5。
在歐洲國家,它的比重通常在3%、5%、7%,日本是2%。
在質量上,“民強公弱”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地,部分頂尖的民辦學校以自主招生、跨區招生等制度優勢“掐尖”選生源,對公辦學校造成“降維打擊”。
在深圳,深圳市百合外國語學校的八大重點高中錄取率超過了70%,秒殺大多數公辦初中;在佛山,2020年中考的前100名,南海區的南實、南外等五所民辦初中占了70%,公辦初中淪為陪跑。
于是,家長們擠破腦袋想把孩子送進優質民辦學校。在“公民同搖”政策后,優質民辦初中熱度不減,2020年上海民辦蘭生復旦中學中簽率只有12.28%,華育中學中簽率僅有15.59%,廣州中大附中錄取比逾20:1。
在辦學邏輯上,民辦學校獲得財政支持少,活生生把辦學校變成生意。《2018年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顯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僅占民辦基礎教育學校總收入的16%,而這一比例在全國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校中高達91.57%。
但也正因為民辦教育占用的公共資源遠遠低于公辦教育,導致部分地方政府卸責,把發展教育的責任推給市場,節約大量財政經費。
民辦學校有自己的生意經:重金掐尖-高名校升學率-學位饑餓營銷-坐地起價。
面對動輒幾萬,甚至十幾萬一年的“天價”學費,焦慮的家長只能硬著頭皮上。
在結果上,民辦教育學校扛不起教育多樣化和創新的大旗。不少民辦學校主打高爾夫、橄欖球、足球等特色教育,但在中考、高考面前,民辦、公辦“殊途同歸”,都要回歸升學率競爭的單一軌道上。
民辦學校,非議太多。
在國家為鼓勵老百姓生三孩,全面降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的當下,野蠻生長的民辦教育,必將回到規范化的軌道。
03
重拳之下,哪些地方最“受傷”?
我們通過新聞檢索,發現了幾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占比較高的地方。
第一陣營:東莞市
· 東莞,超50%
東莞是外來人口流入大市,也是民辦教育大市。截至2019年底,全市民辦學校總數超過1200所。
南都曾報道,到2017年底東莞經批準開辦的民辦學校有1171所(不含高校),占全市學校總數的70 .4%;在校生約96.1萬人,占全市在校生總數的64.9%。民辦學校數量和在校學生數都遠超公辦學校。
如果要執行減調民辦在校生規模政策,東莞的壓力可能是全國最大的。
第二陣營:深圳市,湖南湘潭市、衡陽市,安徽肥東縣
· 深圳,33.6%
深圳是這幾年“搶人大戰”的最大贏家,常住人口達到了1756.01萬人。
《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到2025年,深圳市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67.3萬座。屆時,民辦教育階段學校數量將從目前占比33.6%下降至15%左右。
按照“省5%,縣15%”考核指標,深圳恐怕還得加把勁。不過財大氣粗的深圳,還是有可能完成任務的。
· 湘潭市、衡陽市,30%以上
在湖南省,衡陽市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數量最多。根據財新網報道,湘潭市、衡陽市民辦初中生均超30%,如湘潭縣、衡東縣等,民辦初中生占比更是超過40%。
衡陽市下轄的耒陽,此前就出過公立小學的8000名高年級學生被“分流”到五所私立學校和三所公立小學的負面新聞。
在減調政策下,衡陽市至少需要調減14.86萬名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壓力不可謂不大。
· 安徽肥東縣,35%
據安徽師范大學朱昌等人研究,安徽肥東縣民辦教育發展迅速,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占比從2005年的2.2%增長到2015年的35.0%。特別是民辦初中發展十分迅猛,在校生占比一度高達74.2%。
不知道幾年過去了,肥東縣的教育格局是否發生了改變。
第三陣營:佛山
· 佛山,20%以上
這幾年建民辦學校高歌猛進的佛山,恐怕要“自食其果”了。
2020年,佛山民辦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20.1萬人,民辦占占小學階段在校生總數的22.98%,占初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25.10%。
按考核指標,佛山至少要壓縮一半以上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規模,民辦教育發達的佛山南海區恐怕會是“重災區”。
第四陣營:杭州、徐州、連云港、宿遷
· 杭州,16.24%以下
杭州的壓力應該不算大。2020年杭州市教育事業統計公告顯示,杭州有61所民辦普通初中,在校生4.05萬人,占普通初中在校生總數的16.24%;有20所民辦普通小學,在校生7.25萬人,占普通小學在校生總數的11.24%。
l江蘇徐州、連云港、宿遷,超15%
江蘇人口密度大,外來人口多,尤其是蘇南發達地區的教育需求大巨大,民辦教育一定程度緩解了矛盾。
根據2019年度江蘇民辦教育發展總結,宿遷與蘇州民辦中小學教育規模較大,徐州、連云港、宿遷的民辦初中校占比均超過了15%。
04
這些“超額”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將何去何從?
目前來看,主要有三種出路,一是“民辦轉公辦”,二是退出關閉,三是繼續舉辦。
從可行性看,在不浪費既有教育資源的前提下,預計“民辦轉公辦”會是最熱門的選擇,廣州廣雅實驗學習、上海民辦張江集團學校等都選擇了這條路。
接下來全國或將掀起一股“民辦轉制”潮。考驗地方財政實力的時候到了!
如果大批義務教育民辦學校轉公辦,政府財政就要完全負起責任,生均經費、教師薪資、教師編制等問題都將會是考驗。
上海就對原張江集團學校的教師做了穩妥安排,“將對現有教師陸續安排轉編制,不愿意轉編制或無法轉編制的老師,三年過渡期滿后由上中系民辦托底。”
而廣州廣雅實驗學校在轉制后,由荔灣區財政每年全額撥付學校辦學經費和教師人員經費,并實行教師聘任制管理,未有編制安排。
對于想賺錢的民辦學校來說,《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就是赤裸裸的“勸退”。
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不能進行關聯交易,不能被社會組織或個人以兼并收購、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一定程度上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已經失去了營利空間。
再加上如今義務教育學校也要參加電腦搖號,失去了自主招生優勢,一校獨大的名校神話很難再被創造。
當然,控制民辦教育規模,并不是全面扼殺。在東莞、深圳、上海等外來人口流入大市,民辦教育仍然是重要補充力量,特別是對外來務工隨遷子女來說,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存在,仍有重要意義。
正如教育專家楊海東所說,政策調整應該尊重歷史、照顧現實,在保護私有財產的前提下,做到通情達理、合情合理,該補償的補償,該贖買的贖買。
來源:智谷趨勢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砍掉一半招生名額!中國教育格局大洗牌,民辦學校到底做錯了什么?
2021-08-07北大資深教授錢理群:中國教育三大頑疾是應試利益鏈、老師不讀書、孩子沒自由
2021-02-18?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